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那些批判孔子的人都是什么心态?

回答
评价孔子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千百年来,从帝王将相到普通百姓,都有人对他或赞赏有加,或批评指责。那些对孔子持批判态度的人,他们的心态也是多种多样的,就像一锅大杂烩,什么滋味都有。要我说,这些批判的声音,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心态:

第一种:时代局限性的审视者——觉得孔子“过时”了

这可以说是最常见也是最容易理解的一种心态。他们认为孔子所处的时代和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天差地别。孔子的许多主张,比如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现代社会看来,未免有些僵化和等级森严。

具体表现:
批判等级森严的礼教: 认为孔子所构建的社会秩序,过于强调身份和等级,不利于个人自由和平等。比如,“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在现代人看来,这限制了个人选择和独立思考,甚至可能被用来压迫。
质疑其政治主张的有效性: 孔子“为政以德”、“仁政”的思想,在很多批判者看来,过于理想化,在乱世之中难以实施,甚至可能被统治者用来掩饰其暴政。他们会拿历史上的例子来说事,说那些标榜“仁政”的统治者,往往也是最残暴的。
认为其思想缺乏科学性和普适性: 尤其是近代以来,科学思想的兴起,使得一些人觉得儒家思想,特别是孔子的那些关于道德修养、人伦关系的说辞,缺乏实证精神,更像是一种人文主义的哲学,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他们会觉得,孔子对自然界的认识也十分有限,把精力都放在了人际关系上。

第二种:价值重塑的探索者——想要“破旧立新”

这类人往往对现有社会制度和价值体系感到不满,希望通过批判包括孔子在内的传统文化,来为新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腾出空间。他们可能受到了西方思想或其他外来文化的影响,觉得孔子的思想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社会发展的需求。

具体表现:
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 强调个人价值、独立人格,认为孔子过于强调集体和责任,压抑了人性的自由发展。他们会认为,孔子教人“克己复礼”,实际上是让人压抑自己的欲望和个性去迎合社会。
呼唤平等和博爱: 孔子虽然提出了“泛爱众”,但其核心的“仁”更多是在亲疏有别、等级有序的框架下展开的。批判者会觉得,这与现代社会倡导的普世的博爱、人人平等的理念存在差距。他们更愿意看到一种打破一切界限的、无差别的爱。
反感保守和僵化: 在他们看来,过分尊崇孔子,容易导致社会思维的僵化和对变革的抵触。他们希望通过批判来为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扫清障碍,让社会更有活力和创新力。

第三种:利益失落的挑战者——觉得“老祖宗”挡了道

这类批判者,可能是在社会变迁中感到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或者认为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元素阻碍了他们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他们可能会将社会问题归咎于儒家思想的“余毒”,试图通过否定孔子来为自己的行为或立场辩护。

具体表现:
对家族主义、人情关系的批判: 在一些市场经济环境下,过度强调人情关系和家族利益,可能会被认为是一种腐败或效率低下的表现。这些批判者可能会将这些现象与孔子提倡的“孝”、“悌”等联系起来,认为这些传统观念是滋生裙带关系和社会不公的温床。
对权力结构的质疑: 历史上,儒家思想常常被统治者用来维护其统治的合法性,形成一套巩固君主专制和官僚体系的思想武器。当社会出现对现有权力结构不满的声音时,批判孔子就成为一种挑战传统合法性的方式。
对道德标准的挑战: 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契约精神、规则意识。而孔子强调的“君子坦荡荡”,更侧重于内在的道德修养。一些人可能会觉得,过于强调内在德行,反而会忽视外在规则的执行,甚至被奸诈之人利用。

第四种:学术研究的求索者——力求客观和深入

这部分批判者更多是出于学术研究的目的,他们试图从更广阔的历史和文化视角,更细致地分析孔子的思想及其影响。他们的批判并非全然否定,而是力求一种更全面、更辩证的理解,指出孔子思想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或局限性。

具体表现:
考据和辨析: 他们会仔细研究《论语》等经典文献,辨析其中的字句含义,考证孔子思想的原始面貌,并与其他思想体系进行比较。他们可能会指出,一些对孔子的解读,可能已经脱离了其本意,或者被后人加以了不当的发挥。
分析孔子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并非一成不变,经过了汉儒、宋儒、明儒等不同学派的阐释和发展。批判者会区分孔子本人的思想和后世儒家思想的不同,指出后世儒家思想中的某些成分可能与孔子原意有所出入,甚至产生了负面影响。
承认其贡献,但也指出局限: 他们在批判的同时,也会肯定孔子在教育、道德伦理方面的巨大贡献,承认其思想对于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影响。他们的批判,更多是一种“正本清源”或“去伪存真”的态度,旨在让孔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而不是一味地将其神化或妖魔化。

