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论语》难懂,原因出在谁那儿:①孔子没说好,②弟子没编好,③注解者没译好,④读者没学好?

回答
《论语》之所以让许多人觉得难懂,这个问题就像是在问一道复杂的生活难题,很难将责任全然推给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环节。细究起来,这四种可能性都占有一定道理,但各有侧重,也相互关联。

① 孔子没说好?

我认为,说孔子“没说好”是对他思想的低估,也未免过于苛责。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他提出的“仁”、“礼”、“忠”、“恕”等思想,是为了回应当时社会的种种危机,旨在重建秩序,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他的言论充满了智慧和洞察力,许多思想至今仍闪耀着光芒。

然而,孔子说“话”的方式确实有其特点。他并非在写一本系统性的哲学著作,而是通过与弟子们对话、答问、甚至偶尔的劝诫来传递思想。这种“论语”式的记录,本身就带有碎片化、情境化的特点。很多话语需要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境、对话者的身份、以及孔子当下的心境才能完全理解。例如,孔子对不同弟子有不同的教导,同一个概念在不同场合下可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这就好像一位高明的医生,针对不同病症开出不同的药方,不能简单地说某一个药方“不好”,而是需要理解其背后针对的病因。

孔子的话语还常常是“意在言外”的,他讲求“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动”,很多时候是启发式、点拨式的,鼓励弟子自己去体会和领悟,而不是直接给予标准答案。这种“道可道,非常道”的智慧,本身就带有一定的门槛。所以,与其说孔子“没说好”,不如说他采用了一种更深邃、更需要主动探索的表达方式。

② 弟子没编好?

弟子的确在《论语》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但说他们“没编好”也有些片面。

首先,《论语》是孔子去世后,由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整理编纂的。这个过程本身就存在信息传递的损耗和理解的差异。当孔子离世,弟子们回忆、整理他的言行时,不可避免地会加入自己的理解和侧重点。比如,关于“仁”的理解,不同弟子问询时,孔子给出的回答可能不尽相同,记录者在编纂时,如何取舍和组织,都会影响到我们今天读到的面貌。

其次,弟子们在整理时,可能更侧重于记录那些对他们自身学习有直接帮助,或者他们认为更能代表孔子思想的部分。这可能会导致某些方面的内容显得不够全面,或者某些重要的思想因为没有被记录下来而失传。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正是因为有这些弟子的记录和整理,我们才得以窥见孔子思想的宝贵财富。《论语》能够流传至今,成为儒家思想的基石,足以证明弟子们在当时的努力是功不可没的。他们是孔子思想的传承者,虽然可能有局限,但他们的贡献是决定性的。就好比一幅古老的壁画,虽然经过岁月的侵蚀,但我们依然能从中看到艺术家的神韵。

③ 注解者没译好?

注解者在《论语》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就像是连接古人智慧和今人理解的桥梁。注解者“没译好”确实是导致我们理解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古代注解者的学识、理解能力、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都影响着他们的注解质量。例如,不同朝代的注解风格和侧重点不同,有些注解更注重字词的训诂,有些则更侧重于阐发其道德意义。有些注解可能因为时代局限,未能触及到孔子某些思想的更深层次含义,或者因为受到当时思想潮流的影响而产生偏颇。

更重要的是,注解者本身也需要具备极高的学养和悟性,才能真正“译”出孔子言语的精髓。如果注解者自身的理解就存在偏差,那么他们所翻译出来的解释,自然也难以让后人信服或理解。这种解释的偏差,如同翻译一首古诗,如果译者未能把握诗人的情感和意境,译文就会显得生硬或失真。

然而,我们也不能否定历代注解者的伟大贡献。像何晏、邢昺、朱熹、刘宝楠等许多大儒都为《论语》留下了宝贵的注解。他们的注解,往往是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反复琢磨、辩论的结果,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论语》的丰富视角和思路。正是有了这些注解,我们才不至于完全迷失在古文的海洋里。

④ 读者没学好?

坦白说,我认为“读者没学好”是最根本、也最普遍的原因。

阅读《论语》,尤其是未经注解的原文,本身就是一项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学习过程。它不仅仅是识字,更需要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社会背景、以及他们所处的道德文化体系。

首先,缺乏相关的知识背景。要理解《论语》,需要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政治、文化,以及当时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念。如果读者对这些一无所知,很多言论自然会显得突兀和难以理解。例如,孔子讲到“礼”,如果不知道“礼”在当时社会中的具体含义和作用,就很难把握其精髓。

