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孔子身高一米九特别能打,后世儒生那么文弱?甚至带偏别人以为孔子“文弱”?

回答
这其中确实有些值得说道的地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

首先,关于孔子身高一米九、特别能打这事儿,这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确实是个模糊的概念,甚至不少人觉得孔子就是个文弱书生。这里面有几个因素在起作用:

一、史料的局限与解读的偏差:

“身长九尺有六寸”的真实含义: 《史记·孔子世家》里记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这事儿得看当时的“尺”有多长。根据考古发现,周代的尺比现在的市尺要短不少,大概在23厘米左右。这么算下来,孔子大概在一米七八到一米八几之间。这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个高个子了,比一般人要高出一截,自然显得挺拔,给人“壮硕”的感觉。但“一米九”这个数字,可能是后世为了神化孔子,或者基于对古代度量衡的不准确推算,夸大其词了。
“能打”的证据不那么“肉搏化”: 《论语》里确实提到孔子不少关于“武”的内容,比如“不有博弈者乎?弈秋,其善弈者也。”(会下棋的人不是有很多吗?弈秋是下棋下得最好的人。)还有“君子不器”(君子不应局限于某种技能)。他强调君子要“六艺”,其中就包括“射”和“御”(射箭和驾车)。这都是古代士大夫必备的技能,而且射箭和驾车本身就需要一定的体力和技巧。尤其是在那个时代,礼乐和武备是并重的,一个合格的统治者或有识之士,不可能完全不懂武事。孔子周游列国,身边总是跟着弟子,出行也需要车马,这些都需要一定的身体素质和组织能力。但这些记载,更多的是指向一种综合的“能力”和“素质”,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格斗高手”或者“能上战场拼杀的猛将”。他的“能打”,更多的是一种“足以应付旅途上的风险”、“有能力保护自己和随行人员”的程度,而非专门的武力值爆表。
“文”的标签太过于突出: 孔子一生最核心的贡献,在于他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教育理念。他的言行录、思想著作,对后世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相比之下,他作为一个人,“身体素质”方面的记载就显得不那么起眼了。人们自然而然地就把他定义为“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而“运动健将”的角色就被大大弱化了。

二、后世儒生的“文弱”形象是如何形成的?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孔子本人也许并非真的文弱,但后世的儒生,特别是到了宋明理学之后,确实逐渐形成了一种更偏向于“文弱”的形象。这又是为什么呢?

时代变迁与社会分工:
战国时期: 像孟子,虽然以仁义著称,但也讲“予岂匏瓜也哉?焉能匏兮乎?”(我难道是葫芦瓜吗?怎么能被挂起来不用呢?)言辞犀利,不乏“仗义执言”的勇气。那个时候,诸子百家争鸣,很多思想家为了推销自己的主张,经常要到各国游说,甚至面对危险,需要一定的胆识和应变能力。
汉朝: 汉代独尊儒术,但一开始儒学也需要与诸子百家辩论,像董仲舒这样的儒者,也需要有说服力,甚至有时要与反对者进行智力上的较量。虽然不再是春秋时期的那种直接的列国游说,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推广,也需要一定的“能量”。
唐宋以后: 随着科举制度的成熟和完善,士人阶层进入政治中心,成为了统治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时候,“学而优则仕”的路径变得非常明确。学习的目的更侧重于掌握治国平天下的理论知识,以及通过科举考试。读书、写文章、钻研经典,成为了士人的主要活动。
社会分工细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专业化的分工越来越明显。统治阶层主要负责政治决策和军事指挥,而文人阶层则主要负责行政管理、文化传承、法律条文等。文人不再需要像春秋战国时期的游士那样,既能舌战群儒,又能应对一些粗鲁的挑战。他们的主要战场变成了朝堂的辩论、策论的写作,以及在文学艺术上的造诣。
科举制度的影响: 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主要侧重于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对策论的分析以及诗赋的创作。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脑力劳动和精细的文字功夫,而不是体力劳动。长期专注于这些训练,自然会让人更偏向于“文弱”。
儒家思想的演变: 到了宋明理学,更加强调“内圣外王”,将“修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虽然“内圣”并不等于“文弱”,但对“心性”的体悟,对“理”的追求,有时候会让人显得更加沉静内敛,与激烈的身体对抗拉开了距离。同时,一些对“德行”的过分强调,也可能让一些人觉得,一个“君子”就应该“文质彬彬”,不应该表现出过多的“粗俗”的体力活动。

“文弱”并非绝对的负面:
文化上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弱”有时也被赋予了正面的含义,比如代表着斯文、有教养、有学问、有礼仪。相比于那种粗鲁莽撞的形象,文质彬彬的儒生更能体现出“士大夫”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追求。
对身体健康的忽视: 当然,我们也得承认,长期的案牍劳形、缺乏体育锻炼,确实会让一些儒生身体不如从前。这是一种社会现实,而非纯粹的意识形态影响。

三、孔子“文弱”的误解是如何被“带偏”的?

