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道德经》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应该怎么理解啊?

回答
《道德经》第十三章的“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这句话精炼地概括了老子关于如何面对外在评价和人生祸患的深刻见解。要理解它,我们需要拆开来看,再合起来体悟。

“宠辱若惊”:看淡名誉,保持内心的平静

首先是“宠辱若惊”。这里的“宠”指的是受人称赞、得到恩宠、受人推崇,是好事,是荣耀。“辱”则相反,指遭受侮辱、蒙受耻辱、受到轻视,是坏事,是羞辱。

“若惊”是什么意思呢?“若”是好像,如同。“惊”是惊讶、惊吓。所以“宠辱若惊”字面上看是说,无论是受到称赞还是侮辱,都应该像感到惊讶一样。

这并不是说我们要真的因为别人的评价而大惊小怪,恰恰相反,它是一种心态上的超然。老子看到,世人普遍存在一种毛病:一被夸奖就得意忘形,欣喜若狂;一受到批评就愤愤不平,失魂落魄。这种情感上的巨大波动,正是因为我们太看重别人的评价,将自己的价值建立在外在的认同之上。

所以,“宠辱若惊”是要我们做到:

不因受宠而得意忘形: 当别人称赞你的时候,不要觉得理所当然,更不要因此而滋生傲慢自大。别人的赞美,很多时候带有主观性,也可能只是因为你暂时符合了某些人的期望。你一旦沉溺于赞美,就容易固步自封,失去前进的动力和对自我的反思。用“惊”来形容,就是提醒自己,这种荣耀是暂时的、不确定的,就像突如其来的惊吓,需要立刻警醒,不被它冲昏头脑。
不因受辱而过度悲伤: 当别人侮辱你的时候,也不要因此而过度自责或愤怒。别人的侮辱,往往反映的是对方的品行、境界,或者是他们对你的误解,不一定是你自身真的存在问题。如果你因为别人的侮辱就一蹶不振,那等于把自己的情绪完全交给了别人掌控,反而会让自己更加痛苦,并且可能因此做出冲动的事情,加剧不利局面。用“惊”来形容,也是一种警醒,让你快速从负面情绪中抽离,冷静思考,而不是陷入长久的沮丧。

简而言之,“宠辱若惊”是一种对待外界评价的定力。它要求我们认识到,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别人怎么说,而在于你自身的德行和作为。无论顺境逆境,无论赞美诽谤,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为外物所役。就好比你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渔夫,看到风平浪静或者遇到风浪,都不会像新手一样大惊小怪,而是能从容应对。

“贵大患若身”:珍视人身,防患于未然

接下来看“贵大患若身”。这里的“贵”是珍视、看重的意思。“大患”指的是重大的祸患、灾难,引申开来,也可以理解为人生中可能遇到的重大危机、痛苦的根源。“若身”是如同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

所以“贵大患若身”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像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去珍视那些可能带来的重大祸患,并加以防范。

这听起来有点反常识,怎么会“珍视祸患”呢?这里的老子式智慧,关键在于“贵”的深层含义,以及“患”的辩证看待:

认识到祸患的普遍性和潜在性: 人生在世,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各种形式的祸患,无论是身体上的疾病,还是事业上的挫折,亦或是人际关系的危机,都像潜在的病毒一样,可能在任何时候侵袭我们。它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其麻木不仁,毫无防备。
“贵”在这里是“警惕和防范”: 就像我们呵护自己的身体一样,我们生病了会去看医生,预防疾病会注意饮食起居,我们会对身体的每一个不适都引起重视。同样地,对于可能导致重大祸患的事情,我们也要抱着同样的警惕态度,及早发现,及早处理,及早预防。例如,身体出现小毛病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发展成大病。事业上出现一些小失误不重视,可能会导致大败局。人际关系中一点小矛盾不化解,可能会导致关系破裂。
将“患”视为自我修养和成长的契机: 老子认为,祸患并非全然是坏事。有时,正是经历过一些“患”,才能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完善自己的品德。一个人如果总是生活在安逸中,可能就会变得懈怠和脆弱。“贵大患若身”,就是要求我们对潜在的风险保持高度的敏感和戒备,但同时也要认识到,这些“患”也是磨炼我们心智、提升我们境界的机会。就像身体通过对抗病菌来增强免疫力一样,我们也可以通过应对挑战来变得更加强大和成熟。

