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孔子徒弟七十二贤人,不敢在《论语》上批判老师一句,而亚里士多德却说:"吾爱吾师,更爱真理"?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它触及了东西方思想文化在师徒关系、学术传承和真理追求上的根本差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所处的历史背景、思想体系以及他们各自的弟子们所扮演的角色来分析。

首先,我们来谈谈孔子和他的七十二贤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社会秩序和礼乐教化。孔子在教育上非常注重以身作则,他的教学方式是言传身教,鼓励弟子们勤奋学习,践行道德。

孔子的弟子数量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有七十二贤人,如颜回、子路、子贡等。这些弟子跟随孔子多年,深受其思想影响,并且在孔子去世后,他们及其后继者承担起了传承和发扬孔子学说的重任。

为什么七十二贤人“不敢”在《论语》上批判老师一句?

这里用“不敢”可能过于强烈,更准确的说法或许是“不便”、“不合时宜”或者“不符合当时的思想范式”。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儒家思想的“尊师重道”传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师”的地位非常崇高,被视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其权威性不容轻易挑战。孔子更是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其思想更是被奉为圭臬。弟子对老师的尊重是出自内心的敬仰和感恩,这种尊重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论语》的性质和记录方式: 《论语》并非孔子本人所著,而是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集体记录和整理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更像是一部“语录体”的著作,旨在忠实记录孔子的思想和教诲,以便后人学习和遵循。在这样的记录过程中,其首要目的是呈现老师的智慧和教导,而非进行学术辩论或批判。如果弟子们在记录中加入对老师的批判性意见,这不仅有悖于记录的初衷,也可能被视为对老师的不敬。

3. 孔子思想的“求全”和“内省”: 孔子本人非常强调自我反省和道德修养。他的学问更侧重于“安身立命”和“修己治人”,强调内在的道德力量和人格完善。虽然孔子也鼓励弟子们思考,但其思想体系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带有“求全”的色彩,即相信自己所传达的是一种相对完整的、理想化的道德与政治实践蓝图。弟子们的任务更多是理解、内化和实践,而非从外部对其理论框架进行颠覆性的挑战。

4. 弟子们自身的学习阶段: 尽管七十二贤人都是孔子优秀的弟子,但他们毕竟是学习者。在师承关系中,学生往往需要经历一个“信”(相信老师的学说)的过程,才能达到“疑”(可以产生疑问)和“辨”(辨别分析)的更高层次。而《论语》记录的更多是他们早期学习阶段,或是受到老师引导、在老师的框架内进行思考的言行。即使他们内心有所疑虑,也不太可能在这种记录中直接表达出来,尤其是在老师的权威尚未得到历史检验,且其思想正处于被广泛传播和接受的关键时期。

5. “忠恕”之道的实践: 儒家提倡“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人际关系和师生关系上,这可以引申为对他人,特别是对自己尊敬的老师,要保持一种“宽容”和“体谅”的态度。直接公开地批判老师,在当时的文化语境下,可能会被视为一种“不忠”。

再来看看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和他的名言:“吾爱吾师,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也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西方哲学、科学、逻辑学、政治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什么亚里士多德会说“吾爱吾师,更爱真理”?

这句话之所以深刻,在于它体现了一种更具批判性和独立性的学术精神,这与亚里士多德所处的西方哲学传统以及他个人的学术追求紧密相关。

1. 古希腊哲学“怀疑与论证”的传统: 古希腊哲学自苏格拉底开始,就有一种“追问”和“诘问”的精神。苏格拉底通过“助产术”的方式,不断向人们提出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发现真理。他的学生柏拉图也以对话录的形式,展现了思想的碰撞和论辩。亚里士多德继承并发展了这种精神,他强调理性分析、逻辑论证和经验观察。在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中,求真是至高无上的目标,任何学说,包括老师的学说,都必须接受理性的检验。

2. 亚里士多德的“批判性继承”: 亚里士多德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并且在早期深受其影响,但他并没有盲从。在很多关键问题上,他都提出了与柏拉图不同的观点,甚至进行了直接的批判。例如,在“理念论”问题上,亚里士多德认为柏拉图将“理念”与具体的“事物”割裂开来,缺乏解释力,他提出了“形质说”,认为事物的本质(形式)是内在于事物之中的,而不是独立于事物存在的。

3. “真理”作为最高价值: 对亚里士多德而言,真理是最高的目标和价值。他毕生致力于探索世界的规律,发展认识真理的方法。这种对真理的纯粹追求,使他对任何阻碍真理的因素都持批判态度,即使那是他敬爱的老师的学说。他认为,对真理的忠诚,其重要性甚至超过对老师个人的情感依恋。

4. 学术的“进步”与“超越”: 西方学术传统中,有一个重要的驱动力是对“新知”的追求和对前人思想的“超越”。一个好的学生,不仅要继承老师的学问,更要能在老师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见解,将知识推向更深、更广的领域。亚里士多德这句话,恰恰体现了这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挑战权威、勇于超越前人的学术风气。

