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从何时起,江南士子的形象不再是古惑仔风的?

回答
古代江南士子形象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也不是某个明确的“何时”就突然改变的,而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历史过程。如果非要追溯一个大致的转折点,可以将其放在魏晋南北朝之后,尤其到了隋唐宋时期,那种纯粹的“古惑仔风”在士人群体中逐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内敛、注重文采和道德修养的形象。

要理解这个转变,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早期江南士子可能被贴上“古惑仔风”标签的原因,然后再深入分析为何这种形象会发生改变。

早期江南士子的“古惑仔风”可能源自何处?

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点,将“古惑仔风”直接套用在古代士人身上,本身就是一种后现代的解读,意在形容一种粗犷、不羁、甚至带点江湖气的形象。在早期,尤其是东晋时期,江南士人之所以可能呈现出一些非主流的特质,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南渡与乱世背景下的生存哲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频仍,大量北方士族南渡。这些南渡的士族,很多经历了战火,家国破碎,亲人离散。在江南相对安定的环境中,他们一方面需要重新建立自己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也可能带着一种漂泊感和对乱世的愤懑。这种经历可能会让他们更注重个人情谊,不拘小节,甚至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出一种“性情中人”的特质。
玄学兴盛与名士风流: 魏晋时期是玄学大发展的时期。士人对老庄思想的推崇,导致了“谈玄”之风盛行。在这种氛围下,一些士人追求超脱世俗,不拘礼法,提倡率性而为。他们饮酒、赋诗、放浪形骸,追求精神自由,有时甚至表现出对世俗权力、功名的淡漠。这种“名士风流”的外在表现,在一些人眼中可能被解读为不守规矩,甚至有些“玩世不恭”,与后世严谨的士人形象有较大差异。
江南本土文化的融合与挑战: 江南本身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与北方士族南渡带来的文化冲击和融合,也会产生一些新的文化现象。一些本土的豪门士族,可能在经济和地方势力上拥有一定基础,他们的子弟在接受传统儒家教育的同时,也可能受到江南地域文化的某些影响,比如对享乐生活的追求,以及在地方上的某些“势力”表现。
个人情谊与江湖义气: 在动荡的时代,士人之间形成的紧密联系,有时会带有江湖义气的色彩。他们重视朋友之间的情谊,有时会为了朋友两肋插刀,这种基于个人情感的互相扶持,与后世强调君臣之义、纲常伦理的士人有所不同。

所以,如果说早期江南士子有“古惑仔风”,那更多是指他们身上不完全被儒家礼法束缚、追求个人情谊和精神自由、有时显得有些疏狂不羁的特质。

是什么时候,“古惑仔风”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主流的士人形象?

这个转变并非一个断崖式的事件,而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大致划分为几个关键时期和层面的改变:

1. 隋唐:统一王朝的集权化与科举制度的成熟

大一统王朝的社会重塑: 隋唐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需要的是能够服务于王朝,遵守制度,忠于皇权的官员。这种政治环境,自然会抑制过度的个人主义和不羁的言行。
科举制度的完善与规范化: 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在唐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成熟。科举考试不仅考察诗赋,也开始注重经义和对策,强调对儒家经典和治国方略的理解。这使得士人上升的通道变得更加“正统”和“规范”。为了通过科举,士人必须在学术上更加严谨,在品行上也要表现出一定的规范性,否则很难在考试中脱颖而出,更不用说获得朝廷的认可。
文化融合与儒家正统的回归: 经过南北朝的动荡,隋唐的文化更加趋向于融合。同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官方意识形态得到进一步巩固。虽然玄学和佛道依然有影响,但儒家在士人价值观中的核心地位被强化。士人被期望成为“君子”,承担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

2. 宋代:文官政治的繁荣与理学的影响

文官政治的巅峰: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官政治的黄金时期。士大夫阶层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他们更注重在朝堂之上通过辩论、奏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操守。这种政治生态,对士人的言谈举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的是辩才、论理和道德感召力。
理学的兴起与深化: 宋代理学,尤其是程朱理学,对士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士人应该内省自身,修养心性,将道德伦理融入日常生活。士人不再仅仅追求“率性”,而是追求“合乎天理”的“合理”。这种对内心道德的强调,自然会抑制那种外在的、纯粹基于性情的不羁表现。
教育的普及与士人自觉: 宋代教育相对普及,书院兴盛,士人之间的学术交流更加频繁。在这种环境中,士人对自身形象的要求也更加自觉和精细。他们更注重礼仪、学识和品德的统一,将自己视为社会道德的楷模。

