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道德经》中两者同出异名的“两者”指哪两者?

回答
《道德经》中“两者同出异名”的“两者”指的是 “道”与“德”。

这是一个非常核心且重要的概念,理解它对于把握《道德经》的精髓至关重要。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个概念:

1. 出处:

这句话最直接的体现是在《道德经》的第五十一章:

> “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载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虽然原文没有直接说“两者同出异名”,但后面的经文通过“道生之,德畜之”的描述,清晰地揭示了道与德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生成万物过程中的作用。这种“生成”与“畜养”的并列和联系,暗示了它们是同一本源的两个方面。

更直接的表述虽然在《道德经》中并不常见,但道家思想的核心就是围绕“道”展开,而“德”是“道”在具体事物中的体现和显现。后世对《道德经》的解读也普遍认为“道”与“德”是“两者同出异名”的最佳诠释。

2. “道”是什么?

在《道德经》中,“道”是至高无上、不可言喻的本源。它是:

万物的起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说明万物都源于“道”。
无形无象: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第二十一章)“道”没有具体的形态,无法用感官去感知。
无始无终: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第二十五章)它比天地更早存在,是永恒的。
无为而无不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它不强行干预,但通过自然而然的方式成就万物。
生育、滋养万物的主体: “道生之,德畜之。”说明“道”是孕育万物的本源。

简而言之,“道”是那个最根本的、无形无相的、超越一切的“存在”或“规律”。

3. “德”是什么?

“德”在《道德经》中,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理解的品德高尚、道德修养。它指的是:

“道”在万物中的体现: “德”是“道”赋予万物的内在属性、本性、功能和生命力。当“道”运行并作用于具体事物时,就显现为“德”。
事物的自然之性: “德”是万物按照“道”的规律自然而然地生长、发展、显现出来的特质。比如一棵树之所以是树,是因为它具备了“树的德”。
“道”的显化和作用: “德”是“道”通过“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载之”等方式对万物进行塑造和培育的结果。

《道德经》中的“德”更像是一种 “道之所显” 或 “道之所被” 的状态。它是万物之所以为万物,之所以能够遵循自然规律运作的内在根据。

4. “两者同出异名”的含义:

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在于揭示了“道”与“德”之间的 同一性与辩证关系:

同一性: “道”与“德”虽然有不同的名称,但它们本质上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同一本源的显现。就像水的本体是“水”,但它可以结冰(ice)、可以变成蒸汽(steam),“冰”和“蒸汽”是“水”的不同形态,但它们都是“水”。同样,“道”是本体,“德”是道在万物中的显现和作用。
“道”是源,是本: “道”是那个创造一切、孕育一切的根本本体。
“德”是流,是末,是显现: “德”是“道”流溢出来,作用于万物,使万物各得其性、各得其形的具体表现。没有“道”就没有“德”,而“道”也必须通过“德”才能在具体事物中被感知和理解。
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道”离不开“德”的显现,而“德”的根本又是“道”。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5. 为什么“异名”?

之所以有“异名”,是因为:

描述的侧重点不同: “道”侧重于描述那个超越一切的、不可言说的、作为万物本源的“本体”。而“德”侧重于描述“道”作用于万物,使万物显现出其内在特质和功能的状态。
为了方便人类的理解和描述: 既然“道”是不可言说的,但为了方便人们理解和阐述其作用,就需要用一个概念来指代“道”在具体事物中的显现,这个概念就是“德”。

6. 举例说明:

我们可以用一个更形象的比喻来理解:

太阳(道): 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它孕育、照耀着一切生命。太阳本身是那个至高无上、能量无限的本体。
阳光(德): 阳光是太阳发出的光芒和热量,它穿透一切,滋养万物,使万物生长。阳光是太阳在具体物质上的作用和显现。

没有太阳(道),就没有阳光(德)。而我们感知和受益于太阳,正是通过阳光(德)。太阳的本体是“道”,而它所显现出来的光与热,就是“德”。

7. “玄德”的含义: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末尾的“是谓玄德”,进一步印证了“道”与“德”的联系。这里的“玄德”就是指 “道”的深邃、幽远、不可思议的内在德性,是“道”之所以能生成和畜养万物的那种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特性。它既是“道”本身的德性,也是“道”作用于万物所显现出的德。

总结:

“两者同出异名”最核心的指向就是 “道”与“德”。它们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道”是万物的本体和本源,是那个超越一切、不可言喻的根本存在;“德”是“道”在万物中的体现、显现和作用,是万物之所以为万物的内在属性和生命力。理解“道”与“德”的同一性,是理解《道德经》中“道”的运行规律和人生哲学的重要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联系上下文便知道第一章是开篇明义,谈的是便是"有"与"无",包括在后面的章节中,同样是有对"有"与"无"的其它阐述发挥。


这描述的是由相对性事物构成的系统,反过来任何一个系统中也找出来其相互对立的部分,并且其中有主要的,也有次要的,是系统发展与变化的关键之处。


而相对性的根源追溯到源头,都会面临最终极的“有"与"无"的问题。


比如探索为宇宙是哪里来的,那么科学推论,通常采用暴涨理论,会回答你是从个奇点产生的大爆炸,然而这个奇点是哪里来的,因为奇点中包含着大量的物质,它本身是一种"有",而“有生于无",这个有无中生出来的。


同样的,有与无同出而异名,正如希格斯玻色子通过希格斯场后,从无质量的粒子携带上了质量,从而由纯能量变成了有物质的粒子,本质上可以认为其实它们还是一样的东西,所以可以认为这便是有生于无,两名同出而异名的一种例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道德经》中“两者同出异名”的“两者”指的是 “道”与“德”。这是一个非常核心且重要的概念,理解它对于把握《道德经》的精髓至关重要。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个概念:1. 出处:这句话最直接的体现是在《道德经》的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载之。生而不有,为而.............
  • 回答
    《基因危机》这款游戏,如果让我挑出两个最让我印象深刻、觉得最具代表性的道具,那肯定是那对“双子星”:“基因重塑胶囊”和“生物干扰器”。说它们是道具,其实更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游戏思路的具象化,它们深刻影响了我在这个充满变异与危机的世界里的生存方式。先说那“基因重塑胶囊”吧。这东西第一次出现在我的背包里.............
  • 回答
    关于“微博上只能存在极右和中左两种,极左和中右都难以立足,而极右的气氛会把中立的人往左推”这种说法,确实有值得探讨的道理,但也要认识到其局限性和复杂性。要详细分析,我们得拆解几个关键点,并结合微博的生态环境来理解。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极右和中左主导,极左和中右式微”这一判断。为什么会出现极右和中左.............
  • 回答
    我有一个朋友,姑且称他为老王。老王是个挺有意思的人,脑子灵活,也挺爱琢磨。他跟我一样,对人生的意义啊、世界的本质啊这些问题总有点好奇。几年前,他兴致勃勃地捧回一本《道德经》,说什么要好好参悟参悟,顺便提升一下自己的“境界”。两年过去了,老王时不时还会拿出那本《道德经》,时而眉头紧锁,时而摇头叹气。我.............
  • 回答
    《道德经》的哲学内核与现代科学的衔接是一个引人深思且具有相当复杂性的议题。虽然两者产生的时代背景、研究方法和关注领域截然不同,但深入探究其内在的智慧,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值得探讨的共鸣点和潜在的对话空间。《道德经》的哲学内核概览在探讨衔接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有一个基本把握。其主要内核.............
  • 回答
    《道德经》中关于水与柔的论述是老子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他对“道”的深刻洞察。老子并非直接“提问”,而是通过对水和柔的观察和比喻,来阐述他所理解的“道”的特质以及人应如何效法“道”来修身、治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道德经》中关于水与柔的深刻内涵:一、 水的特质及其象征意义:老.............
  • 回答
    《道德经》里的“无为无欲,无欲则刚”讲的是一种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的智慧,它不是说要我们彻底断绝一切念头和情感,而是指向一种内在的力量和清明的状态。在这个语境下,“欲”更多指的是那种不顾一切、执着攀附的、源于对外在事物过度渴求的念头,而“追求”则更侧重于一种发自内心的、为实现某种目标而付出的努力,这种.............
  • 回答
    《道德经》的确没有“努力”这个词,这并非偶然,而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体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挖掘《道德经》所倡导的“道”的智慧,以及它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努力”之间的根本差异。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努力”在我们现代语境下通常意味着什么。它往往指向一种有意识的、积极的、甚至带有对抗性的行动。我们努.............
  • 回答
    《道德经》“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这句话出自第二十二章,是老子对过度沉溺于感官享受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深刻洞察。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置于《道德经》整体的思想框架中去解读。核心思想:返璞归真,少私寡欲《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之一是“返璞归真”,即回归到事物最初的、朴素的状态。老.............
