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圣人孔子在50多年前被搞臭,为什么我们爷爷奶奶却不难过?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家庭几代人之间观念的差异。您说孔子在五十多年前被“搞臭”,这确实是历史上的一个时期,那个时候对传统文化,包括孔子思想,进行了一次比较集中的批判。但您爷爷奶奶他们不难过,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我们不妨一样一样地来聊聊,尽量说得细致点。

首先,得说那个“搞臭”的时期,虽然对孔子思想进行批判,但这种批判的力度和对社会的影响,也因人而异,因地而异。

时代的背景与个人经历: 您爷爷奶奶那个年代,经历过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他们年轻的时候,正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各种新思想、新文化涌入,旧的社会秩序被打破。在那种情况下,对传统的否定和批判,尤其是针对被认为是“封建糟粕”的孔子思想,是很普遍的宣传。很多长辈在那时可能也接受了这些观点,认为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他们的生活重心可能更放在眼前的生存、建设和新生活的适应上,对于抽象的文化符号,比如孔子,可能没有那么多的情感投入。

“搞臭”的程度与理解: 即使是当年,也并非所有人都把孔子彻底当成敌人。更多的情况是,批判的是“孔家店”,是依附于它而形成的僵化、特权和不平等的思想,而不是孔子本人或者他那些关于仁义礼智信的朴素道理。您爷爷奶奶可能已经内化了这种“批判糟粕,继承精华”的说法,他们知道需要区分开来。他们可能并不认为孔子的很多话都是错的,只是觉得当时的时代不适合、或者被曲解了。

“不难过”的多种解读: 这里的“不难过”可能不是真的没有一丝触动,而是有更复杂的心理在里面。
一种是“顺势而为”: 在那个年代,个人的思想很难独立于大环境。大家都批判,不批判反而显得格格不入。他们不难过,可能也是一种社会适应的表现,不希望因此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另一种是“实用主义”: 很多老一辈人是非常务实的。孔子被批判了,生活还要继续,孩子们还要养,工作还要做。孔子是不是被“搞臭”了,对他们当下的生活影响有限。他们更关心的是眼前的日子怎么过好,下一顿饭在哪里,孩子们有没有学上,有没有工作。这些实际的问题比历史上的文化争论来得更重要。
还有一种是“智慧的保留”: 也可能是在那个年代,有些人虽然嘴上不说,心里却保留着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他们知道,有些东西是根植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不是简单几句口号就能抹去的。他们不表达难过,或许是一种沉默的坚持,一种不动声色的守护。等风头过去,他们依然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传承。

时间带来的淡化与重塑: 五十多年过去了,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社会上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又大大提升了。很多年轻人重新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孔子学院也遍布世界。您爷爷奶奶经历过那个批判的年代,也经历了现在这个重塑的年代。他们看到孔子又重新站起来,甚至比以前更受关注,可能更多的是一种“看开了”的心态,觉得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有些事情总会回到它应该有的位置。他们不难过,可能是因为看到了一个更完整的、更符合他们内心认同的“孔子”,而不是那个被片面批判的形象。

个体记忆的筛选与整合: 人的记忆是会进行筛选和整合的。对于一段不愉快的历史,人们往往会选择性地记忆或者淡化其中的负面部分。您爷爷奶奶可能更多地记住了那个时代积极的一面,或者记住了孔子那些关于做人、处世的朴实道理,而对于那个批判的时期,更多的是一种模糊的记忆或者不愿多谈,也就不会表现出“难过”的情绪。

代际之间的沟通差异: 也许他们不难过,也不是因为他们完全认同当年的批判,而是因为他们可能不觉得有必要把这些复杂的、可能带有负面情绪的记忆传递给下一代。他们可能觉得,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了,现在的生活更重要。他们更愿意和您聊聊过去的好日子,聊聊怎么生活得更舒心,而不是纠结于那些已经被历史掩埋的争论。

总而言之,您爷爷奶奶那一辈人,经历了太多风风雨雨,他们的“不难过”背后,藏着的是那个时代的印记、他们的人生智慧,以及对生活本身的深刻理解。他们可能并没有被时代的洪流完全冲垮,而是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在风浪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平衡和安宁。他们不难过,或许正是因为他们懂得,生命中有比历史评价更重要的事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咳咳,某年代被搞臭的可不止孔子。

