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士绅的“土地兼并”,和如今资本家的“阶级固化”有什么本质区别?

回答
古代士绅的“土地兼并”与当今资本家的“阶级固化”,乍听之下,似乎都是社会资源向少数人集中,导致贫富差距拉大,底层人民上升通道受阻。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机制、驱动力以及社会影响,会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绝非简单的同义替换。

古代士绅的“土地兼并”:

首先,我们要明确“士绅”这个群体。他们是古代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阶层,通常是科举出身的读书人,或拥有一定土地财富的乡绅。他们既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又拥有经济实力,是连接中央政府与地方社会的重要纽带。

“土地兼并”是士绅阶层壮大和巩固其社会地位的主要途径。其运作方式大致是:

政策性优势与免税特权: 士绅阶层通常享有朝廷给予的优待,例如免除或减免部分赋税(如“免役钱”、“口赋”等)。这使得他们手中的土地成本低廉,可以与普通农民的土地竞争。
经济实力与信贷优势: 士绅拥有闲置的资本,可以通过放贷、收取高额利息的方式,让那些遭遇天灾人祸、急需用钱的农民失去土地,最终被吞并。
政治权力与法律规避: 士绅往往通过科举或捐纳获得官职,或者与当地官员关系密切。这使得他们在处理土地纠纷时,能够运用政治权力影响司法判决,或者利用法律的模糊之处来规避责任,保护自己的利益。例如,他们可能通过贿赂官员,将自己的土地登记为“官田”,从而获得免税特权。
社会关系与人情网: 在熟人社会中,士绅往往是当地的大家族、族长,拥有强大的社会网络。他们可以利用这种人情关系,在土地交易、纠纷解决中获得便利,甚至迫使小农让出土地。
社会地位与文化权威: 士绅的文化权威也为土地兼并提供了合法性。他们常以“教化一方”、“积善之家”自居,将吞并土地的行为包装成“扶持弱者”、“稳定乡里”的善举,或者以“为家族积福”为名。

土地兼并的本质:

土地兼并的核心在于,它是一种基于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和文化观念的,以“土地”为主要载体,由拥有特权和资源的群体(士绅)对生产者(农民)进行的财富与生产资料的单向掠夺。

这种掠夺是直接的,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农民失去土地,不仅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本,也失去了参与社会生产的最基本要素。被兼并的土地,往往形成大量的“地主庄园”或“大田”,其生产方式也可能发生改变,例如雇佣佃农,而非自耕农。

资本家的“阶级固化”:

与古代士绅不同,当今的资本家是指掌握生产资料(如工厂、技术、资本、品牌、平台等)并通过雇佣劳动创造利润的群体。他们的财富积累和权力扩张,主要通过资本的运作来实现。

“阶级固化”则指的是,由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大大降低,下层阶级难以向上跃升,上层阶级则倾向于将自己的优势传递给下一代,从而形成相对固定的阶层壁垒。

其运作机制更加复杂和隐蔽,主要体现在:

资本增值与所有权集中: 资本家通过投资、创新、品牌溢价、金融杠杆等方式,让资本自我增殖。这种增殖过程是间接的,通过资本的运作对劳动进行增殖,并最终将剩余价值占有。 生产资料(如高科技设备、专利技术、金融产品)的拥有权高度集中,普通人很难获得。
知识资本与技能壁垒: 现代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旺盛,而掌握高端知识、技能的人才往往能获得更高的报酬和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使得优质教育成为向上流动的“门槛”,加剧了知识资本的代际传递。
社会资本与人脉网络: 资本家及其子女往往拥有更广泛、更优质的社会关系网络,这些网络在求职、创业、融资等方面提供天然的优势,形成“信息差”和“机会差”。
制度性优势与政策导向: 现代经济制度和政策(如税收政策、金融监管、知识产权保护等)在设计和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有利于资本积累和扩张的设计。资本家能够通过游说、政治献金等方式影响政策制定,从而进一步巩固自身优势。
话语权与文化塑造: 资本家通过控制媒体、文化产业等,影响社会舆论和价值观,将资本主义的成功叙事进行推广,强化“精英主义”和“个人奋斗”的观念,同时可能淡化社会结构性问题。

阶级固化的本质:

阶级固化的本质是一种基于现代经济体系和技术发展的,通过资本的增殖和对生产要素(包括知识、技术、资本、信息等)的控制,实现财富和机会的代际传递和集中,导致社会流动性减弱的现象。

它不是对特定生产资料(如土地)的直接占有,而是对创造财富的“能力”和“机会”的控制和传递。 农民失去土地是失去了生产手段,而现代社会中,普通人失去的是获得高价值知识、技能、资本和优质信息的机会。

本质区别梳理:

1. 载体不同:
土地兼并: 主要载体是土地,直接剥夺了农民的生产资料。
阶级固化: 载体更为多元,包括资本、知识、技术、信息、品牌、平台、人脉等,是对创造财富的“能力”和“机会”的垄断与传递。

