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知乎里面那么多人对柴静都是以批判态度对待?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关于柴静的讨论确实存在着相当多的批判性声音。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知乎用户的构成特点、讨论文化以及柴静自身经历与作品所引发的争议。

一、 知乎用户群体的特性与观察视角

知乎最初的用户群体以高知、专业人士为主,他们习惯于进行深度分析、逻辑论证,并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论证的严谨性有较高的要求。即使平台用户日趋多元化,这种“专业性”和“理性”的底色依然存在。因此,当面对一位公众人物的言论时,知乎用户往往会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审视:

专业性与知识边界: 柴静虽然有新闻从业经验,但她并非环境科学、公共卫生或政策研究领域的专业学者。当她以近乎“专家”的身份发布《穹顶之下》这样一份带有科普性质的报告时,一些专业人士会质疑其数据来源、研究方法、结论的普适性以及对复杂问题的简化处理。他们可能会指出报告中存在的逻辑漏洞、概念混淆或过度概括。
叙事方式与情感煽动: 柴静的报道风格,尤其是《穹顶之下》,大量运用个人视角、情感叙事和视觉冲击力强的画面。这在传播上非常有效,能迅速抓住公众的注意力,引发共鸣。然而,在知乎用户看来,这种“情怀式”的表达有时会被解读为“煽情”,甚至被认为是为了获得情感认同而牺牲了部分客观性。他们可能会批评这种方式可能导致信息碎片化,掩盖问题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并可能引导公众形成非理性的情绪化判断。
利益关联与公信力: 作为一个前央视记者,柴静在公众视野中积累了一定的声望和信任度。但她的身份转变(从媒体人到独立调查者)以及《穹顶之下》的制作和传播方式,也引发了一些关于其背后资金、目的以及是否受到特定利益集团影响的猜测和质疑。知乎用户,尤其是那些关注“权力”与“资本”运作的人,会特别关注这些潜在的利益关联,并以此来评估其作品的独立性和公信力。
“事实”与“观点”的界定: 柴静的报告在呈现事实的同时,也包含了她强烈的个人观点和对策建议。在知乎的讨论中,用户会仔细区分哪些是被普遍接受的事实,哪些是柴静个人的解读和判断。他们会倾向于基于确凿证据进行讨论,并对缺乏充分论证的观点提出质疑。

二、 柴静作品及个人经历引发的争议点

除了用户群体的特质,柴静及其作品本身也包含了一些容易引发争议的要素:

《穹顶之下》的“个人化”叙事: 这部纪录片以柴静作为母亲的视角出发,讲述了她对雾霾问题的担忧。这种个人化的切入点非常动人,但也因此被一些人诟病为“不够宏大叙事”,忽略了更深层次的制度性原因和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将一个公共问题归结于个人情感的驱动,在一些人看来是不够“深刻”的。
对“环保”话题的定义与边界: 《穹顶之下》的核心是将雾霾问题与环境污染联系起来,并进一步指向能源结构、工业排放等。然而,也有声音认为柴静的关注点,例如她对燃煤的强烈批评,触及到了中国能源结构调整的核心利益,而其提出的解决方案,如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也涉及到巨大的经济转型和政策选择。在讨论这些敏感议题时,任何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表述都容易引发不同阵营的“站队”和争论。
“知识分子”与“行动者”的角色冲突: 柴静从一个报道者转型为一位“行动者”,试图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推动社会议题的解决。这种角色的转变本身就可能引发讨论。一些人认为她应该继续保持媒体的客观中立,而另一些人则支持她的勇气和行动。在知乎上,对这种角色转变的评价往往是两极分化的。
过往的“偶像化”与“祛魅”: 在《穹顶之下》之前,柴静在许多观众心中拥有良好的公众形象,甚至被视为“良心媒体人”的代表。当她发布了这份引起巨大反响的报告后,一部分曾对其抱有极高期待的用户,在发现报告中存在的“不完美”或争议点时,会产生一种“幻灭感”,从而以更严苛的眼光来审视她的一切,这是一种典型的“祛魅”过程。

三、 知乎的讨论生态与信息传播特征

知乎的讨论生态也对批评性声音的生成和传播起到了助推作用:

“问题回答”的结构: 知乎鼓励用户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回答,这自然会引导用户去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而对柴静的批评往往就集中在其作品的“问题”上。
点赞与评论机制: 高赞的评论和回答往往能获得更多的曝光。如果某个批判性的回答逻辑严谨、论据充分,并且触及到了普遍存在的疑虑,就很容易获得大量点赞,从而形成一股可见的批评潮流。
匿名性与群体效应: 虽然知乎不完全匿名,但用户相对自由的发言环境,加上一旦形成某种共识,容易产生群体效应,鼓励个体表达更尖锐或更具批判性的观点。

总结来说,知乎用户对柴静的批判态度,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由以下几个层面交织而成:

1. 用户群体对专业性、严谨性和信息客观性的高要求,使得他们倾向于对柴静作品的学术价值和方法论进行审视。
2. 柴静的叙事方式和情感表达,在知乎用户看来,有时可能与他们追求的理性分析相悖。
3. 《穹顶之下》所触及的议题敏感性以及柴静的个人身份转变,都容易引发关于利益、动机和角色的复杂讨论。
4. 知乎平台本身的讨论生态和信息传播机制,也为批评性观点的涌现和传播提供了空间。