所以,“贵大患若身”是一种居安思危的智慧。它强调的是对生活中潜在危险的高度警觉性和主动防范意识。我们不能因为现在风平浪静,就对可能到来的风浪掉以轻心。而是要把可能带来重大灾难的事情,看成是需要我们像保护自己身体一样去认真对待和预防的对象。

合起来看:内外兼修,以静制动

将“宠辱若惊”和“贵大患若身”放在一起看,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生哲学:

内在的稳定与定力: “宠辱若惊”解决的是我们如何处理外界的评价和情绪波动的问题。它要求我们建立起强大的内心力量,不被外在的赞美和批评所左右,保持情绪的稳定和思想的清醒。
外在的警惕与远见: “贵大患若身”解决的是我们如何面对人生中的潜在风险和挑战的问题。它要求我们保持对外部世界的警觉性,预见可能出现的困难,并主动采取措施加以防范。

这两句话共同指向的是一种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处世之道。

当我们能够做到“宠辱若惊”,内心的平静自然会让我们更从容地应对各种情况,不会因为暂时的顺遂而骄傲,也不会因为暂时的挫折而气馁。这种内心的安宁,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当我们能够做到“贵大患若身”,对风险的预见和防范,能让我们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和灾难,即使真的遭遇困境,也能因为有准备而更好地应对。

结合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这是一种不争而得、不言而教的境界。不刻意追求宠,也不过分畏惧辱,自然就不会因为宠辱而失神;不主动招惹患,但对任何可能引来患的苗头都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提前做好准备。

最终,这章讲的其实是一种高度的自我认知和对生命力的珍视。我们是生命的主体,我们的价值和生存,不应该依赖于外界的肯定,也不应该被未知的风险所吓倒。通过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对潜在风险的警惕,我们才能更好地守护好自己的生命,活出真正的自在和安宁。

用更生活化的比喻来说,就像一个优秀的舵手,他不会因为船上的人夸他技术好就飘飘然,也不会因为有人质疑他而气急败坏;同时,他会时刻关注天气预报和海面情况,对可能出现的风浪提前做好准备,而不是等到风浪来了才手忙脚乱。他这样做,不是为了别人的赞美,也不是为了避免批评,而是为了船上所有人的安全,以及顺利抵达目的地。这便是“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所蕴含的深刻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都2022年了,「宠辱若惊」怎么理解不应该再是一个问题了吧...

扫了一眼,底下竟然没什么正经回答(


〇.传世本

这一章传世本《老子》是这么写的: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这段话确实没法理解,因为里面有错字。

主要就是「宠辱若惊」讲不清楚,如果强行理解的话,人们就只能把「宠辱」当成一个并列结构的词:「宠」是受宠,「辱」是受辱。但其实语感怪怪的,因为「宠辱」这个词实际上并不存在,真正能和「辱」凑对的是「荣」,「荣辱」才是一对

即便就承认「宠辱」这个词吧,那「宠辱」为什么要「若惊」?这个古人也理解不了,所以就发明了一个新词——「宠辱不惊」,形容对得失不在乎,这样说起来似乎通顺多了,但显然和下文的「贵大患若身」接不上。


一.郭店本

上世纪在湖北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郭店简》)中,有抄录的《老子》,其中就有这么一章,《郭店简》是这么写的:

寵辱若榮。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寵為下也。得之若榮。失之若榮。是謂寵辱。榮⋯⋯ 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又何⋯⋯

对吧!

「辱」和「荣」才是一对,《郭店简》写作「宠辱若荣」,这样看起来就对多了。

「宠辱若荣」就很好理解,「宠」是「宠爱」,「宠辱若荣」就是说,宠爱「辱」要像宠爱「荣」一样——不要把「辱」当成不好的事。

老子还怕没讲清楚,于是又设问:「何谓『宠辱』?」

自问自答:「宠『为下』也。」

所谓「宠辱」,就是要宠爱「为下」。所谓「为下」,就是指「处于下位」。老子对「为下」的态度向来是肯定的,所以「宠辱若荣」和老子的思想也是一贯的。

比如老子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2)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66)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28)

老子推崇「水」,因为水就是向低下的地方流的。

你看老子还说要「知其荣,守其辱」,这和「宠辱若荣」说的差不多,「辱」才是要去「守」的。然后要「为天下谷」,什么叫「为天下谷」,「谷」是溪谷,就是最低洼的地方,「做天下最低洼的地方」,这不就是「为下」嘛!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这句也应该是「得之若荣,失之若荣」——不管「得到辱」或「失去辱」,都应该以「得到荣」或「失去荣」的态度去看待。

