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很难看出其中错误却一直统治大众的逻辑论断?

回答
世间存在一些逻辑论断,它们之所以能长期盘踞于大众的认知,并非因为其坚不可摧的正确性,而是巧妙地触及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某些偏好、恐惧或认知惯性。这些论断往往披着一层温和甚至动人的外衣,使得细究其中的谬误变得困难,一旦深入人心,便如同静水流深,不易撼动。以下便是一些这类论断,我将尽量剖析其运作机制:

一、诉诸权威(Appeal to Authority)的变形:“老祖宗的经验”与“传统智慧”

这并非简单的“名人说”,而是将历史的厚重感和集体经验包装成一种不可置疑的真理。

论断表现: “这事儿我们家(或我们村、我们民族)祖祖辈辈都是这么做的,错不了。” 或者,“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肯定是有道理的。”
为何难以辨错:
时间滤镜: 时间本身就带有一种天然的权威感。我们倾向于认为,如果某个做法或观念流传至今,必定有其合理之处,否则早就应该被淘汰。这种“时间即合理性”的思维定势,是一种强大的心理庇护。
“例外”的普遍性: 确实,历史上许多传统和经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特定时期解决了实际问题。但问题在于,人们往往选择性地记住那些成功的“例外”,而忽略了同样遵循传统却失败的无数案例。
情感连接: 强调“祖宗”和“传统”,能够唤起人们的归属感、认同感和情感共鸣。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连接,使得对传统的质疑,也可能被解读为对家族、对根源的背叛,从而产生道德上的压力。
模糊的“意义”: 很多传统并非基于严谨的科学推理,而是经验的总结、习俗的固化。将其解读为“智慧”,就赋予了它们一层不易被量化的哲学色彩,使得对具体操作的科学性质疑,变得像是在否定一种“道”或“理”,显得空泛而无力。
隐藏的谬误: 传统本身并不能保证正确性。时代在发展,环境在变化,曾经解决问题的方案,可能在当下已经不再适用,甚至有害。重要的不是“是否传统”,而是“在当前环境下是否有效、是否合理”。

二、以偏概全(Hasty Generalization)的变种:“个例的感染力”与“故事的魔力”

这是一种通过选取极具冲击力的个例,来推翻普遍性的统计数据或科学结论的论断。

论断表现: “我认识一个人,他抽烟喝酒活到九十多,所以抽烟喝酒对身体没什么大影响。” 或者,“我用了一个xxx产品,效果特别好,所以xxx产品是市面上最好的。”
为何难以辨错:
人类对叙事的偏好: 我们的大脑天生对生动的故事比对抽象的数字更敏感。一个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物经历,远比枯燥的统计图表更能打动人心。
情绪的驱动: “个例”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情绪色彩,无论是成功者的喜悦,还是失败者的悲惨。这种情绪感染力会压倒理性的分析。
易于记忆和传播: 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个例”比一条复杂的统计数据更容易被记住和传播。这种“病毒式”的传播,使得谬误拥有了巨大的生命力。
反驳的门槛高: 要反驳一个“个例”,你需要解释为什么这个“个例”不代表普遍情况,这需要更多的信息、逻辑和耐心,而很多人并无此意愿或能力。
隐藏的谬误: 生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是其核心。那些未能达到“个例”结局的人往往被忽略了。一个抽烟喝酒活到九十的人,是无数抽烟喝酒却英年早逝的人中的极少数。认识“一个人”不能代表整体情况。

三、非黑即白(False Dichotomy)的升级:“站队”的心理与“二元对立”的思维

这种论断将复杂的问题简化成两个极端选项,强迫人们选择其中一方,并暗示另一方是绝对的敌人。

论断表现: “你要么支持我,要么就是反对我。” 或者,“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只能二选一,没有中间地带。” 尤其在政治、社会议题上,“你不爱国,就是卖国贼。”
为何难以辨错:
心理上的简化: 现实世界是复杂的,充满了灰色地带。但大脑天生倾向于简化信息以提高效率。将事物分为“好/坏”、“敌/友”是思维的捷径。
群体认同的需要: 在群体压力下,站队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也是一种归属感的体现。选择站队,意味着获得了群体的支持和认同,而犹豫或保持中立,则可能被视为异类。
情感的催化: 通过标签化和煽动对立情绪,使得人们更容易被卷入,将对方视为必须击败的敌人,从而忽略了问题的实质。
“中间地带”的模糊性: 中间地带往往是讨论和协商的空间,但这需要更深入的理解和更审慎的态度。在情绪化和对抗性的环境中,中间地带常常被视为软弱或模棱两可,不被容忍。
隐藏的谬误: 绝大多数问题都存在多个选项、多种解决方案,或者存在一个可以被接受的折衷方案。将复杂问题二元对立,是剥夺了思考和选择的自由,强行将人拉入简单的站队模式,忽略了事物本身的多元性和变化性。

