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魏晋南北朝的“士族”跟明清的"士绅"有什么异同点?

回答
魏晋南北朝的“士族”与明清的“士绅”,乍一听名字里都有个“士”字,似乎都与读书、知识分子沾边,但细究起来,两者在出身、权力来源、社会功能以及历史演变上,都有着天壤之别。要深入理解它们,得从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说起。

一、 士族:时代的宠儿,权力的贵族

魏晋南北朝,一个动荡分裂的时代,中央集权脆弱,地方势力崛起,整个社会结构都在经历剧烈的重塑。在这种背景下,“士族”这个概念应运而生,并且占据了主导地位。

出身与血统:绝对的壁垒。 士族的核心在于“阀阅之高”,也就是出身。他们是汉代以来名门望族、官僚地主阶层的延续和演变,他们拥有世代相传的声望、财富和政治资源。这种出身不是靠个人努力就能获得的,而是家族血脉代代相传的“名士望”。“寒门无显贵”是那个时代真实的写照。士族之间有着严格的通婚制度,巩固了他们的内部利益,也进一步加剧了阶层的固化。你可以想象一下,他们就像是欧洲中世纪的贵族,血统是他们最坚固的通行证。

权力来源:门阀与举荐。 士族掌握着国家政治的核心权力,但这种权力并非通过科举制度获得(科举制在此时尚未成熟并普及)。他们的政治生命主要依赖于“门阀政治”。简单来说,就是他们通过家族影响力,在朝廷中互相举荐、安插亲信,形成庞大的政治网络。皇帝需要他们来治理国家,因为他们有能力、有经验、有资源,但也因此,士族能够与皇权形成一种微妙的平衡,甚至在某些时期能左右朝政。举个例子,东晋的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就是典型的大家族,他们的成员占据了朝廷的要职,甚至能推翻皇帝、另立新君。

社会功能:政治精英与文化象征。 士族不仅是政治上的统治阶层,更是那个时代的文化符号。他们讲究清谈玄学、风度仪态,是文学、艺术、思想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他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塑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同时,他们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比如在乱世中维护地方秩序,但也更多地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家族的荣耀。

士族的核心特点可以概括为:高门第、权势显赫、政治垄断、文化引领。

二、 士绅:时代的产物,地方的精英

与士族的世袭特权不同,明清的“士绅”则是在科举制度成熟、中央集权加强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

出身与身份:教育与功名是敲门砖。 士绅的核心是“读过书”并“取得功名”或“有读书的潜力”的群体。这可以是通过科举考中秀才、举人、进士的官员和潜在官员,也可以是虽未入仕但有深厚学识、在地方上有声望的读书人。虽然出身依然重要,但与士族那种“血统论”有着本质区别。一个出身贫寒但才华横溢的人,有机会通过科举改变命运,成为士绅的一员。他们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身份,而非严格的血统等级。

权力来源:科举与地方影响力。 士绅的政治权力主要来源于科举制度。通过考试获得功名,才能进入仕途,成为官员。一旦成为官员,他们就直接服务于中央政府。除了仕途之外,士绅在地方上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是地方上的文化领袖,是乡绅、地主,他们通过自身学识和在地方上的声望,在教化、调解纠纷、管理公共事务等方面发挥作用,成为连接中央政府与基层社会的桥梁。他们手中掌握着土地、财富以及知识的优势,能够对地方社会产生实际的影响力。

社会功能:官员与地方乡绅的结合体。 士绅是一个更加复杂的群体,既包括在朝为官的士大夫,也包括在地方上拥有声望和影响力的读书人。官员是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服务于中央政府;而地方士绅则更多地是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资源,在地方上发挥影响力,维护地方秩序和利益。两者虽然有区别,但又紧密相连,很多在地方有影响力的士绅也正是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

士绅的核心特点可以概括为:以科举功名为基础、兼具政治抱负与地方影响力、服务于中央集权与地方社会。

三、 异同点梳理

将两者放在一起比较,差异更加鲜明:

同:

