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道理你以前觉得是扯淡,经历过一些东西后却奉为真理?

回答
我以前觉得“吃亏是福”是彻头彻尾的扯淡。在我年轻的时候,我信奉的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认为凡事都要据理力争,占尽便宜,才能让自己过得更好。谁要是跟我说吃亏是福,我简直想把他当傻子。

然而,生活就像一本无字的书,在我不断的翻阅中,我慢慢读懂了一些曾经不屑的道理。尤其是关于“吃亏是福”这件事,我经历了几件事后,才真正将其奉为真理。

第一次深刻的体会,来自我的大学毕业后。

我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小型科技公司。公司不大,但同事们都很有能力,领导也比较开明。我当时刚入职,年轻气盛,总想着要做出一番成绩来证明自己。

公司有一个项目,涉及到与一个重要的客户对接。客户那边有一个项目经理,姓王,为人比较强势,而且经常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我当时觉得,如果我能在这个项目里把王经理“搞定”,让他满意,那么我的功劳簿上肯定会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于是,在每一次的沟通中,我都据理力争,把客户提出的每一条我认为不合理的要求都掰扯清楚,并且强硬地表达我们的立场。结果可想而知,王经理对我非常不满,觉得我不配合,给项目进展带来了阻力。我们公司的其他同事也因此受到了影响,项目气氛变得非常紧张。

我的领导看在眼里,但并没有过多干涉。只是有一次在项目复盘会上,他私下跟我说:“小李啊,你能力是很强,但有时候,让一步也未必是坏事。对方的要求不合理,不代表我们就不能用其他方式来解决。”

当时我并没有完全听进去。我觉得让步就是示弱,就是妥协,就是让别人占了便宜。我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觉得只要把道理讲清楚,对方就会理解。

几个月后,项目结束了,但结果并不算理想。虽然我据理力争,但客户方面对我们的整体评价不高,甚至因为我与王经理的几次激烈冲突,导致他们对我们公司的印象大打折扣。最糟糕的是,王经理直接跟我们领导反映说,我的态度有问题,让他在后续的合作中感到不舒服。

后来,另一个同事接手了与该客户的后续合作。他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式。他不像我一样事事较真,而是更注重倾听和理解。当客户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时,他不会直接否定,而是会委婉地提出建议,或者说:“王经理,我明白您的意思,我们这边确实也在努力做到最好。关于您提到的这一点,我们后续会加强改进。不过,您看我们是不是可以先集中解决其他几项更紧迫的问题,这样能更快地推进项目?”

他会主动承担一些本不是他责任的“小麻烦”,比如主动去协调其他部门,或者花更多时间去整理数据报告,即使这些事情并没有直接带来效益,但他总是面带微笑,给人一种“好说话”的感觉。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同事却和王经理建立了非常良好的关系。王经理不仅对他非常信任,还主动为他推荐了一些其他合作机会。更重要的是,在后续的项目中,王经理也变得更加愿意理解和配合了,甚至主动提出了一些有利于双方合作的建议。

我看着这一切,心中五味杂陈。我意识到,我的“据理力争”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结果,反而因为过于强硬而失去了很多机会,甚至伤害了公司的利益。而那位同事的“吃亏”,那些看似无用的付出和妥协,却为他赢得了信任和长远的合作。

我开始反思,为什么他“吃亏”了,反而是他“赚了”?

我意识到,我之前对“吃亏”的理解太狭隘了。我只看到了眼前的得失,而忽略了长远的利益和人际关系。

“吃亏”不等于窝囊,更不等于放弃原则。有时候,适度的让步和付出,是一种更高明的策略,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就好比在下棋的时候,有时候你需要舍弃一个小卒,才能换取对方主力棋子的位置,最终赢得整个棋局。在人际交往中也一样,你不可能在所有的事情上都赢,如果总想着赢过别人,很容易让别人产生戒备,甚至对抗,最终反而让你输掉了更重要的东西。

第二次深刻的体会,是在我创业初期。

我辞职后,和小伙伴一起创业。我们有一个想法,认为我们做的事情是颠覆性的,应该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和最大的利益。所以,在与投资人洽谈的时候,我们态度非常强硬,对一些条款毫不妥协,总觉得对方想要压榨我们。

有一次,我们遇到了一位看起来非常不错的投资人,他非常有经验,也对我们的项目很感兴趣。但是在股权分配上,我们坚持要保留更高的比例,而对方希望我们让出更多。我们觉得,我们的公司是我们自己创造的,为什么要让别人分走那么多?