2. 性质不同:
土地兼并: 是一种相对直接的,以政治特权和暴力(有时是隐性的)为后盾的财富掠夺,其合法性更多依赖于当时的社会秩序和文化观念。
阶级固化: 是一种更隐蔽、更复杂的,在市场经济和制度框架内,通过资本运作和知识不对称实现的财富和机会的分配不均和代际锁定。 其合法性更多建立在“公平竞争”、“能力主义”等现代价值之上。

3. 流动性来源不同:
土地兼并: 农民失去土地后,其社会地位和经济来源的丧失是结构性的,很难通过努力扭转。
阶级固化: 虽然流动性降低,但理论上,通过掌握新技能、创造性发明、抓住新兴产业机会等,仍然存在个体实现跨越的可能性,只是这种可能性被大幅压缩,且高度依赖于原始的起点。

4. 社会影响范围不同:
土地兼并: 主要影响的是农业社会中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体,导致大规模的流民和贫困。
阶级固化: 影响的范围更广,不仅包括低技能劳动者,也包括部分中产阶级,同时其负面影响通过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渗透,影响整个社会的活力和稳定。

5. 法律与制度的关联:
土地兼并: 往往与制度漏洞、特权保护、法律执行不力紧密相关,甚至通过操纵法律实现。
阶级固化: 往往是在现行法律和制度框架内,通过合法的方式(如投资、继承、教育、税收等) 实现和巩固的。