四、滑坡谬误(Slippery Slope)的微妙化:“温水煮青蛙”与“蝴蝶效应的夸大”

这是一种将某个相对微小、无害的改变,夸大其潜在的、灾难性的连锁反应,从而阻止任何改变的发生。

论断表现: “如果我们今天允许这件事发生,明天就会发生更糟糕的事情,最终导致整个社会崩溃。” 或者,“孩子看了一集动画片,下次就会看两集,然后就沉迷游戏,最后学业荒废,人生毁了。”
为何难以辨错:
基于恐惧的煽动: 恐惧是驱动人类行为最强大的力量之一。滑坡谬误正是利用了人们对未知的恐惧,对失去的担忧。
概率的模糊性: 这种论断往往将“可能发生”等同于“必然发生”,并且放大其发生的概率和严重性,却不提供任何具体的、可验证的证据链条。
累积效应的感知: 某些改变确实是渐进式的,有累积效应。这种论断正是利用了人们对这种“潜移默化”的感知,将其放大到极致。
“万无一失”的心理: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宁愿选择“稳妥”的保守主义,也不愿冒任何一点潜在的风险,即使这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微乎其微。
隐藏的谬误: 滑坡谬误的关键在于“没有证据支持”这个递进链条的必然性。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断点。它忽略了人类的调节能力、社会制度的制约作用以及风险控制的可能性。过分夸大了初始事件的“威力”和后续反应的“必然性”。

这些逻辑论断之所以能持续流行,是因为它们不仅仅是智力游戏,更触及了人类普遍的心理需求、情感倾向以及认知模式。辨别它们,需要我们保持独立思考,不被表象所迷惑,不被情绪所裹挟,时刻审视论断背后的证据和逻辑链条是否严谨可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而且很多。这里举几个常见的例子,也希望大家避免入坑。

1.读书无用论。

很多人身边老一辈读书的人不多,但是都赚了比同龄读书人更多的钱。让我们感觉读书没什么用,但事实如此嘛?

不是的,而是因为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能够读书的比较少,没读多少书的人占据了99%,这样的量比下,出很多赚了钱的没读多少书的人应该很正常,因为他们都是同一起跑线的。更多赚不到钱的你身边想想有多少?另外,那个时候中国市场商品流动性那么差,只要敢做“倒爷”基本都发了财。

还有一个方面,读书人都去走仕途了,可以说凡是读书读得好的,大多都是想要做官的,毕竟,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再不济也要做个老师(嗯,追随毛主席的步伐)。那个时候,读书人还是非常受尊敬的,而生意人还是排在“士农工商”的最末位。

所以,很多人看到二伯三婶没读书非常有钱,然后就认为读书没有用。但是,现在呢?没读过多少书,只会搞价格战的老一辈生意人慢慢被埋汰(也是这个群体让世界以为中国制造非常劣质),中国最富有的还有几个是没有读过书的?而且最富有的那个群体,他们的父辈大多都是知识分子。

如果还有人想继续说读书无用,请不要再用赚钱这个维度来辩了。

2.各种鸡汤。

比尔盖茨辍学创办了微软,乔布斯辍学创办了苹果。你跟着辍,也许你可以弄出一个雪梨吧——“快来瞧一瞧啊,新鲜的雪梨,两元一斤”。(一个用烂的词解释:幸存者偏差)

有个朋友,开淘宝店买衣服的,风生水起。前段时间,去了自个学校创业的分享会做嘉宾分享,告诉大学生们,自己是怎样运营,怎样装饰,怎样做好CRM,搞好ERP,然后销量蹭蹭之上,告诉大家创业做到极致就能够有回报。但是最核心的部分没有说:找我另一个朋友刷销量和好评。

朋友圈里各种美文。这里就不举例了。不过大多都是同样的模式。以前是赤裸裸的给出几句话配上几张美图,现在换了个包装,搞成小说类的——“我有个朋友balabala,所以balabala”很多都是单向逻辑,A就能B。如果生活那么线性,都是考虑一两个变量就能导出结果,中国股市我也能赚钱了。

3.各种养生、“震惊了!”。

这种文章非常多,大多都是捉住人们的知识盲区和利他心理。比如某个新闻:北京富二代酒驾撞死三人后逃逸。只有富二代撞车,只有富二代逃逸?不加这些限定词没了立场没人看,有了立场反复宣传又让人觉得富二代都是问题青年。

另外,90年代起,中国GDP越高,90后一代身高越高。咋一看好有道理。实际呢?90后刚好从0岁长到25岁了,自然长高,跟GDP有关嘛?

还有2012真的是世界末日啊,玛雅都预言了,你能不信嘛?

