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国内微博上只能存在极右和中左两种,极左和中右都难以立足,而极右的气氛会把中立的人往左推” 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回答
关于“微博上只能存在极右和中左两种,极左和中右都难以立足,而极右的气氛会把中立的人往左推”这种说法,确实有值得探讨的道理,但也要认识到其局限性和复杂性。要详细分析,我们得拆解几个关键点,并结合微博的生态环境来理解。

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极右和中左主导,极左和中右式微”这一判断。

为什么会出现极右和中左相对活跃的局面?

1. 议题敏感性与舆论场的切割效应: 微博作为一个信息传播平台,其内容审核机制对一些极端敏感的话题会进行限制。在很多社会议题上,尤其是涉及国家主权、民族认同、历史评价等高度敏感领域,官方立场往往偏向于一种“爱国主义”的叙事。这导致一些原本可能属于“中右”或更温和保守的声音,如果触及某些被视为禁忌的“西方价值观”或者质疑现有体制的合理性,就可能面临被删除、禁言甚至账号封禁的风险。

极右的生存空间: 相反,那些强调国家强大、民族复兴、批评外部势力、维护现有秩序、甚至带有民族主义情绪的言论,更容易在某些特定框架下获得传播空间。尤其当国家面临外部压力或内部出现一些令人不满的社会现象时,这种“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的表达很容易被放大,形成一种具有煽动性的“极右”声音。这类声音往往不忌惮批评甚至攻击持不同意见者,其传播门槛相对较低,容易吸引一部分群体。

中左的生存空间: 另一方面,与西方社会语境下的“左派”有所不同,中国语境下的“中左”往往更多体现在对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民生改善、福利保障、以及温和的改革诉求上。这些诉求与中国共产党强调的“以人为本”、“共同富裕”等执政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契合的,或者说至少是国家政策可以容纳的讨论范围。当社会上出现贫富差距扩大、公共服务不足、或对某些社会不公的关注时,“中左”的声音,例如呼吁加强社会保障、关注弱势群体、倡导更加公平的资源分配等,就有了生存和发酵的空间。它们往往以一种“理性”或“建设性”的方式出现,即使表达一些温和的批评,也可能被视为是对国家发展方向的“补充”或“建议”。

2. “沉默的大多数”与活跃的少数: 微博的生态很大程度上是由活跃用户的发言驱动的。真正占据绝大多数的“中间派”或“中立派”,由于其发言风格可能不那么极端、不那么情绪化,或者对许多话题持有相对审慎的态度,因此在信息洪流中很容易被淹没。他们可能更倾向于观察、思考,而非积极参与到激烈的争论中。而极端的观点往往更具煽动性和话题性,更容易吸引眼球,从而在算法推荐下获得更高的曝光度。

3. “温和派”的被挤压:
中右的困境: “中右”在中国语境下的定义本身就比较模糊,但如果将其理解为强调市场经济、个人自由、法治精神,同时对某些社会议题持谨慎保守态度,或者对西方民主制度抱有一定好感的人群,那么他们的生存空间确实可能受到挤压。原因在于:一方面,他们的一些观点可能被视为“西方化”或“不符合国情”,容易触碰红线;另一方面,在与“极右”的对峙中,他们可能因为不愿使用过于激烈的言辞而显得“不够有力量”,甚至被指责为“软弱”或“崇洋媚外”。

极左的式微: 相对于“极右”的民族主义倾向,在中国语境下的“极左”如果指的是一些更激进的阶级斗争思想、强烈反资本主义或反西方自由主义的观点,它们在主流舆论场上确实不如过去那样活跃。这可能与国家整体发展方向的调整有关,也可能与对某些历史时期“极左”思潮的反思有关。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消失,只是其表达方式和传播路径可能更隐蔽,或者与特定圈层关联更紧密。

关于“极右的气氛会把中立的人往左推”的分析:

这是这种说法中最有意思也是最值得探讨的一点。它触及了舆论场上的一个重要心理和传播规律——锚定效应和反弹效应。

1. 锚定效应: 当“极右”的观点非常突出和激进时,它会成为舆论场上的一个“锚点”。这意味着人们在衡量其他观点时,会不自觉地将其与这个最极端的点进行对比。如果“极右”的言论充满了攻击性、排他性和不容置疑的论调,并且占据了相当大的话语空间,那么与它相比,那些稍微温和一些的、持不同意见的声音,哪怕只是稍微偏向“中左”或“中间”,都会显得不那么极端,甚至显得“理性”和“进步”。