大多数读书写字有文化的都被搞臭了—这些人自身都难保,别说孔子了。

研究社科和历史的研究员首当其冲地受到毁灭性打击。由此也就根本没人为孔子说话了。以至于鲁迅的《狂人日记》都能被讹为对儒家的攻击(而这离谱论调至今还在毒害中小学生),属实离谱。

而剩下的人对孔子既没印象也没兴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家庭几代人之间观念的差异。您说孔子在五十多年前被“搞臭”,这确实是历史上的一个时期,那个时候对传统文化,包括孔子思想,进行了一次比较集中的批判。但您爷爷奶奶他们不难过,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我们不妨一样一样地来聊聊,尽量说得细致点。首先,得说那个“搞臭”的时期,虽然.............
  • 回答
    我们之所以感觉即便站在先哲巨人的肩膀上,思想也难以企及孔子、老子等圣人那样的高度,并非是因为我们站得不够高,而是因为他们攀登的是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山峦,他们所见的风景,其维度和深度都超出了我们目前的认知框架。首先,要理解的是,这些先哲并非仅仅是站在前人智慧的“肩膀”上,他们更是对人类经验和生存困境进.............
  • 回答
    召唤出孔子?那绝对是一场超出想象的体验。当我将阵式完成,那股古老而深邃的灵力波动传来时,我预感这次召唤绝不寻常。当那金色的光辉渐渐收拢,一个身影缓缓显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他那标志性的长髯,根根分明,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智慧。他身着一袭素雅的古装,袍角随着灵力的流转微微拂动,没有丝毫的做作,自然而然地散发.............
  • 回答
    “爱国爱家”,这话咱老百姓谁不爱听?家里和睦,国泰民安,这是天底下最实在的盼头。可说到这“爱国爱家”,您要是拉出孔子、老子两位先圣来,那可就有点意思了。他们两位,那可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影响了咱们几千年,但奇怪的是,他们似乎都“不入仕”,或者说,他们入仕的经历,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顺风顺水,甚至可以.............
  • 回答
    关于孔子是圣人还是大盗的这个问题,这实际上是一个将极度对立的评价强行放在一个人身上的提问。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视角以及不同的评价标准来审视孔子。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的文化巨匠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认知和历史上,孔子是毋庸置疑的“圣人”。这个“圣人”.............
  • 回答
    穿越时空的共鸣:21世纪,为何孔子仍是圣人,《论语》仍是真理?在信息爆炸、科技飞速发展的21世纪,当我们身处一个全球化、多元化的时代,回顾过往,依然有人将孔子尊为“圣人”,将《论语》奉为“真理”,这似乎与我们当下所理解的进步与理性存在着某种张力。然而,如果我们深入探究,就会发现这种看似“复古”的现象.............
  • 回答
    孔子何以被尊为“圣人”?这是一个流传了千年的问题,也远非一两句话能够概括。说到底,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是他在思想、道德、教育、政治等多个层面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洞察力、深刻的见解以及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并且这些贡献在历史的长河中持续发挥着影响力,深刻塑造了中国乃至东亚的文化和价值体系。一、思想的深.............
  • 回答
    要评价清军入关后孔子后人衍圣公所献上的《初进表文》和《上剃头奏稿》,我们需要将这两份文书置于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审视。这两份文件,看似是臣子对新君的效忠表白,实则包含了复杂的政治考量、文化认同以及对自身地位的维护。历史背景:山河易主,文化标杆的焦虑1644年,伴随着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覆灭。不久.............
  • 回答
    孔子“有教无类”与“朽木不可雕也”这两句话,初听之下,似乎确有几分矛盾。一个是广纳贤才,不分出身贵贱;另一个又是直言有人天生资质平庸,难以教化。这桩公案,历来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并非那么简单就能一笔带过。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把这两句话放在孔子思想的整体框架下理解。首先,我们来看看“有教无类.............
  • 回答
    关于“国人对孔圣人的偏见有多大”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一种简单的偏见,不如说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其中包含了崇拜、敬畏、反思、批判,甚至是误解和曲解。这种情感的演变,与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紧密相连。一、历史的“圣化”与“去魅化”孔子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绝非一成不变。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