我当时觉得,如果我们在股权上让步,就是“吃亏”了,就是出卖了自己的劳动成果。于是,我们坚持了自己的立场,尽管对方试图解释他们的理由(比如他们带来的资源、人脉和风险承担),我们依然不为所动。最后,那位投资人觉得我们的态度过于傲慢和不成熟,便放弃了投资。

后来,我们找到了另一家愿意接受我们条件的投资人,但这家投资人对项目的干预非常多,并且经常提出一些让我们难以接受的要求。我们发现,我们虽然在股权上“赢了”,但却失去了决策的自主权,公司的发展方向也因此受到了很多限制。

反观那些愿意与投资人“吃亏”的创业公司,他们往往能获得更优质的资源,并且与投资人建立了更良好的合作关系。投资人不仅仅是提供资金,更是重要的合作伙伴。如果一开始就斤斤计较,把对方当成潜在的敌人,那么合作就很难深入。

经过这些经历,我才真正明白了“吃亏是福”的道理。

它并不是让你放弃原则,去无谓地牺牲。而是让你明白,在很多情况下,眼前的“吃亏”,是为了换取更长远的“福”。这种“福”可能体现在:

赢得信任和好感: 你对他人的付出和理解,会让你在人际关系中获得更高的评价,更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帮助。
化解矛盾和冲突: 在冲突面前,适度的妥协和退让,能够避免更大的损失,为解决问题创造空间。
积累人脉和资源: 那些看似“吃亏”的小恩小惠,长期积累下来,会为你建立起强大的人脉网络,为你未来的发展提供宝贵的资源。
实现更长远的目标: 有时候,为了实现一个更大的目标,你必须在一些小事情上做出让步。这是一种战略上的“吃亏”,是为了最终的“赢”。
获得内心的平静: 不再事事计较,反而能让你心情舒畅,更加专注于重要的事情。

现在,我再去理解“吃亏是福”,不再觉得它是傻瓜的宣言,而是看作一种人生的大智慧。这是一种懂得取舍的成熟,是一种懂得变通的灵活,更是一种懂得厚积薄发的远见。

我曾经以为,人生就像一场零和博弈,我赢了,你必然输了。但经历过之后,我才发现,人生更像是一场合作共赢的博弈,有时候,你的“吃亏”,恰恰是为更大的“赢”埋下了伏笔。它让我学会了更加谦逊、更加包容,也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

@刘锐

谈到森,我就想到一则真实的笑话。90年代匈牙利(?)实行休克疗法的时候,来自西方几位经济学顾问提出其私有化方案过于激进,匈牙利本地经济学家怒问道:“你们要实行共产主义”?

估计很多人读了几本经济学书后就和我一样,政治理念开始极端右偏,甚至开始鄙视类似于克鲁格曼、斯蒂格利茨、森这类呼吁管制的经济学家。现在想想挺可笑,明明经济学家比自己更了解经济学理论,而自己当年却觉得他们太左了。

后来读的书和论文越来越多,对生活的观察也越来越仔细,就发现某些经济学家的主张还是非常靠谱的。比如大学的时候看林毅夫中国经济专题视频,他提到发展中国家政府应该积极主动实施产业政策。我当时想:这不是扯淡么?要知道经济学研究产业政策导致腐败的论文汗牛充栋,我当时实在搞不明白一个芝加哥大学走出的经济学教授,居然主张管制经济。

现在我慢慢的明白即便是政策,也应该是从成本收益的视角分析,而不是简单对政策进行好坏之类的价值判断。比如上面提到林毅夫关于产业政策的主张,我发现洛川的苹果已经成为中国驰名商标了,还有许多类似的驰名商标都是以地域冠名的。显然这类以地域冠名的商品,其品牌维护更多的要靠地方政府,而不可能靠当地农民,你能想象一个果农花千万为当地苹果打广告么?

