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魏晋竹林七贤之一阮籍对刘邦评价道:“ 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为什么是刘邦得了天下?是真没人了吗?

回答
阮籍的这句话“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并非是直接对刘邦个人进行评价,而是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下,对整个政治格局的一种感慨。这句话的含义非常深刻,也引发了很多关于历史人物和时代命运的讨论。

要理解为什么刘邦能够得天下,以及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 阮籍这句话的语境和含义解读

“世无英雄”:这句话并非绝对说当时没有人有才能,而是表达一种普遍的失落感。在阮籍看来,他所处的魏晋时代,尽管有曹操、曹丕等枭雄,但似乎都没有达到他心中那种真正意义上的“英雄”的标准——那种能够力挽狂澜,建立一个稳定、长久的盛世的伟人。他可能觉得前代的帝王,如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比起他所见的这些人,反而更能开创一番事业,尽管他们本身在道德、出身等方面可能不符合阮籍的“英雄”标准。
“使竖子成名”:这里的“竖子”通常带有贬义,指年轻无名之辈,或者品行不端之人。阮籍用这个词来形容刘邦,一方面是他对刘邦出身低微、行为不羁的认知(刘邦出身沛县亭长,早年行为浪荡),另一方面更是他认为刘邦能够成功,是因为那个时代没有更强有力的竞争者出现,是时代的“不遇”,造就了刘邦的成功,而非刘邦本人能力卓越到足以“名垂青史”的地步。

总结来说,阮籍这句话是一种“时势造英雄”的悲观论调,认为刘邦的成功并非完全归功于其个人超凡的“英雄”气概,而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缺乏真正能与他抗衡的杰出人物,所以这样一个相对普通的人才能脱颖而出,建立王朝。

二、 为什么是刘邦得了天下?是真没人了吗?

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说“真没人了”,而是需要从时代背景、刘邦自身优势、以及其他主要竞争者的弱点等多个角度来理解。

1. 时代背景:秦朝的覆灭与权力真空

秦朝的暴政与迅速灭亡: 秦朝统一六国后,虽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但其严酷的法律、繁重的徭役和赋税,以及对文化的压制,激起了全国范围内的普遍不满。陈胜吴广起义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楚汉争霸的混乱局面: 秦朝灭亡后,各地豪强纷纷响应,形成了群雄并起的局面。最主要的势力是项羽代表的西楚和刘邦代表的汉军。这是一个充满了权力真空和机遇的时代,任何有野心和实力的人都有可能争夺天下。

2. 刘邦的优势(“竖子”的生存智慧与策略)

尽管阮籍用“竖子”来形容刘邦,但正是这些“非典型英雄”的特质,让他在那个混乱的时代得以生存并壮大:

强大的适应性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刘邦虽然出身低微,但非常懂得审时度势,而且非常能忍耐。他曾经屡次战败,被项羽追得狼狈不堪,甚至割袍断袖,但从未放弃。这种顽强的生命力是很多“文弱”的儒士所不具备的。
知人善任,善于用人: 这是刘邦最突出的优点。他身边聚集了一批各具才能的人才,如萧何(后勤、民政)、张良(谋略)、韩信(军事)、陈平(权谋)、周勃(军事、政治)等等。刘邦能够放下身段,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并充分授权,让他们发挥所长。他自己曾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供给军需,无不かれたることなし,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这句话并非谦虚,而是他对自己用人策略的深刻认识。
宽厚仁义,赢得民心: 与项羽的暴虐不同,刘邦在进入关中后,约法三章,不扰民,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护。他在战争中也表现出一定的仁厚,能够团结和争取一些曾经反对他的人。这种“恩威并施”的策略比项羽的“匹夫之勇”更能赢得人心。
战略眼光和灵活的策略: 刘邦虽然不擅长具体战斗指挥,但他有战略眼光。例如,他能够接受张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出奇制胜;他能够采取“鸿门宴”后的策略,先入关中,再与项羽分封;他在被项羽围困在荥阳时,能够用一些“奇谋”来拖延时间,寻找机会。
更接地气的政治才能: 刘邦出身草根,对底层民众的疾苦有更深的了解,这使得他在建立统治后,能够采取一些更符合民情的政策,例如减免赋税,休养生息,这为他打下了稳定的统治基础。

