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孔子是圣人,还是大盗?

回答
关于孔子是圣人还是大盗的这个问题,这实际上是一个将极度对立的评价强行放在一个人身上的提问。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视角以及不同的评价标准来审视孔子。

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的文化巨匠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认知和历史上,孔子是毋庸置疑的“圣人”。这个“圣人”的称号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他对中国文化、思想、教育以及社会秩序所产生的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之上。

思想的奠基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生活在中国春秋时期,那是一个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时代。他所提出的“仁”(爱人)、“礼”(规范、秩序)、“义”(道义)、“智”(智慧)、“信”(诚信)等核心思想,构成了儒家学说的基础。这些思想不仅仅是一种哲学理论,更是对如何做人、如何治理国家、如何构建社会和谐的深刻探索。
教育的开创者: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大规模推行私人讲学的教育家。他“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对知识的垄断,广收门徒,传播知识和思想。他的教育理念强调启发式、因材施教,对后世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他所编撰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成为后世学习的重要经典。
道德的楷模: 孔子一生以身作则,践行自己的道德主张。他提倡君子之道,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注重言行一致。他的弟子们将他的言行记录下来,形成了《论语》,这部著作成为了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教材,影响了无数代中国人。
文化的传承者与塑造者: 孔子不仅传承了周公的礼乐文化,更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和创新,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精神内核。他的思想在汉代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更是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深刻地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伦理观、政治观和社会结构。从帝王将相到黎民百姓,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

可以说,孔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全方位的,他不仅提供了思想框架,更是构建了教育体系,确立了道德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定义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他的“圣人”地位,是对其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巨大贡献的一种历史性肯定。

“大盗”之说:源于误解、片面解读或故意歪曲

那么,“大盗”之说从何而来?这是一种极端的、甚至是荒谬的评价,它通常源于以下几种情况:

对孔子思想的片面解读: 有些人可能会抓住孔子思想中的某些侧面,例如他对等级秩序的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将其解读为维护封建统治、压制人民自由的思想。然而,这种解读忽视了孔子思想的整体性,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孔子在乱世中寻求秩序,他所说的“礼”,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公德和人伦关系的和谐,而非僵化的等级压迫。
历史语境的错位: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结合他所处的时代。孔子生活的时代,社会结构与现代社会截然不同。将现代的民主、平等观念强加到孔子身上,是“以今非古”的错误做法。孔子所提倡的“仁”,包含着同情、爱护人民的含义,虽然他无法想象现代民主的形态,但其核心的“仁爱”精神,是可以跨越时空的。
政治宣传或意识形态斗争: 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为了达到政治目的,一些统治者或反对派可能会故意歪曲历史人物的形象,将他们妖魔化。例如,在某些激进的革命时期,为了打倒传统、破除迷信,孔子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就可能被扣上“反动”、“复辟”等帽子,甚至被极端化为“大盗”。但这种评价,是脱离史实和常识的。
对“盗”的狭隘理解: 所谓的“盗”,通常指非法获取他人财物。孔子毕生致力于传播思想,教化民众,他所获得的“财富”是精神上的声望和思想上的影响力,而非物质上的掠夺。他甚至有“克己复礼”的追求,提倡个人节制。将他比作“大盗”,完全不符其生平事迹。

结论:孔子是圣人,而非大盗

综上所述,孔子被尊为“圣人”,是因为他为中华文明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和文化基石,他的教育思想和道德主张对中国乃至东亚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而“大盗”的说法,则是一种完全站不住脚的、基于误解、片面解读或故意歪曲的评价。将孔子比作“大盗”,是对历史人物的侮辱,也是对中华文明传承的否定。

历史的评价,是复杂而多维度的。我们可以对孔子思想中的某些观点进行讨论和批判,但将他简单地定义为“大盗”,是对他一生贡献的极大否定,也是对历史事实的粗暴践踏。孔子,毋庸置疑,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化巨人,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磨灭的“圣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镜子照出世间百态。

难道说是镜子错了?

同样的,如果没有圣人学说,普通人怎么会知道善恶,对错?