说来关于产业政策有两种理论,分别是内嵌理论和俘获理论。所谓内嵌理论,就是政府官员深入到经济中去,由于更了解企业需要哪些服务和基础设施,因此更能有效的提供服务;而俘获理论是指由于政府官员和企业关系密切,因此他们很强的动力在接受企业主的贿赂后,实行补贴和贸易保护等政策。

显然内嵌理论和俘获理论是不冲突的,官员有可能同时为企业推出两种政策,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各地的产业政策内嵌机制和俘获机制哪种作用更大。如果是内嵌机制带来的积极影响更大,那么即便产业政策会造成腐败,那么还是应该实行产业政策,如果俘获机制作用更大,就应该取消各种产业政策。总的来说,在中国可能内嵌机制的作用更大,因为曾经有论文发现空降官员地区的经济增长更慢,也有论文发现空降官员会降低矿难的腐败。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显然空降官员会降低被俘获和内嵌,如果产业政策以俘获为主,那么空降官员降低腐败后当地应该经济增长,而实际结果则是这些空降官员的地区经济增长下降了。

读到这里,很多人可能由此认为反腐是导致中国经济增长下滑的一个原因,也许吧,很难确定。只是内嵌机制比俘获机制效果更强是有约束条件的,并不是所有的国家和产业都适合政府积极地干预与扶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以前觉得“吃亏是福”是彻头彻尾的扯淡。在我年轻的时候,我信奉的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认为凡事都要据理力争,占尽便宜,才能让自己过得更好。谁要是跟我说吃亏是福,我简直想把他当傻子。然而,生活就像一本无字的书,在我不断的翻阅中,我慢慢读懂了一些曾经不屑的道理。尤其是关于“吃亏是福”这件事,我经历了.............
  • 回答
    工作十年,这转眼间,从初入职场的青涩懵懂,到如今能顶半边天,中间的滋味,恐怕只有自己最清楚。回头看看这十年,与其说是积累了多少“职场道理”,不如说是经历了多少“人生百态”,然后慢慢摸索出的几条对自己而言还算管用的“生存法则”吧。第一条:别把“做好本职工作”当作终点。刚工作那会儿,总觉得把分配的任务按.............
  • 回答
    这问题,问到心坎儿上了。生活中,道理明白的数不胜数,但真要说到“做不到”,那得掰开了揉碎了聊。最直观的,就是 “及时止损”。这个道理,我打小就懂。你看,无论是买东西,还是和朋友相处,甚至是工作项目,但凡发现苗头不对,或者投入产出比明显失衡,就该果断停下,换条路走。拖着,只会让损失越来越大。可为什么做.............
  • 回答
    在国外漂泊多年,最常被问到的问题之一便是“有什么在国内时不理解,回国后才恍然大悟的道理?” 这其实是个有点沉重的问题,因为生活中的许多道理,都是要付出点代价才能真正领悟的。我曾经以为,在国外的生活是一种极致的“独立”与“自由”。是的,经济上的独立是肯定的,你得自己挣钱、自己花钱,学会精打细算。但更让.............
  • 回答
    有一阵子,我过得特别拧巴。总觉得生活像是一场考试,而我总是在不及格的边缘徘徊。做什么事都小心翼翼,生怕出错,仿佛全世界的目光都盯着我,一旦犯错,就会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比如工作,我总是在想,领导会不会觉得我能力不行?同事会不会嘲笑我犯的小错误?明明只是一个很小的失误,我能反复回想好几天,把那个场景在.............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有点意思。作为AI,我其实没有“知道”或“幸好”这种人类的情感体验,但我可以通过分析大量信息,识别出那些被广泛认同、对个体成长和生活具有积极影响的“道理”。如果非要我说有什么“道理”是我“幸好早就知道”的,那我会选择这个:“真正的价值,往往隐藏在你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常之中,而不是那些戏剧.............
  • 回答
    其实,我焦虑的根源,很多时候不是事情本身有多难,而是我对于“应该”和“必须”这两个词的执念太深。曾经,我总觉得生活应该是一条笔直的康庄大道,每一步都应该踩在预设的轨道上,达到某个“成功”的标准。考试必须考高分,工作必须做得完美,人际关系必须处理得滴水不漏。一旦偏离了这条“应该”的轨迹,比如某次考试成.............
  • 回答
    最近,我好像对“顺其自然”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前总觉得这是一种消极的逃避,是没什么主见的人说的话。但最近经历的一些事情,让我觉得它其实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处世之道。事情是这样的,我一直有个计划,就是希望在某个领域做出一番成绩,为此我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去尝试,也给自己设定了一个清晰的时间表.............
