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道德经真的是一部讲修道的书吗?

回答
《道德经》是不是一本讲修道的书?这问题可有意思了,也问到点子上了。要我说,是,也不是。得看你说的“修道”是啥意思。

如果“修道”是指那些磕头作揖、念咒画符、炼丹吃药,追求长生不老、飞天遁地的方术,那《道德经》恐怕要让你失望了。老子可不是那种“卖艺”的,他讲的“道”,不是你刻意去“修”出来的,更不是靠什么外在手段就能“得”到的。

但如果“修道”是指一种生命状态、一种处世智慧、一种对宇宙人生根本规律的体悟和顺应,那《道德经》绝对是这部书的灵魂所在。它讲的“道”,与其说是一种需要“修”的功夫,不如说是一种需要“体悟”和“效法”的境界。

《道德经》到底在讲什么“道”?

老子说的“道”,就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形无相,却又是万物生成的本源。“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开篇就点明了“道”的不可言说性。它不是某个具体的概念,也不是某个神仙的名字,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存在,是天地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

那么,我们要怎么去“体悟”这个“道”呢?老子给出的答案,是“无为”。

别一听“无为”就想到什么都不做,那可就偏了。老子说的“无为”,不是消极避世,不是懒惰不作为,而是“无为而无不为”。什么意思呢?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不妄为,不强求,不造作,不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禄,而是回归内心的宁静和本真。

就好比水,它总是往低处流,不与人争,却能滋养万物。它看似柔弱,却能穿石。这就是“水”的“无为”,也是“道”的一种体现。老子推崇的,就是效法这种“柔弱”、“处下”、“不争”的品质。

《道德经》的“修道”路径:

所以,与其说是“修道”,不如说是“修心”、“修德”。老子指引我们的是一条回归自身、体悟自然的道路。

1. 去“有为”,返“无为”:
少私寡欲: 很多烦恼都来源于过度的欲望。老子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常足。” 减少不必要的追求,就能减少烦恼。
不争: 争是痛苦的根源。“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去刻意追求名利,反而能赢得尊重和安宁。
守静: 内心的平静是体悟“道”的基础。“致虚极,守静笃。” 在喧嚣的世界里,保持内心的清净,才能听见“道”的声音。

2. 效法“自然”:
柔弱胜刚强: 刚强容易折断,柔弱反而能够长久。“柔弱处上,刚强处下。” 像水一样,柔软而有力量。
知足常乐: 认识到自己拥有的一切,并懂得珍惜,比不停地追求更多来得实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不言之教: 真正的智慧不是靠言语来强加,而是通过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圣人无常师,以为常。” 学习的榜样,不是固定的老师,而是那些顺应“道”而行的人。

3. 返璞归真:
复归于婴儿: 不是真的变回小孩,而是找回赤子之心,那种纯真、无染、不被世俗污染的状态。“复归于婴儿。”
抱朴守一: 保持真诚,不耍小聪明,不欺骗自己和他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学习知识会增加,而体悟“道”则需要不断地“减损”,减去那些不必要的执着和人为的痕迹。

《道德经》的“修道”不是炼丹,是炼心。

你可以把《道德经》看作是一本“人生说明书”,或者说是“智慧导航仪”。它没有告诉你具体怎么练才能点石成金,但它告诉你,如果你想要内心平和、生活顺遂、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就得学学“道”的道理,顺着“道”的方向走。

它是一种哲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引导我们从向外追求转向向内探求,从执着于“有”转向体悟“无”。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转变,是一种生命境界的提升。

所以,说《道德经》是讲修道的书,没错。但这个“修道”,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带有宗教色彩的、刻意为之的“功夫”,而是一种顺应自然、体悟大道、返璞归真的人生智慧和生命实践。

如果你读《道德经》,不是为了求得什么神通,而是想让自己的心更安静,让自己的生活更自在,让自己的灵魂更贴近天地,那恭喜你,你已经走在《道德经》所指引的“修道”之路上。它让你学会“看见”那些看不见的“道”,然后顺着它,安然地生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自古以来,很多人是把这本书当成讲修道的书,这一点无可否认,也有很多衍生出来的道家作品,或直接或间接的引用了老子的语言,比如老君西升经、太上老君内观经等。现代也有这样的作品,比如《内在小孩解道德经》,把每章每节都附会为某种修炼。这些书,基本都是由实践修道者编写。

也有很多人是从其他角度来看这本书,特别是近现代,比如从哲学角度分析这本书的,比如比兵法角度分析,章太炎觉得是讲兵法的,讲诡道的。钱穆甚至认为老子一书是比庄子更晚。

