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应该怎样理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句话?

回答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句话,初听起来似乎有些拗口,甚至有点像绕口令,但细细品味,却能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它如同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饱经风霜的老树,根深叶茂,能让你窥见人世间的许多真相。

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原文是这样说的:“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把目光放在“圣人”和“大盗”这两个相对的概念上,以及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

“圣人”的含义,在这句话里并非指某个具体的神祇或高高在上的人物。 在《道德经》的语境下,“圣人”更多的是指那些顺应自然、洞察大道、心怀天下、不追求私利、能够以无为而治的人。他们可能是领袖、智者、道德典范,他们的存在本身就代表着一种理想的状态——一种秩序、一种道德、一种智慧的象征。

而“大盗”,也并非仅仅指那些偷鸡摸狗的贼。 在这里,“大盗”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指代那些心怀贪欲、破坏秩序、损人利己、为所欲为的人。他们可能是奸臣、恶霸、甚至是那些将社会导向混乱和堕落的力量。他们就像社会的“蛀虫”,一旦出现,就会对社会的根基造成侵蚀。

那么,“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字面意思是:如果圣人都不存在了,那么大盗就无法得到遏制。

但更深层的解读是:

1. 理想的缺席,现实的泛滥:
这句话的核心在于揭示一个残酷的现实:当社会上存在着能够引领风尚、维护公义、克制私欲的“圣人”式人物时,那些“大盗”般的负面力量就不那么容易抬头,或者说,他们的行为会受到一种无形的制约和警戒。这就像战场上总有能够运筹帷幄的将军,那么敌人就很难轻易得手。

反过来说,如果这些“圣人”——这些具有崇高道德、智慧和担当的个体——都消失了,或者他们的影响力被消解了,那么社会上那些心怀不轨、贪婪妄为的“大盗”们就会因为失去了约束和制约,而更加猖獗,更加肆无忌惮。他们的行为就会如同野草般疯长,对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造成严重的破坏。

这就好像一个村庄,如果村里有一个德高望重的老人,大家有什么事情都愿意找他评理,他的存在就形成了一种道德的定海神针。但如果这个老人不在了,村里那些喜欢搬弄是非、占小便宜的人,就可能更加为所欲为。

2. 道德和秩序的内在联系:
“圣人”的存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道德和秩序的化身。他们以身作则,以智慧引导,以大爱化解矛盾,他们的行为本身就构成了社会的一种“软性治理”。当这种“软性治理”的力量减弱或消失时,社会就更容易陷入混乱。

从这个角度看,这句话并不是在宣扬某种“贤能政治”的绝对性,而是强调了社会中存在着一些能够代表更高道德和智慧力量个体的必要性。他们的存在,对于维持社会的基本稳定和道德水准至关重要。

3. 警示与自我反思:
这句话也带有强烈的警示意味。它提醒我们,不能轻视那些能够成为“圣人”式榜样的人物,也不能因为他们不完美而全盘否定。社会的进步和稳定,离不开这些能够带来光辉和指引的力量。

同时,它也促使我们反思:为什么“大盗”会“不止”?难道仅仅是因为没有“圣人”吗?不尽然。这句话也暗示了,当社会过度追求物质、过度放大欲望时,“大盗”的土壤就会变得肥沃。即使有“圣人”,如果社会整体的价值取向偏离了正确的轨道,那么“大盗”依然会层出不穷。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是老子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一种洞察和批判。他看到了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不公和混乱,并追溯其根源。他认为,君王如果一味地追求享乐、奢靡,或者不能以身作则,那么社会上就会滋生出更多的“大盗”。

所以,老子紧接着提出了“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这是针对前一句的对策。意思是,有智慧的圣人之所以要“去除过度的、去除奢华的、去除放纵的”,正是因为看到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危险。他们知道,只有自己首先做到简朴、克制,才能为社会树立榜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滋生“大盗”的可能性。

