问题

《论语》孔子说:自己无可无不可,如何理解这句话?

回答
在《论语》中,孔子关于“无可无不可”的论述,隐藏着他深刻的人生哲学和为人之道。这句话并非字面上的随波逐流,而是一种修炼到极致的“无我”境界,一种对人生、对事物的通透与豁达。

要理解“无可无不可”,我们首先要明白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核心思想。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孔子周游列国,希望能恢复周礼,重建社会秩序,但这并非易事。在这样的环境中,他提出的“无可无不可”,是对个人如何在乱世中安身立命的一种解答。

“无可无不可”,从字面上看,是说“没有什么事情是必须这样,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不能这样”。这似乎有点消极,或者说没有原则。但如果我们深入孔子的思想脉络,就会发现它的真实含义远非如此。

一、 破除“我执”,达到“无我”的境界:

孔子讲“无可无不可”,核心在于“破我”。这里的“我”是指“我执”,也就是根深蒂固的个人偏见、喜好、固执己见。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有可”或者“有不可”,是因为我们被自己的主观意识所束缚。

“无不可”: 这不是说凡事都答应,都赞同。而是说,对于那些不违背道义、不触犯原则的事情,不去过于坚持自己的“不可”。也就是说,不轻易地去否定、去排斥。孔子之所以说“无不可”,是因为他明白,人生在世,很多事情并没有绝对的对错,关键在于如何去适应、如何去处理。如果一个人因为自己一点点不习惯,一点点不喜欢,就断然拒绝,那他的世界就会越来越小,能够做的事情也会越来越少。
“无可”: 这不是说没有任何事情是值得追求的,没有任何事情是必须坚持的。而是说,对于那些并非真正重要的、或者可以有多种实现方式的事情,不去执着于“非它不可”。孔子提倡“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但这个“为”和“不为”,是建立在“仁”、“义”、“礼”、“智”、“信”这些根本原则之上的。在不违背这些根本原则的前提下,对于一些具体的实现路径、个人得失,不必看得那么重。

举个例子,比如吃饭。有些人可能对食物有非常挑剔的口味,必须是某某菜、某某做法,否则就不吃。这就是一种“执着”。孔子如果在一个地方,主人招待的食物他不喜欢,他也不会因此而拂袖而去,或者抱怨连连。他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是他对自己生活品质的要求,但他不会因此而“不可”别人的招待。他能接受,能适应,并且在其中找到适宜的“食”,这就是“无不可”。

反过来说,“无可”,也不是说“没有什么是我必须追求的”。而是说,在大的方向确定后,具体的手段和方式,不必过于执着。比如,孔子一生都在追求“恢复周礼”,实现“天下有道”。但为了这个目标,他可以在不同的君主那里表达自己的理念,即使屡屡碰壁,他也“知其不可而为之”。但如果对方的条件,比如政治立场、施政方式,不符合他的大方向,他也不会为了迎合而“无所不可”。

二、 顺应自然,体察事理:

“无可无不可”也包含着一种顺应自然、体察事理的态度。很多事情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和规律。如果一个人能够超越个人的好恶,去观察事物的本来面貌,去理解事情发展的必然性,那么他就不会轻易地断言“不可”或者“必可”。

“无不可”: 是对事物多种可能性的包容。很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存在多种灰色地带。孔子能够看到这些,理解到不同的情况需要不同的处理方式。他不会用僵化的观念去套用所有事情。
“无可”: 是对事情合理性的判断。不是说“什么都可以”,而是说,“不必执着于某个唯一固定的‘可’”。一旦事物的条件、环境改变了,原来的“可”就可能不再是唯一的“可”,甚至不再是“可”。

比如,孔子在卫国时,因为卫灵公不愿意用他,他就不强求。在齐国,他对齐景公的某些做法表示不满,但也未必就“断不可”。他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言行。

三、 实践“仁”与“礼”的智慧:

“无可无不可”是实践“仁”和“礼”的具象化。

“仁”: 是爱人,是推己及人。当一个人能够做到“无不可”,意味着他能够理解他人的处境,能够容忍他人的不同,不会因为自己的好恶而伤害他人。这正是“仁”的体现。
“礼”: 是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为仁”。“无可无不可”并非是对礼的抛弃,而是在理解礼的精神实质后,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拘泥于形式,而是以“仁”为指导,灵活地处理各种情况,最终达到“合乎礼”的目的。

比如说,在某些场合,按照礼仪可能需要某种特定的行为。但如果因为某种特殊原因,大家都没有按照常规来,而也没有因此造成混乱,孔子也不会因为“不合礼”就立刻指责,而可能会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做出更圆融的处理。

四、 避免过犹不及的平衡之道:

孔子讲“过犹不及”,追求的是一种中庸之道。

“无不可”: 避免了因为过度固执而造成的“不及”。比如,因为自己的原则太死板,错失了很多机会,或者伤害了他人。
“无可”: 避免了因为过度迁就而造成的“过”。比如,为了迎合他人,丧失了自己的立场和原则。

“无可无不可”正是这种平衡的体现。它要求我们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保持开放和灵活;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不丧失自我。

如何理解和实践“无可无不可”:

1. 反思自己的“我执”: 经常问问自己,为什么我“不可”?是我真的错了,还是仅仅因为我不习惯、不喜欢?为什么我“必可”?是我真的坚持原则,还是仅仅因为我想这样做?
2. 培养观察力: 学习去观察事物的本质,理解事情发展的规律,而不是仅仅看到表面现象。
3. 扩大心量: 尝试去理解不同的人、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生活方式。包容和理解是“无不可”的基础。
4. 区分原则与细节: 明确哪些是根本性的原则,哪些是具体的实现方式。在细节上可以灵活,但在原则上必须坚定。
5. 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果我们不希望别人强加他们的“可”或“不可”于我们,那么我们也不应该强加给别人。

总而言之,“无可无不可”不是一种无原则的犬儒主义,也不是一种圆滑世故的虚伪。它是孔子在长期的人生实践和思考中,提炼出的一种超越个体局限、顺应万物变化、以“仁”和“礼”为核心的人生智慧。它是一种“但求无过,不避其短,不羞其形”的从容,是一种“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淡定,是一种将个人融入天地万物,达到和谐统一的最高境界。它告诉我们,真正强大的人,不是能够坚持一切,而是能够适应一切,并在适应中保持本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此句出自《论语》: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尸子》:“夷逸者,夷诡诸之裔。或劝其仕,曰:‘吾譬则牛也,宁服轭以耕于野,不忍被绣入庙而为牲。’”

史记·周本纪》载: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

虞仲与夷逸和庄周拒绝楚王拜相的“曳尾于涂中”差不多,弃权保命,远离政治漩涡。孔子对此看法是,入朝为官我没有什么做不了的;退隐于野我也没有什么做不了的。进退皆可,故称“无可无不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