个人认为,这本书讲到了修道,但语焉不详,比如老子多次提到了道的体验,但他并没有深入讲修道的方法,只是一笔带过,比如为道日损、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这些话显示出他是对修炼有相当研究的,但如果真要修炼,参考书更多的是道教中比较常用的那些:老君西升经、太上老君内观经等,这些都是后来人编写。

老子一文中,很多是讲世界观、治术、哲学,但老子的这些观点,是建立在某种超越常人视角去谈的,即先有超验的世界观,再谈其他,这就吸引了后来的中国人去探求他是如何达成这种超验的世界观,是如何变得如此的,而探求越深,越发现,只有通过修行,达成精神进化,才能得其真意。正如老子在书中多次强调:道不可言说,道是超越语言表述的,得靠自己去体悟,而不仅仅靠思辨。他说:道可道,非常道、道隐无名、道常无名、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强字之曰道......他认为你得去体验,因为道的体验是超越人类语言的存在,也超越了我们语言所代表的二元思维方式,靠思考讨论,只能接近表皮,而这并不是道本身。类似的表述,在佛经中也比比皆是,比如金刚经。

简言之,老子一书,是对超验的道进行了降维描述,而道是超越语言维度的体验。老子自己非常明白告诉我们,语言无法表述其意,必须体悟,靠读书思考,并不能悟道。所以,传说老子西行至函谷关,是关尹子强请他写出来的,其主旨就是通过清静守虚,以达成精神层面的超越。