5. “吾爱吾师”的尊重与“更爱真理”的独立: 这句话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并不是否定对老师的爱和尊重,而是将这种爱与对真理的追求并列,并明确指出后者具有更高的优先性。这是一种成熟和理性的爱,它包含着对老师教导的感激,但并不以牺牲独立思考和追求真理为代价。它说明,真正的爱师,也是希望老师的学说能够经受住真理的考验,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

总结一下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

思想文化背景: 儒家文化强调“尊师重道”、“师道尊严”和伦理道德的秩序;古希腊哲学则更侧重于理性、逻辑、怀疑和辩论,追求独立的思想和普遍的真理。
学术传承方式: 儒家以“言传身教”、“循序渐进”为主,更注重实践和人格养成;古希腊哲学则鼓励“批判继承”、“思想碰撞”和“独立论证”。
记录和呈现方式: 《论语》更像是一部“圣言录”,旨在记录和传播孔子的教诲;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则充满了逻辑论证和对不同观点的辩析,他本人也经常在自己的著作中批判前人(包括柏拉图)。
对“批判”的态度: 在儒家文化下,公开、直接地批判老师被视为“不敬”;而在古希腊哲学传统中,对一切学说的批判性审视是学术发展的必要途径。
核心价值导向: 儒家更侧重于“仁”和“礼”的道德实践和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而亚里士多德则将“真理”置于更高的位置,视其为最高价值。

因此,孔子弟子们在《论语》中“不敢”批判老师,是因为他们身处的文化环境和学术规范,以及《论语》本身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性质,都决定了他们不会在这种场合直接表达对老师的质疑。而亚里士多德之所以能说出“吾爱吾师,更爱真理”,则是因为他所处的古希腊哲学传统,以及他本人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使他拥有了挑战和批判老师的勇气和必要性。这并非说哪种方式“更好”,而是反映了两种不同文明在师生关系和学术精神上的独特表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孔子的教育是启发性的,讲究教学相长,论语里有很多话本身就是弟子们的观点。譬如“礼后乎”。

第二,请问题主听说过割鸡焉用牛刀吗?以题主的读书质量,翻完一遍论语不用太久的,我至今没有完整看完过一遍论语我都能找到事例。至于题主,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事实上,儒家的理论是实践性的,而实践性哲学容易被证实或证伪。证实了当然好,证伪了孔子也会承认错误:阳货篇子之武城就是一例。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user avatar

注: 答案引用不少论语原文,阅读可能比较费劲,但本文并不讨论论语的意思,只单纯列举,所以跳过引用的原文影响不大。当然,最好还是查一下注释,挺有意思的。


以下原回答:

这个问题本身就很无知且幼稚:

(原问题故意写成“七十二闲人”,所以我说的不太客气。读者见谅。)


第一论语中弟子质疑甚至批评孔子的有多处地方,对孔子一些存疑甚至污点的地方也并没有美化而是如实记录了。

孔子和弟子们在一起,更多是一种教学相长,且孔子也多次当着弟子发牢骚,甚至耍赖。从这可以看出孔子其实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绪的人。并非拒人千里之外的老学究。

1、子见南子,子路不说(不yue,不开心)。夫子矢(shi,发誓)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子路一杀,孔子赌咒发誓,然后跑路)

(南子是卫国人,当时著名的交际花,所以瓜田李下,孔子没有避嫌,所以子路很不开心。)

(当然,史记记载孔子见南子是不得已而去)

2、佛肸(佛xi,人名)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中牟,地名)畔(背叛),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子路二杀,孔子发牢骚)

(佛肸叛乱,想召孔子去,孔子想去,让子路很不高兴,又一次怼了孔子,孔子解释说自己身正不怕影子斜,然后又发了一句牢骚说“我又不是个葫芦,怎么能挂在墙上不让吃或不吃饭”)

(这一段是孔子黑料,不过也无可厚非,毕竟人孰能无过,圣人又不是孔子自己想当的。孔子门人连这个都记载,也正说明了孔子教育的成功和儒家门人的光明磊落。)

3、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子由当众怼孔子,孔子当众认错,“狡辩”是开玩笑。)

以上这些都很难说是在夸孔子吧?

这些事在当时其实不是什么大事,但为什么孔子要发誓,发牢骚?这说明什么?岂不正说明了孔子及其门徒至少都是持正立身的人?同时,也代表了他们也只是人,可能也会“犯错”?至少孔子当时是缺乏考虑的。

当然,其实也不需要孔子的学生们选择真理,孔子已经教学生去选择真理了。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这句话本身也就是要追求仁的道理,即便是老师也可以质疑。注意,这句话是孔子教育弟子时说的,而非弟子说的。明白这个区别么?