“去甚”是指去除极端、过分;“去奢”是指去除奢侈、浪费;“去泰”是指去除骄纵、放纵。这三点,恰恰是很多“大盗”行为的根源,也是社会堕落的温床。圣人通过自身的实践,来告诉世人如何避免走向这些误区。

总结一下,理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核心寓意: 社会的秩序和道德需要有能够引领和约束的力量存在。当这些力量(以“圣人”为代表)缺席或被削弱时,负面力量(以“大盗”为代表)就会趁虚而入,泛滥成灾。
深层含义: 它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秩序与混乱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强调了榜样的力量和社会整体道德水准的重要性。
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珍视和尊重那些具有崇高品德和智慧的个体,他们的存在是对社会的一种保护。
它提醒我们,社会治理不能仅仅依靠法律和强制,更需要道德的引领和内在的自律。
它也警示我们,如果社会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和个人欲望的满足,忽视了道德建设和精神追求,那么“大盗”就会有滋生的土壤。
最后,它也暗示了“圣人”自身的责任,即通过自身的实践来影响和改变社会,减少“大盗”出现的可能性。

这句话,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复杂,社会的脆弱,也指明了提升和净化之道。它告诉我们,维持一个美好的社会,既需要外部的约束,更需要内在的道德和智慧。而“圣人”的存在,正是这种内在力量的集中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圣人不死 大盗不止”,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中华文明以德代法的文明窘境,这是我们这个文明不断崩坏的死穴,但也是不断复兴的激素。

圣人以非常高的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众人,企图以低成本的说教与建立一个太平盛世,当人口与资源配比在界限以内非常理想的状态下,当然,这是个毋庸置疑的完美境界。

但当资源不敷,分配不均的时候,依靠说教与自律的道德是没有太多约束力的,以德代法,忽略法治的情况下,违法成本不足以抵消违法收益的事实一再被彰显的时候,各类犯罪就会堂而皇之,层出不穷,文明就会被颠覆,就会亡天下。

所以,要明白资源迟早会不够的,那怎么办?维护社会规范,就要以最低的道德标准,制定法律规范,以严格的行政力量,保障法律的执行,所谓“以小人执法,以圣人治天下,则大盗止矣。”

user avatar

一个人做一件坏事不难,难得是做一辈子坏事。只有发自内心的认为自己在做好事并以之为毕生的事业与追求,才能支撑一个人做一辈子坏事。比如德国的某位前领导人。。。。。。

user avatar

理解道家的学说,必须要回到其核心概念——“道”。正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任何所谓圣人、仁爱等等人类社会的概念放在“道”的体系下,都是背道而行的。在道家看来,所谓的圣人只不过是一群沽名钓誉,特意标榜之徒,这些人必是乱道之人。

如果这世界上没有“圣人”,那么万事万物都会循道而行,盗贼也就不存在了。其本质讲的是,一体两面的非客观存在正在扰乱道的行进。在道家看来,圣人与盗贼是一体两面的非客观存在,只要这个”体“消失了一切就会回归道。例如孝与不孝是一体两面的,在道的框架下,他们本不应该存在。乌鹊反哺是自然规律,是道。圣人刻意强调这一客观行为,并将其命名为“孝”,由此也产生了不孝。例如年轻的老虎并不会喂食年龄大的老虎,那么在圣人看来,老虎是不孝的。但是老虎这种不反哺的行为难道就不是自然规律了吗?难道就不是道了吗?