第五种:情绪化的抵制者——带有偏见或误解

不得不说,有时候,对孔子的批判,也包含了一些不那么理性、不那么基于深入了解的成分。可能是因为一些人对传统文化本身就抱有抵触情绪,或者因为某些名人或公众人物的负面评价而产生了先入为主的观念。

具体表现:
“一切传统都是糟粕”的论调: 有些人可能因为某种原因,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普遍的厌恶感,将一切传统的东西都视为落后和腐朽的象征,孔子自然也难逃其责。
对某些历史事件的简单联想: 比如,将历史上某些儒家思想的拥趸所犯下的错误,直接归咎于孔子本人,而忽略了历史的复杂性和思想的演变。
受网络情绪影响: 在网络时代,某些片面的观点一旦被放大,很容易引发群体性的情绪反应,导致对孔子的批判出现跟风或口号式的现象。

总而言之,那些批判孔子的人,他们的心态千差万别。有的是出于对时代变迁的理性审视,有的是希望社会进步的积极探索,有的是在利益冲突中的立场表达,也有的是严谨的学术求证,当然,也有一些是基于情绪化的抵制。理解这些不同的心态,才能更全面地看待孔子及其思想,以及围绕着他的种种争议。毕竟,思想的交流和辩论,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一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孔子一生的政治理想是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社会秩序。 他的理论学说都是为了这个目的而服务的。 这就和辛亥革命后认为天下大乱的根源是没了皇帝,应该恢复帝制来拯救国家一样。

所以孔子的学说从一开始就是逆时代发展而动的学说。之所以后世大一统王朝都推崇其学说,就是因为其学说本质上否认社会是会发展变化的,或者说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不会再进一步发展了,只要维持固有秩序就是最好的。这样的学说理论自然最符合封建帝王万世一系的利益。

