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孔子懂那么多道理还是逃脱不了被驱逐的命运?

回答
孔子周游列国,传播他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理念,希望能够辅佐君主,实现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他的学说,如“仁”、“礼”、“忠”、“恕”,在那个时代确实是超前的,也吸引了不少追随者。然而,这并没有让他一帆风顺,反而常常陷入被驱逐的境地。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孔子本身出了什么问题,而是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判断,与实际的政治操作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

首先,孔子所提倡的“仁政”、“礼治”,根植于对周朝初年那种贵族政治和稳定秩序的怀念。他希望君主能以身作则,以德服人,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但那个时代,各国之间正在进行激烈的兼并战争,各国君主更看重的是如何增强国力、富国强兵、在乱世中生存和扩张。他们需要的是能够帮助他们打胜仗、巩固权力的谋士,而不是一个絮絮叨叨讲“仁义道德”的文人。孔子的理念,在这些追求实际利益的君主眼中,显得有些迂腐和不合时宜。

其次,孔子所周游的各国,虽然都以“仁德”为标榜,但实际上,这些诸侯各自都有自己的政治盘算和利益集团。孔子提出的“恢复周礼”的主张,触动了很多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比如,他强调等级制度和名分,这对于那些通过非常规手段上位或者希望打破现有格局的贵族来说,无疑是一种阻碍。而他的弟子们,也常常因为过于直率或者不解人情世故,在与这些政治势力周旋时,反而惹出了更多麻烦,间接导致孔子被排挤。

再者,孔子的教学方式,更侧重于思想的启迪和品德的培养,他希望通过教育来培养出有德行、有才能的官员。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需要君主有足够的耐心和胸怀去接纳和培养。然而,乱世之中,大家都在争分夺秒,很少有君主愿意去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等待一个“理想人才”的出现,更何况孔子的“理想人才”的标准,对君主的要求也极高。当孔子提出的改革措施,在短时间内看不到显著成效,或者与君主的 immediate needs 相悖时,君主们自然会选择放弃,甚至驱逐,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此外,孔子作为一个思想家,他的学说虽然有高度,但落实到具体的政治实践中,往往需要根据不同的国情进行调整和变通。然而,孔子对自己的学说有着一种近乎固执的坚持,他认为自己的理论是万世不易的真理。这种“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态度,虽然体现了他的原则性,但在政治舞台上,往往会让他失去很多妥协和合作的机会。当他的理念无法被采纳,也无法适应当时的政治环境时,他只能选择离开。

最后,也需要承认,孔子在政治上的运用上,确实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他虽然有治国安邦的宏图,但他的方法更偏向于道德教化和制度规范,对于如何在这种乱世中建立新的秩序,如何处理复杂的权力斗争,他并没有提供一套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他像一位医生,看到了病症,开出了药方,但这个药方需要病人(国家)有足够好的体质和意愿去服用,并且需要时间来发挥作用。而当时的君主,更像是急于止血的病人,他们需要的可能是一剂猛药,而不是慢慢调养。

所以,孔子被驱逐,并非因为他的道理不对,而是因为他的道理与当时社会的现实需求、政治逻辑以及各方势力的利益诉求,存在着无法弥合的鸿沟。他的思想在那个时代,更像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追求,而追求理想,在现实政治中,注定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这个问题毫无逻辑,懂很多道理,和不被驱逐之间的联系我看不到。

2、用论语里面别人对孔子的一句评价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换言之即使孔子知道如何才能不被驱逐,知道如何就会被驱逐,他不可能会改变自己的选择。