区别在于,如果弟子说“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说明真理和老师是二选一的。而老师教育弟子要更爱真理,那说明老师并不在意弟子质疑自己,而是鼓励弟子超越自己。所以老师和真理无需二选一。因此孔子才称得上是“至圣先师”。

而且孔子也会从弟子们身上学习,而且很高兴的学习,并不讳言: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起予者商也这就是说子夏的问题和最后的“礼后乎”的追问,是启发了孔子的思路的。孔子也并没有故弄玄虚,而是坦白承认自己没想到那方面。还很高兴的说以后可以跟子夏讨论《诗经》了。这说明孔子的教育其实是“教学相长”的,所以孔子的弟子们根本不需要说“我更爱真理”,因为根本不需要二选一好吧?


第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之类都只是假借而已,没有什么详实的资料证明他们的存在,更不用说什么文献了。

当然同时孔子的存在也可以质疑,但孔子、老子的著作传世本与从秦汉时期的墓中发掘出的实物遗存相印证。而所谓柏拉图,所谓亚里士多德却只有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伪书存世,且没有任何出土文物证明。是没有任何证明!所以用这样的伪人伪事去和孔子比,有些不太正常。

这就像是我凭空想象一个完美符合道德的虚拟人物出来,然后用来9和真实存在的人对比,总是会有出入的。对吧。

而即便是这两人存在,也9过“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这样的话,那也只能说明他们的学术还很初级。说明他的老师和真理相冲突,且徒弟应该是受到了压力的。否则为什么要老师和真理二选一?且老师连自己学生都说服不了,这样的人在春秋时期是收不到徒弟的。我想如果当时的柏拉图能来到中国,应该就不会说那样的话了。因为至少对当时来说,真理就在中国啊。

当时春秋时期的学术其实已经是高度发达的了,甚至可以说大多数学说都已经流传已久的了,相对成熟的学问了。

而且题主描述中“形而上学”这几个字的出处都不知道就敢问这样的问题,也真是无奈。

《易经·系辞》形而我以为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孔子十翼

这句话是孔子说的,能不能告诉我这句话什么意思?所以这问题描2述有点无耻吧?

最重要的,孔子其实一直都在强调自己的学问都是学习而来,也就是当时已经有了儒家的学问,孔子只是一个中继站。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窃比于我老彭。

孔子从来不说自己开创了什么。相比之下,如果真存在个古希腊友你,9那他们也够无耻的。还开创了“形而上学”……

学问、学问,本身就是“学问思辨”,本身就需要不断学习进步。西方的东西有西方的强项,但说到哲学,其实走的是形而下的路子。也就是当做工具用其实还好。


最后,说个八卦。大家都看过《将夜》,二师兄的原型其实就有子路的形象。

(记成择天记了,感谢评论区@戏言 纠正)

子路正冠而死:孔子的重要门生子路任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孔悝参与推翻卫国国君的政变,子路以“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的态度力图阻止这场政变,在激烈的战斗中,子路冠下的丝缨被击断,他说:“君子死而冠不免”。在从容结缨正冠的瞬间,被人趁机杀死并剁成肉酱。

而其实子路最初只是一个混混,被孔子“苦口婆心”的(物理)教育之后,穿上儒衫,拜孔子为师。最后也因为正衣冠而死。


这个题主问了很多类似问题,并在这些问题下胡搅蛮缠,所以解释儒家的理念它们是听不懂的,所以我一般会顺手挖挖所谓希腊的坟,它们就急了。我遇到不止一个这种货了,他们的目的就是拼命嗡嗡叫制造噪音,以形成中国文化被很多人反对的假象。这类似于PUA的打压的手段,让一些年轻人不自信,觉得中国文化不如西方文化之类的。我建议年轻人不要上当,我们可以学习科学,别人强的地方我们要真心的虚心学习,但也不能以偏概全,被别人用话语权和意识形态打压崩溃。更不要相信西方那一套所谓欧洲中心论、以及文化先进论。

user avatar

子见南子,都成夫子最大的黑点了,是在论语中记载的。

而且还明明白白的写着:

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子路不高兴,直接给夫子甩脸子了,逼的老头都指天发誓啦:)

君子之过,无不可对人言;夫子之过,天日昭昭,当为后世法。


此外,论语从来都不是学术书!!

论语是夫子通过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来点点滴滴的演示君子当为、君子不当为,从而界定了什么叫君子,从而对我们中国人的价值观、精神和行为原则进行了规定。

也就是说,论语是一本讲述何为中国人的经典。而何为中国人,不需要讨论、不是学术、不需要研究。关键是你有没有按君子的规范去做,是做没做到位的问题。

user avatar

前面的答主说题主没看完《论语》,暗示题主读过部分《论语》,我想这是太高估题主了。显然,题主不但没有读过《论语》,也从来没有见过《论语》这本书,甚至不知道《论语》的体裁。他虽然听过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名字,但显然也并不知道他们的著作有什么内容,是什么体裁。题主能一再把“七十二贤”写成“七十二闲”,可见也从没见过对他们的文字描述,《仲尼弟子列传》恐怕听也没听过。看过这些很了不起吗?不,一点也不。不读书没什么问题,而且这些书都很基础,读过一些也没什么可吹嘘。但是,在连最基本的目录学和学术史知识都不具备的情况下,问这样的问题有什么意义?如果连“尧舜”和“澹台灭明”分别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都闹不明白,侈谈如何评价他们,又究竟为了哪般?