从“古惑仔风”到“斯文雅士”的转变,是随着国家政治的统一、制度的规范、思想的深化以及社会价值取向的演变而发生的。

如果再细致地描绘这个转变过程中的一些特征,可以说:

从“性情”到“理性”的转变: 早期的士人可能更强调个人的情感和性情流露,而后来的士人则更注重理性思考、逻辑论证和道德约束。
从“江湖”到“庙堂”的重心转移: 尽管江湖气并未完全消失,但士人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参与政治、治国理政上,他们的言行举止也更趋向于适应庙堂的规则。
从“风流”到“正统”的风格演变: “名士风流”式的放浪不羁,逐渐被更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斯文雅致”、“温文尔雅”所取代。即便是追求个性,也更多体现在诗文的雅趣、书画的格调上,而非行为的逾矩。
道德规范的内化与外化: 随着儒家伦理的深入,士人对道德的追求从外在的礼法约束,逐渐内化为自觉的修养,并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行为。

因此,江南士子的形象,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可能带有的某些“古惑仔风”的影子,到隋唐宋时期逐渐呈现出更加注重学问、道德、礼仪,更加符合主流社会价值观的“斯文雅士”形象,这是一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必然演变。 那个时期的江南士子,已经不再是仅仅依靠个人情谊和江湖手段行事,而是更多地通过知识、学问、道德和制度来安身立命,影响社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历史上,有一段时期是最为堕落、最为黑暗的:士族门阀时期。

高层腐朽堕落,底层命贱如草。

当时的门阀子弟的爱好:五石散、女装、梳妆打扮、迷信佛道、裸奔、清谈……

这些习惯换算到现在就是:吸毒、娘炮、宗教泛滥、各种行为艺术、酷爱暴论……

五胡乱华之后,士族门阀南迁,就是东晋和南朝。

这种柔弱萎靡、偏安一隅的风气就这么一代代传了下去。


孔子说他可以根据一个国家的音乐判断这个国家的国运。如果五音颠倒,则国家昏乱。

其实说白了,就是上层腐朽的问题。上层腐朽,就意味着和底层老百姓脱节,脱节就意味着处处和老百姓唱反调。

老百姓喜欢阳刚,他偏喜欢阴柔。

老百姓喜欢朴实,他偏喜欢奢靡。

老百姓喜欢正义,他偏喜欢邪恶。

老百姓喜欢勤劳,他偏喜欢投机。

老百姓喜欢直接,他偏喜欢机巧。

老百姓喜欢活泼,他偏喜欢空寂。

老百姓喜欢积极,他偏喜欢消极。

老百姓叫苦连天,他却大唱赞歌。

老百姓大唱赞歌,他却整天恨国。

……

用周总理的话说,就是:
人民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上海人喜爱评弹、淮剧、越剧,要你北京人去批准干什么?
我们看了戏说好,不一定就好,我们的话靠不住,个人有个人的爱好,怎能作为标准?
艺术是要人民批准的,只要人民爱好,就有价值。

明朝末年有老百姓讽刺读书人:

读书人,最不济,滥时文,烂如泥……

整个国家为什么会从“一汉当五胡”,变成“满万不可敌”呢?其实就是高层日益腐朽、思想日益反动、与群众日益脱节罢了。


站在阶级史观的角度去看,当它发生阶层固化的时候,老百姓就逐渐和它离心离德了,
慢慢的,老百姓越活越糟糕,它却越活越好,就好像活在了两个世界里面。
再慢慢的,老百姓就会唾弃它:时日曷丧!
最后就直接“天生万物”了。