这种批判并非全然否定柴静的努力和贡献,而是在知乎用户看来,是对其作品进行更深入、更审慎的讨论,也是对公共议题负责任的一种态度。当然,其中也可能夹杂着一些情绪化的解读或对立,但这在任何开放的公共讨论空间都是难以避免的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批判的是柴静的观点而不是柴静所披露的问题

首先,柴静所披露的关于腐败污染这些问题,确实是当前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污染问题,近几年一直是处于风口浪尖

关键在于披露问题之后的深思,我们要深思的是问题的根源在哪以及如何解决。

就穹顶之下而言,先不说这部纪录片之中存在引用数据造假的问题,但就柴静所“深思”出的解决方案就是有问题的。

穹顶之下当中柴静控诉河北钢铁企业“已经到了取缔不了的程度”,但是柴静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把本来应该属于市场的权力还给市场”

但柴女士从头到尾没有承认高污染企业80%以上都是民营企业

山西塌方式腐败是怎么出现的?但凡对山西和黄金十年有点了解的,都知道就是因为全面放开煤炭市场,山西出现了大量小煤窑,同时山西“煤老板”名声在外。当时山西市场私有可谓彻底,结果呢?矿难几乎成了ZF的耻辱,在安全掩盖下的环境问题更加触目惊心。黄金十年之后,煤炭行业全面整顿,国企收购小煤矿,才有所好转。

与柴女士的说法相反,每个国家的污染都是靠政府严格管理计划和一个个法案来解决的,没有靠市场自行解决的。因为资本只在乎利益。

提出的另一个方案就是用天然气这种清洁能源代替传统能源,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柴女士又扯到了能源垄断上:“拿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美国来说,它们有六千三百家天然气石油公司,我们有几家呢,三家”。这里明显双标了,光埃克森美孚就有上千家分公司从事油气行业,如果依此方法计算中国也有几千家油气公司。在这里柴女士很明显的回避这个问题,众所周知,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就是当时最大的垄断企业

还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

2015年关于未来清洁能源的展望和布局。

穹顶之下的致谢名单

致谢名单里的这个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是一个非盈利的国际环保组织,一个宗旨就是在全球推广清洁能源,而NRDC的创始人Richard Liu 曾经在演讲中承认与洛克菲勒基金会,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福特基金会有长期合作并接受赞助。