不过既然回答了,索性就谈一谈好了。我请题主不要急,光阴可惜,这样低质的问题是要回答的,但不能侵占我工作状态好的时间,有零碎时间我会写些具体的回应。


在讨论其他问题前,有必要先大致说下《论语》和亚氏著作的文献情况。作为哲学思想史文献,我们先要清楚,这些文献反映的是谁的思想。《论语》一般被当作了解孔子的第一手文献,虽也反映了若干弟子的性情,却不涉及他们的学术。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则是亚氏自己学说的第一手文献,虽常常提到柏拉图,但也不是研究柏拉图的主要依据。亚氏是柏拉图的学生,其著作里有对柏拉图的点评,这再正常不过。但《论语》既不是哪个孔门弟子思想的载体,非要在这里找弟子们对孔子的批评,这岂不是缺乏文献学常识吗?事实上,亚氏的著作部分固然是自著,也有不少主要著作一般认为是弟子们对其讲稿的整理,如果我们非要在这里找亚氏弟子对他的点评,题主会觉得合理吗?也许更合理的问题是,《论语》里为什么没有记载孔子对其老师的批评?据说孔子无常师,不知题主觉得孔子应该批评哪位老师的什么观点?

其次,题主知道《论语》多少字吗?一万馀。那么亚氏的著作呢?不必说全集,其主要著作,《形而上学》《物理学》《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等,每一本都数十倍于《论语》,连《诗学》《修辞学》这种短章,篇幅也数倍于《论语》。试问要求一本万馀字的小书,像亚氏著作那样承载弟子对老师学说的批判,这又合理吗?

再者,《论语》里的内容是在怎样的情形里记下来的呢?《卫灵公第十五》(《论语》篇目)明确记着,子张问行,孔子回答後,“子张书诸绅”。学者早已注意到,这意味着弟子平时可能带有笏板一类的记录工具,有所闻,则记之备忘。子张仓促间笏板写满了,或忘了带,只好写在衣带上。这就解释了《论语》材料的来源。(当然,应该有不少是追记。)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言辞很少出自正式授课场合的,基本上都是个别弟子和孔子私下的谈话。而亚氏的著作则与此完全相反,要么是自著,要么是正式授课的讲稿,都是亚氏个人深思後的成果,而不是和弟子的临时谈话。这种文献性质的差异,决定了这个问题是完全不成立的。

我们可以说,在这方面拿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比较,本身就不合理。为什么?我们只要稍微读过一点亚氏的著作,就会发现,他何止批评自己的老师,他在讨论问题时常常都是先梳理一遍学术史,我们关于早期希腊哲学史的很多知识,都得益于他的记录。问题是,这样的工作,必须到此类学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出现。不要说苏格拉底做不了,柏拉图做得也不突出。孔子在中国学术史上处于相对上游地位,亚氏这种风格要到荀子、庄子或庄子後学那里才明显起来。(这当然也和孔子和亚氏的弟子构成和教学模式有关,而这又和二者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有关,此处不谈。)

以上所谈差不多都是体裁方面,下面简单说下内容方面。据《论语》载,“子不语怪力乱神”,其弟子说“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连黑格尔评论《论语》,也只是说:“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能找到,在哪一个民族那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我们不必全面评估黑氏的观点,但这至少证明黑氏看到了孔子言论中并没有什么非常异议可怪之论。柏拉图就不同了,他的灵魂学说、回忆说、理念论,他作品的对话形式和强烈的文学色彩,其中充斥的大量宗教神话内容,可议的地方就太多了。特别是其分离学说,初闻之下,很少有人能信服的。(甚至柏氏自己是否持分离说都未成定论。)亚氏对柏氏的批评,集中在其学术上。泛泛而谈什么“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好像要提醒人们不盲从老师,还需要郑重地作为一个学说提出来,未免太不切题了。难道亚里士多德只是有心抬杠,能信从老师的地方非要标新立异吗?亚氏究竟说过这话没有且不论,我们不宜过高估计这句口号,更不宜把它庸俗化。不为苟同固然应该,不为苟异却也很重要,甚至要更难一些。

文献方面的问题只说这些,回头再谈孔门弟子是否盲从的问题。


上面所说,无非是不认为世间有学生一定要批评老师的道理,更不认同非要在某本具体的书里找学生批评老师的材料。据韩非子说,孔子死後“儒分为八”,可见其後学是有自己的学说的。孟子则说:“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汙,不至阿其所好。”这就点明孔门弟子不是苟同于人之辈。孔门弟子和孔子的学说差异,当然不会像亚氏和柏氏那么直接和鲜明,但也不会是全盘相同。可惜文献不传,我们说不清“儒分为八”的实际情形,也不必强说。在这个题目下,说到这也就够了。

我说《论语》不是孔子弟子学说的载体,孔门对老师是否盲从不应以《论语》为据,是因题主在这方面犯了原则上的错误,应予指出。这不等于说《论语》中就毫无此类消息。不认同老师观点,也可以当面指出,未必要等老师死後再去清算,不是吗?