3. 其他主要竞争者的弱点

楚汉争霸时期,刘邦的竞争对手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无疑是项羽。

项羽的“匹夫之勇”与战略短板:
残暴不仁,不得人心: 项羽虽然勇猛盖世,但性格残暴。他曾经坑杀二十万秦降卒,火烧咸阳,屠杀无辜。这种行为让他失去了民心,也让很多心怀不满的人投奔刘邦。
分封不公,树敌太多: 项羽是贵族出身,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意志分封天下。他将刘邦封到偏远的巴蜀,却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分封了其他十八个诸侯。这种分封不公平,加上项羽自己言而无信,导致很多被分封的诸侯后来都转投刘邦。
战略失误: 鸿门宴没有杀死刘邦,是一个巨大的战略失误。他未能彻底消灭一个潜在的威胁。后来又拒绝采纳范增的建议,未能趁早解决刘邦。
政治幼稚: 项羽不善于治理国家,不注重政治笼络和民心建设,只知道依靠武力。

其他竞争者的局限性: 像章邯、司马欣、赵高、韩成的这些秦朝旧部或者地方势力,虽然一度强大,但他们缺乏长远的政治规划,内部矛盾重重,很快就被项羽和刘邦击败或吞并。

三、 阮籍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阮籍生活在汉末魏晋的乱世,目睹了曹操父子的篡权,以及司马氏的崛起。他亲身经历了政治斗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他的这句话,反映了他对那个时代的一些看法:

对传统“英雄”标准的怀疑: 阮籍可能认为,那些出身高贵、受过良好教育的士大夫,在乱世面前往往显得迂腐、软弱,无法像刘邦这样“不拘一格”的人物那样抓住机会。他心中理想的“英雄”可能更偏向于那种能够维护道义、拥有高尚品德的人,而刘邦显然不符合。
对历史偶然性的认识: 阮籍也看到了历史进程中的偶然性。如果不是秦朝迅速灭亡留下了权力真空,如果不是项羽犯了那么多错误,刘邦未必能走到最后。他将刘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时势”,而非刘邦个人的“天命所归”或“英雄气概”。
一种自我解嘲或哲学思考: 阮籍作为“竹林七贤”之一,本身就有避世、不合时宜的倾向。他用这种带有嘲讽意味的评价,可能也是一种对当时政治黑暗和自身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以及对世俗成功标准的一种反思。

总结来说,刘邦能够得天下,并非“真没人”,而是他比他的主要竞争对手项羽更懂得如何在那个乱世生存、发展和赢得民心。他虽然在道德和个人能力上不一定是阮籍心目中的“英雄”,但他拥有强大的适应性、知人善任的能力、以及赢得民心的策略,这些才是他“成名”并最终统一天下的关键。阮籍这句话,更多的是从他自身独特的价值判断和时代体验出发,对历史进程的一种“不以为然”的感慨。

历史的评价是多维度的,刘邦作为一位开国皇帝,其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说。但从“竖子成名”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窥见那个时代,以及人们对“英雄”和“成功”的不同理解和标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题主这个原文就是错的,不是“世无英雄”,而是“时无英雄”,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前者指的是世界上没有英雄,后者指的是某个时期没有英雄。根本就不是同一个意思,题主怎么可以这么明目张胆的偷换概念呢?这个提问的热度其实挺高的,这不纯误导小朋友吗?