总结来说, 古代的土地兼并,是特定农业社会结构下的,对最基本生产资料的直接掠夺,其核心是“占有土地”。而现代的阶级固化,是信息时代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对创造财富的“能力”和“机会”的控制与传递,其核心是“控制资本和知识的增殖与传递”。两者都导致了社会不公和流动性减弱,但其运作机制、载体和本质却有着天壤之别。将两者混为一谈,是对历史和现实的粗暴简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一样,就是马太效应。我以前的举例,就是聪明人跟笨人下棋赌博,下着下着就一边倒了。我有个远亲,是绍兴很大的地主。中国规模工业兴起之前,就是靠地租收入,再买土地,逐步做大。但是上海工业兴起后,股票利息远胜地租收益。他们家就到上海投资工业股票,不上市的那种。然后继续食利,全家都不工作。不愁钱,科举又没了,你叫他们干啥呢?所以我觉得,农业资本,跟工业资本,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士绅的“土地兼并”与当今资本家的“阶级固化”,乍听之下,似乎都是社会资源向少数人集中,导致贫富差距拉大,底层人民上升通道受阻。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机制、驱动力以及社会影响,会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绝非简单的同义替换。古代士绅的“土地兼并”:首先,我们要明确“士绅”这个群体。他们是.............
  • 回答
    古代士兵的伙食,可以说是战争年代他们生存的基石,也是影响士气、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它的好坏直接关乎到士兵的体能、精神状态,甚至是整个战役的走向。因此,不同朝代、不同军队、不同战役时期的士兵伙食都有着显著的差异,但总体而言,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地了解:一、 主食:填饱肚子是关键 谷物为主: 这是.............
  • 回答
    古代士兵穿的盔甲,很多人可能觉得它笨重又行动不便,似乎挡不住锋利的刀剑,甚至还有点“摆设”的感觉。那么,为什么在那个人工冷兵器时代,士兵们还是兢兢业业地披挂着一身沉甸甸的铁家伙呢?这背后其实是生存和战术的现实考量,绝非无谓的负担。首先,我们得纠正一个误区:古代盔甲并非“没什么用”。它的“用”体现在以.............
  • 回答
    古代士兵和将军们身上披挂的那一身件件打磨过的金属,或者层层叠叠的皮革、织物,可不只是为了好看,那可是他们战场上的命根子。你想啊,冷兵器时代,刀剑斧矛,箭矢弓弩,那威力可不是闹着玩的。一旦被这些玩意儿招呼上,不死也得重伤。所以,盔甲最基本、最核心的作用,就是防护。具体来说,这防护可不是单一的一层壳子。.............
  • 回答
    欧洲古代士兵的军纪,那可不是随便喊几句口号就能维持的。它是一整套严苛的体系,渗透到士兵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战场上的生死存亡,到营地里的日常琐碎,都有一套规矩束缚着他们。这套规矩,与其说是一种“制度”,不如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生存之道,它塑造了士兵们的行为,也决定了军队的战斗力。咱们先从最直接的——战场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考验脑洞。咱们得好好捋一捋。首先,得明确“警用装备(排除枪械)”都包含哪些东西。 一般来说,派出所的警用装备,除了枪,就是这些了: 防暴棍/伸缩棍: 这是最主要的近战武器,长度和材质都比古代士兵的木棒或者简陋的刀剑要优越不少。 盾牌: 防暴盾牌通常是聚碳酸酯或者金属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乍一看似乎是毫无悬念的碾压,但仔细琢磨一下,会发现其中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看看这500个全副武装的现代士兵,能不能在这个10万的古代大军面前,站稳脚跟,甚至取得胜利。首先,我们要明确“全副武装、弹药充足”的现代士兵指的是什么。我理解的是,他们装备了现代步枪(.............
  • 回答
    关于古代士兵穿重甲拿砍刀能否打过老虎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这背后涉及到太多变量,就像一场精心策划又充满偶然的对决。咱们不妨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从几个关键点来聊聊。首先得说,这古代士兵的“重甲”是个大概念,但真要跟老虎较量,那得是相当实在的玩意儿。别以为就是个铁皮罐头,古代的盔甲技术.............
  • 回答
    古代江南士子形象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也不是某个明确的“何时”就突然改变的,而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历史过程。如果非要追溯一个大致的转折点,可以将其放在魏晋南北朝之后,尤其到了隋唐宋时期,那种纯粹的“古惑仔风”在士人群体中逐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内敛、注重文采和道德修养的形象。要理解这个转变,我们需要.............
  • 回答
    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彩对决,古代勇士与现代战士的碰撞,冷兵器与全甲的较量。要断定胜负,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双方的优势劣势,以及格斗的具体规则。参赛选手: 古代士兵: 我们设想一位来自中世纪欧洲的骑士。他身披全身板甲(full plate armour),这是一种能提供极佳防护的金属铠甲,覆盖了身体的.............
  • 回答
    看《新三国》里那铺天盖地的士兵铠甲,要说到古代的级别,那可就复杂了,不能一概而论,得拆开了看。简单来说,这铠甲的“级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材质的档次:这是最直观的级别划分。 基础款:皮甲。 很多步兵,尤其是那些跑龙套的、或者是前期人海战术的士兵,穿的最多的是皮甲。最简单的是用牛皮、犀.............
  • 回答
    这是一场注定要载入史册、也足以让宇宙间任何文明为之侧目的史诗级混战。一面是数量惊人、训练有素的古代士兵军团;一面是体型庞大、力量恐怖的史前巨兽;另一面则是装备简陋、意志尚未磨砺的现代学生。这三方势力一旦碰撞,其混乱程度和残酷程度将超乎想象。那么,在这场不讲道理的对决中,谁能笑到最后?我们先来剖析一下.............
  • 回答
    说到中国古代的“士”,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位身着布衣,却目光如炬,口吐莲花,手持简策,怀揣天下苍生的人——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他并非什么王侯将相的出身,而是以一个“士”的身份,在乱世之中崭露头角,最终辅佐刘备建立蜀汉,留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佳话。为什么我如此喜.............
  • 回答
    在古代战争的滚滚硝烟中,一旦战局失控,军队溃败,士兵们便如同潮水般四散奔逃。他们的去向并非单一,而是充满了随机性、策略性,也掺杂着绝望与求生。要详细说来,这些溃败的士兵会朝以下几个方向逃亡:一、 原路逃回,寻找安全区域(最普遍,但风险高)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本能的反应。当战线崩溃,秩序荡然,士兵们最先想.............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确实存在着一批专门从事翻译工作的官员,他们扮演着沟通不同文化、促进交流的重要角色。虽然不像现代军队那样有明确的“翻译士官”编制,但这些肩负翻译重任的官员,其作用和地位,远非普通士官可比,他们更像是国家层面的语言沟通专家和文化桥梁。提到郑和下西洋,我们不能不提到那些随船的官.............
  • 回答
    古时候单手锤的重量,可不是个固定死的数字,它会随着时间和用途的演变,以及不同地区的锻造技艺和材料,有着相当大的变动范围。一般来说,我们讨论单手锤,重量大概会在二三斤到七八斤这个区间里比较常见。当然,这只是个大概的说法,有些特别轻巧的,可能也就一斤多点,而一些更沉重的,甚至可能超过十斤,但那种就有点往.............
  • 回答
    中国古代战场上,将军使用的长柄武器,无论是枪还是矛,其长度并非固定不变,而是根据时代、作战风格、个人偏好以及所配属的兵种单位(如骑兵、步兵)而有所差异。首先,我们来谈谈矛。矛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兵器,其基本形制是由一个长柄和顶端的锋利的矛头构成。在早期,矛的长度可能相对较短,便于挥舞和刺击。但随着战争.............
  • 回答
    老实说,你这个问题问得真是说到点子上了!古代夏季战场,士兵们披着那沉甸甸的二三十斤重甲,还真不是件容易事。别说中暑了,光是那份闷热和疲惫,就够受的。但他们确实能顶住,而且还保持着战斗力,这背后可有不少门道,绝不是靠一句“意志力”就能打发得了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群古人是怎么做到的。首先,.............
  • 回答
    古代战争中,底层士兵用生命血拼的意义,绝非仅仅是“奉命行事”或“为了国王/国家”。他们的付出,承载着更为复杂和沉重的情感与价值,隐藏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之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掉现代人对战争的滤镜,走进那个时代士兵们的真实处境和精神世界。一、求生与归属:最直接的驱动力对于大多数底层士兵而言,参军.............
  • 回答
    古代守城时,士兵并非只集中在城楼,这是一个常见的误解。虽然城楼是重要的防御节点,但真正长而完整的城墙是整个防御体系的核心。那么,如此长的城墙是如何有效守护的呢?攻城方为何不直接用云梯爬上城墙,再从城内内外夹攻呢?这背后涉及古代战争的许多具体策略和技术考量。漫长城墙的守卫之道:并非“集中”而是“分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