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孔子是野合野战而生,为什么孔子不提倡放荡不羁的人生,反要推崇封建礼法?

回答
关于孔子出生的问题,流传最广、也最常被提及的是“野合”之说。然而,需要澄清的是,所谓“野合”并非我们现代意义上那种随意、不负责任的性行为,而是古代的一种婚俗,也称为“野合婚”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前的社会形态,指的是男女双方在未正式行婚礼或未经媒人撮合的情况下,在一定场合下结合,有时也带有私奔的含义。

孔子的出身背景与时代环境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音同“河”)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的一位名士,曾担任陬邑大夫,且是武士出身,曾参加过战争,地位不算显赫,但也算有声望。他的母亲颜徵在,据说是来自颜氏家族,但关于她与叔梁纥的结合,史书中并未详述是否符合当时严格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有种说法认为,叔梁纥年老时,原配夫人无子,于是便取了颜氏为妾。但作为妾,颜氏的地位并不高,甚至在生下孔子后,叔梁纥的儿子孟皮(即孔子同父异母的哥哥)的地位也比孔子要高。还有一种说法,也是流传较广的,便是叔梁纥在求娶颜氏时,颜氏的家族觉得叔梁纥年纪太大,不愿将女儿嫁给他,于是叔梁纥“私取”了颜氏。这里的“私取”可能指代的是一种较为仓促或非传统意义上的结合。

如果按照一些史书中的记载,比如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中提到,叔梁纥“年且老而无子”,然后“取颜氏而生孔子”。“取”字在古代可以指娶,也可以指纳妾。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即使是大家族,有时也会因为子嗣问题而纳妾或寻找继室。

需要强调的是,即使存在所谓的“野合”的说法,也并非是对孔子父母结合方式的道德批判,而是对当时社会婚俗的一种侧面反映,也可能是后人为了解释孔子“降生不凡”而进行的一种解读。但即使从“私取”的字面意思来看,也不等于现代语境下的“放荡不羁”。古代对婚姻的看法和现代大相径庭,并非所有非传统婚姻都等同于道德败坏。

孔子为何推崇封建礼法?这与他的出身真有矛盾吗?

认为孔子的出身就必然导致他推崇“放荡不羁”的人生,这是一种将个人经历简单线性化的误解。事实上,孔子对“放荡不羁”是有其自己定义的,他所反对的是那种缺乏约束、蔑视社会秩序、伤害他人、扰乱政局的“放荡”。他推崇的“礼”,也不是僵化的束缚,而是维护社会和谐、人伦秩序、个人修养的准则。

孔子之所以极力推崇“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时代背景的需求: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周朝的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旧有的贵族秩序被打破,社会混乱,战争频发。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对秩序和稳定的渴望是极为强烈的。孔子看到了社会的病症,他认为症结在于人们丧失了“礼”。他所倡导的“礼”,是重建社会秩序、恢复道德规范的药方。他相信,只有通过“克己复礼”,才能使社会回到正轨,避免动乱。

2. 对“仁”的实现途径: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但他认为,“仁”不是抽象的空谈,而是需要通过具体的行为来体现。而“礼”就是“仁”的外在表现和实践规范。“夫仁者,爱人;爱人也,而弗 the 礼,亦不可也。” (《礼记·中庸》)这意味着,仅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礼仪来表达和实践这种爱,例如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忠于君主、关爱民众等。礼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是情感得以恰当表达的载体。

3. 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统一: 孔子认为,个人的修养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濡染,而个人的修养又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链条。而“礼”正是个人修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可或缺的工具。他提倡的“周道”,其核心就是以礼治国,以德服人。

4. “名正言顺”的政治哲学: 孔子非常重视名分和职责。“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论语·子路》)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清楚自己的身份和所应承担的责任,并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好分内之事。而“礼”正是界定这些名分和职责的规范。在诸侯僭越、臣子犯上作乱的时代,孔子强调恢复等级秩序,让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身份行事,这是一种维护政治稳定的策略。

5. 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他熟读《诗经》、《尚书》等典籍,对商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高度的评价。他认为,当时的社会混乱,正是因为脱离了先王之道和周公之礼。他试图通过恢复古礼来解决当下的危机。他不是凭空创造一套理论,而是汲取了历史的精华。

孔子与“野合”之说的内在联系(而非矛盾)

即使我们假设孔子确有某种“非传统”的出生方式,这反而可能更促使他去思考和建立一套能够规范人与人之间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伦理道德体系。