接下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其实阮籍这句话到底指的是谁,目前文学届也没给出一个明确的回答,大部分认为是司马家,小部分人认为是刘邦,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是刘邦和项羽。毕竟这个“时”可以指的是当时,也可以指的是借古讽今,怎么说都说得通。

最典型的就是余秋雨,他在《遥远的绝响》里就提到过阮籍可能是指的刘邦,也可能同时指的刘邦和项羽,甚至也可能是在质问整个苍茫大地,为什么世界上没有英雄,让这帮小子成名。

再比如沈绍姬就认为这句话指的是司马家,因为他在《司马懿故居》写了一句“竖子成名建禅坛”,摆明了他认为阮籍这句话指的是司马家。


话题说回阮籍,虽然这段话在文学届没有定性,但我依然认为阮籍这段记载比较明显的在借古讽今骂司马家。

为什么?因为这段话是出自晋书阮籍传啊,整个阮籍传又不只记载了这一件事,既然这件事分析不出来,那就联系前后文来分析一下呗。

巧了,这段记载的前面确实有一件事挺好玩儿,我截出来你们看看: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

来,让我们看看,阮籍本来想济世,但是因为天下多有变故,他这种名士很少能被保全,所以不问世事,喝酒度日。

PS:这种人眼不眼熟?像不像那种喝大酒骂政府的人?实在是太像了吧!这种人但凡有点文化,不干点借古讽今的事我都不信。

然后晋文帝想为晋武帝向阮籍家人(应该是女儿)求婚,阮籍连醉60天,就是不嫁女儿,哎,气死你。然后和钟会斗智斗勇,每次都靠着烂醉躲过一劫。

PS:一个想干大事的人连女儿都不想嫁给皇帝,还要靠着烂醉不被人搞,你说他对司马家或者说现在的时代有没有好感?


你要是从这件事的记载来看,阮籍怎么看都很烦司马家,这种情况下到了古战场,借古讽今骂两句司马家不是天经地义的事?

但他骂刘邦或者项羽是为啥啊?一个想要建功立业但因时代局限而无法完成梦想的人,他对刘邦的看法不更应该是羡慕或者崇拜吗?闲着没事骂他干啥?你不能忽略阮籍人生的经历,只根据一个记载来分析吧?他毕竟不是神经病,而是一个有文化且曾经有理想的人,我们要按照这个逻辑分析才能得出最接近真实的结论,不是吗?


所以,我认为,阮籍根本就没骂刘邦,只不过借古讽今在表达对司马家的不满,那个“时无英雄,使庶子成名”的“时”指的是现在(相对于那个时代的现在),“庶子”指的是司马家。

因为这更符合逻辑。

user avatar

阮籍的“英雄”指的就是刘邦,“竖子”指的是司马家

这句话是他来到楚汉古战场上说的,借古讽今。

他认为刘邦是英雄,开创了万世基业。而今天下(此时魏国司马掌权,还没有晋)竟然没有英雄,致使司马家这样的鼠辈窃据高位,操持国柄。

他至死不做司马氏之臣,司马昭屡次征召他都推辞不受。心中郁郁不得志,所以在楚汉古战场上感受到波澜壮阔的历史,说出来这句讽刺司马家的言语。

user avatar

回答区的某些人,提醒你们两点:

一,你们不懂阮籍的这句话,他不是看不起刘邦,是看不起司马家;

二,你们也不懂阮籍,人家面对司马昭的结亲,醉酒婉拒,换作你们,会怎么做?

另,阮籍可不是你们眼中的只会磕五石散的名士,论诗足以在魏晋排前列,和嵇康在玄学理论上的探索在思想史上也可以算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司马家以名教之名在摧毁名教,与其说阮籍和嵇康这样的名士在否定名教,不如说他们是在用否定名教的形式在对抗司马家。

嵇康,反抗得积极而猛烈,所以他被司马家杀了;

阮籍,反抗得消极而无奈,所以他虽然有济世之志,但面对时局的黑暗,也只能感慨时无英雄,也只能做到婉拒司马昭的求亲。不过,他还拒绝不了给司马昭写劝进表的要求,装醉多时后,最后还是写完了。该表【辞甚清壮】,可见不同于一般的表文,末段更是用支伯、许由、小让等典故和词语加以讽刺,可见阮籍还是对司马家有不平的,所以这篇文【为时所重】,详见《为郑冲劝晋王笺》。

陈伯君《阮籍集校注》

一个月后,阮籍去世。虽然他是有讽刺司马家,但是他终究还是写了劝进表。阮籍去世之前,也许有对嵇康的惭愧,也有对自身的无奈。但是,他还是在一直在战斗,只不过为了家族,他没有像嵇康一样罢了。

阮籍和嵇康这种名士,是胸怀天下的,不是你们眼中的那种蝇营狗苟之辈!