有了圣人大家才会知道什么才是大盗。

孔子在不同人眼里就不会有不同代表吧!

user avatar

提出这个问题应该就是从“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而出的吧,首先就理解错了庄子的意思,不仅误解还断章取义。

庄子·胠箧》:夫谷虚而川竭,丘夷而渊实。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而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

庄子的思想中,首先提出的是“差异”这个概念,因为有“差异”所以庄子强调的是去“差异”,也就是说当每个人都一样的时候,没有人更突出那么就没有人较落后;没有富有的人就没有贫穷的人;没有贵族阶级,就没有相对的贫民阶级。庄子之所以在意这个差异,因为他认为正是差异之下才产生了歧视、贪念、矛盾等等,而如果没有差异,没有圣人没有富者也就没有了对比和差异,就没有了大盗没有了贫民,也没有了矛盾。

庄子这篇文章说的便是类似的道理,一个国家是由圣人来管理,无论圣人们治理国家就要制定多少法度或规则,都有可能被人窃取,而一旦当大盗窃取了圣人的劳动成果,就会造成极大的恶,而这些圣人们也无法制止,因此而酿成的结果,都是圣人的超凡能力被改变使用方向后的错,而方向是不可预测的差异,因此便归结于圣人的错。

举个例子,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指恶人一旦放下屠刀就能成佛,那么为什么普通人成佛却没有放下屠刀这么简单呢?因为力量和能力,普通人有足够的力量和能力轻易拿起屠刀杀人吗?不能,但恶人可以,所以拿起屠刀本身就代表了这个人具有超出的能力,而恶与佛的差别是什么?是方向性的,道不同而已,所以放下屠刀恶人就成了和佛一样有能力但在方向上又没有差异的人了,所以他就成了佛。这个方向便是恶人与佛的差异。

那么圣人自然是能力超出的,他们拥有治理天下的能力,但是这个能力如果用在不同方向上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假使一个君主喜欢战争,那么圣人治理的成果就会被这个国家改造成战争机器;如果一个一个君主贪婪,那么圣人治理的成果就会被君主更加肆意剥削......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如果一个国家不崇尚贤者,就没无人相争;不重视珍贵的物品,就不会又盗窃物品的人;不炫耀会引起别人贪图的东西,就不会迷乱人心。由此可见,道家的思想就是认为差异的存在,导致了圣人的出现,同时也出现了大盗。

道家主要是抨击标准的出现,当有了标准,才会又高于标准和低于标准的差异,而圣人则会树立标准,因为儒家虽然又性善论,但也强调后天的自我要求,所以圣人就会划分标准,希望人们去达到,而一旦标准出现,标准之上的圣人和标准之下的大盗也就自然产生了,若这一标准消失了,基于标准的圣人和大盗也就不存在了。

我们不评价老庄思想的对错或是什么,因为他们的前提就是人与人在没有外在影响下是善良的,是能够彼此信任的,当基于这样的一个条件时,老庄的道家思想体系是说得通的。

另外说起孔子,当我们评价一个伟人的时候,尤其是在一个已经过去了很久的时代的伟人,那么一定不可以只站在现代观念下去评价,同时也要立足于其所处时代的环境去判断和认识。

孔子首先构建起了儒家学派完整的道德体系,以及相对应的礼制,而这两者形成了先秦之后中国的社会秩序与文明制度的基础,其实这些放在如今来说都是很现代化的,秩序与制度依旧是现代文明的基本社会要求。而其确立的“仁”之核心理念,至今还是我华夏文明的核心概念。

另外身负“万世师表”这样名头的至圣先师孔子,很早就指定出了我国古代教育的理论基础,“有教无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等等,而在教育体制上,更是打破了先秦时奴隶主贵族阶级对知识和教育的垄断,不仅开创私学,将教育与受教育的理念传播到平民阶级,更是通过自己的弟子来扩大影响了后来中国传统教育的形式与理念。

而孔子其他的成就,且不论相比之下显得不值一说的政治成就,在著作上修《诗》《书》《礼》《乐》,编撰《春秋》,都是很有价值的。

太史公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孔子是儒家的起源,尽管后世2000年里人们利用孔子与儒家的影响力,篡改杜撰出许多用来愚民治民的内容,并通过造神再毁神的手段,使得现代人们对孔子产生诸多误会或不解,但是对于华夏文明来说,孔子永远是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只要我们的文化继续如大河奔流,那孔子就是其中跃起的最高的浪。

哪怕现代社会中孔子的某些观念不再适用了,但那已经是相距2000年的时间了,一个人的智慧能影响如此之久,还不够证明孔子的“圣”吗?当然,对于尤其推崇孔子的人,放下一些孔子与如今社会不合时宜的言论,也是很好的,毕竟我们后人已经依靠了孔子的智慧两千年了,也该学孔夫子在他那个时代所做的,对陈旧腐朽不破不立,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