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孔子那么看不上宰予,为什么后人还把还把宰予配享在文庙的“十二哲”里?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评价和现实塑造之间的一些复杂性。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为什么那位在孔子眼里总有点“朽木不可雕”的宰予,最后却能名列文庙的“十二哲”之列。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孔子对宰予的“看不上”,主要集中在宰予的“言语”和“政事”两个方面。

言语上的“棒喝”: 《论语》里记载了不少孔子对宰予的批评。最著名的莫过于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朽木不可雕也”,还说“予之罪,吾未得见也”。这句话可是让很多人印象深刻,觉得宰予这小子,懒惰,还不知道悔改,活该被夫子批评。还有宰予晚上在守丧期间还つけて灯,孔子觉得他这是在“损益”礼仪,觉得他不懂得“三年之丧”的真谛。这些都显示出,在孔子极其重视的“德行”和“礼仪”方面,宰予似乎有些不合格,至少是达不到孔子心中理想的标准。

政事上的“争议”: 宰予后来做了官,在齐国和鲁国都有过政治实践。但他的某些做法,比如在鲁国“请为君师”,在齐国“劝鲁绝齐”,都显得有些激进和不合时宜,甚至引起了一些政治上的争议。孔子虽然自己也曾有过从政的经历,但他更看重的是“仁政”和“德治”,宰予的某些政治手段,可能并没有完全符合孔子的政治理念。

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位在孔子眼里不那么完美的弟子,却能在文庙里占据一席之地呢?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得一层层剥开:

第一层:历史的沉淀与评价的多元化

历史的评价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简单的好坏二分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也会发生变化。

“十二哲”的形成过程: 文庙中的“配享”制度,特别是“十二哲”的名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最早的孔庙,可能并没有这么固定和详尽的体系。到了汉代,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对孔子及其弟子的整理和推崇也逐渐系统化。后来的历代王朝,都会根据当时的政治、文化需要,对“十二哲”进行重新审视和确定。

并非完全按照孔子本人的评价: 文庙配享的“哲”,更多的是体现后世对儒家思想发展贡献的整体性评价,而不是简单复制孔子对每个弟子的个人好恶。孔子对宰予的批评,更多的是在他教学和个人品格上的观察;而“十二哲”的评选,则更多地着眼于弟子们在儒家思想传承、传播以及对后世的实际影响。

第二层:宰予的“长处”与历史贡献

虽然孔子对宰予有很多批评,但这并不意味着宰予一无是处,或者完全没有可取之处。事实上,宰予也有他自己非常突出的才能和贡献,尤其是在“言语”和“政治”方面,恰恰是孔子有些批评的地方,也正是他为后世所看重的原因。

“言语”上的辩才与逻辑: 孔子批评宰予白天睡觉,但同时也说过“赐也达,于穆,难乎已也。”(宰予能言善辩,而且有才能。)这说明宰予的口才极好,逻辑思维也相当不错。虽然孔子觉得他有时“失言”,但能言善辩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才能,特别是在那个时代,论辩和说服能力对政治和学说传播都至关重要。

“政治”上的实践与经验: 宰予后来确实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尽管有些做法有争议,但也说明他具备了从政的才能和意愿。他在政治实践中可能积累了经验,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实践了儒家的某些政治理念。后世的君主和士大夫,在考察人才时,往往也会重视实际的政治能力。

儒家思想的“阐发者”: 任何一种思想的传承,都需要有人去阐发、去传播、去实践。宰予虽然在某些方面有瑕疵,但他能够积极参与到儒家学说的讨论和实践中,并且有自己的见解。他可能在某些场合,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展和阐述,甚至在某些细节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些都可能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第三层:象征意义与代表性

“十二哲”的选取,往往也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代表性,是为了构成一个更全面、更完整的儒家思想谱系。

代表不同的才能和侧面: 儒家弟子众多,才能各异。为了能够全面地代表孔门弟子在各个领域上的贡献,选取“十二哲”时,可能会有意地选择不同特长、不同风格的弟子。宰予的“言语”才能,可能正好弥补了其他弟子在口才和论辩上的不足,让整个“十二哲”群体显得更加均衡。

“受谏”的典范? 虽然孔子对他多有批评,但我们也要看到,宰予能够一直跟随孔子学习,说明他内心深处还是接受孔子的教导的。有时,圣人的批评本身也是一种“教化”。后世评价时,可能也会将他视为一个在不断学习和反思中成长的代表,虽然过程不那么顺遂。