阮籍用【青眼】对佳士,用【白眼】对俗人,你猜他会用什么眼看你们?

user avatar

通过这个问题,我可算是看出来知乎的水平了

先明确一点,阮籍说的究竟是不是刘邦?

这句话是阮籍在凭吊古战场时说的,没有主语(废话,司马昭曾经问过好几次阮籍的政见,每次都被阮籍搪塞过去,遂给了阮籍一个"慎"的评价,阮籍在这里怎么可能明指)

所以,真正的解释应该是

时(当时)无英雄(刘项),使庶子(司马昭)成名

——————————————————————————————————

知网相关论文

清代潘耒《广武》

盖世英雄项与刘,曹奸马谲实堪羞。

阮生一掬西风泪,不为前朝楚汉流。




好嘛,一堆人估计连阮籍的生平都说不出来,竹林七贤都是谁都不知道,在这里就凭着刻板印象就敢"挥斥方遒"?



比如说这位,知乎老传统了,没说两句话就代入公知、老蒋,特别是那句"越是没啥成就的人对刘邦评价越低,越是牛逼的的人对刘邦评价越高",好家伙,隔着暗地里捧自己呢?

曹植诸葛亮都认为刘邦不如刘秀,石勒认为刘秀不如刘邦,石勒就不如曹植诸葛亮了?(不代表我的观点,从这位的观点出发而已)

这位更是重量级

土地兼并不去讨伐司马,和阮籍有啥关系?八王之乱又和阮籍有啥关系?八王之乱开始的时候阮籍骨头都散架了

然后是这两位

我就很好奇,为什么现在人对文人的要求也是建功立业?难道每个人都要有功业才行?

人家阮籍明明和陶渊明一样不愿意出仕,到这两位手里就非要拿人家和那些帝王将相比,然后批判一番,我就好奇,有可比性?

陶渊明、杜甫、李白、谢道韫、李清照、柳永这些文人难道因为没有建功立业,都是根杰宝?您又是哪尊大佛啊?


user avatar

世(再也)无(如刘项一样的)英雄,遂使(如司马氏之流的)竖子成名。

user avatar

这个提问下的回答普遍很搞笑,仿佛士子不事功就没有了生存的必要,今人连一堆毫无作为的诗词名家都能捧于角亢之间,对于动摇一时思想变化的巨子却嗤之以鼻。

有道则仕,玄学士真的不真抓实干么?失败≠不实干,事实上明帝时期就有一部分玄学名士走上政治舞台,论时政,选干吏,提议整治冗官问题,简并郡县,复行节俭。但这种提前上台本身就是因明帝夭亡而产生的一种意外,在“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的”肇建之魏,适合其发展的政治环境尚不成熟,甚至说是排斥的,时势不足,个人能力也实欠缺,导致玄学名士很难于正始时期实践其早熟的政治哲学,伴随着曹爽的覆亡,玄学士的政治抱负也成了陪殉人俑。

无道则隐,在“朝”几乎完全为司马氏一党所掌控的情况下,这些玄学士根本不可能通过仕途来扭转时势,所以这群人被迫选择了“野”(并非是真的不仕,“人不可与为俦,不若与木石为邻”,是无可奈何的消极态度,事实上阮籍本身也很反对这种状态),凡夫俗子毕竟无“方离之衣”,只能以保证生命安全为基本来向司马氏妥协的同时,尽量以自身力量在士林进行文化影响,阮籍的“指桑骂槐”也多出自此时,如在《鸠赋》中指钟会为狗,《猕猴赋》中指钟会一党为猕猴。“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也是类似于此的东西,本身并非真指哪一位历史人物,而是在内涵司马氏与一群依附于司马氏,挟金玉、享尊位的“缙绅”。东坡先生曾语:“‘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其名!’岂谓沛公竖子乎?”余曰:“非也,伤时无刘、项也,竖子指魏、晋间人耳。

阮籍毕竟又不是键盘侠,懒得和今人一样论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