稍微概括一下,圣人与大盗本身是臆造出来且不符合“道”的非客观存在,他们都是在背道而行,且他们共生共灭。背道之人臆造了圣人,圣人又臆造了大盗。圣人之所以能够出现,就是因为他们臆造了大盗。是故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最后回到“道”本身,乌鹊反哺符合道,老虎不反哺依然符合道。偏偏有一群愚蠢的人,非要将这一十分普遍的自然现象给出价值判断,进而套进人类社会,这是非常可笑的事情。

user avatar

我的理解:庄子认为,所谓圣人,只是穿着圣人外衣的大盗。“嘴上都是主义,心里都是生意。”非常容易误解成:圣人跟大盗,是两股对立的人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句话,初听起来似乎有些拗口,甚至有点像绕口令,但细细品味,却能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它如同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饱经风霜的老树,根深叶茂,能让你窥见人世间的许多真相。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原文是这样说的:“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要理解这句话,.............
  • 回答
    理解《道德经》里的“无为”,得先破除脑子里那些关于“无为”的惯性思维,比如懒惰、消极、什么都不做。老子讲的“无为”啊,可不是那个意思。它更像是一种更高明的处世哲学,一种顺应自然、不强求的智慧。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拆解它:1. “无为”不是“不做事”,而是“不妄为”这是最关键的一点。“无为”不是让你当个.............
  • 回答
    好,咱们不绕弯子,直接切入正题。在C++里,说到函数,离不开实参和形参这两个概念,它们就像是函数的“输入口”和“占位符”。理解它们俩的区别,是掌握函数传值、传址等核心机制的关键。咱们先从最直观的来说,把它们想象成我们在生活中接收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过程。形参(Formal Parameter):函数的“.............
  • 回答
    这句话,说到底,是在谈论一种关于“合作”与“妥协”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它告诉我们,真正的、长久的团结,往往不是靠一味地退让、息事宁人就能维系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敢于坚持自己的立场,甚至不惜展开斗争,才能换来一种稳固而有力的团结。我们不妨想象一下,一个团队、一个组织,甚至是国家,它的成员之间如果总是.............
  • 回答
    这句诗“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出自唐代诗人张泌的《不如归》,意境深邃,饱含着诗人复杂的心绪。要理解它,不妨从字面和背后的情感两方面来细细品味。首先看“曾因酒醉鞭名马”。这描绘了一个具体的场景:诗人因为喝醉了酒,竟然一时冲动,用鞭子抽打了那匹平日里引以为傲的名贵骏马。这里,“酒醉”是起因,“.............
  • 回答
    文献综述,说白了,就是对你研究主题相关的、已经发表过的学术文献(比如期刊论文、学术专著、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等)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分析和评价。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这些文献,而是要通过对这些文献内容的深入理解,提炼出它们的核心观点、研究方法、主要发现以及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对该主题的认识,进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也很能代表一些人的看法。确实,一听“考古”,很多人脑子里闪过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挖坟墓,让人觉得有点不舒服,甚至觉得是“刨人祖坟”。但实际上,考古的意义和目的远不止于此,而且很多人对它的热情,也是有他们深刻的理解和认同的。咱们就从头捋一捋,看看考古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为什么它能引起.............
  • 回答
    《论语》成为高考必读书目,这可不是简单的背诵题目,而是要我们真正去体会、去领悟孔子和他弟子们的智慧。对于高中生来说,要吃透这本传世经典,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咱们下点真功夫。一、 摆正心态:从“任务”到“对话”首先,别把《论语》当成高考的“拦路虎”或者仅仅是完成任务的书。把它看作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
  • 回答