与其他弟子的“互补”: 在“十二哲”的组合中,也许宰予的某些“棱角”反而能与其他弟子形成一种互补。例如,如果有太多温顺而缺乏独立见解的弟子,那么宰予这样有自己想法(即使有时不被采纳)的弟子,反而更能体现儒家思想的活力和辩证性。

第四层:后世官方的“建构”与“定论”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可能在于“十二哲”的确立,很大程度上是历代统治者和文人士大夫在官方层面进行的“建构”和“定论”。

政治化的需求: 儒家思想是历代中国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文庙作为儒家学说的祭祀场所,其陈设和体系,都会受到当时政治需要的影响。选择哪些弟子配享,也可能与官方希望塑造什么样的儒家形象、强调什么样的儒家价值有关。

“损益”与“扬弃”: 官方在确立“十二哲”名单时,也并非完全“照搬”先秦时代的原始评价。他们可能会对历史人物进行一定的“损益”和“扬弃”,在保留其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可能淡化或规避其不符合当时主流价值观的方面。对于宰予,可能更侧重于强调他的“言语”才能和政治实践,而对他在孔子眼中的某些“缺点”则不那么强调。

总结一下:

孔子看不上宰予,主要是因为宰予在某些重要的“德行”和“礼仪”方面,没有达到孔子个人的高标准。但“十二哲”的评选,是一个更宏观、更长远、也更复杂的历史过程。它不完全是孔子个人好恶的体现,而是后世对儒家思想传承和发展贡献的整体性评价。宰予的辩才、政治实践以及对儒家思想的某种阐发,都可能成为他进入“十二哲”的理由。同时,官方的建构和象征意义的考量,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们看待历史人物,不能只看一两句话的评价,而是要放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综合其才能、贡献、以及后世的评价和塑造来看。宰予,这位在孔子那里“瑕瑜互见”的弟子,最终能够位列文庙的“十二哲”,恰恰说明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以及儒家思想在不同时代、被不同人群所理解和应用的多元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宰予有一次在白天睡大觉,孔子很不高兴,骂宰予说:“腐烂的木头不可能雕刻了,粪土一样的墙壁也不可能粉刷了!对于宰予这样的人,我还能责备他什么呢?!”(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孔子的话说到这个份上,早已打破了他在人们心目中那个“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形象。可是还没完,孔子又补了一刀:“以前我看一个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了他也会这样去做;现在我看一个人,听了他的话还要看看他是不是真的这样去做了。这种情况,我是通过宰予的事情之后改变的。”(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看来孔子是真生气了。

可是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孔子说,在自己所教的那些学生里,出色(一说“精通六艺”)的有七十七个,而且都是有奇异才能(一说“才能出众”)的人。(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宰予是言语科里最出色的一个。

宰予,字子我,亦称宰我,是孔子的学生,位列“孔门十哲”言语科之首。这是孔子自己说的。“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太史公也说他:“利口辩辞。”(《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这样的好学生,老师怎么会骂他还生他的气呢?

所以南怀瑾先生说,孔子才没有生气,为人师表的,怎么可能生气?“据我的研究,这两句话的真正意思是说,这根木头的内部本来就已经腐坏了,你再去在他外面雕刻,即使雕得外表很好看,也是没有用的;‘粪土之墙’,经蚂蚁、土狗等爬松了的泥巴墙,它的本身便是不牢固的,会倒的,这种里面不牢的墙,外表粉刷得漂亮也是没有用的……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就懂得他是说宰予的身体不好。只好让他多休息一会,你们对他不要有太过的要求……所以孔子说:‘于予与何诛?’对于宰予不必过分诛求了……换句话说,你们对于宰予,何必要求太过呢?就让他睡个觉吧……孔子这样的话,是说他从前看到一个人,有思想、有才具,便相信这个人将来一定有成就——‘听其言而信其行’。后来他发现并非如此,一个人即使有才具、有学问,但没有良好的体能、没有充沛精力,也免谈事业。一个人做事业,必须要强健的体力,饱满的精神。所以孔子说,我看了宰予,对人生看法有了改变,天下事实在并不简单。有人有思想、有能力、有才具,他却一辈子做不好事业,因为他的精力不足、精神不够。”所以,孔子其实是在关心宰予的身体健康、在表扬宰予的学术水平。