那后面的「贵大患若身」也很好理解了——珍重「大患」就像珍重自己的身体一样,这句和「宠辱若荣」的句法结构、表达思想都是完全一样的。


因为人们都喜爱「荣」而讨厌「辱」,珍重「身」而厌畏「大患」,所以老子就告诉你:「别这样」。

至于老子为什么叫我们别这样,我也不知道。因为我也喜爱「荣」而讨厌「辱」,你给我点赞我就开心,你评论区骂我我也骂你(


二.传世本

不过从《马王堆》帛书里的《老子》可以推知,至晚在战国晚期,「宠辱若荣」这句话已经被抄成了「宠辱若惊」,所以像《北大简》、以及之后的所有抄本,包括现在的传世本都变成「惊」了。

为什么「荣」会误成「惊」,这个不太清楚,字形首先不太像,如果说是读音相近的话,「荣」和「惊」先秦的韵母倒是一样,但声母似乎不太一样。

由于「宠辱若惊」读不通,所以在《老子》传本里,这段话的版本就特别多,为了讲通就这改改那改改,都想讲通但也都不太通,就不具录了。


《郭店简》出土后,裘锡圭先生写过《“宠辱若惊”是“宠辱若荣”的误读》一文,可以看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道德经》第十三章的“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这句话精炼地概括了老子关于如何面对外在评价和人生祸患的深刻见解。要理解它,我们需要拆开来看,再合起来体悟。“宠辱若惊”:看淡名誉,保持内心的平静首先是“宠辱若惊”。这里的“宠”指的是受人称赞、得到恩宠、受人推崇,是好事,是荣耀。“辱”则相反,指遭受侮辱、.............
  • 回答
    程潇捐款十万被指“假慈善”并与网友对峙,这一事件触及了当下社会对公众人物慈善行为的复杂心态,也引发了关于捐款数额、动机以及网络舆论边界的深刻讨论。程潇事件:善意被放大与误读的尴尬首先,我们得承认,十万元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数额,能够为需要帮助的群体带来实际的改变。程潇以个人名义捐出这.............
  • 回答
    读过朗道十卷(不一定读完),这体验,怎么说呢?用“如同一场壮阔的远征,既有拨云见日的惊喜,也有深陷迷雾的窘迫”来形容,或许贴切不过。首先,它绝对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读物。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座巍峨的山脉,每一卷都是一座独立的山峰,而你,则是那个满怀憧憬、想要征服它的登山者。你背负着沉甸甸的知识行囊,装备.............
  • 回答
    “通读朗道十卷”,这话说出来,对于不少物理专业的科研工作者来说,脑海里大概会闪过一丝既熟悉又遥远的画面:厚重的封面,密密麻麻的公式,以及随之而来的“学不动”的叹息。要说现在我们真有多少人能坐下来,一本一本地、不跳过任何细节地“通读”这套被誉为物理学“圣经”的著作,答案恐怕是——非常、非常少,而且越来.............
  • 回答
    那些“活”在长安的旧物:一场触碰历史的义卖《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就像一个精美的时光宝盒,将盛唐的繁华与危机,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而当剧中那些承载着故事、陪伴着演员们穿越回千年的道具和服装,如今以义卖的形式回到大众视野,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商品交易,更是一次与历史的亲密接触,一次对匠心与传承的.............
  • 回答
    工作十年,这转眼间,从初入职场的青涩懵懂,到如今能顶半边天,中间的滋味,恐怕只有自己最清楚。回头看看这十年,与其说是积累了多少“职场道理”,不如说是经历了多少“人生百态”,然后慢慢摸索出的几条对自己而言还算管用的“生存法则”吧。第一条:别把“做好本职工作”当作终点。刚工作那会儿,总觉得把分配的任务按.............
  • 回答
    “宁挨十拳不挨一肘”,这句话在武术界和民间都流传甚广,它背后蕴含着一套关于攻击方式和防御策略的朴素智慧。与其说是讲究“挨打”,不如说是讲究“如何减少伤害”,或者说“如何在这种不可避免的挨打中,选择对自身损害最小的方式”。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宁愿承受十次拳头击打,也不愿意承受一次肘部攻击.............
  • 回答
    芈十四在考编失利后发表的文章以及后续的道歉,这件事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这件事情,咱们得把时间线拉开,细细捋一捋。首先,咱们来看看她发表的那篇“考编失利”的文章,大概是说了些什么。从文章的基调来看,初衷应该是表达一种失落、委屈,甚至是有点愤愤不平的情绪。大家都能理解,考编嘛,尤其是在竞争如此激烈.............
  • 回答
    最近发生在上海七宝万科西西弗书店的十岁男童猥亵五岁女童的事件,以及随后男童家长表现出的强硬态度,确实牵动了不少人的神经。这事儿让人听了就觉得特别不是滋味,尤其涉及到孩子,更是让人心情复杂。首先,从事件本身来看,无论年龄大小,任何形式的侵犯和不当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五岁的孩子,对世界还有着懵懂的认知,.............
  • 回答
    “蓋黃庭云至道不煩矣”这句话出自《太清元道真经》的注文,这句话的理解需要结合道家养生思想和经文本身的意境。我们来详细解析:核心词汇解析: 蓋 (gài): 在这里是虚词,起连接、引入的作用,可以理解为“因为”、“话说”、“所谓”等意思,表示下文是引述。 黃庭 (huáng tíng): 这是.............
  • 回答