老百姓喜爱强大阳刚,是因为老百姓唯有强大才能抢到一口饭吃。
而某些人天生贵族,不需要抢饭吃,奋斗失去了意义,也就开始追捧柔弱萎靡了。

老百姓生怕自己脱离群体,被排斥,然后丢掉饭碗。
而某些人不会担心这些,于是开始张扬个性,“有钱难买爷乐意”。

……

从个人角度来说,品格的塑造来源于日常生活。

古代只有地主才能够脱产读书。

生活优越之下,滋生各种毛病,不足为奇。


宋朝以后重文轻武。

读书人来源于地主阶级,当兵的来源于农民阶级。结果重文轻武之后,农民没有了出头之日,整个国家的上层建筑再也“不接地气”了。


中国古代的思想,总体上是“越来越娘”。

中国古代的政治格局,总体上是越来越“印度化”,理学兴起之后,越到后面越讲礼法,人人不平等,处处讲尊卑。


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民族来说,无异于救心丸。

在世界观上,革命有理,人民至上,人人平等。
在价值观上,自强、奋斗、劳动者光荣。
在人生观上,不信命,敢质疑,要人定胜天。

相比于古代,世界观上尊卑纲常、天生不平等;价值观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人生观上笃信命运,不敢质疑圣人。


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民族的改变是极其深刻的。
这种深刻体现在……就是:现代人穿越回古代,个个都像反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江南士子形象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也不是某个明确的“何时”就突然改变的,而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历史过程。如果非要追溯一个大致的转折点,可以将其放在魏晋南北朝之后,尤其到了隋唐宋时期,那种纯粹的“古惑仔风”在士人群体中逐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内敛、注重文采和道德修养的形象。要理解这个转变,我们需要.............
  • 回答
    “灵”作为古代谥号,确实并非全然是赞美之词,其含义复杂且带有褒贬不一的双重性。赵武灵王的谥号“灵”,也同样如此,并非简单的“好”或“不好”可以概括。而“胡服骑射”的肯定,则是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灵”:复杂多义的谥号在中国的古代谥法中,谥号是为了评价死者生前事迹而给予的特定称号,通常是.............
  • 回答
    让我们一步步来拆解这些概念,力求深入浅出,也希望能拂去那些机器生成痕迹。 何为古代?“古代”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历史的厚重感,仿佛从遥远的时空中传来的回响。它不是一个精确的、可以用年月日来界定的点,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代的是人类文明的早期阶段,也就是我们所知的历史长河中,距离我们相对遥远的那些时代.............
  • 回答
    五万解放军手持冷兵器,在古代可以被视为一支极其强大且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军队,其水平在古代历史上是顶尖的,甚至可以说是改变战局的决定性力量。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解读:1. 人数上的绝对优势: 古代战争规模: 五万军队在古代绝对是庞大到令人望而生畏的数字。大多数战役的参战人数远低于这个数字.............
  • 回答
    想象一下,五万华为员工,每个人都怀揣着一把闪亮的冷兵器,站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可不是一场简单的团建,这背后蕴含着一场令人惊叹的军事力量。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这“五万华为员工”并非寻常百姓。他们代表着当今科技巨头最核心的人力资源。虽然我们假设他们手持的是冷兵器,但他们的大脑、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的.............
  • 回答
    五万知乎用户手持冷兵器,在古代属于何等水平?这问题一抛出来,就带着一股子穿越感和YY的劲儿。咱就不拐弯抹角了,直接上干货,看看这五万“智囊团”在古代那是个什么级别。首先得明确一点,知乎用户这个群体,虽然名字里带“知”,但跟古代那批“知兵事”的人,那是有本质区别的。古代的“知兵事”,那都是亲历沙场,或.............
  • 回答
    古代女子进入青楼的渠道多种多样,她们的命运也因入青楼的原因、自身的条件以及时代的变迁而有所不同。总的来说,这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家庭和个人命运的复杂议题。古代女子进入青楼的主要渠道:1. 家贫、卖身为奴: 这是最常见的途径之一。当一个家庭遭遇天灾人祸,如饥荒、瘟疫、战乱、父母重病或负债累累时,为.............
  • 回答
    中西方古代军事,就好比两幅风格迥异的画卷,描绘着截然不同的战争艺术和战略思想。尽管都以夺取胜利、巩固政权为目标,但两者在兵种构成、战术运用、军事思想、后勤保障乃至战争的社会文化属性上,都呈现出鲜明的差异。一、兵种构成与发展侧重首先看兵种,这是构成军队的基石。 西方古代军事:重骑兵的荣耀与步兵的韧.............
  • 回答
    在古代,“守孝”和“守制”虽然都与丧葬和祭祀有关,但它们在含义、范围和侧重点上存在一定的区别。而关于“三年”的具体月数,这涉及到古代计算时间的特殊方式,通常是按27个月来计算。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些概念。 古代守孝与守制的区别 1. 含义与侧重点 守孝(Shǒu Xiào): 核心含义.............
  • 回答