南怀瑾先生给孔老夫子打了个圆场,同为人民教师,南怀瑾先生恐怕是不愿相信身为“万世师表”的孔子会这样失态的。

想来好像也对。

中医认为“话多耗气”(“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养生之都契也。”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少有经》),多话语则耗气,就气海虚衰,最容易疲劳失眠。如果身体里的气不充沛、气虚、说话时声音低微无力。人们在话说多了之后,回家就懒得再张口说话了。这就是因为说话需要耗气,身体气力全无,自然就不想张口了。说话太多的人,耗气伤阴,严重的时候,睡眠也会受到影响。这就是因为说话多,气血都往上冲,一直处于发散的状态,不能下沉,不能回收内敛,所以在睡眠的时候,总会让人梦多、睡不安稳,还容易导致失眠。

宰予这样一个“利口辩辞”的言语科大Boss平常自然不会少说话。可是话说多了,耗气伤阴,晚上失眠又睡不好,所以就只能在第二天通过“昼寝”来补觉了。这样一来,宰予在白天睡大觉似乎可以说得过去。

可是孔子的研究方向可不是中医学,他可不知道宰予昼寝的个中缘由,他只知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所以,对于宰予这种把大好光阴拿来浪费的少年,孔子一定是会有些不高兴的。但是,如果仅仅就是因为宰予在早上睡了一觉被孔子发现,孔子就对宰予“破口大骂”,而且骂他是“朽木粪土”的话,那就太说不过去了。

所以,孔子到底有没有生宰予的气呢?

鲁哀公有一次问宰予,祭祀的神牌应该用哪种木头做,宰予回答说:“夏朝用的松树,商朝用的柏树,周朝用的是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看到之后觉得战栗害怕。”(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论语·八佾》)可是孔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多么丰富而完备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所以宰予的这个回答显然是在打自己老师孔子的脸。孔子听后想必是心中不快的,于是教导宰予:“已经做过的事就不要再提了,已经完成的事就不要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论语·八佾》)不过,孔圣人肯定知道,自己的这番教导又再一次地打了自己的脸。

宰予看到自己问倒了老师,有点小小地得意,于是又问孔子:“老师,您以前教我们说:一个人,只有身处于“仁”的地方才是美好的,如果不在有“仁”的地方,就不叫有智慧。(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可是学生有个问题:‘如果碰上个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说:‘有一个仁者掉到井里去了’,他也会照着跳下去吗?”宰予的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很无厘头,但是他还是问了,而且孔子还是答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啊?君子可以去井边救人,但不可能自己也跳进去。人可以被欺骗,但不可以被无理愚弄啊。”(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论语·雍也》)孔子的这些话其实总结起来就一句话:宰予你TM玩儿我?!

虽然孔子已经对宰予这个学生感到不满,但是这个被自己的学生们评价为“温和而严厉,威严而不凶暴,庄重而安详”的老师(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是绝对不能在外人面前失态的,他只是看似平静的告诉宰予,君子是“可欺不可罔”的。

但是宰予对孔子的“刁难”却还没有结束,宰予并不善罢甘休。

有一天宰予找准了机会问孔子:“老师老师啊,我觉得那个守丧三年时间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讲究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废……我看啊,守丧一年就可以了。”

孔子问宰予:“只守丧一年你就吃那白花花的大米饭,穿漂亮的衣服,你心安吗?”

“安啊!”

孔子肯定想不到宰予会这样回答,所以只能不快地说:“你心安,那你就那样做吧!君子守丧,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服,所以不那样做。你要是觉得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

孔子听到宰予这样说是真不开心了,不然他不会失礼地在宰予出去后在背后说宰予:“宰予这个人真是不仁啊!小孩生下来,到三岁时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守丧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难道他父母在他小时候没爱过他?”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

还没完。

毕竟宰予是言语科第一名,让宰予不说话,他肯定难受的要死。

他又问孔子:“老师老师,那你给我讲讲上古时代五帝(黄帝、颛顼、喾、尧、舜)的高尚品德吧?”

