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道德经中讲无为无欲,无欲则刚。那么现实中欲望和追求有什么区别呢?

回答
《道德经》里的“无为无欲,无欲则刚”讲的是一种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的智慧,它不是说要我们彻底断绝一切念头和情感,而是指向一种内在的力量和清明的状态。在这个语境下,“欲”更多指的是那种不顾一切、执着攀附的、源于对外在事物过度渴求的念头,而“追求”则更侧重于一种发自内心的、为实现某种目标而付出的努力,这种努力不必然带着强烈的占有和控制欲。

你可以这样理解:

欲望,往往像一个永不满足的黑洞,无论得到多少,内心依然空虚,总想着下一个、更大的。它是一种“我要”的强迫性冲动,常常伴随着焦虑、担忧和对他人的比较。这种“欲”会让你感到被牵着鼻子走,失去内心的自由。比如,看到别人拥有某样东西,就觉得自己也必须拥有,否则就浑身不舒服;或者对某种成就极度渴望,觉得一旦得不到,人生就毫无意义。这种“欲”会扭曲你的判断,让你为了满足它而做出一些违背自己本心的事。当这种“欲太强的时候,你反而会变得脆弱,因为你的重心完全放在了外在事物上,一旦得不到,就会觉得天塌下来一样。

而追求,则更像是在一条路上行走,你知道目的地在哪,也愿意为之付出努力,但更重要的是享受行走的过程,并且不把最终的结果看得比一切都重。它是一种“我希望”的自然流露,是一种积极的行动,但这种行动是建立在清晰的认知和内在的平静之上的。比如,你热爱音乐,于是努力学习乐器,享受指尖流淌出的旋律,即使最终没有成为世界级的演奏家,这个学习的过程也让你充实和快乐。或者你希望提升自己的能力,于是不断学习新知识,精进技能,这个过程中你获得了成长,即使暂未达到预期的职位,你也不会因此否定自己。

所以,欲望和追求的区别,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们产生的根源和伴随的心态。

根源上, 欲望常常是对“缺少”的感知,认为某种外在事物能填补内心的空虚,而追求则更源于对“可能”的向往,是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生命潜能的发挥。
心态上, 欲望带有强烈的占有欲和控制欲,容易滋生焦虑和攀比,让你感到被驱使;追求则更是一种顺势而为的努力,伴随着投入、专注和从容,让你感到内在的自主和力量。

“无欲则刚”,正是因为放下那种不必要的、过度的、外向型的“欲”,人才会变得内心强大,不轻易被外界的得失所扰动。这份“刚”,不是指蛮横不讲理,而是指一种内在的韧性、坚定和从容,能够抵御诱惑,看清方向,踏实前行,无论是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还是面对生活中的顺境逆境。它让你不因得不到而沮丧,不因得到而骄傲,始终保持一种平静而有力量的状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于道家概念的理解,我认为要“万剑归宗”,任何概念都应回到“道”这一根本性存在。