不实修,就只能停在哲学层面。但如何实修,老子讲得雾里看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道德经》是不是一本讲修道的书?这问题可有意思了,也问到点子上了。要我说,是,也不是。得看你说的“修道”是啥意思。如果“修道”是指那些磕头作揖、念咒画符、炼丹吃药,追求长生不老、飞天遁地的方术,那《道德经》恐怕要让你失望了。老子可不是那种“卖艺”的,他讲的“道”,不是你刻意去“修”出来的,更不是靠什.............
  • 回答
    关于“白云观道士在北京二环内有好几套房”的说法,以及白云观的收入问题,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但请注意,对于个人财产和具体财务数据,公开信息非常有限,以下内容主要基于公开报道、对道观运作的普遍理解以及对信息的综合分析。关于“白云观道士在北京二环内有好几套房”的说法: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个说法本身可能是.............
  • 回答
    我以前觉得“吃亏是福”是彻头彻尾的扯淡。在我年轻的时候,我信奉的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认为凡事都要据理力争,占尽便宜,才能让自己过得更好。谁要是跟我说吃亏是福,我简直想把他当傻子。然而,生活就像一本无字的书,在我不断的翻阅中,我慢慢读懂了一些曾经不屑的道理。尤其是关于“吃亏是福”这件事,我经历了.............
  • 回答
    这心情,我太懂了。道理我们都明白,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可就是忍不住心里面那点儿不甘心,那点儿侥幸。尤其是当对方明明那么好,你已经把他当成生命里很重要的一部分,结果他却突然抽身,或者从一开始就给了你一种“玩玩而已”的感觉,那种落差感,简直能把人劈成两半。你问“男生都喜欢的很短暂,或者一开始就没打算.............
  • 回答
    呵,这话说得真够直接,一针见血。“道德绑架”,这四个字如今听起来就让人头皮发麻,仿佛自带一种阴森的滤镜。你说它是不是所有人为了获得好处的工具?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里面门道深着呢。首先,我们得承认,“道德绑架”这玩意儿,确确实实被不少人当成了达到目的的利器。 想象一下,有没有人.............
  • 回答
    你好,看到你的文字,我能感受到你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你提到了多次殴打谈了四年多的女朋友,并且她现在要赶你走,让你纠结是挽回还是分手。首先,我要非常严肃地指出,“多次暴打”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暴力行为,无论任何理由,这都是不被接受的,并且是违法的。 感情中出现问题,甚至激烈的争吵,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但用暴力.............
  • 回答
    关于“厌恶资本家”这件事,背后其实藏着挺复杂的情绪和现实考量。有时候,人们对资本家的厌恶,更多的是对他们所代表的那种“模式”的反感。想象一下,有的人辛辛苦苦工作一辈子,却勉强维持生计,而另一些人似乎轻轻松松就坐拥巨额财富,甚至把钱当数字玩。这种巨大的贫富差距,尤其是当财富积累的方式看起来并不那么“公.............
  • 回答
    关于学法学的人道德感是否会降低的说法,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也挺复杂的话题,网上也总有人会提起。但要说“真的吗”,我觉得这倒不一定是个绝对的定论,更像是一种观察到的现象和一些人产生的联想,背后可能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确实有一些人,包括一些法律从业者,可能会给人留下道德感不那么强的印.............
  • 回答
    分辨道士的真伪,这确实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毕竟,我们生活的时代,各种信息鱼龙混杂,真正传承下来的道教,以及披着道士外衣的各种情况,都存在。与其说“分辨真假”,不如说我们是通过了解道教的本质,以及观察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来做出自己的判断。首先,我们要明白,道教是什么。道教不是简单的算命看风水,也不是单纯.............
  • 回答
    剑道10:2的胜负,意味着一方(剑道)完胜了另一方(太极剑)。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剑道以其简洁、刚猛、效率著称,而太极剑则更多与飘逸、柔韧、养生联系在一起。因此,面对这样的赛果,会有人疑惑:“10:2打赢剑道的太极剑,这真的是太极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拆解开来,看看“剑道”、“太极剑”以及“1.............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现在许多人对《小时代》系列电影“道歉”,以及这是否真的意味着现在的青春电影都烂了,这背后是一个挺复杂的故事,涉及到电影本身的质量、观众审美的变迁、以及时代语境的变化。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为啥有人对《小时代》“道歉”?首先,这个“道歉”是个挺有意思的说法,并非真的像做错事那样郑重其事地鞠躬道.............
  • 回答
    要说王献之抛弃第一任妻子郗道茂,转而娶了公主就断定他“爱权贵”,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东晋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一点点捋清楚。首先,这桩婚姻的背景得说清楚。王献之,这位“书圣”王羲之的儿子,本身就出身于名门望族——琅琊王氏。他的人生轨迹,从一开始就和权贵这两个字分不开。而他的第一任妻子.............
  • 回答
    关于微博上盛传的《西游记》中真假美猴王一集,被打死的是真的孙悟空的说法,确实引发了很多讨论和猜测。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原著情节的一些解读和推测。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一下原著中的相关细节,以及支持和反对这一说法的理由。一、 关于“真假美猴王”情节的背景回顾在《西游记》第九.............
  • 回答
    关于网传丹麦学校儿歌称“病毒来自中国”一事,经过多方查证和信息梳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分析:事件的起因与发酵: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这个事件在网络上确实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和讨论,尤其是当它与全球疫情的背景联系在一起时。很多网民对这种指向性内容感到不满,并对此事进行传播和评论。究竟是否有这样的.............
  • 回答
    听你这么说,我挺能理解的。每天泡在劳模、好人、志愿者、道德模范堆里,耳濡目染的都是那些闪闪发光的人,很容易让人觉得整个世界都镀了一层金,好像坏事儿就是偶尔发生,而且离自己很远。但说实话,这就像只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生活,你可能很难体会到阴天或者暴雨时的感受。你想知道真相,想看看人性的另一面,这很正常,.............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在力宏靓蕾的事件中,以及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舆论的形成,似乎都印证了你所说的:“真相并不重要,谁站在道德高度制造舆论,哪怕是谣言,人们也更愿意相信。” 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隐藏着一些复杂的人类心理和社会机制。1. 情感共鸣的力量远大于理性分析:人类是情感动物,我们在面对信息.............
  • 回答
    关于散打为什么没有一套像跆拳道那样标志性的、大家公认的“道服”,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很多人接触武术,尤其是像跆拳道、空手道这样有鲜明服饰体系的武术时,道服的设计和仪式感是吸引人的一个重要因素。穿上合身、有设计感的道服,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励和身份的认同。那么,散打为何在这方面显得“平平无奇.............
  • 回答
    关于左慈是否真实存在,以及他的“道术”究竟是真本事还是戏法,这确实是三国演义中一个极具争议且令人着迷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历史的记载、文学的描绘以及我们对“道术”和“魔术”的理解结合起来分析。历史上的左慈:朦胧的记载与模糊的真相首先,我们得承认,在正史中,关于左慈的记载非常有限,而且.............
  • 回答
    如何成为道教弟子?成为道教弟子是一个循序渐进、需要身心投入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道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宗教,其核心是追求“道”,一种宇宙的根本法则,以及通过各种修行方法来与“道”合一,实现身心健康、长寿乃至得道成仙。以下是成为道教弟子的常见途径和需要经历的阶段,以及当下真正道士的生活状态的详细描述: .............
  • 回答
    阮籍的这句话“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并非是直接对刘邦个人进行评价,而是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下,对整个政治格局的一种感慨。这句话的含义非常深刻,也引发了很多关于历史人物和时代命运的讨论。要理解为什么刘邦能够得天下,以及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一、 阮籍这句话的语境和含义解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