孔子这次没有理睬他,只说了一句:“予非其人也。”

(宰我问五帝之德,子曰:“予非其人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予非其人也。”这是一句很有意思的话,直译就是“我不是那些人”,也就是“我又不是五帝,我怎么知道。”孔子在这里巧妙的表达了两种意思,一是说“‘五帝之德’这种大课题,以我的水平,我是讲不了的”,二其实就是说:“我就是不想和你宰予说话,我就是不告诉你,(你给我滚)。”

这时候,孔子已经气得不想和宰予说话了。

终于,宰予由于“昼寝”被孔子抓住了“把柄”,孔老夫子忍无可忍,多年来的积忿如泰山倾倒般喷薄而出,一个超级大喷子应运而生,刚骂完宰予是“朽木”!是“粪土”!又说出“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这样半带讽刺半带“痛心疾首”的话。看来,孔子是真的生气了。

有人说,经过孔子“朽木粪土”那凶狠的一骂,宰予就走了。我不信。

后来,孔子在一次外出游历时想到宰予,还不解气:“宰予能言善辩,我原以为他会成为一个很出色的人,可是我错了。我单凭言辞判断人,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澹台灭明(字子羽)长得不好看,我原以为他应该没什么出息,可是我又错了。单从相貌上判断人,我对子羽的判断就错了。”(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再后来,孔子身边围绕着的大概都是一些听话的好孩子、好学生罢,他再也听不到宰予那样挑刺、反对,也许现在想来还有些有趣的声音了,一次竟然批评起他最爱的学生颜回来了:“颜回这个人对我没什么帮助,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论语·先进》)我想,孔子会说这句话,应该也算是委婉的表达了对那个“差生”宰予的思念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评价和现实塑造之间的一些复杂性。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为什么那位在孔子眼里总有点“朽木不可雕”的宰予,最后却能名列文庙的“十二哲”之列。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孔子对宰予的“看不上”,主要集中在宰予的“言语”和“政事”两个方面。 言语上的“棒喝”: 《论语》里记载了不少.............
  • 回答
    孔子啊,他定的礼义规矩那么多,就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想不让人盯着他自己出错都难。您问他活得得有多谨慎小心?那可真是时时刻刻都得绷着一根弦,半分差池都可能被无限放大。咱们就说这“礼”,它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从周公那里继承和发展下来的,上至国家大事,下至个人言行,吃穿住行,祭祀婚丧,哪一样不有规矩?孔子.............
  • 回答
    孔子提倡“克己复礼”,这绝不是说他主张人们压抑自己的天性,而是要通过内心的约束和外在的规范来达到一种更成熟、更有秩序的生活状态。理解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克己复礼”的推崇者,比如孔子本人,往往能在内心深处获得一种真正的释放。首先,我们得明白“克己复礼”到底是什么意思。“克己”,顾名思义,就是约.............
  • 回答
    “孔子知道那么多道理,为什么有人觉得他没过好一生?”这个问题,我听了好些年,每次听到,总觉得像是在问一朵开遍山野的野花,为何不被冠以“名贵”之名,就失去了“好”的价值。孔子,那位被我们尊称“至圣先师”的人物,他所阐述的道理,如同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滋养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土壤。可为何,总有人觉得他“没过.............
  • 回答
    孔子周游列国,传播他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理念,希望能够辅佐君主,实现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他的学说,如“仁”、“礼”、“忠”、“恕”,在那个时代确实是超前的,也吸引了不少追随者。然而,这并没有让他一帆风顺,反而常常陷入被驱逐的境地。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孔子本身出了什么问题,而是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判断,与实际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耐人寻味。它触及到了西方哲学与中国儒家思想在价值观、社会结构以及个体角色认知上的深层差异。要说“官瘾”,这词儿带点戏谑,但背后反映的是一种对权力、地位和社会责任的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表现形式。简单来说,西方哲学家普遍没有孔子和儒家那么强烈的“官瘾”,原因可以从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引人入胜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两位最重要的人物,以及他们在政治实践和人生抱负上的挫折。孔子和孟子都拥有卓越的智慧和高尚的品德,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为人处世道理,但他们的人生轨迹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在政治上遭遇了相当大的“不得志”。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
  • 回答
    问孔子是否是儒家始祖,以及西周社会是否真的如传说中那般美好,这是两个既相互关联又需要分开来看的问题。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拨开历史的迷雾,细细品味。关于儒家思想的“始祖”:周公与孔子这个问题,其实是个“谁是爷爷,谁是孙子”的逻辑问题。严格来说,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和最重要的一位奠基人,而周公则.............