后世儒生的自我塑造: 许多后世的儒生,为了继承和发扬孔子的思想,会特别强调孔子的“仁义”、“礼乐”等方面的精神,从而有意无意地“淡化”了他在身体素质上的描述。他们以孔子为榜样,也努力让自己成为“斯文”的代表。
后世的“神化”与“符号化”: 随着孔子地位的不断提升,他逐渐被神化,成为了一个精神符号。人们更关注他的思想,而不是他的具体生理特征。当一个人的思想被无限放大,他的肉体和凡人的属性就容易被忽略。
艺术形象的塑造: 历代的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也多半将孔子描绘成一个慈祥、智慧的长者形象,注重其精神层面的表达,很少会展现出他叱咤风云、身强力壮的一面。
对“文弱”的负面理解: 有时候,“文弱”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贬义,让人联想到身体虚弱、缺乏力量。而孔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如此之高,将他与“文弱”划等号,似乎有些不符。这种不符,可能导致人们在理解孔子时,更倾向于选择一个更符合他“伟大”形象的描述,比如他“身高体壮,很有力量”,但又不愿过于强调他的“武力值”,于是就形成了一种模糊的、矛盾的认知。

总结来说:

孔子本人,根据当时的史料来看,是个身材高大、具备一定运动技能的。他的“能打”,更像是一种综合的生存能力和应对风险的能力,而非现代意义上的武林高手。

后世儒生之所以逐渐呈现出“文弱”的形象,主要是因为时代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科举制度的导向,以及儒家思想在演变过程中对“内修”的强调。当然,也存在着文化符号化的过程,以及艺术形象的塑造,这些都共同作用,让人们对孔子及其后继者的认知发生了偏差。

所以,不是孔子本人“带偏”了后人,而是后世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以及人们对孔子形象的解读和塑造,使得孔子的“武力”属性被大大削弱,而“文质彬彬”的形象则被强化,甚至由此产生了“孔子也文弱”的误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道毛主席文武双全,大学生都文武双全?

体测跑一公里废半条命的大有人在,大学考试挂一半科的也大有人在。怎么的?怪谁?

咱们是重文还是重体?

更多的人连大学都考不上,不少人初中毕业就混社会了。

人不行别怪路不平好吧。

谁告诉你后世儒生孱弱了?