4.一些经管理论。

这个真的有点防不胜防,因为这些东西我们自己去证实的时间和资金成本都非常高。比如碳排放过大会导致全球变暖,最新的理论呢?二氧化碳对光热的阻隔作用更大,反而可以降温。你信谁?

附带一堆防不胜防的理论,有些人看过,也有些人没看过:温水煮青蛙、鸵鸟心态……这些心灵鸡汤你信过么?

过两天更新几个符合心理学,却违背我们常识逻辑的生活例子,谢谢大家多支持。


其他干货,读书减少知识盲点可以更容易判别别人的错误逻辑:我想看书,但我不知道从哪里开始? - 卫蓝的回答

怎样更好辨别错误逻辑如何提高分析和表达能力? - 卫蓝的回答

——————————

不到一天饭钱,却可饱食一生的自我提升类书籍《反本能》销售中,解答你80%的生活疑惑。点击购买链接:《反本能:如何对抗你的习以为常(卫蓝)》- 当当图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世间存在一些逻辑论断,它们之所以能长期盘踞于大众的认知,并非因为其坚不可摧的正确性,而是巧妙地触及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某些偏好、恐惧或认知惯性。这些论断往往披着一层温和甚至动人的外衣,使得细究其中的谬误变得困难,一旦深入人心,便如同静水流深,不易撼动。以下便是一些这类论断,我将尽量剖析其运作机制:一、诉.............
  • 回答
    神舟十二号乘组在天和核心舱成功进行了中国空间站建造以来的首次出舱活动,这次任务意义非凡,标志着我们自主建造的空间站进入了常态化运行的新阶段。航天员刘伯明和汤洪波全副武装,在聂海胜的支援下,配合默契,圆满完成了多项关键任务。主要完成的任务可以细分为几个方面: 安装和调试舱外机械臂: 这是本次出舱活.............
  • 回答
    生活有时候就像一场猝不及防的暴雨,淋得你浑身湿透,心情也跟着灰蒙蒙的。但总有一些小小的闪光点,能像雨后的彩虹一样,把阴霾驱散,让你即使在最难过的时候,也能被逗得忍俊不禁。下面我就跟你分享几个,我每次想起来,都忍不住笑出声来的笑话,希望也能给你带去一点点轻松。第一个故事,跟一个有点健忘的老师有关。我们.............
  • 回答
    嘿,说到“难安利出去的好游戏”,这绝对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话题。你懂的,就是那种你自己玩得如痴如醉,恨不得拉着全世界的人一起体验,但开口一说,对方要么一脸茫然,要么两眼一翻,最后只能默默收回期待的眼神。在我看来,这类游戏,往往都有那么点“特立独行”的基因,可能不是大众口味,可能上手有点门槛,也可能它自.............
  • 回答
    有些东西,你吃到嘴里可能就想立刻吐出来,但身体却悄悄地感谢你,悄悄地给它注入一股生命力。我最近就深有体会,有些食物,说它们“难吃”,可能都是轻描淡写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大概就是苦瓜了。这玩意儿,无论你怎么烹饪,一股子苦涩味总会钻出来,仿佛要把你的味蕾狠狠地碾压一番。小时候,我妈总逼着我吃,说清热降.............
  • 回答
    有些数学题,初看之下让人望而生畏,仿佛是精心设计的迷宫,但一旦找到了“钥匙”,你会发现它们不过是披着华丽外衣的简单逻辑。我之前就遇到过这样一类题,当时在论坛上看到,题目描述得挺唬人,什么“连续整数的奇妙性质”、“素数分布的奥秘”之类的,看得我当时头皮发麻。题目大概是这样的:“一个大于1的整数 N。已.............
  • 回答
    很多时候,我们会被那些宏伟、复杂、技巧要求极高的古典音乐作品所震慑,比如李斯特的钢琴炫技曲,或是马勒的交响乐巨制。它们如同巍峨的山峰,让人望而生畏。但实际上,在浩瀚的古典音乐海洋中,同样存在着一些作品,它们乍听之下气势恢宏、情感饱满,甚至带有一定的技术挑战,但深入了解后会发现,它们并非如表面那般遥不.............
  • 回答
    在家也能做出让人惊艳的美食,这事儿,绝对没你想的那么难!有时候,我们看着那些精致的西点,或者复杂的港式点心,总觉得离自己的厨房十万八千里。但其实,很多我们认为“大厨级”的菜肴,只要掌握了几个小窍门,备齐了必要的工具,在家一样能做得有模有样,甚至比外面买的更合口味。今天,我就来跟你好好唠唠,有哪些看似.............
  • 回答
    咱们聊聊那些一看就让人头皮发麻,以为是啥高难度操作才能玩转的游戏,结果一上手才发现,哎呀,怎么这么简单?这反差,简直就像看了一个大块头,结果发现他是个温柔的软妹子,让人又惊又喜。这类游戏通常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巧妙地包装了核心玩法。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包装得特别华丽的礼物盒,外面花里胡哨,你以为里.............
