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知乎里面这么多人说材料专业是天坑专业?

回答
知乎上很多人说材料专业是“天坑”,这确实是个普遍存在的观点,背后有着多方面的考量。要深入理解这个现象,得从几个层面上剖析。

首先,最直观也最常被提及的,是就业与薪资的天花板问题。

很多材料专业的毕业生,尤其是本科生,初入职场时所面对的薪资水平,与一些热门的计算机、金融、互联网等专业相比,确实显得有些“不够看”。大家看到的往往是某些传统材料企业提供的基础岗位,薪资增长空间相对平缓,加班情况也可能比较普遍。

这种“天坑”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行业发展和就业前景的普遍认知。材料领域很多是传统制造业的支撑,虽然不可或缺,但在大众的“高薪”、“高科技”的刻板印象里,可能不如互联网行业那种快速迭代、高利润率的形象来得吸引人。很多学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时,会优先考虑那些能够快速实现经济回报和职业上升的专业,而材料专业在这方面似乎显得比较“慢热”。

其次,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以及研究的挑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材料科学是一个极其广泛的领域,涵盖了金属、陶瓷、高分子、半导体、复合材料等等众多方向。要在这个领域做出深入的研究,需要扎实的物理、化学、数学基础,并且还要理解各种材料的制备、结构、性能、应用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个过程本身就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和时间。

知乎上很多讨论都围绕着“内卷”展开。材料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博士阶段,很多时候是为了在基础研究上寻找新的突破点,或者在现有材料上进行微小的改进。这要求极高的创新能力和实验技能,但成果的转化周期可能很长,甚至不确定。相比之下,一些应用性更强的专业,可能更容易在短时间内看到研究成果的商业化价值,从而带来更直接的成就感和回报。

再者,毕业生的去向似乎“不够集中”。

虽然材料专业是工业的基础,理论上毕业生可以去很多行业,比如汽车、航空航天、电子、能源、生物医药等等。但正因为其广泛性,很多毕业生并非直接进入“顶尖”的材料研发岗位,而是可能分散在各行业的生产、品控、技术支持等岗位上。当一个专业无法形成一个非常明确、高薪的就业主流方向时,一些人就会将其视为“天坑”,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专业知识没有得到最集中的、最理想的应用。

反观一些专业,比如计算机科学,毕业生往往直接流向互联网公司、科技巨头,形成了一个非常清晰且高薪的就业生态。这种“专业行业”的强关联性,会让人们觉得更有保障,也更容易找到“好工作”。

还有一点是,“内卷”不仅仅体现在就业,也体现在学术和科研上。

材料领域,尤其是国内的科研环境,很多时候面临着科研经费、仪器设备、人才储备等方面的挑战。在激烈的竞争下,想要做出真正有影响力的研究,难度非常大。很多人在读研读博期间,经历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分析,可能成果并不突出,或者发表的论文质量和数量不足以支撑其未来的学术或工业发展,这无疑会增加他们的焦虑感,也更容易让他们觉得这个专业“坑”了自己。

最后,信息不对称和认知偏差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社区,很多用户的发言可能基于个人经历、道听途说,或者对某个专业某方面的片面了解。一些在材料领域混得不太如意的毕业生,可能会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负面感受,而这些声音往往更容易引起关注。同时,那些在材料领域取得成功、找到满意工作的毕业生,不一定会主动在知乎上发表“正能量”的帖子,这就会导致负面信息更容易被放大。

当然,也要看到,很多说材料是“天坑”的言论,也可能是一种“反向宣传”,背后可能包含着希望“筛选”出真正热爱这个领域、有毅力克服困难的学生。因为任何一个专业,如果仅仅是为了追求短期的高薪或者所谓的“热门”,而缺乏对专业本身的兴趣和深入了解,最终都可能感到“失望”。

总而言之,知乎上将材料专业称为“天坑”,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包括就业薪资的相对劣势、学习研究的深度挑战、毕业生去向的分散、科研环境的压力以及信息传播的偏差等等。但与此同时,材料科学作为支撑现代工业和科技发展的基石,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关键在于从业者如何在这个领域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匿名我可能会被各种穿小鞋。