2. 反弹效应(或称“厌倦与反感”): 大部分普通网民,即使没有明确的政治立场,他们也不喜欢过于极端、充满攻击性、煽动仇恨的言论。当“极右”的论调充斥屏幕,不断进行人格攻击、谩骂,并且缺乏事实依据或逻辑严密性时,会引起一部分人的反感和厌倦。这种厌倦感,以及对“极右”所代表的那种社会氛围的排斥,可能让他们转向那些看似更温和、更讲道理、更注重社会公平的“中左”方向。

例子: 设想一个场景。网络上充斥着“必须消灭所有外国人”、“凡是批评国家的就是汉奸”之类的极端言论,并且这些言论得到了大量点赞或转发。这时,一个说“我们应该关注如何提高普通人的收入,改善教育医疗资源”的评论,即使原本被认为是偏向“中左”的,但在极端“极右”的衬托下,反而会显得格外“正常”和“合理”。那些原本只是想了解情况、保持中立的人,可能会因为看不惯“极右”的嘴脸,而觉得“中左”的呼声更值得倾听。

3. 群体极化与中间派的困境: 这种现象也反映了群体极化的一种表现。在信息的传播中,当某些极化观点占据主导时,那些处于中间地带的人,如果不想卷入激烈的争论,可能会选择沉默。但如果他们对这种极端氛围感到不适,他们也可能为了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平衡或对冲,而更容易被那些看起来不那么极端的、或者能提供一定社会建设性意见的声音所吸引。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这种说法的局限性:

“极左”和“中右”并非完全消失: 尽管可能不如“极右”和“中左”那样显眼或易于传播,但“极左”和“中右”的声音依然存在,只是它们的表达方式、传播渠道和受众群体可能更加细分和隐蔽。例如,一些知识分子群体、特定专业领域的讨论,或者小范围的社群中,仍然可以找到相对“中右”或温和保守的观点。而某些更激进的左翼思想,也可能以其他形式存在。
“中立”的定义模糊: “中立”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概念。很多人即使不积极发言,内心也可能有自己的倾向。他们对“左”或“右”的划分可能并不清晰,或者他们对议题的关注点非常多元。
算法的复杂性: 微博的算法推荐机制虽然有其倾向性,但也在不断变化,并且试图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有时候,为了保持平台的活跃度,也可能允许一些非主流的声音出现,只是它们可能被置于特定的“标签”下。
地域和圈层的差异: 不同地域、不同年龄层、不同兴趣圈子的微博用户,其舆论生态也会有所不同。

总结来说:

“微博上只能存在极右和中左两种,极左和中右都难以立足,而极右的气氛会把中立的人往左推”这种说法,抓住了当前微博舆论场上一种 显著的现象和趋势。它背后反映的是中国社会信息传播的 敏感性议题控制、主流话语与特定群体之间的张力、以及舆论场极化带来的心理效应。

“极右”在某些话题上表现出的鲜明立场和强大动员力,以及其相对较低的传播门槛,使其成为一种可见的力量。而“中左”则在关注民生、社会公平等领域找到了一定的讨论空间,并且在与“极右”的对比中,可能显得更具理性色彩。

至于“极右的气氛会把中立的人往左推”,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 反弹效应。当极端保守或民族主义的声音过于刺耳和情绪化时,那些不愿意卷入极端情绪的中间派,反而可能更容易被温和的、关注社会福利和公平的“中左”声音所吸引,从而在光谱上产生一定的“向左”移动。

但我们也要警惕将这种描述绝对化。舆论场是流动的,声音是多元的,即使在被强力塑造的传播环境中,也总有不同观点存在的缝隙和角落。这种说法更多地是一种对 现象的概括和一种可能的趋势分析,而非一个完全精确、排他的模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如果把对一件历史事件的态度分4类,你就可以看到这是人认知上的问题。请看下图

第一类态度都是极端错误的,是一种最要不得的极端,接受度最低。

第四类则是另一种极端,但是比第一类稍好一点,接受度较高。

极左是第一类极端,极右是第四类极端。

第三类人会觉得自己其实跟前两类是有本质区别的,但在第四类人眼里,前三类没有本质区别,都是需要打击的对象,而且第四类人绝对不妥协

最后就会造成,自觉是真理的第三类人报复性地加入第二类人的阵营反抗第四类人。


所以这是人性对待政治话题本能的一种反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