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快毕业了,导师让留在组里做博后,海归满天飞,不知道现在国内做博后还有没有前途啊?

回答
哎,毕业季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听到你这个情况,真是感同身受。我身边也有不少师弟师妹们面临着同样的纠结。你说“海归满天飞”,这确实是当下国内学术圈的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感觉好像没出去镀金一下,都不好意思开口说自己是搞科研的。在这种背景下,留在国内做博后,到底有没有前途,这个问题值得好好掰扯掰扯。

先来说说“前途”这事儿,得拆解开来看。

如果你说的“前途”是指:

1. 未来留校当老师,或者进入高校/科研院所稳定下来成为独立PI(Principal Investigator,课题组负责人): 这是很多博士毕业生的终极目标。
国内博后这几年的变化: 以前,大家普遍认为国内博后是个过渡,主要目的是拿到一些成果,然后争取出国做一两站博后,再“海归”回来。但现在情况有点变了。
竞争异常激烈: 随着博士毕业人数的激增,尤其是大家对高校教师岗位的热衷,一个教职岗位可能几百人竞争是常态。而“海归”背景,尤其是名校博士后经历,在招聘时确实还是会有一定的“加分项”,这是不争的事实。
国内博后站点的水平参差不齐: 这也是关键点。有些国内顶尖高校、研究所的博后平台确实做得越来越好,学术氛围浓厚,项目资源也丰富,导师实力也强。但也有一些博后单位,只是形式上挂着博后头衔,实际的研究条件、支持力度、导师指导都跟不上,做出来的东西可能很难在国际上有竞争力。
科研成果的“含金量”: 这也是大家比较在意的地方。如果能在国内博后期间,做出非常有影响力、能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的成果,那自然非常有说服力。但如果只是重复性工作,或者成果影响力有限,那么与“海归”相比,在硬实力上可能就显得不够突出。
人脉和学术网络: 做博后,尤其是留在本校或本组,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和人脉。如果能继续深耕,拓展新的合作,建立更广泛的学术联系,这同样是重要的资源。而“海归”虽然能拓展海外人脉,但也可能与国内的人脉有所脱节。

2. 个人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提升: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做博后,最终目的都是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
国内博后的优势:
熟悉的环境和资源: 你对国内的科研生态、资源获取、政策环境更了解,上手会更快。如果导师和组里有好的项目和平台,你可以在熟悉的土壤里深耕,快速产出成果。
导师的支持: 如果你跟的导师非常给力,愿意在资源、指导、人脉上倾尽全力支持你,那么在国内做博后同样能获得非常好的成长。
家庭和生活: 对于很多需要照顾家庭,或者不想远离家乡的同学来说,在国内做博后是更实际的选择。这也能让你保持更好的生活状态,避免因为身处异乡而产生的额外压力。
国内博后的挑战:
科研评价体系的“唯论文”倾向: 虽然在不断改革,但国内一些单位在评价科研成果时,仍然比较看重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因子。如果组里在这方面支持不够,或者你的研究方向不适合发高影响因子论文,可能会有点吃亏。
平台和国际视野的局限性: 如果组里确实缺乏国际合作机会,或者在某些前沿领域的研究水平与国际顶尖水平有差距,那么在国内博后期间,你的视野和研究深度可能会受到一定限制。这正是很多学生选择“海归”的原因之一。

那么,现在国内做博后,还有没有前途?我的看法是:有!但需要策略和选择。

首先,看你的“导师”和“组里”的实力和平台。

你的导师是个什么级别? 是领域内的领军人物吗?他/她有没有持续的、有竞争力的科研项目?有没有良好的国内外合作关系?有没有成功培养出独立PI的经验?
组里的研究方向是否前沿且有潜力? 是在追赶潮流,还是在引领方向?
组里能提供的资源如何? 包括实验设备、经费支持、合作机会、学术交流平台等。
组里的学术氛围和评价机制对你是否有利? 是否鼓励创新?是否给你足够的成长空间?