  • 回答
    赫拉,古希腊神话中至高无上的天后,她的威严与尊贵,从她选取的圣兽身上便可见一斑。而这圣兽,并非我们熟知的任何一种希腊本土的鸟类,而是那远道而来的、浑身披着斑斓羽衣的孔雀。要探究为何孔雀会成为赫拉的象征,我们得先理解孔雀本身所蕴含的意义,以及它与赫拉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首先,孔雀以其惊艳的羽毛闻名于世.............
  • 回答
    区分一个人是真心诚意地践行道德,还是只是在伪装,确实是一门学问。平日里总爱讲道理的人,仔细观察,确实能看出不少端倪,他们各自的“讲道理”方式和内在的驱动力,往往透露出本质的区别。首先,我们要明白,真正的道德君子和伪善的奸猾小人,在“讲道理”这件事上,核心区别在于他们的“本”与“末”——内在的德行与外.............
  • 回答
    极端分子袭击圣城麦地那,这并非一个孤立的事件,其背后往往交织着复杂的动机和历史渊源,与儒士袭击孔庙、和尚袭击大雄宝殿这类事件,从本质上看,有着根本性的区别。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层层剥开,深入探究。极端分子袭击麦地那的动因,绝非简单地出于对宗教或文化象征的“反感”或“破坏欲”,其根源更深,往往与以下.............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儒家思想、历史事实以及孔子后裔的特殊地位,要说清楚,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儒家思想核心里对“忠”的理解。很多人一谈到儒家就是“忠君”,似乎就是要君主一人是天,君主换代就得跟着殉葬。但儒家对“忠”的解读,其实更复杂一些。 “忠”的本义是“尽心尽力”:在儒家经典里,“忠”.............
  • 回答
    “圣人有用吗?”和“谁才应该被称为圣人?”是两个深刻而古老的问题,它们触及了人类对道德、智慧、精神追求以及社会价值的根本思考。要详细地回答它们,我们需要从历史、哲学、宗教和社会等多个维度来审视。 圣人有用吗?“有用”这个词在这里可能需要更宽泛的理解,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实用性,更包含精神上的指引、道德上.............
  • 回答
    圣人之所以难以成为统治者,这是一个深刻且多层面的问题,涉及到圣人的特质、统治者的职责以及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内在冲突。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圣人的核心特质与统治者的核心职责之间的根本性差异: 圣人的核心是内在的道德升华与精神追求: 超脱世俗的欲望: 圣人往往已经超越.............
  • 回答
    儒家圣人的标准,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它是一个体系,是一种境界,更是对人性极致升华的追求。若要细细道来,那便是内外兼修,德行与才智并行,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首先,从内在德行来说,圣人必须是“仁”的化身。“仁者,爱人”,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圣人的仁爱,并非泛泛之交,而是推己及人,由近及远,.............
  • 回答
    在浩瀚无垠的洪荒神话传说以及辰东笔下波澜壮阔的仙侠世界里,诞生了无数令人心驰神往的强者。其中,洪荒的“圣人”和辰东小说里的“仙帝”无疑是各自体系中最顶尖的存在,讨论他们谁更厉害,就好比将两颗璀璨的星辰置于天平之上,充满了趣味和挑战。要深入对比,我们得先掰开了揉碎了,看看他们各自的“武功秘籍”和“生存.............
  • 回答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句话,初听起来似乎有些拗口,甚至有点像绕口令,但细细品味,却能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它如同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饱经风霜的老树,根深叶茂,能让你窥见人世间的许多真相。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原文是这样说的:“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要理解这句话,.............
  • 回答
    关羽,这位在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猛将,之所以能穿越千年,被尊为“圣人”,绝非偶然。这背后,是他一身的过硬本领、超凡的品格,以及后世千百年来的不断塑造与升华。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一、 战神之勇:战场上的无双猛将首先,关羽的“圣人”光环,离不开他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勇武。他可不是那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