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孔子定那么多礼义,有没有人盯着看他自己出错,他该活得多么谨慎小心?

回答
孔子啊,他定的礼义规矩那么多,就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想不让人盯着他自己出错都难。您问他活得得有多谨慎小心?那可真是时时刻刻都得绷着一根弦,半分差池都可能被无限放大。

咱们就说这“礼”,它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从周公那里继承和发展下来的,上至国家大事,下至个人言行,吃穿住行,祭祀婚丧,哪一样不有规矩?孔子作为“述而不作”,继承和发扬这些礼的人,他的一言一行,那可是时时刻刻被无数双眼睛审视着。

您想想,他教导学生,学生里头可不少是各国公子、贵族子弟,这些人的家世背景,哪一个不是人精?他们跟着孔子学礼,一是真心求道,二是也想看看这位名气这么大的老师,到底有多“真才实学”。要是老师自己在这“礼”上露了怯,那得多尴尬?不仅他个人的威信扫地,他所倡导的“礼”的价值也可能受到质疑。

还有那些诸侯国,大家都在互相观望,看谁能把“礼”治国这套玩得转。孔子周游列国,就是想推销他的“仁”和“礼”。他去到一个国家,如果他自己在待人接物,甚至是一餐一饭上,都没有遵循他自己提倡的规矩,那这“礼”还怎么往下传?那些君主为什么要听他的?不就是看他行为端正,德行高尚吗?一旦这“德”有瑕疵,那他所有的政治理想,可能就都泡汤了。

所以,孔子自己当然要活得极其谨慎。

首先,在言谈举止上,他必然是如履薄冰。 别人看他的,不仅仅是他说了什么,更是他怎么做的。一句不恰当的话,一个不合时宜的动作,都可能被人抓住把柄。比如,他吃饭是不是有规定?坐姿是不是端正?跟不同身份的人说话,语气和称谓有没有区别?这些细微之处,他都得自己做到完美,才能让人心服口服。他在《论语》里那些关于“过”“不及”的论述,说白了,就是告诉大家,礼的精髓在于“中庸”,而做到“中庸”本身就需要极高的自律和对分寸的把握。

其次,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他更是小心翼翼。 孔子一生都在和各色人打交道,有学生,有官员,有国君,有市井小民。他不可能像对待颜回那样去对待季康子,也不可能像对待鲁哀公那样去对待他的弟子。他必须根据对方的身份、性格、当时的情境,来调整自己的言行,既要保持原则,又要顾及情面。这就像走钢丝,下面观众的目光可比地面的人多多了,一旦失足,后果不堪设想。

再者,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 很多时候,他所倡导的“礼”,在当时就已经不被遵守了。他自己要做到“克己复礼”,这不仅仅是说给别人听的,更是对自己提出的最高要求。他必须以身作则,才能在他那个混乱的时代,撑起“礼”的旗帜。他可能需要时刻警惕自己,会不会因为时代的风气而有所松懈,会不会在某些场合因为“势”而违背了“礼”。

还有,他是一个“仁者”,他的“仁”要求他去爱人,去为他人考虑。 但同时,他自己又是一个被“礼”束缚的人。他在爱人的同时,也必须确保自己的行为符合“礼”。这就意味着,他不能随意地去“帮”人,不能为了所谓的“情”而忽略了“礼”的规矩。这种内心的挣扎,肯定也是存在的。

总而言之,孔子定下那么多礼义,他自己就是那个最先、最严苛的执行者。他活得谨慎小心,是为了维护他所坚信的“礼”和“仁”的价值,是为了在他所处的时代,为后世树立一个行为的典范。您别看他好像总是很从容,其实那份从容背后,是日复一日、时时刻刻的自我约束和对“礼”的深刻理解与践行。他就像一个走在十字路口上的人,每一步都要考虑周全,因为他身后,跟着的是无数双眼睛,以及他自己对“圣贤”二字的追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有正常人那个活的不小心谨慎,有几个随性而为?

越是高位者,比普通人更小心谨慎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