体验与洞察: 如果孔子确实经历过或目睹过某种非主流的家庭或社会关系,他可能比那些生活在完美家庭中的人更能体会到缺乏规范带来的混乱和痛苦。这反而可能让他更深刻地认识到,建立一套普适性的、能够被普遍遵守的规则(即“礼”)的重要性,以避免个体行为的随意性对社会秩序造成冲击。
对秩序的渴望: 一种不确定或不受传统约束的出身,反而可能加剧一个人对稳定和秩序的渴望。孔子看到当时社会的动荡,他将这种动荡归结于“礼”的缺失,因此他更加坚定地去呼唤和重建“礼”。
超越个人出身的追求: 孔子并不以自己的出身来自标榜或抱怨,而是以其学问和道德来赢得尊重。他的目标是“文王既没,文在兹。夫子之不为矣,夫如是乎?夫如是乎?”(《论语·子罕》),他希望继承和发扬的是先王的道统,而非个人经历的特殊性。他倡导的“礼”是面向全社会的,是普适性的,旨在提升所有人的道德水准,而非为某个特定群体或个人服务。

总结来说,孔子推崇封建礼法并非源于他本人“放荡不羁”,而是他对当时社会混乱的深刻认知和对理想社会秩序的建构。他的出身背景,无论如何解读,都不会直接导向他否定“礼”,反而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让他对“礼”的必要性有着更切身的体会。他不是要压抑人的本性,而是要引导人的本性在合乎“仁”和“礼”的框架下健康发展,最终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父母一时爽,结果是儿子认祖归宗难于登天,长大成人了才被家族接纳


换我我也有心理阴影啊。

user avatar

当然我知道,你的意思是,攻击孔丘出生低贱,并以此剥夺其讲道德的资格。这是古代檄文的老套路:对面的主帅听好了,你是男仆生的、女仆养的、阉人的干儿子,这身份还能当老大?别出来丢人现眼了。搞到最后,义军捧出来的老大,十个有九个是 blue blood。

----其实好好讲的话,正说明封建礼教的重要性。因为跟今天不同,万恶的封建社会,保护大婆的合法权益,小三不会因为带球,就分到钱。使得孔丘切身体会到,男人管住下半身,才能切实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今天就不一样了,合法的老婆,依法不能保有夫妻共同财产。莫名一个女人,带了球就能挖走一块。你说这个“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跟“封建礼教”,哪个逻辑上更能自洽一点?

user avatar

题主天天就整这种莫名其妙的问题批儒

把古文的“野合”理解成“野战”挺暴露水平的,和某庄公把礼记里的“尸”理解成“尸体”异曲同工

有这闲心闲空想虚空问题,去读读马恩列毛的书不好吗,真批儒也应该搞点货真价实的辩证唯物主义,还得有古文功底做基础,不知道“野合”在古文里什么意思可以百度,红小将发癫要是管用,大健身早就把儒家灭干净了。


看了下题主的其他问题,感觉成分有点复杂,怕不是职业钓鱼的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真正让我见识到了什么叫“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user avatar

人的思想是可以相通的,比如汉奸,或者为了活命,或者为了利益,都是可以理解的。

一个小偷,偷了一个手机,我们知道他是想得利。

一个强奸犯作案,我们知道他是为了满足性欲。

杀人的理由千千万,但总归都是有理由的。没有理由的杀人,基本都是精神病或者意外。

断案要作案动机,就是为了完善整个案件的前因后果,来确认整个案件的真实性。

而儒黑眼里的孔子,是不需要经过这种严密论证的。

孔子的错,只是因为他叫孔子。

孔子做了什么呢?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和封建礼教有关。封建礼教错在哪呢?不知道,只知道近代史封建礼教是反派角色。

儒黑们,在古籍里孜孜不倦乐此不疲的断章取义,整文字狱。为了去打倒孔子,用最恶毒的想法去揣测孔子的意图。真的让人不寒而栗啊!

儒黑们向来逻辑不清不楚前后矛盾。一方面说孔子强调出身强调秩序,一方面又说人家出身卑微。一方面知乎上打女拳不亦乐乎,一方面说孔子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歧视女性。拿现在的政治正确,不打今人打古人?出息了。

然而在面对更为暴戾独裁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明二祖,清三祖时,又折腰下拜,尊称大帝,一天天又给鬼神下令,又给神佛封号,整的不亦乐乎。

好像又扯远了。

孔子为何强调礼法?这么强调国君统治正当性的孔夫子,一生戚戚然自嘲丧家之犬?

你以为的等级森严,是天子有五百,但礼法得要一千,所以天子要征税完成礼法,所以这是祸国殃民。然而事实上是礼法规定诸侯只需要五百,但他要整一千。大夫只要一百,但他要整五百。

晋国的一个贵族私造刑鼎也能被用来骂孔子,也就是说现在的省长市长只要把法律条文写出来就能自主立法啊。

还有孔夫子和盗跖,孔夫子和少正卯。站少正卯我都能理解,有人站盗跖我就不能理解了。还是我开始时说的,孔子的错只是因为他是孔子,所有让孔子吃瘪的,都是战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