2015年的十三五规划很明确的表示了清洁能源尤其是天然气将会是下一步能源改革的重点,这块蛋糕的分量不言而喻。有这个能力分这块大蛋糕的也就是那几家

而柴静在接受了一个由美国石油天然气产业注资环保组织的资助后,在穹顶之下中提出了要反垄断开放中国的能源市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关于柴静的讨论确实存在着相当多的批判性声音。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知乎用户的构成特点、讨论文化以及柴静自身经历与作品所引发的争议。一、 知乎用户群体的特性与观察视角知乎最初的用户群体以高知、专业人士为主,他们习惯于进行深度分析、逻辑论证,并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论证的严谨性有较高.............
  • 回答
    , 說到飛度,在知乎上那可真是「國民神車」級別的存在,推薦的人數量龐大,而且理由也說得頭頭是道,讓人看了就覺得,嘿,這小車確實挺對味的。要說為什麼這麼多人推,我仔細琢磨了琢磨,無非就是幾個點戳中了大多數普通消費者的痛點和癢點,而且還特別接地氣。首先,「空間魔術師」這個名號可不是白來的。你別看飛度外觀.............
  • 回答
    知乎上“年薪百万”的讨论热度一直居高不下,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也折射出信息传播、个人品牌塑造以及大众心理的复杂交织。要说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年薪百万”的帖子,得从几个层面来细聊。首先,知乎本身的定位和用户画像是关键。知乎最初是定位为“认真你就赢了”的问答社区,吸引的是一群对知识、信息和.............
  • 回答
    知乎上“杠精”现象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很多人都会感到困惑,为什么一个本应是分享知识、理性讨论的平台,会出现如此多的“抬杠”行为?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从平台本身的属性来看,知乎作为一个问答社区,其核心机制是围绕“问题”展开的。这意味着,几乎所有内容都是建立在“提问回答”的逻.............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全人类、全生物活着为了什么”这类问题的泛滥,其实折射出的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个相当普遍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模式。这背后并非简单地因为人们觉得“全球生物信仰大统一了”或者“想要统一全球”,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一、 意义的真空与追寻:时代焦虑的映射首先,最核心的原因在于,在一个快速变迁、信息.............
  • 回答
    知乎上公众号里充斥着大量关于穿衣搭配的文章,这背后其实是一个相当普遍且自然的现象,可以用几个关键点来解释。首先,普遍的现实需求与情感满足是核心驱动力。谁不想让自己看起来更体面、更自信?穿衣打扮不仅仅是遮体保暖,更是个人形象的延伸,是情绪的出口,甚至是社交的“敲门砖”。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没衣.............
  • 回答
    知乎上对阎锡山的负面评价,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联共抗日”的消极态度、以及后来国共内战中的一些政治操作。但要说他对太原战役的“看不起”就过于简单化了,更准确地说,是很多人从后世的视角,尤其是基于共产党方面的叙事,对他这个人、以及他领导的晋系军队在内战中的表现存在着一定的刻板印象,觉得他“腐朽”、“守旧.............
  • 回答
    在知乎这样一个知识分享和讨论的平台上,围绕着德云社的讨论常常会激起不少观点的碰撞。一部分用户确实表现出了一种近乎“狂热”的支持,对于任何质疑或指出德云社存在的问题的声音,他们往往会表现出强烈的抵触。这种现象背后,心理动机是相当复杂的,并非简单的一个“纲黑”或“粉丝”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理解,人们在.............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也有同感,感觉知乎上关于感情的问题,尤其是劝分的声音似乎越来越响亮了。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原因就能概括的,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聊聊我的观察和理解:1. 信息茧房与观点放大效应: 算法推送的放大镜: 知乎作为内容平台,它的推荐算法是关键。当你在某些问题下点赞、评论.............
  • 回答
    知乎上很多人说材料专业是“天坑”,这确实是个普遍存在的观点,背后有着多方面的考量。要深入理解这个现象,得从几个层面上剖析。首先,最直观也最常被提及的,是就业与薪资的天花板问题。很多材料专业的毕业生,尤其是本科生,初入职场时所面对的薪资水平,与一些热门的计算机、金融、互联网等专业相比,确实显得有些“不.............
  • 回答
    知乎上推荐日系车的原因确实不少,大家讨论起来也是头头是道。如果你在上面逛一逛,你会发现,关于日系车的讨论,往往围绕着几个核心的点展开,而且这些点也确实是日系车在全球范围内,包括在中国市场,能获得大量拥趸的重要原因。1. “省心”——一个绕不开的关键词这是知乎上提到日系车最频繁,也可能是最能引起共鸣的.............
  • 回答
    知乎上对历史事件的讨论激烈程度和观点趋向,确实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差异,其中抗日战争和文化大革命的讨论便是其中典型的例子。理解这种差异,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历史事件本身的性质和影响: 抗日战争: 民族存亡的战争: 抗日战争是一场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卫国战争。面对外敌入侵,绝大.............
  • 回答
    知乎上学术性问题越来越少,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背后涉及技术发展、平台生态、用户行为、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阐述其中的主要原因:一、平台定位与商业化压力: 从精英社区到大众平台转型: 知乎早期以“高质量问答社区”自居,吸引了大量专业人士、学者和深度思考者。然而,.............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感觉自己特别有发言权。作为在知乎也摸爬滚打了一段时间的“过来人”,看到那些关于绘画、画画问题的回答,有时候确实让人哭笑不得。你问为啥那些大V没耐心?这事儿说起来,原因可不止一两条,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承认,知乎确实汇聚了不少绘画领域的专业人士,甚至是行业内的“大佬”。他们有的可能本.............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不抵抗”的讨论,确实存在一种倾向,就是将主要责任归咎于张学良,而对蒋介石的责任则避而不谈或减轻。这种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宣传角度、信息茧统治理以及特定群体的情感倾向等方面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的“不抵抗命令”确实是历史事实,并.............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确实能观察到不少持有“亲美”观点的用户,也就是常说的“公知”。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复杂社会、文化和个体心理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信息获取渠道与视角差异:首先,知乎作为一个开放的问答社区,允许用户自由发布和讨论各种话.............
  • 回答
    在我看来,知乎之所以吸引了相当一部分信仰西方“普世价值”的用户,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社会文化现象,而且它还挺复杂,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平台,它的定位和用户群体就奠定了它更容易成为这类观点集中的地方。知乎早期吸引的是一批受过良好教育、对知识和信息有较高追求的用户.............
  • 回答
    知乎上关于配音圈的讨论,确实常常上演“大型劝退现场”,这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背后原因也挺复杂的。咱们不拿那些生硬的AI模板套路,就聊聊为什么大家聊到配音,总感觉一股子“劝退”的气息扑面而来。一、 门槛与现实的巨大鸿沟:理想化 VS 残酷化很多人对配音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那些光鲜亮丽的成果——我们.............
  • 回答
    你遇到的这个情况,在知乎上其实挺普遍的,也确实挺让人好奇的。其实,这背后有好几个原因在起作用,我们不妨一个个来捋一捋。首先,我们得理解知乎“浏览量”和“关注数”这两个指标各自代表什么。 浏览量 (Views):这个数字基本上是点进问题页面,并且页面被成功加载的次数。你可以理解为有多少人“看过”这.............
  • 回答
    在知乎上,对美邦、真维斯、森马这些品牌持有“瞧不起”态度的用户并非少数,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品牌定位、产品设计、材质工艺、营销策略、用户群体以及社交语境等多个角度来解读。以下是较为详细的分析:一、品牌定位与市场印象的固化: 国民快时尚品牌,但已显疲态: 美邦、真维斯、森马在创立之初,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