3、知乎上很多人都是书读得太少而想得太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孔子周游列国,传播他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理念,希望能够辅佐君主,实现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他的学说,如“仁”、“礼”、“忠”、“恕”,在那个时代确实是超前的,也吸引了不少追随者。然而,这并没有让他一帆风顺,反而常常陷入被驱逐的境地。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孔子本身出了什么问题,而是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判断,与实际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引人入胜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两位最重要的人物,以及他们在政治实践和人生抱负上的挫折。孔子和孟子都拥有卓越的智慧和高尚的品德,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为人处世道理,但他们的人生轨迹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在政治上遭遇了相当大的“不得志”。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
  • 回答
    “孔子知道那么多道理,为什么有人觉得他没过好一生?”这个问题,我听了好些年,每次听到,总觉得像是在问一朵开遍山野的野花,为何不被冠以“名贵”之名,就失去了“好”的价值。孔子,那位被我们尊称“至圣先师”的人物,他所阐述的道理,如同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滋养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土壤。可为何,总有人觉得他“没过.............
  • 回答
    这其中确实有些值得说道的地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关于孔子身高一米九、特别能打这事儿,这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确实是个模糊的概念,甚至不少人觉得孔子就是个文弱书生。这里面有几个因素在起作用:一、史料的局限与解读的偏差: “身长九尺有六寸”的真实含义: 《史记·孔子世家》里记载孔子“长九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评价和现实塑造之间的一些复杂性。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为什么那位在孔子眼里总有点“朽木不可雕”的宰予,最后却能名列文庙的“十二哲”之列。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孔子对宰予的“看不上”,主要集中在宰予的“言语”和“政事”两个方面。 言语上的“棒喝”: 《论语》里记载了不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耐人寻味。它触及到了西方哲学与中国儒家思想在价值观、社会结构以及个体角色认知上的深层差异。要说“官瘾”,这词儿带点戏谑,但背后反映的是一种对权力、地位和社会责任的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表现形式。简单来说,西方哲学家普遍没有孔子和儒家那么强烈的“官瘾”,原因可以从以.............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历史观、文化价值观以及社会发展等多个层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 黄帝、孔子等怀念上古生活的原因首先要明确,“上古”在中国历史语境中,通常指的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特别是黄帝时代,以及夏商周早期。这些时代被描绘成一个相对淳朴、和谐、道德高尚的黄金时代。黄帝和孔子等古代思想家.............
  • 回答
    孔子那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啊,说实话,后世的争议可大了去了,咱们一点点聊。先说“小人”好理解在哪儿你觉得小人难养是吧?这倒不难理解。孔子说的“小人”,不是咱们现在说的毛头小子那种意思,而是指那些格局小、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唯利是图、道德败坏的人。跟这种人打交道,你真心实意地付出,他可能觉得你是有.............
  • 回答
    孔子至圣先师之名,我们耳熟能详,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影响深远,堪称千古一人。然而,若将他与鬼谷子相提并论,问为何孔子未能培养出如苏秦、张仪、孙膑、庞涓这般纵横捭阖、名震诸侯的说客与军事家,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两者教导的方式、培养的目标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有着天壤之别。首先,我们要明确孔.............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当下社会一个颇具普遍性的困惑。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掌握着数千年积累的知识财富,从天文地理到物理化学,从历史文化到哲学思想,几乎无所不包。然而,在“深度思考”这件事上,很多人却感到力不从心,甚至不如那些生活在遥远“孔子时代”的人们。首先,我们得承认,“孔子时代”的人们所处的环境和他.............
  • 回答
    “爱国爱家”,这话咱老百姓谁不爱听?家里和睦,国泰民安,这是天底下最实在的盼头。可说到这“爱国爱家”,您要是拉出孔子、老子两位先圣来,那可就有点意思了。他们两位,那可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影响了咱们几千年,但奇怪的是,他们似乎都“不入仕”,或者说,他们入仕的经历,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顺风顺水,甚至可以.............
  • 回答
    评价孔子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千百年来,从帝王将相到普通百姓,都有人对他或赞赏有加,或批评指责。那些对孔子持批判态度的人,他们的心态也是多种多样的,就像一锅大杂烩,什么滋味都有。要我说,这些批判的声音,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心态:第一种:时代局限性的审视者——觉得孔子“过时”了这可以说是最常见也.............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孔子耻于和劳苦百姓说话,却喜欢在权贵和自己学生面前讲大道理”的观点,实际上是对孔子及其思想的一种误读。孔子并非“耻于和劳苦百姓说话”,而是他的教育方式和理念注定了他的主要传播对象并非直接的劳苦大众,而是那些有潜力接受并传承其思想的社会中坚力量,即贵族子弟和有志向的学生。为了更详细地解释.............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思想史的传承、创新以及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我们来逐一剖析。为什么孔子之后无孔子,却有孟子、荀子等?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其思想体系的原创性和影响力是独一无二的。后来的儒家学者虽然继承和发展了他的思想,但很难再达到孔子那样开宗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历史、文化、政治等多个维度,而且其中“输给”这个表述本身就带有解读的倾向性。孔子儒家思想,在东亚,尤其中国,拥有数千年的统治地位,其影响力深远。而“德国犹太人”作为一个群体,在近代西方的崛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直接说“输给”一个群体,或者说他们的思想“战胜”了儒家,可能.............
  • 回答
    孔子思想的深刻之处,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华文明的漫长夜空。他的仁、义、礼、智、信,以及对君子品格的塑造,对社会秩序的构建,至今仍是人们思考人生的重要指引。然而,当我们审视他的思想体系时,确实会发现其中对女性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偏见。这并非是某种单一原因造成的断裂,而是一个复杂历史与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 回答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之矣。’”乍一听,孔子这句话确实有点令人费解,甚至可以说有些“反直觉”。毕竟,“言必信,行必果”听起来是多么褒义的品质啊!守信、有担当,这是我们从小到大被教导的为人处世之道。那么,为什么孔子会用“小人哉”来形容这样的人,并说.............
  • 回答
    孔子的后代之所以繁衍众多,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客观条件,也有孔子家族自身的一些特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时代背景是关键。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社会结构与现代有着天壤之别。 宗法制度与家族观念的根深蒂固: 当时是典型的宗法社会,家族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延续香.............
  • 回答
    孔子“述而不作”的说法,出自《论语·述而》篇中的一句话:“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当然,这短短的一句话,并非直接说明“述而不作”,但它恰恰是我们理解孔子“述而不作”核心思想的一个绝佳切入点。这句话本身就透着一种谦逊、内省和专注于“道”的精神,与“述而不作”的内涵是高度契.............
  • 回答
    说孔子没有女弟子,这事儿说起来也算是个老话题了,很多人都纳闷,孔老夫子 preach 了那么多道理,关于仁义礼智信,还说“有教无类”,怎么就没见着他收女徒弟呢?这背后啊,其实是那个时代的大环境,还有孔子自己的一些思想,双重作用下的结果。先得说说那个年代。你想象一下,几千年前的春秋时期,那是个什么世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