我曾经一度认为即使是天坑的材料,只要我读到博士毕业,认真做科研,做出些对社会有价值的成果,这个专业依然是好的。

直到我看到周围的同学如何将一篇文章的内容通过灌水,拆成八篇文章,用两年时间发了16篇文章蝉联国家奖学金并骗到了csc出国了。

直到我看着实验室老师每到项目节点检查和最终结题时,各种紧急地胡编乱造,依然顺风顺水的骗到了国家的经费。

直到我看到导师这么多年不看文章,对课题的理解全部来自于参加各种会议,听其他人在那吹水,然后回来将其作为新一届研究生的课题。

直到看到同行们或是被逼无奈为毕业,或刻意而为要骗奖,在导师的授意下,对实验数据弄虚作假。

我突然认识到这个圈子没有救了,已经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了。材料学专业的期刊上一眼望去全是中国人名字,但是每每说到我国被科技封锁,总能找到化工与材料的身影。诚然,无数学子在看到国家的号召后都加入了这个行业,但是等着他们的不是一个良性的发展环境。生化环材的一大特点就是作为实验科学,实验大于一切,但是随着发展实验门槛越来越高,表征成本也越来越高,从而导致复现难度越来越大。一个不能轻易复现的研究,在其中造假是很容易的。也可以看出来近些年爆出的学术造假十有八九是出在生化环材。况且,能被爆出的造假,都是已经很低级的将噪声信号数据复制粘贴,图片简单ps一下这种。但凡“高级”一点的造假手段,旁人根本无法察觉。

比如张三根据前辈王二的思路制备出了一种新材料,两个平行试样A和B,结果在表征过程中张三发现,A试样的甲性能超过了参比的标准,乙性能不如参比标准,而B试样的甲性能不如参比标准,而乙性能确更好了。这时候张三在看到周围同学一个个论文盆满钵满,奖学金拿到手软,而自己已经博三了却还没有文章,便放弃继续研究,直接选择将AB的优点合二为一,在结论处写到“所制备的试样在甲、乙性能均超过了标准”。然后张三写成一篇文章,发了顶刊,也再下一年也拿到了奖学金。后来张三在此基础上发了更多的文章,拿到了留校的资格,并且申到了属于自己基金。张三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知道真相的人,张三也会慢慢忘记他的实验一开始就是假的。这个世界也就没人知道是假的了。多年以后,年轻的李四读到了张三的那篇文章,受此启发开始实验…