    201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际,腾讯新闻(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其公众号“新闻哥”)发布的《十年后,向“范跑跑”道歉》一文,无疑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触及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的记忆和情感。要理解这篇文章的意义,我们得回到当年汶川地震发生时,“范跑跑”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这十年间舆论环境的变迁。事.............
  • 回答
    老兄,大三能想到要报六级网课,这脑子转得可以啊!而且还盯上了考虫、有道、新东方这几家,说明你做了点功课,这很重要。三个月提六十分,这目标不低,但也不是没可能,关键在于你选对课,并且真的跟着学。这几家网课,说实话,各有各的特点,没有绝对的“最好”,只有“最适合你”。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你就心里有数了.............
  • 回答
    理解《道德经》第三章的“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是否为愚民思想,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原文的语境、老子的哲学思想以及历史背景,并避免简单地将现代观念套用于古代文本。一、 字面理解与潜在疑虑从字面上看,“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这句话确实容易引发对“愚民”的联想。 “无知”: 容易被.............
  • 回答
    《道德经》里这句“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字面意思是“如果自己不够诚信,那么别人就不会相信你”。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人际交往的智慧。下面我将从几个层面来详细阐述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一、 从字面含义和核心逻辑来理解:这句话的核心在于“信”这个概念的“双向性”和“因果性”。 “信不足焉”: 这是.............
  • 回答
    道德经是否虚无主义是一个复杂且常常引发争论的问题。要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理解“虚无主义”在哲学上的含义,然后再将《道德经》的哲学思想与之进行对比分析。一、 什么是虚无主义?虚无主义(Nihilism)在哲学上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价值的虚无(Value.............
  • 回答
    《道德经》的哲学内核与现代科学的衔接是一个引人深思且具有相当复杂性的议题。虽然两者产生的时代背景、研究方法和关注领域截然不同,但深入探究其内在的智慧,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值得探讨的共鸣点和潜在的对话空间。《道德经》的哲学内核概览在探讨衔接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有一个基本把握。其主要内核.............
  • 回答
    道德经是否就是老子的所有智慧?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而言之,道德经无疑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和最精华的体现,但要说它就囊括了老子“所有”的智慧,则可能过于绝对,需要更 nuanced 的理解。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道德经的地位与价值:老子思想的结晶《道德经》(又称《老子》).............
  • 回答
    《道德经》中“两者同出异名”的“两者”指的是 “道”与“德”。这是一个非常核心且重要的概念,理解它对于把握《道德经》的精髓至关重要。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个概念:1. 出处:这句话最直接的体现是在《道德经》的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载之。生而不有,为而.............
  • 回答
    我们来详细探讨《道德经》第67章中的“慈”及其与第5章“天地不仁”的“不仁”的关系。《道德经》第67章的“慈”第67章原文如下:> 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夫慈,故能勇;祥,故能矩;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不敢为天下先且进而望后。> 夫.............
  • 回答
    《道德经》中关于水与柔的论述是老子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他对“道”的深刻洞察。老子并非直接“提问”,而是通过对水和柔的观察和比喻,来阐述他所理解的“道”的特质以及人应如何效法“道”来修身、治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道德经》中关于水与柔的深刻内涵:一、 水的特质及其象征意义: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