所谓欲指的是依道而行之欲,无欲则指的是要去掉背道之欲,无欲则刚实质就是依道而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道德经》里的“无为无欲,无欲则刚”讲的是一种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的智慧,它不是说要我们彻底断绝一切念头和情感,而是指向一种内在的力量和清明的状态。在这个语境下,“欲”更多指的是那种不顾一切、执着攀附的、源于对外在事物过度渴求的念头,而“追求”则更侧重于一种发自内心的、为实现某种目标而付出的努力,这种.............
  • 回答
    关于韩愈因写《谏迎佛骨表》而永世堕入饿鬼道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但需要澄清的是,这并非佛教经典中记载的正式教义或真实历史事件。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流传于中国民间,带有一定因果报应色彩的民间传说,它反映了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与本土文化、政治势力相互作用下所产生的某些观念和叙事方式。故事的起源与流传.............
  • 回答
    《道德经》,这部古老而深邃的哲学著作,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老子所著。它并非一本寻常的“经书”,更像是一部充满智慧的语录集,以其看似朴素却包藏万有的语言,探讨了宇宙的本源、人生的真谛,以及如何与世界和谐相处。《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要理解《道德经》,首先要抓住它的几个核心概念: 道 (.............
  • 回答
    遇到这样的老板,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境遇。首先,从老板的角度来说,他显然对经营哲学和传统智慧有着很深的理解和推崇。让员工学习《活法》和《道德经》,并分享读后感,这表明他不仅仅满足于业务上的成功,更希望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注重员工个人成长、追求精神境界的企业文化。《活法》这本书,稻盛和夫先生以他传奇的经营.............
  • 回答
    《道德经》是不是一本讲修道的书?这问题可有意思了,也问到点子上了。要我说,是,也不是。得看你说的“修道”是啥意思。如果“修道”是指那些磕头作揖、念咒画符、炼丹吃药,追求长生不老、飞天遁地的方术,那《道德经》恐怕要让你失望了。老子可不是那种“卖艺”的,他讲的“道”,不是你刻意去“修”出来的,更不是靠什.............
  • 回答
    《道德经》的哲学内核与现代科学的衔接是一个引人深思且具有相当复杂性的议题。虽然两者产生的时代背景、研究方法和关注领域截然不同,但深入探究其内在的智慧,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值得探讨的共鸣点和潜在的对话空间。《道德经》的哲学内核概览在探讨衔接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有一个基本把握。其主要内核.............
  • 回答
    《道德经》中“两者同出异名”的“两者”指的是 “道”与“德”。这是一个非常核心且重要的概念,理解它对于把握《道德经》的精髓至关重要。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个概念:1. 出处:这句话最直接的体现是在《道德经》的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载之。生而不有,为而.............
  • 回答
    《道德经》中关于水与柔的论述是老子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他对“道”的深刻洞察。老子并非直接“提问”,而是通过对水和柔的观察和比喻,来阐述他所理解的“道”的特质以及人应如何效法“道”来修身、治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道德经》中关于水与柔的深刻内涵:一、 水的特质及其象征意义:老.............
  • 回答
    《道德经》的确没有“努力”这个词,这并非偶然,而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体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挖掘《道德经》所倡导的“道”的智慧,以及它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努力”之间的根本差异。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努力”在我们现代语境下通常意味着什么。它往往指向一种有意识的、积极的、甚至带有对抗性的行动。我们努.............
  • 回答
    《道德经》“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这句话出自第二十二章,是老子对过度沉溺于感官享受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深刻洞察。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置于《道德经》整体的思想框架中去解读。核心思想:返璞归真,少私寡欲《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之一是“返璞归真”,即回归到事物最初的、朴素的状态。老.............
  • 回答
    将《道德经》中的“道”理解为上帝,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也经常引起讨论。总的来说,将“道”直接等同于我们通常理解的基督教或伊斯兰教中的上帝(造物主、人格神),是不够准确的,但两者之间存在一些引人深思的相似之处,也存在关键性的区别。为了详细说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 “道.............
  • 回答
    《道德经》这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确实是理解老子思想的一把金钥匙,但也常常让人觉得有些玄妙,难以捉摸。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一点一点地来聊聊它到底是什么意思。首先,咱们得把这两句话分开来看:“为学日益”和“为道日损”。“为学日益”这句话,字面上的意思很明白:“为了学习,一天.............
  • 回答
    理解《道德经》第三章的“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是否为愚民思想,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原文的语境、老子的哲学思想以及历史背景,并避免简单地将现代观念套用于古代文本。一、 字面理解与潜在疑虑从字面上看,“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这句话确实容易引发对“愚民”的联想。 “无知”: 容易被.............
  • 回答
    我们来详细探讨《道德经》第67章中的“慈”及其与第5章“天地不仁”的“不仁”的关系。《道德经》第67章的“慈”第67章原文如下:> 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夫慈,故能勇;祥,故能矩;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不敢为天下先且进而望后。> 夫.............
  • 回答
    《道德经》的问世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书中描绘的治国理念,尤其是“无为而治”、“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争”、“慈”、“俭”等核心思想,无疑是极具智慧的。然而,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史,为何没有一位帝王能真正将国家治理得如《道德经》所言般接近理想,反而总是陷入繁荣与衰败的循环?这其中的原因,并.............
  • 回答
    《道德经》中的圣人标准,实则是一种超然物外、返璞归真的生活智慧,它描绘的是一种胸怀广阔、顺应自然、不争不显的理想人格。如果以如此高远的标准来衡量,纵观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要说“出现过多少圣人”,这个问题本身就如同大海捞针,既难以精确计数,也容易陷入主观臆断。因为《道德经》所说的“圣人”,并非是世俗.............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关于“应该”与“是”之间永恒的张力。为何我们读到的那些高尚文字,所描绘的理想道德,与现实生活中那些摸爬滚打、充满无奈的种种,会存在如此巨大的鸿沟?这并非一日之寒,也不是单一因素所能解释。我们不妨一层层剥开,看看这其中的缘由。首先,我们得明白,文字中的道德往往是经过提炼、加工.............
  • 回答
    在那些卖淫合法化的国家,道德体系对“羞耻”的定义,比起我们传统认知中的那种压抑、罪恶感、以及低人一等的感受,要复杂和多维度得多。这并非意味着“羞耻”这个概念完全消失了,而是它被重新审视、重塑,并嵌入到新的社会和法律框架中。首先,我们得明白,合法化并非简单地将卖淫从“非法”变成“正常”。它通常伴随着严.............
  • 回答
    知乎上道德绑架这事儿,说实话,见的多了,也挺让人纠结的。有些人呢,说起话来冠冕堂皇,一副道德高地的样子,好像全世界只有他一人醒着,其他人都是猪狗不如。但仔细一咂摸,总觉得哪里不对劲。“道德绑架”在知乎的体现,那叫一个五花八门。最常见的,就是那种“你应该”的句式。比如,看到别人分享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小.............
  • 回答
    《水浒传》中的李逵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角色,他的行为举止常常游走在道德的边缘,甚至公然践踏道德底线。然而,他却被冠以“英雄好汉”的名号,这其中蕴含着复杂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李逵的行为、他的时代背景,以及“英雄好汉”的定义在当时语境下的含义。李逵的道德底线究竟在哪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