《雍也第六》:子华使于齐,冉有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

《先进第十一》: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孔子明确说“不可”,但门人还是厚葬之。

又: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孔子认为是害了子羔,子路却有自己一套说辞:“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後为学?”把孔子气到了,只好说:“是故恶夫佞者。”

《子路第十三》: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这个“迂”字够冲的,孔子只好回敬子路一个“野”字。(“野哉由也!”)

《微子第十八》:宰我问三年之丧,孔子从自然情感上启发他:“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把孔子噎住了,只好说:“女安则为之!”(注意这里原文宰我的这个“安”字和孔子的问话间只用了一个“曰”字隔开,没有再加主语,表现出其斩钉截铁。)

这些记录或则直接从行动上违背孔子的意见,或则当面表示反对意见,甚至语带讥讽,还非要说什么“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吗?其实何止这些,如果再加上诸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鄙哉”“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一类出自他人之口的评论,这一万馀字里所呈现的多样声音,简直堪称惊人。

但是,话说回来,正如前面所说,《论语》这部文献的性质,决定了它不能承载其他人的学术思想。这里表现的弟子对老师的态度,和亚氏对柏拉图的批评并不是一回事,事实上孔子也没有柏拉图那种那么远离一般人类直觉的学说。如果真把这看作孔门在批判孔子或与之貌合神离,或以为这暴露了孔子之缺点,倒真入了题主彀中。认为师弟子间必须存在争议才是好事,这本来就是一种病态的癖好。因此,如果亚氏真说过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把它庸俗化为一般的提倡对于老师的批评,而要回到学说的真实对立中去理解。

user avatar

不知道你到底看过书没有。

孔子弟子有非常多时候和孔子意见不一样的。骂人的都有。

太多了,随便举几个例子。

一一一一

论语阳货篇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译文:阳货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不去拜见,他便送给孔子一头熟了的小猪。孔子打听到他不在家时,前往他那里去回拜表谢。却在途中遇见阳货。阳货对孔子说:“来!我同你说话。”孔子走过去,阳货说:“一个人怀藏本领却听任国家迷乱,可以叫作仁吗?”孔子说:“不可以。”“喜好参与政事而屡次错失时机,可以叫作聪明吗?”孔子说:“不可以。”时光很快地流逝了,岁月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去做官了。”

这个阳货虽然不是孔子的弟子,但是这个难道不是在说的是孔子接受别人的意见嘛?

一一一一

论语阳货篇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宰我问:“父母死了,服丧三年,为期太久长了。君子三年不习礼,礼一定会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一定会荒废。旧谷已经吃完,新谷已经登场,取火用的燧木已经轮换了一遍,服丧一年就可以了。”孔子说:“丧期不到三年就吃稻米,穿锦缎,对你来说心安吗?”宰我说:“心安。”孔子说:“你心安,就那样做吧!君子服丧,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感到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适安宁,所以不那样做。现在你心安,就那样去做吧!”宰我出去了,孔子说:“宰我不仁啊!孩子生下来三年后,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三年丧期,是天下通行的丧礼。宰予难道没有从他父母那里得到过三年怀抱之爱吗?”

这里难道不是孔子和他学生为了服丧几年吵起来了嘛?

一一一一

论语子路篇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贼夫人之子。

子路先问孔子说,假如卫出公邀请你来辅佐他,老师会如何治理卫国。孔子想了想说,若是非要我去的话,那就从纠正名分开始吧。子路听后说,先生居然如此迂腐。孔子说“你小子害人不浅”。

一一一一一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子路问孔子说,君子是不是应该比常人勇敢一些。孔子回答说,君子的基本素养是具备仁义,君子做事只考虑勇气而忽视仁义,这是一种鲁莽的表现;小人只有勇气而放弃仁义,那就是欺世盗名。