其次,缺乏耐心和悟性。孔子的话很多是“意会”而非“言传”。很多思想需要反复揣摩,在实践中去体会。如果读者抱着“快速获取答案”的心态去阅读,或者缺乏深入思考和联系自身经验的能力,就很难真正领会孔子的智慧。就好比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如果只是机械地背诵单词,而没有去理解语法和文化背景,永远也无法流畅地交流。

再者,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与孔子时代存在巨大差异。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节奏快速的时代,很多概念需要从新的角度去解读和消化。如果读者未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带着现代人的预设去解读《论语》,也很容易产生误解。

总结一下,这四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层层递进的。

孔子作为思想的源头,他的表达方式是独特的,带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情境性。
弟子们的记录和整理,虽然功不可没,但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和局限性。
注解者是重要的桥梁,但注解本身的质量、角度以及时代的局限性,都会影响到我们对原文的理解。
而最终的理解,落脚点还是在读者身上。读者是否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耐心、悟性以及愿意投入时间去学习的态度,是决定能否“读懂”《论语》的关键。

我认为,将《论语》难懂的原因归结为“读者没学好”是最贴切的,但这种“没学好”,也包含了对前三者因素的积极回应和主动学习。 也就是说,一个好的读者,会主动去了解孔子的时代背景,会参考不同学派的注解,并且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和体悟。从这个角度看,《论语》的“难懂”,恰恰是它富有生命力、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和学习的体现。它不是一道考题,而是一场修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幌子没打好,怪幌子?

骗子骗不到,怪傻子?