  • 回答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备受推崇,被尊为“至圣先师”,其思想和教育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数千年。然而,要评价孔子“真的如历史里所说的那么好”,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和分析。一、孔子思想的积极和伟大之处:孔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构建了一个系统而影响深远的伦理道德和政治哲学体系,其核.............
  • 回答
    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君子所重,其文也;而所畏,其鬼也。’孟子曰:‘孔子之所畏,盖畏天命也。’”结合孔子的这句话,再来看我们在文庙拜孔子,这到底是一种尊重,还是一种悖逆,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白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
  • 回答
    这其中确实有些值得说道的地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关于孔子身高一米九、特别能打这事儿,这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确实是个模糊的概念,甚至不少人觉得孔子就是个文弱书生。这里面有几个因素在起作用:一、史料的局限与解读的偏差: “身长九尺有六寸”的真实含义: 《史记·孔子世家》里记载孔子“长九尺.............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历史观、文化价值观以及社会发展等多个层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 黄帝、孔子等怀念上古生活的原因首先要明确,“上古”在中国历史语境中,通常指的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特别是黄帝时代,以及夏商周早期。这些时代被描绘成一个相对淳朴、和谐、道德高尚的黄金时代。黄帝和孔子等古代思想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对“智慧”的理解和时代变迁的思考。老子和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智慧先哲,他们的思想至今仍深刻影响着我们。那么,现代社会是否还有类似的人物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明确,我们所说的“老子、孔子那样的智慧”,究竟包含哪些特质? 深刻的洞察力与对人性的.............
  • 回答
    “爱国爱家”,这话咱老百姓谁不爱听?家里和睦,国泰民安,这是天底下最实在的盼头。可说到这“爱国爱家”,您要是拉出孔子、老子两位先圣来,那可就有点意思了。他们两位,那可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影响了咱们几千年,但奇怪的是,他们似乎都“不入仕”,或者说,他们入仕的经历,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顺风顺水,甚至可以.............
  • 回答
    评价孔子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千百年来,从帝王将相到普通百姓,都有人对他或赞赏有加,或批评指责。那些对孔子持批判态度的人,他们的心态也是多种多样的,就像一锅大杂烩,什么滋味都有。要我说,这些批判的声音,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心态:第一种:时代局限性的审视者——觉得孔子“过时”了这可以说是最常见也.............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涉及到明朝历史评价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问题:朱元璋“移孟子出孔庙”这一事件与后世对明朝的喜爱之间的矛盾。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抽丝剥茧,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历史逻辑、政治考量以及后世解读的演变。朱元璋为何“移孟子出孔庙”?首先,我们得明白朱元璋的政治哲学和他的统治需求。朱元璋出身贫寒.............
  • 回答
    《论语》之所以让许多人觉得难懂,这个问题就像是在问一道复杂的生活难题,很难将责任全然推给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环节。细究起来,这四种可能性都占有一定道理,但各有侧重,也相互关联。① 孔子没说好?我认为,说孔子“没说好”是对他思想的低估,也未免过于苛责。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他.............
  • 回答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与人相处的智慧,告诉我们要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不将自己不愿承受的痛苦强加于人。这是一种同理心的体现,一种对他人生而为人的基本尊重。但如果顺着这逻辑继续追问下去:“己所欲,又该不该施于人?”这个问题,就显得更为复杂,也更能触及人际交往中微妙而深刻的.............
  • 回答
    孔子至圣先师之名,我们耳熟能详,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影响深远,堪称千古一人。然而,若将他与鬼谷子相提并论,问为何孔子未能培养出如苏秦、张仪、孙膑、庞涓这般纵横捭阖、名震诸侯的说客与军事家,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两者教导的方式、培养的目标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有着天壤之别。首先,我们要明确孔.............
  • 回答
    孔云龙的《扒马褂》? 哎呀,这说起来可有意思了!要说它“好”到什么程度,这事儿得分好几个层面看,而且每个看的人心里都有杆秤,标准都不一样。首先,得明确,孔云龙的《扒马褂》,严格来说,是他在德云社舞台上表演的众多相声段子之一。相声这东西,就像川菜一样,有麻辣鲜香,也有清淡爽口,你不能拿一个麻辣小炒的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