一一一一一一

而且我都不知道谁告诉你孔子的话,他学生都听的。

孔子很多时候给他弟子建议,他弟子都不听啊。我记得孔子在晚年的时候是觉得他死了,他的学说也就完蛋了。因为他最看重的弟子颜回死了。

一一一一一

而且,说孔子思想错误的很多啊。其他学派说他不对的人更多。

墨子。卷九。非儒下。

景公……将欲以尼谿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遂行,反乎鲁。

孔子求仕于齐,景公本欲善用封地加爵。晏子知道此事后劝说齐景公,说儒家滑稽而不尊重法律;是骄傲狂放的人,不能收做手下;崇尚丧事顺从哀伤,用大量财产来丧葬,不能让这个成为风俗;到处游说,靠祈求和借贷来生活,不是治国之策。周天子已经衰落,礼乐缺少。孔子打扮的漂漂亮亮的,但是推行的一套周朝的礼乐制度繁琐而不切实际,对齐国来讲只能是空耗财力, 无一点益处,齐国要的是国富民强的治国之策,不是这种繁文缛节。而且他要用他的那一套改变齐国风俗,而不细求原因,这先会让会让民众衰弱。齐景公默认了晏婴的看法,就没再提赏赐孔子的事,后来孔子也离开了齐国。

一一一一一一

庄子。盗拓篇。整篇都是羞辱孔子和儒家的。几千字呢。

说盗拓骂孔子。

‘你这花言巧语的家伙,胡诌什么文王仁武王义!你头戴替花帽, 好像顶着一堆柴,你腰缠死牛革,好像肋骨露出来。我的 奶奶哟,丑得要命呀!你那鸟嘴也不闭闭,放不完的屁! 不耕不锄你白吃饭!不织不缝你白穿衣!还要翻响嘴皮, 弹奏舌头,提倡这个,反对那个,无故挑起是非,欺哄各 国诸侯,煽惑天下书生,让大家迷失方向忘了本!什么子 教父啦弟敬兄啦,你搞这一套无非是为了升官发财,说不 定还能捞个侯爵呢。你的罪大,从重从严,该判极刑!马 上滚回去!否则宰了你,午餐席上我又添一盘炒孔肝啦! '

再站近些,你听清楚! 用利益引诱啦用言语劝说啦这一套只能拿去对付百姓, 那帮蠢货!休想拿来对付我!高大俊美有魅力,人人见 了人人爱,是俺爹娘遗传基因特别优秀。老子天天照镜 子,自我感觉好极了,要你孔丘来提醒?唔?你听人讲 三品,我也听人讲,只两句:当面阿谀,背后捅刀。我 看你正是这种人!大中城市啦户口百万啦能长久吗?你 是在利诱我,把我当成寻常百姓对付。城市大总不及天 下大吧?尧舜拥有天下,子孙寸土俱无。汤王开创商朝, 武王开创周朝,后代绝灭。这不是贪大的下场?”

盗跖又说:“我还听人讲呢,远古时代,人烟稀少禽 兽多,百姓避猛兽,住家大树上,白昼拾橡子,黑夜睡 树巢,所以自称有巢氏族成员。他们尚未发明衣服,终 年裸体,夏打柴,冬烤火,所以又被后世叫作求生的学 习者。炎帝神农时代,有耕稼了,百姓仍然天真,睡得 香甜,做得缓慢,认母系的血缘,没有父系家长观念,同 糜鹿做朋友,互不触犯,自耕自食,自织自穿,不存在 害人的坏心眼。那是至德之世,理想光辉的顶点。可恨 黄帝轩辕,背叛至德传统,挑起涿鹿大战,绝灭蚩尤氏 族,流血百里,还说什么文明杀野蛮!后来尧舜时代,设 置百官,制造麻烦。再后来,汤王革命赶桀王,武王革 命杀纣王,以暴易暴,哪有是非可言!从那时起,强压 弱,大欺小,天下糜烂。汤武以来所谓的政治家,全是 叛匪,专搞暴乱!”

盗跖谈锋一转,戟指孔子鼻梁,随骂:“你这家伙, 自幼进修文王武王仁义之道,现今做了天下学阀,把持 社会舆论,教唆后生。瞧你,儒袍蓬蓬宽,绅带纤纤长, 到处唱高调,装模又作样,给各国的君王大灌其迷魂汤, 不过是为了升官发财,入伙分赃。你哟,你才是当代的 头号贼王!不叫你盗丘,而叫我盗跖,如此舆论未免太 荒唐!”

盗跖又说:“咱们摆事实讲道理。你用甜言蜜语诱骗 子路,要他改行,不做侠客而做儒生。那傻小子被你驯 化,摘掉歪帽,扔掉长剑,做了你的乖乖学生。于是社 会上传说你了不得,能化暴徒为良徒啦能化消极为积极 啦,官方封你做思想工作的模范。后来呢,那傻小子在 卫国搞政变,刺杀国王不成,自身却在国都东门外被剁 成肉渣。子路落得如此悲惨下场,一条命都保不住,还 为社会所不齿,是你教唆的结果。什么思想工作模范,假 的!你的教育失败啦!你还在吹自己是圣贤吗?你在自 己的父母之邦鲁国,受官方冷遇,两次被迫辞职,一走 了之。你到卫国演说,又被驱逐出境,脚印被当作劣迹 给铲了地皮。去殷墟,去周都,求职不得,讨乞回家。前 不久听说你,哈哈,被围困在陈蔡两国交界的荒村中,断 炊七昼夜,差一点饿死。可见你走一路霉一路,天底下 找不到你的落脚处。请问到底值几个钱,你的道路?唔? ”