1. 都与“读书”和“知识”有关: 这是两者最表面的相似之处。士族和士绅都是那个时代掌握了文化和知识的群体。
2. 都在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 士族是政治和文化的统治者,士绅则既是政治参与者,也是地方社会的管理者和教化者。
3. 都拥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地位: 无论是士族世代积累的财富,还是士绅拥有的土地和通过科举获得的俸禄,都保证了他们相对优越的生活。
4. 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士族通过门阀影响政治,士绅通过科举入仕或地方声望影响社会。

不同:

1. 出身与权力来源: 这是最核心的区别。
士族: 权力主要来源于血统、门阀和世袭。他们垄断了政治权力,不依靠科举。
士绅: 权力主要来源于科举功名和后天的努力(读书)。他们是科举制度下的产物,虽然出身有影响,但有机会通过个人奋斗改变命运。

2. 社会结构定位:
士族: 是一种独立的政治集团,他们与皇权之间是一种既合作又制衡的关系,甚至在某些时期能凌驾于皇权之上。他们的存在是国家权力分散的体现。
士绅: 是中央集权体制下的社会阶层。官员士绅是国家官僚体系的成员,地方士绅是连接中央与基层的中间力量。他们是维护现有统治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3. 社会流动性:
士族: 封闭的、低社会流动性的群体。想成为士族,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联姻。
士绅: 相对开放的、具有一定社会流动性的群体。通过科举,理论上任何阶层都有机会成为士绅。

4. 文化特质:
士族: 强调玄学、清谈、门第风度,在文学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但也可能显得脱离实际。
士绅: 更强调儒家伦理、经世致用,注重实际的治国安邦之道,以及对地方社会的教化责任。

5. 历史生命力:
士族: 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和科举制度的发展,逐渐衰落直至消失。他们赖以生存的门阀政治不适应新的时代需求。
士绅: 在明清两代长期存在并发展壮大,是支撑整个封建社会运作的重要力量。

总结来说, 士族是特定历史时期(魏晋南北朝)的产物,是一种以血统和门阀为基础的、享有世袭特权的贵族阶层,他们垄断政治权力,并引领文化潮流。而士绅则是科举制度成熟和中央集权加强(明清)的产物,是一种以科举功名为主要标志,兼具政治抱负与地方影响力的读书人阶层,他们服务于国家体制,并对地方社会发挥实际作用。这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权力获取的合法性基础和对国家权力的支配方式。士族是“靠祖宗”,士绅是“靠自己(读书和考试)”,尽管“自己”也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资源支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清的“士绅”有什么资格和魏晋南北朝的“门阀世家”比?

我觉得明清“士绅”真是知乎历史圈最委屈的一群人,明明是封建帝王菜板上的鱼肉,结果在键史圈成了幕后黑手。

有几个人知道,明代士绅优免的不是田赋、不是正徭,而是杂役?

有几个人知道明末崇祯年间,明朝秀才在杂役上的优免因为战事吃紧也被取消了?

有几个人知道,顺治四年,随着徭役折银推广,清朝上至一品大学士,下至普通秀才,统统只能优免本人的丁徭银?

明末东林党都快被吹成共济会了,你看看《东林点将录》里那些所谓东林党高官有几个儿子能考中进士?《东林点将录》里又有几个官三代?

徐阶那么牛,为什么连自己孙子安排一个进士都安排不了?嫡孙只能“世袭锦衣卫千户”,犯了错还要给主管太监磕头赔罪?

又有几个人知道,顺治十八年江南奏销案之前,江南一共积欠户部500万白银,清朝一口气革除了一万三千多名绅矜的功名,结果江南士绅补缴拖欠税款:

49105两白银(《阅世编》卷六,《赋税》,p137)

革除了一万三千名江南绅矜,一共收上来积欠仅为实际亏空的1%。

对于士绅来说,还有什么比开除“绅籍”更严重的惩罚?

