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王献之抛弃了第一任妻子郗道茂,娶了公主,他是真的那么爱权贵吗?

回答
要说王献之抛弃第一任妻子郗道茂,转而娶了公主就断定他“爱权贵”,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东晋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一点点捋清楚。

首先,这桩婚姻的背景得说清楚。王献之,这位“书圣”王羲之的儿子,本身就出身于名门望族——琅琊王氏。他的人生轨迹,从一开始就和权贵这两个字分不开。而他的第一任妻子郗道茂,同样出身名门,是东海郗氏的嫡女,和王家一样,也是当时士族阶层里的佼佼者。所以,从门当户对的角度来看,这桩婚姻在当时是门当户对、郎才女貌的。王献之娶郗道茂,更多的是家族联姻和门阀制度下的必然选择,谈不上什么“爱权贵”的动机。

那么,为什么后来会发生转变,他娶了公主呢?这里面牵扯到更复杂的政治因素和个人情感的交织。

东晋时期,皇权相对衰落,士族门阀掌握着巨大的权力,但同时,皇室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也需要拉拢这些士族,而士族也需要皇室的权力背书。这种微妙的平衡关系下,联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政治手段。

当时,晋安帝时期,皇帝年幼,实权掌握在皇太后和她身边的权臣手中。而王献之的父亲王羲之,虽然已经致仕,但其在士族中的影响力依旧巨大,是国家重要的“稳定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王献之能娶到公主,那对于王家来说,无疑是进一步巩固了家族的地位,与皇室的关系也会更加紧密。

反过来说,对于皇室而言,让幼帝的姐姐,也就是公主,嫁给王羲之的儿子,同样能争取到王家这样的超级政治力量的支持,尤其是在权力斗争激烈的当时,这种支持至关重要。

所以,当“娶公主”这个机会出现时,它不仅仅是一个儿女情长的选择,更是一个关乎家族利益、政治地位的重大决定。王献之作为王家的继承人,他的婚姻自然要承担起家族的责任。

至于他是否“抛弃”了郗道茂,这说法也有些过于情绪化。根据史料记载,王献之休妻娶公主是得到了他父亲王羲之的默许,甚至可能是主动促成的。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王羲之不同意,王献之作为一个儿子,即便有心,也很难真的将这桩婚姻推行下去。

而且,当时对于休妻再娶,虽然有礼法约束,但对于士族阶层来说,尤其是在政治上有特殊考量的情况下,并不是完全不可接受的。比如,著名的“郗侯”事件,就是指王献之的父亲王导,在他儿子王洽去世后,也曾经想要迎娶谢尚的女儿,虽然最终因为谢尚的拒绝而未能成功,但这至少说明,在特定条件下,门阀士族之间为了巩固势力,进行政治婚姻的考量是很现实的。

更何况,王献之本人在书法和艺术上有着极高的造诣,他的人生和价值,很大程度上也体现在他个人的才情和追求上。不能简单地用“爱权贵”来概括他的人生选择。或许,在娶公主这件事上,他也有着更深层次的考量,比如他可能认为与皇室的结合更能为他追求艺术和名声提供更广阔的平台,或者他也看到了政治力量对于维护家族荣耀的重要性。

但我们也不能忽略历史记载中,王献之在与郗道茂解除婚姻关系后,可能也经历过内心的挣扎和情感上的波折。只是,在那个时代,个人的情感往往要让位于家族的利益和政治的大局。

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苛求古代人的婚姻和情感。在那个讲究门阀、看重政治联姻的东晋时期,王献之的婚姻选择,更像是在家族责任、政治大势和个人情感之间进行权衡的结果。说他“真的那么爱权贵”,恐怕是过于简化了这桩婚姻背后的复杂历史背景和社会制度。他可能确实看到了权贵带来的好处,但更多的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一个出身显赫的男子,在家族传承和政治考量下所做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王献之家里出自琅琊王氏,虽然此时的琅琊王已经不复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但是王献之的家族依然是一等一的高门士族。所谓逼婚,伴君如伴虎,在其他朝代或许讲得通,但具体到东晋,却是讲不通的,东晋的政治,接近于一种贵族的松散联盟,皇权并不是说一不二的,尤其对于琅琊王家这种士族来说。