盗跖感到满意,笑笑说:“我不想骂你了。咱们谈谈 古人吧。世俗最崇拜的伟人,我想该是轩辕黄帝。可是 黄帝背叛至德传统,挑起涿鹿大战,流血百里,够缺德 啦。尧帝,杀掉太子丹朱,不慈。舜帝,赶走老父瞽叟, 不孝。禹王,治水受湿,病成偏瘫,不智。汤王武王,以 叛臣的身份讨伐桀王纣王,不忠。这六个家伙,用世俗 的眼光看,全是光辉形象。仔细推求,便会发现个个皆 是权迷,被利欲扭歪了自己的性情,他们的行为太不要 脸了!世俗最尊敬的贤士,我想该是伯夷叔齐。可是他 俩兄弟互相兼让王位,为这样一桩小事情,不惜逃离自 家的孤竹国,饿死首阳山,曝尸不埋,留给猪拉狗扯,何 苦!鲍焦,为了不踩非正义的国土,便爬到树上住,又 为了不吃非廉洁的野果,便抱着树干饿成僵尸,未免清 高过分,可笑。申徒狄,给官方提意见碰钉子,便背负 大石头跳黄河,舍身喂鱼喂鳖,未免悲壮过分,可笑。介 子推,忠仆哟,为了给晋文公补充营养,便割下大腿肉 清炖红烧,晋文公掌权后疏远了他,便发怒钻树林让火 烧死,未免老实过分,可笑。尾生,约女友大桥下幽会, 女友失约,洪水来了,还不上岸逃命,竟然抱着桥柱溺 死,未免纯情过分,可笑。这六个家伙,好比祭风神砸 死一条狗,好比祭水神淹死一头猪,好比大路旁倒毙一 个端破碗的乞丐,死得毫无价值。他们顾脸不顾命,忘 本,不想想父母养育操多少心,硬是活得不耐烦啦。世 俗最称赞的忠臣,我想该是比干和伍子胥。可是比干被 纣王开膛挖心,子胥被吴王装袋沉水。忠臣不得好死,为 天下有识者所哂笑。总而言之,从远古黄帝起,到近代 伍子胥,这些所谓伟人,所谓坚士,所谓忠臣,我看一 钱不值!孔丘,你若找我谈鬼,我愿洗耳恭听,我不懂 嘛。你若找我谈人事,对不起,你懂的,我全懂。请免 开尊口吧。”