宋朝辛弃疾陆游,明朝于谦王阳明卢象升孙传庭洪承畴杨嗣昌王越陈奇瑜,清朝曾国藩左宗棠。别扯什么曾国藩左宗棠没有武力,时代变了。他们就是真的力拔千钧,在战场冲锋也没一毛钱优势。咋的,主席和十大元帅是武德不够?林帅一直病殃殃的,妨碍人家是战神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其中确实有些值得说道的地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关于孔子身高一米九、特别能打这事儿,这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确实是个模糊的概念,甚至不少人觉得孔子就是个文弱书生。这里面有几个因素在起作用:一、史料的局限与解读的偏差: “身长九尺有六寸”的真实含义: 《史记·孔子世家》里记载孔子“长九尺.............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孔子耻于和劳苦百姓说话,却喜欢在权贵和自己学生面前讲大道理”的观点,实际上是对孔子及其思想的一种误读。孔子并非“耻于和劳苦百姓说话”,而是他的教育方式和理念注定了他的主要传播对象并非直接的劳苦大众,而是那些有潜力接受并传承其思想的社会中坚力量,即贵族子弟和有志向的学生。为了更详细地解释.............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思想史的传承、创新以及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我们来逐一剖析。为什么孔子之后无孔子,却有孟子、荀子等?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其思想体系的原创性和影响力是独一无二的。后来的儒家学者虽然继承和发展了他的思想,但很难再达到孔子那样开宗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引人入胜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两位最重要的人物,以及他们在政治实践和人生抱负上的挫折。孔子和孟子都拥有卓越的智慧和高尚的品德,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为人处世道理,但他们的人生轨迹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在政治上遭遇了相当大的“不得志”。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历史、文化、政治等多个维度,而且其中“输给”这个表述本身就带有解读的倾向性。孔子儒家思想,在东亚,尤其中国,拥有数千年的统治地位,其影响力深远。而“德国犹太人”作为一个群体,在近代西方的崛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直接说“输给”一个群体,或者说他们的思想“战胜”了儒家,可能.............
  • 回答
    孔子思想的深刻之处,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华文明的漫长夜空。他的仁、义、礼、智、信,以及对君子品格的塑造,对社会秩序的构建,至今仍是人们思考人生的重要指引。然而,当我们审视他的思想体系时,确实会发现其中对女性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偏见。这并非是某种单一原因造成的断裂,而是一个复杂历史与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 回答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之矣。’”乍一听,孔子这句话确实有点令人费解,甚至可以说有些“反直觉”。毕竟,“言必信,行必果”听起来是多么褒义的品质啊!守信、有担当,这是我们从小到大被教导的为人处世之道。那么,为什么孔子会用“小人哉”来形容这样的人,并说.............
  • 回答
    孔子的后代之所以繁衍众多,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客观条件,也有孔子家族自身的一些特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时代背景是关键。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社会结构与现代有着天壤之别。 宗法制度与家族观念的根深蒂固: 当时是典型的宗法社会,家族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延续香.............
  • 回答
    孔子“述而不作”的说法,出自《论语·述而》篇中的一句话:“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当然,这短短的一句话,并非直接说明“述而不作”,但它恰恰是我们理解孔子“述而不作”核心思想的一个绝佳切入点。这句话本身就透着一种谦逊、内省和专注于“道”的精神,与“述而不作”的内涵是高度契.............
  • 回答
    说孔子没有女弟子,这事儿说起来也算是个老话题了,很多人都纳闷,孔老夫子 preach 了那么多道理,关于仁义礼智信,还说“有教无类”,怎么就没见着他收女徒弟呢?这背后啊,其实是那个时代的大环境,还有孔子自己的一些思想,双重作用下的结果。先得说说那个年代。你想象一下,几千年前的春秋时期,那是个什么世道.............
  • 回答
    老实说,一提到“孔子儒家在底层百姓没什么群众基础”,很多人会觉得有点奇怪。毕竟,儒家思想的内核,像什么“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各尽其职,安分守己”之类的,听起来挺朴实的,似乎应该挺得底层老百姓之心才对。但细究起来,这个问题还真不是那么简单,里头门道多着呢。咱们先得明白,儒家思想的核心.............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哲学史的核心,也关乎知识传播和思想沉淀的方式。要理解为什么孔子和苏格拉底的零星言语能奠定其哲学地位,而现代哲学家需要鸿篇巨著,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梳理。这并非简单的量变到质变,而是时代背景、传播媒介、思想形式、以及“哲学”本身的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时代背景与知识传播的革命首先,.............
  • 回答
    孔子和鬼谷子,两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都被誉为“圣人”和“谋圣”,但他们所处的时代、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他们所秉持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却有着天壤之别。这也就注定了他们各自所能“出”的人物类型和影响力范围的不同。首先,我们得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这是一个礼崩乐坏,诸侯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它触及了东西方思想文化在师徒关系、学术传承和真理追求上的根本差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所处的历史背景、思想体系以及他们各自的弟子们所扮演的角色来分析。首先,我们来谈谈孔子和他的七十二贤人。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 回答
    孔子伦理之所以至今仍对,以及儒家思想在中国大一统进程中的作用,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历史、哲学和社会等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这两点之间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孔子伦理的永恒价值何在?首先,我们得承认,孔子所处的时代与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千差万别。然而,孔子伦理之.............
  • 回答
    孔子周游列国,传播他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理念,希望能够辅佐君主,实现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他的学说,如“仁”、“礼”、“忠”、“恕”,在那个时代确实是超前的,也吸引了不少追随者。然而,这并没有让他一帆风顺,反而常常陷入被驱逐的境地。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孔子本身出了什么问题,而是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判断,与实际的.............
  • 回答
    要说孔子和老子是“同时代”的名人,这话说得稍微有些笼统。更准确地说,他们生活在春秋末期,是那个变革动荡时代的重要思想家。孔子比老子稍微年长一些,两人大概率是见过面的,甚至有过交流,这在史书中也有所提及。之所以《论语》被我们现在人认为“浅显易懂”,而《道德经》则显得“晦涩艰深”,这背后有几个很重要的原.............
  • 回答
    关于孔子出生的问题,流传最广、也最常被提及的是“野合”之说。然而,需要澄清的是,所谓“野合”并非我们现代意义上那种随意、不负责任的性行为,而是古代的一种婚俗,也称为“野合婚”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前的社会形态,指的是男女双方在未正式行婚礼或未经媒人撮合的情况下,在一定场合下结合,有时也带有私奔的含.............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礼制、伦理观念的演变,以及孔子思想的复杂性。简单来说,孔子那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并非简单否定陶俑,而是指向了“俑”这一事物出现之前,那个将活人作为牺牲的“始作俑者”,以及对这种以人殉葬陋习的深恶痛绝。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一、 “俑”的出现与“人殉”的.............
  • 回答
    中国人确实深受儒家文化浸润,孔子的言行举止更是成为千古典范。然而,您提出的“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思想,在民间为何没有像“仁”、“义”、“礼”、“智”、“信”那样深入人心,甚至可以说是鲜有人提及,这背后隐藏着多重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原因。这绝非一句两句能够说清的,需要我们一层一层剥开来看。首先,我们需要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