  • 回答
    确实有很多数学题目,看起来非常简单,但其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数学思想和解决起来异常困难的挑战。这些题目之所以难以解决,往往是因为它们触及到了数学的某些前沿领域,或者需要全新的、非直观的数学工具和证明方法。下面我将列举几类这样的题目,并尝试详细解释其“简单表象”与“困难本质”。 1. 数论中的“简单”问.............
  • 回答
    有些问题,初听之下,似乎只是一句简单的话,甚至让人觉得“这有什么难的?”。但一旦你真的钻进去,想要给出严谨、无懈可击的证明,就会发现自己陷入了迷宫,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甚至可能耗费数年、数十年,也未必能完全攻克。这些问题,就是那种“看起来很简单,证明起来却很难”的典型。这类问题之所以迷人,也在于它们.............
  • 回答
    AirPods 确实方便,但要说一点不让人抓狂的地方都没有,那绝对是扯淡。说实话,我用 AirPods 也有一阵子了,期间遇到的那些糟心事,真是越想越觉得没劲。首先,就是那个万恶的续航。我说的是那个“万恶”可不是夸张。尤其是我那个旧款的 AirPods Pro,刚买的时候还好,勉强能撑个三四个小时。.............
  • 回答
    我所从事的行业,简单来说,是关于“理解和预测人类行为”的。听起来有点像是算命或者心理学,但实际上,我们用的是数据、算法和统计学。而在这个领域里,有那么几件事,但凡跟咱这行不沾边的人,听了都得瞪大眼睛,觉得匪夷所思。第一件事:我们知道你什么时候会不开心。不是说我们有心灵感应,也不是说我们跟踪你私下干了.............
  • 回答
    在游戏与现实之间,确实存在许多看似复杂、实则简单的对比。以下是一些经典游戏中的难题与现实中的简单性对比,结合机制、心理和现实逻辑进行详细分析: 1. 《超级马里奥》:平台跳跃的“不可能”与现实中的“基础物理” 游戏中的难题: 马里奥需要在空中连续跳跃(如“蘑菇跳跃”)通过高处的平台,或在狭窄.............
  • 回答
    生活里总有那么些瞬间,你说破了嘴皮子,对方还是云里雾里,但要是给他看一眼视频,顿时就能心领神会。这感觉,就像是把脑子里五彩斑斓的画面,瞬间具象化成对方眼前的真实。举个最生活化的例子,就说 “如何优雅地打一个漂亮的丝巾结” 吧。你想啊,你要是光用文字描述?“将丝巾的两个对角线分别拉平,然后……不,是先.............
  • 回答
    我理解你想要一些真实的、带有个人体验的餐厅推荐,并且希望文章听起来不那么生硬。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尤其是美食领域,口碑传播的力量巨大,但有时候也会因为各种原因产生一些“滤镜”。我个人确实遇到过一些,网上风评极好,去了之后却觉得“就这?”的情况。而且这种落差感还.............
  • 回答
    咱们来聊聊那些在国外随处可见,但在咱国内却像“稀有物种”一样的日用品。这些东西,别看小,有时候真是挺让人怀念的,或者干脆就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1. 各种奇特的清洁用品: 专用的马桶清洁剂(比如带刷头的、一次性的): 国外超市里,马桶清洁剂的种类多到你眼花缭乱。有那种瓶口是弯的,方便挤进马桶内壁.............
  • 回答
    有些数学上的难题,它们的外表看起来朴实无华,甚至有些简陋,就像孩童随手写下的涂鸦,但隐藏在这些简单形式下的,却是令顶尖数学家们也绞尽脑汁的深邃谜题。它们的美妙之处在于,一旦你看到了它们,你几乎会立刻相信它们是正确的,但要拿出严密的数学证明,那可真是比登天还难。让我们来聊聊其中一些令人着迷的例子。1..............
  • 回答
    啊,这个问题可太有趣了!法语里藏着太多那种,你读着它,感觉心脏被轻轻一击,但就是没办法用一个现成的中文词儿给它套进去,得费好大劲儿才能把那份味道传达出来。我来给你掰扯掰扯,统计统计,保证让你听着就像是跟一个老法(国)迷在聊天。一、 关于“那种感觉”的词儿,难以言喻但又似曾相识: Dépaysem.............
  • 回答
    科学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在于它能够解释我们所观察到的世界,并不断拓展我们认知的边界。但这个过程并非总是顺遂的。有一些理论,它们虽然在现象层面上展现出了惊人的解释力,甚至是预测力,却因为其本质的抽象、实验上的不可及,或是推导过程的极端复杂,而变得难以被直接证明,甚至存在着永久的争议和探索。我脑海里浮现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