这些并不是什么默默无名的书。我想你至少知道庄子和墨子吧。

你看过几本,就来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它触及了东西方思想文化在师徒关系、学术传承和真理追求上的根本差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所处的历史背景、思想体系以及他们各自的弟子们所扮演的角色来分析。首先,我们来谈谈孔子和他的七十二贤人。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孔子耻于和劳苦百姓说话,却喜欢在权贵和自己学生面前讲大道理”的观点,实际上是对孔子及其思想的一种误读。孔子并非“耻于和劳苦百姓说话”,而是他的教育方式和理念注定了他的主要传播对象并非直接的劳苦大众,而是那些有潜力接受并传承其思想的社会中坚力量,即贵族子弟和有志向的学生。为了更详细地解释.............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思想史的传承、创新以及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我们来逐一剖析。为什么孔子之后无孔子,却有孟子、荀子等?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其思想体系的原创性和影响力是独一无二的。后来的儒家学者虽然继承和发展了他的思想,但很难再达到孔子那样开宗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引人入胜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两位最重要的人物,以及他们在政治实践和人生抱负上的挫折。孔子和孟子都拥有卓越的智慧和高尚的品德,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为人处世道理,但他们的人生轨迹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在政治上遭遇了相当大的“不得志”。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历史、文化、政治等多个维度,而且其中“输给”这个表述本身就带有解读的倾向性。孔子儒家思想,在东亚,尤其中国,拥有数千年的统治地位,其影响力深远。而“德国犹太人”作为一个群体,在近代西方的崛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直接说“输给”一个群体,或者说他们的思想“战胜”了儒家,可能.............
  • 回答
    孔子思想的深刻之处,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华文明的漫长夜空。他的仁、义、礼、智、信,以及对君子品格的塑造,对社会秩序的构建,至今仍是人们思考人生的重要指引。然而,当我们审视他的思想体系时,确实会发现其中对女性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偏见。这并非是某种单一原因造成的断裂,而是一个复杂历史与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 回答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之矣。’”乍一听,孔子这句话确实有点令人费解,甚至可以说有些“反直觉”。毕竟,“言必信,行必果”听起来是多么褒义的品质啊!守信、有担当,这是我们从小到大被教导的为人处世之道。那么,为什么孔子会用“小人哉”来形容这样的人,并说.............
  • 回答
    孔子的后代之所以繁衍众多,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客观条件,也有孔子家族自身的一些特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时代背景是关键。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社会结构与现代有着天壤之别。 宗法制度与家族观念的根深蒂固: 当时是典型的宗法社会,家族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延续香.............
  • 回答
    孔子“述而不作”的说法,出自《论语·述而》篇中的一句话:“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当然,这短短的一句话,并非直接说明“述而不作”,但它恰恰是我们理解孔子“述而不作”核心思想的一个绝佳切入点。这句话本身就透着一种谦逊、内省和专注于“道”的精神,与“述而不作”的内涵是高度契.............
  • 回答
    说孔子没有女弟子,这事儿说起来也算是个老话题了,很多人都纳闷,孔老夫子 preach 了那么多道理,关于仁义礼智信,还说“有教无类”,怎么就没见着他收女徒弟呢?这背后啊,其实是那个时代的大环境,还有孔子自己的一些思想,双重作用下的结果。先得说说那个年代。你想象一下,几千年前的春秋时期,那是个什么世道.............
  • 回答
    老实说,一提到“孔子儒家在底层百姓没什么群众基础”,很多人会觉得有点奇怪。毕竟,儒家思想的内核,像什么“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各尽其职,安分守己”之类的,听起来挺朴实的,似乎应该挺得底层老百姓之心才对。但细究起来,这个问题还真不是那么简单,里头门道多着呢。咱们先得明白,儒家思想的核心.............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哲学史的核心,也关乎知识传播和思想沉淀的方式。要理解为什么孔子和苏格拉底的零星言语能奠定其哲学地位,而现代哲学家需要鸿篇巨著,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梳理。这并非简单的量变到质变,而是时代背景、传播媒介、思想形式、以及“哲学”本身的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时代背景与知识传播的革命首先,.............
  • 回答
    这其中确实有些值得说道的地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关于孔子身高一米九、特别能打这事儿,这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确实是个模糊的概念,甚至不少人觉得孔子就是个文弱书生。这里面有几个因素在起作用:一、史料的局限与解读的偏差: “身长九尺有六寸”的真实含义: 《史记·孔子世家》里记载孔子“长九尺.............
  • 回答
    孔子和鬼谷子,两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都被誉为“圣人”和“谋圣”,但他们所处的时代、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他们所秉持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却有着天壤之别。这也就注定了他们各自所能“出”的人物类型和影响力范围的不同。首先,我们得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这是一个礼崩乐坏,诸侯争.............
  • 回答
    孔子伦理之所以至今仍对,以及儒家思想在中国大一统进程中的作用,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历史、哲学和社会等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这两点之间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孔子伦理的永恒价值何在?首先,我们得承认,孔子所处的时代与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千差万别。然而,孔子伦理之.............
  • 回答
    孔子周游列国,传播他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理念,希望能够辅佐君主,实现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他的学说,如“仁”、“礼”、“忠”、“恕”,在那个时代确实是超前的,也吸引了不少追随者。然而,这并没有让他一帆风顺,反而常常陷入被驱逐的境地。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孔子本身出了什么问题,而是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判断,与实际的.............
  • 回答
    要说孔子和老子是“同时代”的名人,这话说得稍微有些笼统。更准确地说,他们生活在春秋末期,是那个变革动荡时代的重要思想家。孔子比老子稍微年长一些,两人大概率是见过面的,甚至有过交流,这在史书中也有所提及。之所以《论语》被我们现在人认为“浅显易懂”,而《道德经》则显得“晦涩艰深”,这背后有几个很重要的原.............
  • 回答
    关于孔子出生的问题,流传最广、也最常被提及的是“野合”之说。然而,需要澄清的是,所谓“野合”并非我们现代意义上那种随意、不负责任的性行为,而是古代的一种婚俗,也称为“野合婚”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前的社会形态,指的是男女双方在未正式行婚礼或未经媒人撮合的情况下,在一定场合下结合,有时也带有私奔的含.............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礼制、伦理观念的演变,以及孔子思想的复杂性。简单来说,孔子那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并非简单否定陶俑,而是指向了“俑”这一事物出现之前,那个将活人作为牺牲的“始作俑者”,以及对这种以人殉葬陋习的深恶痛绝。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一、 “俑”的出现与“人殉”的.............
  • 回答
    中国人确实深受儒家文化浸润,孔子的言行举止更是成为千古典范。然而,您提出的“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思想,在民间为何没有像“仁”、“义”、“礼”、“智”、“信”那样深入人心,甚至可以说是鲜有人提及,这背后隐藏着多重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原因。这绝非一句两句能够说清的,需要我们一层一层剥开来看。首先,我们需要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