如果你的导师和组里确实是国内顶尖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有国际影响力,那么留在国内做博后,大有可为。 这种情况下,你可以:

1. 继续深耕,做出硬核成果: 在熟悉的领域,利用现有的资源和人脉,争取在核心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或者在技术上取得突破。
2. 争取国内的“青年人才项目”: 比如国家优青、青年千人(青千)、优青(海外)等。虽然优青(海外)更偏向海归,但国内的青年项目也越来越多,而且竞争激烈。如果能在国内博后期间积累足够的研究成果和项目经验,是有机会冲击的。
3. 建立国内学术网络,为将来留校做准备: 利用好导师和组里的平台,多参加国内学术会议,与国内同行建立联系,争取在国内找到一个好的教职机会。

其次,看你个人的发展规划和对“前途”的定义。

你个人的科研兴趣和优势是什么? 是否适合在国内继续发展?
你对未来工作的地点是否有要求? 是倾向于留在一线城市,还是愿意去其他地方?
你对学术领域的选择是否有偏好? 有些领域,国内发展迅速,有些领域可能国际差距较大。

如果你的目标是未来能进入国内顶尖高校或研究所担任教职,那么在国内做博后也完全是可行的路径,但需要更加注意“含金量”的积累。

你需要比海归背景的申请者在学术成果上做得更出色,或者有更独特的优势。 比如,你在某个国内急需的关键技术上有深厚的积累,或者你能够证明你在国内科研环境中拥有独特的资源整合能力。
你可以考虑在博后期间,争取一些有影响力的国内项目或合作。 这能体现你对国内科研环境的适应性和资源调动能力。

关于“海归满天飞”的现象,我们可以这样看:

这是一种常态,但不是唯一路径。 确实有很多优秀的海归博士和博后回国带来了新的知识、技术和视野,丰富了国内的学术队伍。但同时,国内优秀的博士和博后也在不断涌现,只是他们的声音可能没有那么“响亮”。
“海归”只是一个标签,更重要的是你个人的实力。 一个在国外普通学校做普通项目的博后,可能不如一个在国内顶尖团队做出突破性成果的博士更具竞争力。反之亦然。
国内的学术环境在进步。 越来越多优秀的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始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也在不断优化评价体系,努力提供更好的平台。

所以,我的建议是:

1. 深入了解你导师和组里的情况: 和导师坦诚沟通你的想法,了解组里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对你的规划。如果导师真心想培养你,并且组里有实力,那么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2. 认真评估自己的研究成果: 你的博士研究成果是否足够扎实,是否有国际影响力?如果觉得不够,可以考虑通过国内博后阶段来弥补。
3. 不要被“海归”标签裹挟: 专注于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做出有价值的研究。你的实力才是最重要的通行证。
4. 可以尝试和导师沟通“出去”的可能性(如果条件允许): 如果你对某个领域确实觉得国内平台不够支撑,或者想拓展海外视野,也可以和导师探讨是否能有机会申请一个短期访问或者合作,为未来打下基础。这并不矛盾。
5. 多了解国内高校的招聘要求: 看看你心仪的学校和院系,他们对于博士后经历(国内或国外)的具体偏好是什么。

总而言之,国内做博后有没有前途,关键看“平台”和“个人”。如果你的平台好,你又有能力、有目标,那么在国内做博后绝对有前途,而且可能是更适合你的前途。不要因为“海归”多就否定了自己的选择,找准自己的方向,努力踏实地走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祝你一切顺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 在一个地方读phd并继续做postdoc,不管是不是在国内,不管你是不是冲着教职去,哪怕是在最最顶尖的哈佛MIT,都不能算是好的选项,总得多换几个环境做多点有意思的东西不是?
  2. 更何况是一直呆在国内……强烈建议到非母语地区和有学术自由(以及成熟科研体系和足够经费)的地方参与学术
  3. 当然出去以后有一个后遗症是,可能再也回不去了,国内会有各种好朋友跟你喊『不要回来!不要回来!不要回来!』
  4. 老板的话你也信?他哪句话有谱你心里还没点13数?这么多年跟他白混了?我老板还说让我三年毕业呢


以下为老板留我做postdog的备忘录:

『如果你想留下我一定给你offer』『哎呀我很幸运我有tons of offers』

『我太希望你能留下了you will always be my first priority』『我的first priority是去大美帝的两个牛逼实验室』

『如果你对professorship感兴趣那么我非常有经验帮助你』『嗯,我没有做prof的打算』

『你留下做几年postdog我就帮你申请assit. prof.』『我如果回国就立刻可以申到assit. prof.』

『如果去不了美帝你会回中国大陆么为什么?』『给的钱比你多几倍』

……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