王献之之所以接受这个赐婚,是有其必然性的。

事情的一切都与晋孝武帝宁康元年一个人的死有关,这个人就是那个“不求流芳百世,但求遗臭万年”的桓温。他死前一直在要求朝廷加九锡,预谋篡位。

桓温死前,想把自己的势力让弟弟桓冲接手,但是他的儿子桓济不满这样的安排,联合长兄和叔叔图谋杀掉桓冲,结果事败,被桓冲流放长沙,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桓济的妻子就是这个故事的女配角新安公主,这时候顺理成章地离了婚。所谓政治联姻,以政治始,也以政治终,新安公主离婚是肯定的,因为桓济已经在政治上被宣判死刑了。

桓温之死还带来一个影响,郗家的式微。郗家原本是不亚于王谢的高门,此时的郗家情况是这样的,郗道茂的父亲郗昊死得早,而她的弟弟郗恢重新得到器重还要等此时只有12岁的晋孝武帝成年以后,那时的他才以文学显。郗家的主要政治地位来自于其伯父郗愔一家,确切地说,来自于其堂兄郗超。

郗超是桓温的谋主。桓温最信任的谋士就是郗超,他行废立之事,郗超都有参与。桓温的死导致了一个结果,郗家的政治地位一落千丈,郗家已经流露了衰败的迹象。

看到了没有,郗道茂已经没有联姻价值了。这样的变化,作为高门士族的王家当然感知到了,所以开始逐渐疏远郗家,靠拢当时炙手可热的谢家。

琅琊王氏到了王献之这一代出了点小问题,王羲之的儿子们个个都很优秀,只不过都是在书法上优秀,在做官上都随他,个个放荡不羁,只有王献之还靠点谱。

比较出名的王凝之,也就是著名才女谢道韫的老公,对五斗米道有点沉迷,没少受鄙视,甚至说出了“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天下还有王凝之这种人。

王徽之喜欢隐居,生性放诞。

王献之的名声还不错,为人也是风流蕴籍,一时之选,王家要不想衰落,他只有站出来。

而在这时候,摆脱失势的郗家,划清界限,而选择尚公主,应该说只是政治婚姻中的常态了。

既然评论区问了,我在多说两句。王献之烧足这件事,正史里是没有的,中国的史书有个不成文的惯例,就是传主的本传会记录美事,照说烧足这件事,应该是美事,但是没有记录。就连号称《魏晋八卦指南》的《世说新语》里也没有,至于新安公主敢反复哭闹请求皇帝让她嫁给王献之,这事更不靠谱。

首先,我前面说了,此时皇帝才12岁,法海他不懂爱啊,再说此时执政的是太后褚蒜子(说是太后其实是晋孝武帝的堂嫂)。

其次,虽说公主不是什么稀罕物件儿,可那好歹是公主啊,又不是李唐的公主,离异回娘家,天天磨着嫂子和弟弟要求嫁人,这也太骚情了些,公主请你体面些。

最重要的是,新安公主不吃香,确切地说是连晋孝武帝这个皇帝都不吃香。这里还要说回桓温,新安公主和晋孝武帝的父亲简文帝当初上位,是桓温擅自废立,把简文帝推上皇位的,也就是说孝武帝这皇统,也不怎么正。而此时的褚太后地位却牢固得多,这个女人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垂帘听政的女人,共经历五代,四度称制,可谓政坛的不倒翁,她还有一个身份是谢安的外甥女,新安公主要去找她哭闹这个事,晋孝武帝估计脸都会给吓白了:小浪蹄子,你公主不想当,老子这皇帝还想做呢。

至于王献之思念妻子烧足一事,值得一说的是,王羲之也有脚痛,他曾经写过“仆脚中不堪沉阴,重痛不可言,不知何以治之,忧深,力不一一。王羲之顿首。”跟王献之的症状很相似,怕凉,都是重痛,而巧合的是,父子二人都有服用五石散的癖好。

那么有一种可能是,王献之的脚痛不是火烧引起的,而是服用五石散引起的痛风。

-----------------------------------------------------------------------------------------------------------------------

请添加我的个人微信号:(hzblzly)

以防失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