  • 回答
    将《道德经》中的“道”理解为上帝,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也经常引起讨论。总的来说,将“道”直接等同于我们通常理解的基督教或伊斯兰教中的上帝(造物主、人格神),是不够准确的,但两者之间存在一些引人深思的相似之处,也存在关键性的区别。为了详细说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 “道.............
  • 回答
    《道德经》这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确实是理解老子思想的一把金钥匙,但也常常让人觉得有些玄妙,难以捉摸。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一点一点地来聊聊它到底是什么意思。首先,咱们得把这两句话分开来看:“为学日益”和“为道日损”。“为学日益”这句话,字面上的意思很明白:“为了学习,一天.............
  • 回答
    理解《道德经》第三章的“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是否为愚民思想,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原文的语境、老子的哲学思想以及历史背景,并避免简单地将现代观念套用于古代文本。一、 字面理解与潜在疑虑从字面上看,“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这句话确实容易引发对“愚民”的联想。 “无知”: 容易被.............
  • 回答
    我们来详细探讨《道德经》第67章中的“慈”及其与第5章“天地不仁”的“不仁”的关系。《道德经》第67章的“慈”第67章原文如下:> 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夫慈,故能勇;祥,故能矩;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不敢为天下先且进而望后。> 夫.............
  • 回答
    《道德经》的问世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书中描绘的治国理念,尤其是“无为而治”、“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争”、“慈”、“俭”等核心思想,无疑是极具智慧的。然而,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史,为何没有一位帝王能真正将国家治理得如《道德经》所言般接近理想,反而总是陷入繁荣与衰败的循环?这其中的原因,并.............
  • 回答
    《道德经》中的圣人标准,实则是一种超然物外、返璞归真的生活智慧,它描绘的是一种胸怀广阔、顺应自然、不争不显的理想人格。如果以如此高远的标准来衡量,纵观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要说“出现过多少圣人”,这个问题本身就如同大海捞针,既难以精确计数,也容易陷入主观臆断。因为《道德经》所说的“圣人”,并非是世俗.............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关于“应该”与“是”之间永恒的张力。为何我们读到的那些高尚文字,所描绘的理想道德,与现实生活中那些摸爬滚打、充满无奈的种种,会存在如此巨大的鸿沟?这并非一日之寒,也不是单一因素所能解释。我们不妨一层层剥开,看看这其中的缘由。首先,我们得明白,文字中的道德往往是经过提炼、加工.............
  • 回答
    在那些卖淫合法化的国家,道德体系对“羞耻”的定义,比起我们传统认知中的那种压抑、罪恶感、以及低人一等的感受,要复杂和多维度得多。这并非意味着“羞耻”这个概念完全消失了,而是它被重新审视、重塑,并嵌入到新的社会和法律框架中。首先,我们得明白,合法化并非简单地将卖淫从“非法”变成“正常”。它通常伴随着严.............
  • 回答
    知乎上道德绑架这事儿,说实话,见的多了,也挺让人纠结的。有些人呢,说起话来冠冕堂皇,一副道德高地的样子,好像全世界只有他一人醒着,其他人都是猪狗不如。但仔细一咂摸,总觉得哪里不对劲。“道德绑架”在知乎的体现,那叫一个五花八门。最常见的,就是那种“你应该”的句式。比如,看到别人分享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小.............
  • 回答
    《水浒传》中的李逵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角色,他的行为举止常常游走在道德的边缘,甚至公然践踏道德底线。然而,他却被冠以“英雄好汉”的名号,这其中蕴含着复杂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李逵的行为、他的时代背景,以及“英雄好汉”的定义在当时语境下的含义。李逵的道德底线究竟在哪里?.............
  • 回答
    生活中处处需要对个人道德的考核,这究竟会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好,还是更糟?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绝非一两个简单答案就能概括的。如果真的要让每个人都时时刻刻活在“道德的显微镜”下,我倒觉得,结果可能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甚至会带来不少负面影响。首先,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道德成为了一种无处不在的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