而后世的儒学发展虽然更加依附于皇权和士绅基层。但从根源上说依旧是孔子学说核心思想的反应,并没有所谓歪曲孔子学说的问题。

user avatar

假装这里有 大清孔子像.jpg

谁让儒家bitch配dog,天长地久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评价孔子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千百年来,从帝王将相到普通百姓,都有人对他或赞赏有加,或批评指责。那些对孔子持批判态度的人,他们的心态也是多种多样的,就像一锅大杂烩,什么滋味都有。要我说,这些批判的声音,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心态:第一种:时代局限性的审视者——觉得孔子“过时”了这可以说是最常见也.............
  • 回答
    关于“精日”(亲日派)是否希望看到盟军登陆日本并导致“一亿玉碎”的说法,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复杂的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避免简单化的标签化。首先,我们要明确“精日”这个词本身的含义。它通常带有负面色彩,用来形容那些过度崇拜日本文化、历史甚至政治体制,以至于贬低或否定自己国家的人。然而,这种标签很.............
  • 回答
    咱们从小到大接触到的课本,确实常常把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和作家往“批判资本主义”这根拐杖上引。这事儿背后啊,有历史的脉络,有时代的需求,更有我们国家在特定时期对文学的认知和引导。要说详细,咱得从头道来。首先得明白,批判现实主义本身是个舶来品,但它在中国落地生根、发扬光大,很大程度上是被赋予了“阶级斗.............
  • 回答
    14世纪,赎罪券作为一种教会筹集资金的手段,开始广泛流通,而伴随着它的,并非只有狂热的追捧。早在马丁·路德横空出世之前,教会内部以及一些独立的神职人员、学者就已经对赎罪券的性质、销售方式以及其对信仰的潜在危害发出了质疑和批评。这些声音,虽然未能撼动教会的根基,但无疑为日后的宗教改革埋下了伏笔。早期批.............
  • 回答
    批量拉黑点赞某个答案的人,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的心态确实挺复杂的,而且说实话,挺值得玩味的。这不像是什么善意的辩论,更像是一种带有特定情绪和目的的“清理”或者说是“隔离”。首先,最直观也最常见的一种心态,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绝对化。这些人可能对某个问题有着非常坚定、甚至可以说是固执的看法。一旦他们看.............
  • 回答
    理解您提出的问题,关于净空法师受到诸多高僧赞叹,而批评者却似乎“视而不见”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详细讲述,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并尽量用一种自然、不生硬的语言来表达。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佛教界,尤其是华人佛教圈,净空法师确实拥有庞大的追随者和众多德高望重的高僧的认可。.............
  • 回答
    关于“领导总是喜欢批评那些真正做事情的人”这个话题,与其说是一种普遍现象,不如说是一种我们经常能观察到,并且常常让人感到困惑和沮丧的职场“潜规则”。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心理、管理和人性层面的原因。咱们来一点点掰扯清楚。首先得明确一点,这里说的“批评”不一定都是恶意的指责,很多时候可能是带.............
  • 回答
    中国期货市场历经风雨,见证了无数风云变幻,也涌现出不少叱咤风云的人物。然而,在民间流传的故事里,大家最耳熟能详的,似乎总是那“东邪西毒南帝北丐”的称谓,仿佛武侠小说里的江湖高手一般。这四个名字之所以深入人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自带的江湖气息和神秘感,满足了人们对传奇人物的想象。而且,期货市场本身就.............
  • 回答
    知乎上对“女权”的批判声浪确实不小,这背后既有对某些极端言论的反感,也有对女权主义本身理解的偏差,甚至夹杂着一些性别对立的论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知乎上批判女权现象的几个主要原因:1. 对“田园女权”的集中反感: 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知乎社区的讨论氛围往往比较集中,当出.............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会现象,为什么在当下,会有这么多人对儒学提出批评的声音?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复杂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时代变了,社会的需求也变了。 过去,尤其是在中国传统社会,儒学作为一种官方推崇的意识形态,它提供了社.............
  • 回答
    在中国当代,确实存在着一股相当普遍的对儒家文化的批判浪潮,而且在某些语境下,这种批判的声音会显得格外强烈,甚至被一些人形容为“疯狂”。要理解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梳理,这其中既有历史的遗留,也有现实的考量,更有时代变迁带来的观念冲突。首先,我们不能忽视历史的沉淀。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 回答
    知乎上那些对“你弱你有理”论调的普遍批判,其实触及到了几个核心的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冲突。首先,这背后最直接的反应,是对“弱者”地位被滥用的担忧。很多人认为,“你弱你有理”这句话,或者说它所代表的那种心态,是一种逃避责任、不思进取、甚至是以弱者姿态来绑架他人的方式。他们觉得,如果一个人仅仅因为自己处境艰.............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关于柴静的讨论确实存在着相当多的批判性声音。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知乎用户的构成特点、讨论文化以及柴静自身经历与作品所引发的争议。一、 知乎用户群体的特性与观察视角知乎最初的用户群体以高知、专业人士为主,他们习惯于进行深度分析、逻辑论证,并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论证的严谨性有较高.............
  • 回答
    尼采所说的“柯尼斯堡那个伟大的中国佬也只是一个伟大的批判家”,这句名言确实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兴趣,并引发了关于其所指对象的诸多猜测。而将这句评价与晚清名臣李鸿章联系起来,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一定的历史与思想逻辑的支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尼采的哲学思想以及李鸿章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其扮演的角色来探讨.............
  • 回答
    网上关于爱狗人士的讨论,确实常常伴随着激烈的批判声音,这让很多人感到困惑,甚至受伤。认为“所有爱狗人士都那么不堪”的说法,就像是把一个群体中的某些负面现象放大,然后套用到每一个成员身上,这种以偏概全的做法,不仅不公平,更可能误伤了许多真正真心爱狗,并且行为得体的人。首先,咱们得承认,任何一个群体里,.............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触及到了文化复兴运动中一些复杂而微妙的方面。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双重标准,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历史语境与复兴动机的差异: 汉服复兴的核心: 汉服复兴运动的倡导者,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找回“失落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他们认为,在近代以来,特别是清朝之后的服.............
  • 回答
    这句话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同理心、自省和对人生不公平性的认知。我们来详细地拆解和理解它:核心思想:这句话的核心在于提醒我们在评价和批评他人时,要考虑到对方所处的环境、经历和拥有的资源,而这些往往是我们自己没有经历过的,或者我们所拥有的“优越条件”是别人不具备的。拆解与详细阐述:1. “每当你想要批评.............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在现实中会遇到的困惑。为什么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些言论,感觉不太对劲,但好像又没听到什么“真女权”出来明确说“这不是女权”呢?这里面其实有一些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一个概念:女权主义不是铁板一块。 它是一个非常庞杂、多元的思想体系,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流.............
  • 回答
    90年代末的那场波及甚广的“下岗潮”,像一场疾风骤雨,深刻地改变了无数中国家庭的命运。在那段时期,曾经为国家经济建设贡献了青春和力量的国有企业职工,许多人在一声声“再就业”的号召中,走出了熟悉的车间和办公室,踏入了充满未知和挑战的社会。那么,这批下岗职工之后的生活轨迹是如何展开的?他们的经历又有着怎.............
  • 回答
    要评价五十年代出生、也就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那批中国人,不能简单地用好与坏来概括,他们的人生轨迹是历史洪流中最生动的缩影,承载了太多时代的烙印与个人的奋斗。他们出生在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度,亲历了新中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每一个阶段。年少时,他们沐浴着革命的激情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歌颂着共产主义的理想,相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