也就是说“大清”在江南废了一万三千多士绅,总共收上来49105两白银。

明末许都之乱,一个县吏就敢勒索募兵万人,马上要北上勤王的许都一万两白银,不给就告他谋反;

搁在魏晋南北朝,这个小吏早被许都“夷三族”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魏晋南北朝的“士族”与明清的“士绅”,乍一听名字里都有个“士”字,似乎都与读书、知识分子沾边,但细究起来,两者在出身、权力来源、社会功能以及历史演变上,都有着天壤之别。要深入理解它们,得从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说起。一、 士族:时代的宠儿,权力的贵族魏晋南北朝,一个动荡分裂的时代,中央集权脆弱,地方势力.............
  • 回答
    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最终饮恨而终,其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士绅阶级的立场无疑是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简单地说,李自成没能赢得士绅阶级的普遍支持,反而很大程度上被他们视为破坏者,这极大削弱了他占据天下、建立新政权的合法性和执行力。为什么李自成没能赢得士绅阶级的支持?这需要从士绅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复杂。要说明末的皇亲国戚和江南士绅是否会“全力支持大明”,这背后牵扯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对时局的判断、以及他们对“大明”这个概念本身的认同程度。皇亲国戚:利益至上,但缺乏凝聚力首先得明确,明末的皇亲国戚早已不是万历时期那种地位尊崇、财富遍地的群体了。经过几十年的腐败和内斗,一部分.............
  • 回答
    满清入关之后,并非简单地用武力压制明朝的士绅阶层,而是采取了一系列精巧而系统的制度设计,旨在将这个原本对明朝统治构成挑战的群体,逐步转化为维护清朝统治的基石。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而细致的“驯化”过程,其核心在于利益的收编和思想的同化。首先,清廷深知士绅阶层在社会中的根基和影响力,如果简单粗暴.............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明朝一项重要的税制改革——摊丁入亩,以及其潜在的历史影响。如果明朝在更早的时间点、更彻底地推行了类似“摊丁入亩、耗欠归公、士绅一体纳粮一体服徭役”的政策,中国的人口发展轨迹确实可能会发生显著变化,甚至可能提前达到四万万这个数字,但具体情况会比这个设想复杂得多,需要从多个维度.............
  • 回答
    明末清初,一个波诡云谲的时代,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碾过旧的秩序,孕育新的可能。然而,当我们审视这个时代,总会有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盘旋在脑海:为何明末的士绅阶层,未能如同晚清士绅那样,迸发出全国性的变革思潮,去主动拥抱那个时代的巨大变局?这其中,有着错综复杂的历史脉络和深层的原因,值得我们细细剖析。首.............
  • 回答
    明末江南士绅们“死抗朝廷税赋”,将其解读为“没有一点家国情怀”是一种过于片面的看法,也忽视了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多重利益纠葛。将士绅的行为简单归结为“自私”或“缺乏家国情怀”,是站不住脚的。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朝廷税赋的压迫性与不合理性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明末.............
  • 回答
    士绅一体当差纳粮,这事儿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老百姓能说了算的。它背后牵扯到朝廷的意志、地方官的运作,以及士绅阶层自身的博弈和适应。咱们一点一点捋清楚。一、 背景:为什么会有“士绅一体当差纳粮”?首先得明白,在“士绅一体当差纳粮”之前,中国的税赋制度是什么样的。长期以来,中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
  • 回答
    明朝末年,当清兵铁骑叩关而入,大明王朝摇摇欲坠之时,士绅阶层——这个在明朝社会结构中拥有特殊地位的群体,其面对王朝覆灭时的反应,无疑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值得深入探究的历史议题。普遍认为他们“不捐款抗清”,这背后隐藏着诸多深层原因,并非一句简单的道德评判所能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捐款”这个狭隘.............
  • 回答
    古代士绅的“土地兼并”与当今资本家的“阶级固化”,乍听之下,似乎都是社会资源向少数人集中,导致贫富差距拉大,底层人民上升通道受阻。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机制、驱动力以及社会影响,会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绝非简单的同义替换。古代士绅的“土地兼并”:首先,我们要明确“士绅”这个群体。他们是.............
  • 回答
    作为一名满洲勋贵,在清末面对抢米的风潮,我将如何应对,这绝非一道简单的是非题,而是需要审慎权衡各方利益、顾及自身家族地位以及王朝命运的复杂决策。简单地倾向于饥民、士绅或官员,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我的处理方式,必然是多方兼顾,力求在乱局中维护家族的根本利益,并尽可能地为王朝稳定贡献一份力量。首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