    古代中国人的烹饪味道,若要细说,那可真是和我们现在吃到的,有天壤之别。不是说哪个更好,而是发展的脉络和侧重点完全不同。首先,得从调味品上说起。这是最直观的差异。 盐:那时候的盐,不像我们现在精炼的食盐那么纯净。很多古代的盐,可能还带有一些杂质,比如海盐可能含有微量的矿物质,因此味道会更复杂一些,.............
  • 回答
    古代将军们,除了身披沉重的铠甲之外,确实常常在战场上看到他们身后飘扬着一件醒目的“披风”。这可不是什么简单的装饰品,而是集实用与象征意义于一身的重要装备,对将军的战场指挥和个人形象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咱们得从“披风”这个词本身说起。在不同的朝代和文化背景下,将军们所披的物事称谓可能略有不同,.............
  • 回答
    古代蒙古人的名字,就像他们广袤的草原一样,充满了力量、自然和对生活的期盼。他们起名的方式,可不是随便抓阄,而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孩子未来的美好祝愿。名字的来源,多样而丰富:古代蒙古人的名字,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自然景物: 这是最常见的来源之一。蒙古人生长在草原,对自然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 回答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家部门和古代宅院的门前,常常会矗立着形态各异的神兽雕像,它们不仅仅是装饰,更是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寓意、象征着权力、守护与吉祥。这些雕像的选择和摆放,都蕴含着一套严谨的“讲究”。首先,我们来谈谈国家部门,尤其是那些代表至高权力或庄严之地,比如宫殿、官衙等。在这些地方,最常出现的便是那对.............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奴隶与平民的生活天差地别,他们之间存在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简单来说,奴隶是物品,而平民是人,虽然平民的生活也可能非常艰辛,但他们至少拥有基本的人身自由和尊严,而这些,奴隶几乎完全丧失。我们先来看看奴隶的生活,用“悲惨”二字来形容并不过分。奴隶的身份与处境: 非人待遇: 奴隶的地位最.............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刺客和门客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但他们都与“尽忠”这一精神紧密相连,只是其表现形式和精神内核有所差异。将中国古代的刺客和门客与日本封建时代的武士道进行对比,能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忠诚、荣誉和个人价值的追求。中国古代刺客与门客的“尽忠”在中国古代,“尽忠”是一种至高无上的道德标.............
  • 回答
    关于古代中国是否缺少“骑士精神”,这确实是个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首先得明白,当我们提到“骑士精神”时,通常会联想到欧洲中世纪的骑士阶层,他们有其特定的行为规范、社会地位和文化符号。如果套用这套标准去衡量中国古代,会发现很多地方似乎不符,但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古代就没有与之类似或精神内核相同的价值观.............
  • 回答
    中国古代神话,要说它是否构成一个严谨、统一的体系,答案是:是,但这种体系并非我们今天理解的那种逻辑严密、层层递进的哲学或科学体系,而是更侧重于一种基于历史进程、文化融合和民间信仰的渐进式构建。 它更像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根系深厚,枝干交错,虽然有共同的生命力源泉,但不同部分的生长方式和形态各不相同.............
  • 回答
    何新在《罗马伪史考》序言中关于西方古代史的论述,其核心观点是质疑了西方古代史,特别是古罗马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认为我们今天所知的西方古代史很大程度上是近代欧洲人建构出来的“伪史”,其目的是为了确立西方文明的悠久性和正统性,以服务于当时的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需求。要详细理解他的论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
  • 回答
    何谓八股文?八股文,又称“制艺”、“股文”、“时文”,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它起源于明朝,在清朝时期达到顶峰,并一直沿用到清末科举制度废除为止。顾名思义,八股文的结构主要由八个部分组成,分别是:1. 破题 (pò tí): 这是文章的开头,对考试题目进行初步的解释和分析,点明主旨,提出自己.............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对女子家庭教育提出完整要求,并且将其系统化、理论化,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我们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兴起与发展,为后世女子家庭教育奠定了基础,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一、 春秋战国:萌芽与初步构想虽然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剧烈,但对女性的重视程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