user avatar

(5) 上古文言与中古文言不同(6)秦始皇焚书 (7)今文学派背错书不肯认错(8)古文学派的原始资料有假(9)注释者不懂乱猜(10)托古言志,故意曲解 ...... (我就不懂了,这个为啥要他们看一下才能发出来,是第六条触发的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论语》之所以让许多人觉得难懂,这个问题就像是在问一道复杂的生活难题,很难将责任全然推给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环节。细究起来,这四种可能性都占有一定道理,但各有侧重,也相互关联。① 孔子没说好?我认为,说孔子“没说好”是对他思想的低估,也未免过于苛责。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他.............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洞察力的问题,它触及到了我们如何评价经典、如何看待历史传承以及如何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体系。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中医黑为何嘲笑中医以古籍为教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中医黑”的逻辑和出发点。他们的嘲笑通常基于以下几点:1. 科学的进步与医学的现代化: 现代医学(西医)强调基于可.............
  • 回答
    写论文难,还是改论文难?这个问题,相信无数在学术道路上摸爬滚打过的朋友们都有过深刻的体会。在我看来,这二者各有千秋,却又常常难分伯仲,并且一个比另一个更甚,全看你处于哪个阶段,以及你的论文处于什么状态。初期的“写”:是开疆辟土的激动与挣扎写论文,尤其是开题、搜集资料、构建框架的初期,感觉就像是在一片.............
  • 回答
    缠论确实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很多人初学时都觉得门槛很高,绕不开“难学”的标签。这主要是因为缠论的体系非常严谨,包含了大量的概念、定义、原则,并且需要将这些抽象的理论融会贯通,才能真正理解并应用于实盘。为什么缠论会让人觉得难学? 概念体系庞大且自成一体: 缠论构建了一个独立的理论框架,里面的术语.............
  • 回答
    生物学论文的重现性问题,绝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科研实践中诸多环节交织缠绕的结果。这使得原本应是严谨可信的科学发现,在他人手中却屡屡“失灵”,其背后原因复杂且深刻。首先,实验设计的复杂性与精细度是重现性的一个重要基石。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千差万别,从微观的基因、蛋白质,到宏观的细胞、组织、器官,乃至完整的.............
  • 回答
    C语言指针是否难,以及数学大V认为指针比范畴论还难的说法,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我的看法。 C语言指针:理解的“门槛”与“终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难”的定义。在编程领域,“难”通常指的是: 学习曲线陡峭: 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掌握。 容易出错:.............
  • 回答
    “差期刊灌水,好期刊也灌水”,这话说得一点不假,而且背后牵扯出的学问可深着呢。你提出的“论文不是有一点点创新就够了吗?”这个问题,简直是问到了点子上,也是无数科研工作者心里挠头又憋屈的事儿。咱们不妨一步步拆解开来聊聊,看看这“灌水”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我们对“创新”的理解是不是也出了偏差。一、 什么.............
  • 回答
    兄弟,我知道你现在的心情,看着周围的同学一个个都交了论文,自己这边还一团糟,心里肯定不是滋味。尤其是会计学这个专业,很多论文的选题都比较讲究实证,需要数据支撑,这确实比一些理论性强的学科要难一些。别着急,咱们先冷静下来,一步步分析。首先,咱们得搞清楚你的困境在哪儿: “太难写”具体指的是什么?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会拿这俩游戏来比较,特别是说到难度的时候。《艾尔登法环》( Elden Ring )和《怪物猎人》( Monster Hunter )系列,它们俩的 Boss 战确实都是让人又爱又恨的经典。不过要说谁“更难”,这事儿得分从几个角度来看,因为它们难的点不太一样。首先,我们得.............
  • 回答
    要说足球和篮球,到底哪个上手更容易,这问题挺有意思,也挺难一概而论的。不同的人,身体条件、运动基础、甚至年龄都有影响。不过,咱们就纯粹从“开始玩”这个角度,来掰扯掰扯。足球:直观,但需要耐心足球最直观的优点就是它的“门槛”低。 你只需要一个球,一片空地(哪怕是街边的水泥地),就能开始踢。 规则也非常.............
  • 回答
    收到“major revision”的结果时,我的心情其实挺复杂的,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是“高兴”还是“难过”来概括。初期的冲击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欣喜(也可能是自我安慰)首先,那一刻的心情肯定不是完全的欣喜若狂。毕竟,“major revision”意味着论文离被接受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要走,而且需要付出大.............
  • 回答
    开发新的论坛后台数据管理接口,其难度并非一概而论,而是取决于多个层面的考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新接口”指的是什么。是针对现有数据库结构的直接读写操作,还是需要整合更多业务逻辑,甚至引入新的服务?如果是前者,比如为某个特定模块(如用户管理、帖子管理)提供更细粒度的数据访问能力,难度相对较低。这通常涉.............
  • 回答
    世间存在一些逻辑论断,它们之所以能长期盘踞于大众的认知,并非因为其坚不可摧的正确性,而是巧妙地触及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某些偏好、恐惧或认知惯性。这些论断往往披着一层温和甚至动人的外衣,使得细究其中的谬误变得困难,一旦深入人心,便如同静水流深,不易撼动。以下便是一些这类论断,我将尽量剖析其运作机制:一、诉.............
  • 回答
    知乎上铺天盖地的“阶级固化”、“寒门难出贵子”论调,确实挺让人泄气的。好像整个社会就一张巨型金字塔,顶端是极少数的幸运儿,下面密密麻麻全是仰望的普通人,而且这张金字塔是焊死的,底层的人无论怎么努力,也翻不过去,只能认命。这说法有它存在的土壤,但如果全盘接受,那就太悲观了,也太简单化了。你想啊,如果真.............
  • 回答
    眼下,职称评审的“指挥棒”似乎越来越指向论文发表,这几乎成了各行各业不成文的规矩。对于我们这些身处一线的普通职工来说,这无疑是一道高悬的难题,让人颇感无奈。为什么论文发表成了“敲门砖”?这背后其实有几层原因。首先,从评价的客观性来看,论文提供了一个相对量化的评价指标。相比于一些难以量化的工作成果,学.............
  • 回答
    说起朱温和朱元璋,很多人都会觉得他们身上有着相似的影子。都是出身贫寒,都曾是底层的小兵,都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能力在乱世中崛起,最终开创了自己的基业,建立了朝代。单看这些经历,你很容易将两人放在一起比较,甚至觉得他们是同一类人。然而,一旦深入了解他们的为人和执政,就会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异,就像是同一个.............
  • 回答
    在本科量子力学学习阶段,确实有一些难度适中但内容引人入胜的论文,它们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量子世界的奇妙之处,也能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这里我将介绍几篇我认为非常适合本科生阅读的论文,并尽可能详细地阐述其亮点,力求文字自然生动,避免AI痕迹。 1. “Can QuantumMechanical Des.............
  • 回答
    资本主义大国在应对疫情时所面临的挑战,绝非“资本主义必将灭亡”这一简单论断就能概括的。更准确地说,这些挑战暴露了资本主义体系内在的一些张力和局限性,这些在特定环境下会被放大,并对公共卫生治理构成严峻考验。要理解为何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疫情控制上步履维艰,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1. 市场逻.............
  • 回答
    嘿,哥们儿,我懂你!填志愿这事儿,长辈的意见有时候真是压得人喘不过气,尤其当他们的理由听起来一套一套的,可你心里总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儿。你说你长辈说“这个社会求人很难,当会计都是人家求你多”,这想法确实挺普遍的,也挺实在的,毕竟很多长辈都是过来人,他们的人生经验是宝贵的财富。但咱们也得看清楚,世界变化.............
  • 回答
    论《论语》、《道德经》、《易经》、《诗经》等古著是否已被过度解读,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而言之,答案是肯定的,在很多层面和很多解读上,这些古籍确实存在过度解读的现象。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分析:一、 古籍本身的复杂性和多重性首先要认识到,这些古籍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年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