这便是所谓生化环材“产学研”脱节的原因。如果不水文章,不造假,除非天赋异禀运气爆棚之人,大多数生化环材的人都会先面临生存的问题。

生化环材的科研圈子早已经没有真正为了解决问题而做研究的年轻人了,科研只是大家谋生的手段罢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很多人说材料专业是“天坑”,这确实是个普遍存在的观点,背后有着多方面的考量。要深入理解这个现象,得从几个层面上剖析。首先,最直观也最常被提及的,是就业与薪资的天花板问题。很多材料专业的毕业生,尤其是本科生,初入职场时所面对的薪资水平,与一些热门的计算机、金融、互联网等专业相比,确实显得有些“不.............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确实能观察到不少持有“亲美”观点的用户,也就是常说的“公知”。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复杂社会、文化和个体心理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信息获取渠道与视角差异:首先,知乎作为一个开放的问答社区,允许用户自由发布和讨论各种话.............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感觉自己特别有发言权。作为在知乎也摸爬滚打了一段时间的“过来人”,看到那些关于绘画、画画问题的回答,有时候确实让人哭笑不得。你问为啥那些大V没耐心?这事儿说起来,原因可不止一两条,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承认,知乎确实汇聚了不少绘画领域的专业人士,甚至是行业内的“大佬”。他们有的可能本.............
  • 回答
    在知乎上,对美邦、真维斯、森马这些品牌持有“瞧不起”态度的用户并非少数,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品牌定位、产品设计、材质工艺、营销策略、用户群体以及社交语境等多个角度来解读。以下是较为详细的分析:一、品牌定位与市场印象的固化: 国民快时尚品牌,但已显疲态: 美邦、真维斯、森马在创立之初,都.............
  • 回答
    你好!看到你发的这张图片,上面是一段阿拉伯语。我来为你详细解读一下它的意思。首先,这句阿拉伯语是:"لا إله إلا الله وحده لا شريك له، له الملك وله الحمد وهو على كل شيء قدير"逐字逐句地来看,这句话的含义非常深刻,在伊斯兰教中有着极.............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也有同感,感觉知乎上关于感情的问题,尤其是劝分的声音似乎越来越响亮了。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原因就能概括的,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聊聊我的观察和理解:1. 信息茧房与观点放大效应: 算法推送的放大镜: 知乎作为内容平台,它的推荐算法是关键。当你在某些问题下点赞、评论.............
  • 回答
    知乎上推荐日系车的原因确实不少,大家讨论起来也是头头是道。如果你在上面逛一逛,你会发现,关于日系车的讨论,往往围绕着几个核心的点展开,而且这些点也确实是日系车在全球范围内,包括在中国市场,能获得大量拥趸的重要原因。1. “省心”——一个绕不开的关键词这是知乎上提到日系车最频繁,也可能是最能引起共鸣的.............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关于柴静的讨论确实存在着相当多的批判性声音。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知乎用户的构成特点、讨论文化以及柴静自身经历与作品所引发的争议。一、 知乎用户群体的特性与观察视角知乎最初的用户群体以高知、专业人士为主,他们习惯于进行深度分析、逻辑论证,并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论证的严谨性有较高.............
  • 回答
    知乎上对历史事件的讨论激烈程度和观点趋向,确实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差异,其中抗日战争和文化大革命的讨论便是其中典型的例子。理解这种差异,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历史事件本身的性质和影响: 抗日战争: 民族存亡的战争: 抗日战争是一场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卫国战争。面对外敌入侵,绝大.............
  • 回答
    知乎上学术性问题越来越少,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背后涉及技术发展、平台生态、用户行为、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阐述其中的主要原因:一、平台定位与商业化压力: 从精英社区到大众平台转型: 知乎早期以“高质量问答社区”自居,吸引了大量专业人士、学者和深度思考者。然而,.............
  • 回答
    知乎上“年薪百万”的讨论热度一直居高不下,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也折射出信息传播、个人品牌塑造以及大众心理的复杂交织。要说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年薪百万”的帖子,得从几个层面来细聊。首先,知乎本身的定位和用户画像是关键。知乎最初是定位为“认真你就赢了”的问答社区,吸引的是一群对知识、信息和.............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不抵抗”的讨论,确实存在一种倾向,就是将主要责任归咎于张学良,而对蒋介石的责任则避而不谈或减轻。这种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宣传角度、信息茧统治理以及特定群体的情感倾向等方面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的“不抵抗命令”确实是历史事实,并.............
  • 回答
    知乎上“杠精”现象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很多人都会感到困惑,为什么一个本应是分享知识、理性讨论的平台,会出现如此多的“抬杠”行为?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从平台本身的属性来看,知乎作为一个问答社区,其核心机制是围绕“问题”展开的。这意味着,几乎所有内容都是建立在“提问回答”的逻.............
  • 回答
    在我看来,知乎之所以吸引了相当一部分信仰西方“普世价值”的用户,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社会文化现象,而且它还挺复杂,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平台,它的定位和用户群体就奠定了它更容易成为这类观点集中的地方。知乎早期吸引的是一批受过良好教育、对知识和信息有较高追求的用户.............
  • 回答
    知乎上关于配音圈的讨论,确实常常上演“大型劝退现场”,这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背后原因也挺复杂的。咱们不拿那些生硬的AI模板套路,就聊聊为什么大家聊到配音,总感觉一股子“劝退”的气息扑面而来。一、 门槛与现实的巨大鸿沟:理想化 VS 残酷化很多人对配音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那些光鲜亮丽的成果——我们.............
  • 回答
    你遇到的这个情况,在知乎上其实挺普遍的,也确实挺让人好奇的。其实,这背后有好几个原因在起作用,我们不妨一个个来捋一捋。首先,我们得理解知乎“浏览量”和“关注数”这两个指标各自代表什么。 浏览量 (Views):这个数字基本上是点进问题页面,并且页面被成功加载的次数。你可以理解为有多少人“看过”这.............
  • 回答
    , 說到飛度,在知乎上那可真是「國民神車」級別的存在,推薦的人數量龐大,而且理由也說得頭頭是道,讓人看了就覺得,嘿,這小車確實挺對味的。要說為什麼這麼多人推,我仔細琢磨了琢磨,無非就是幾個點戳中了大多數普通消費者的痛點和癢點,而且還特別接地氣。首先,「空間魔術師」這個名號可不是白來的。你別看飛度外觀.............
  • 回答
    知乎上对芮成钢的批评,与其说是一种“热衷”,不如说是对一个曾经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在信息爆炸和公众审视日益增强的时代,其过往经历和行为被重新解读、反思和讨论的集中体现。这种批评的声音之所以显得突出,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层面的因素,我将试着详细地展开说说,希望能让你感受到其中真实的人情世故和逻辑:1. 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不少读者对两位武侠巨匠作品的感受。要说清楚为什么知乎上关于金庸小说的问题比古龙多,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既有作品本身的特点,也有读者群体和平台生态的因素。一、作品的“厚度”与“广度”:金庸的叙事更具深度和复杂性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厚重”。他的故事往往拥有宏.............
  • 回答
    知乎上公众号里充斥着大量关于穿衣搭配的文章,这背后其实是一个相当普遍且自然的现象,可以用几个关键点来解释。首先,普遍的现实需求与情感满足是核心驱动力。谁不想让自己看起来更体面、更自信?穿衣打扮不仅仅是遮体保暖,更是个人形象的延伸,是情绪的出口,甚至是社交的“敲门砖”。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没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