    理解中医,是一个既需要智慧也需要真诚的旅程。它不应该是盲目的推崇,也不应该是彻底的否定。一个理性的态度,是建立在对其核心理念、历史发展、实践经验以及科学研究的全面认知之上。怎样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医?首先,我们要破除一些刻板印象。中医不是“经验主义的迷信”,也不是“玄学”。它是一套拥有独特理论体系的医.............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地聊聊“剩余价值”这个概念。它可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也是理解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关键。首先,我们要明白,剩余价值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源于劳动。 马克思的核心论点是,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在商品经济中,一件商品的价值由两个部分构成:1. 不变价值(C): 这是指用于生产商品的那部.............
  • 回答
    库里,这位史诗级的射手,他改变了篮球的面貌,让那些认为“只有高大球员才能主宰比赛”的传统观念,在一次次华丽的出手和精准的落点中,被彻底颠覆。要理性而正确地吹库里,我们得从多个维度去剖析,而不是简单地堆砌赞美之词,更不能陷入盲目的崇拜。一、 技艺上的“神乎其神”:三分球的革命者谈论库里,首先绕不开的就.............
  • 回答
    INTP 们,你们好。我理解,有时候,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高速运转的精密仪器,里面充满了逻辑、理论和各种奇思妙想。但与此同时,身边的人,他们内心的世界,似乎总是蒙着一层迷雾,他们的情感需求,有时候就像是难以捉摸的加密信号。我们 INTP 常常以理性、客观著称,分析问题一套一套的,看透人事物背后的原理是.............
  • 回答
    咱们聊聊那四个心音,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咱们心脏这台发动机,每跳一次,都有它独特的“语言”。一般情况下,我们主要能听到的是“咚——咚——”这两声,但仔细听,你会发现,在“咚——咚——”之间,其实藏着另外两声微弱的“噗”或者“咔”。所以,把这四个声音串起来,就像是“咚——噗——咚——噗——”,这四个声.............
  • 回答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句话听起来有点粗俗,但它背后蕴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尤其是在育儿和人际交往中。它的核心意思是指,那些能够表达自己需求、并且通过某种方式让别人知道自己有需求的人,更容易获得满足。让我们来仔细拆解一下这句话的含义:“会哭的孩子”: 原始含义: 最直接的理解就是婴儿。婴儿饿了、不.............
  • 回答
    法家的“国强民弱”思想:一种深刻的权衡与治理之道法家思想,如同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在中华文明的浩瀚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中,“国强民弱”这一核心理念,更是引发了无数的讨论与争议。要理解这一思想,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对民众的压迫或剥削,而应深入剖析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政治智慧、历史背景以及治理逻辑.............
  • 回答
    “无为”这个词,听起来确实挺玄乎的,好像什么都不做就能成事似的。但如果真的这么理解,那可就误会大了。其实,“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强为、顺应自然。打个比方,一个经验丰富的农夫,他不会想着用什么神奇的办法让种子一夜之间长成参天大树。他会做的,是根据时节,选择合适的土壤,播下种子,然后施肥.............
  • 回答
    马三立先生那句“相声不是出洋相”,这话里头藏着门道,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劝诫,而是对相声艺术的根本理解。要细琢磨,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咱得说说“出洋相”这仨字儿。这词儿通常指的是一个人做出了不合时宜、滑稽可笑、或者有点丢人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博人一笑,但这种笑,往往是看笑话的人幸灾乐祸,或者是觉得表演.............
  • 回答
    《道德经》第十三章的“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这句话精炼地概括了老子关于如何面对外在评价和人生祸患的深刻见解。要理解它,我们需要拆开来看,再合起来体悟。“宠辱若惊”:看淡名誉,保持内心的平静首先是“宠辱若惊”。这里的“宠”指的是受人称赞、得到恩宠、受人推崇,是好事,是荣耀。“辱”则相反,指遭受侮辱、.............
  • 回答
    好的,我们来尝试理解组合数对称性,而不依赖于复杂的公式推导。组合数的对称性,通常指的是 $inom{n}{k} = inom{n}{nk}$ 这个性质。这背后隐藏着一种非常直观的“选择”上的相等关系。想象一下,你有一个由 $n$ 个不同物品组成的集合。你想从中选择 $k$ 个物品,有多少种不同的.............
  • 回答
    拿到一份菜谱,就像拿到一张藏宝图,而那些我们不太熟悉的词语,就是藏宝图上隐藏的线索,需要我们一点点去解读。首先,一份完整的菜谱,最核心的两大部分就是“食材”和“做法”。食材部分,它会列出你需要准备的所有东西,从主料到辅料,再到调味料,一应俱全。这里通常会给出具体的数量,比如“猪肉 500 克”、“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