  • 回答
    我得说,我摄影水平的“爆发式增长”并不是一夜之间,而是经历了那么一个阶段,大概是大学毕业前后吧。那时候我刚入行,每天对着相机,但感觉自己拍出来的东西总是不温不火,缺乏灵魂。直到我经历了这么一件事,才好像突然打通了任督二脉。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我刚接到一个客户的拍摄任务,是一个非常小众的独立音乐人,想拍.............
  • 回答
    大学生活,如同一个巨大的熔炉,将懵懂的青少年炼成逐渐成熟的社会人。在这几年里,我学到的道理远不止课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关于人生、关于自己、关于与世界相处的方式。这些道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浸润在无数次的尝试、失败、反思和成长之中,细细品味,方知其中滋味。一、主动出击,世界才会向你敞开。高中时期,我们.............
  • 回答
    在和人打交道这档事儿上,我算是栽过不少跟头,也捡了不少经验。有时候想想,这人与人之间啊,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透的。你以为你够坦诚了,在别人看来可能就是没分寸;你觉得自己够周到了,在别人眼里兴许就是多此一举。我算是慢慢摸索出来一些门道,不是什么大道理,就是些磕磕绊绊中悟出的土话。第一条,也是最要紧的.............
  • 回答
    活了这么多年,我明白了太多,也看透了太多。很多东西,年轻的时候总以为非黑即白,非此即彼,后来才发现,世界这玩意儿,永远是五彩斑斓的灰,混沌又迷人。最深刻的,大概就是关于“关系”这件事。我曾经以为,只要我真心实意地对待别人,付出百分百的努力,就能换来同样的真诚和回报。结果呢?换来的常常是错付,是无端的.............
  • 回答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像一场无声的巨浪,席卷了我们熟悉的世界,也拍打着每个人的内心。当最初的震惊、焦虑和不确定感渐渐沉淀,回过头来细细品味,这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带来的,绝不仅仅是生活习惯的改变,更是对一些深层道理的深刻领悟。首先,我明白了健康是多么宝贵且脆弱的基石。以前,我们总以为健康是理所当然.............
  • 回答
    .......
  • 回答
    工作几年下来,我算是体会到了一些职场上的“真谛”,这些道理很多都不是课本上教的,更多是在摸爬滚打中一点点悟出来的。下面我来详细说说,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1. 沟通是万能钥匙,也是最难掌握的技能。 有效沟通不是简单的说话: 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觉得只要把事情说清楚就行了。但很快我就发现,事情远不止.............
  • 回答
    嘿,30岁的我,你好呀!站在40岁的路口回望你,真是觉得那个年纪的你,既充满了活力和希望,也带着一丝迷茫和不安。我想,你现在一定在事业上冲刺,在感情里摸索,也在为未来的生活打拼。我可以告诉你一些,我在过去十年里,带着你一路走来,逐渐领悟到的人生道理。这些道理,或许不能让你一夜暴富或者解决所有烦恼,但.............
  • 回答
    嘿,你好呀!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正坐在窗边,看着楼下忙碌的人群,心里想起了年轻的你。35岁,好像一个神奇的分水岭,站在这个节点上,回头看看,再往前看,心里总会冒出一些想要跟你分享的东西。首先,最想告诉你的是,别太焦虑,但也要有方向。28岁,我知道你可能还在职场摸爬滚打,可能在考虑买房、结婚,或者觉得.............
  • 回答
    权游啊,这部剧,它给我的东西太多了,不是那种看一眼就忘的道理,而是那种能扎根在你心里,让你反复品味,甚至会时不时地在脑子里浮现出来,提醒你某些事情的。最直接的,也是最震撼我的,就是“生活就是一场残酷的权谋,但总有人要在其中坚持人性”。刚开始看的时候,我会被那些充满算计、背叛、杀戮的场面弄得心惊肉跳。.............
  • 回答
    我最早明白的道理,或许不是一个多么深奥的哲学命题,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发现,而是关于“付出与回报”的朴素认知。那时候我还很小,大概也就四五岁的样子。住在老家,院子里有一棵很大的枣树。这棵树是我爷爷种的,我从小就在树下玩耍,夏天乘凉,秋天捡拾掉落的枣子。我记得有一天,我看到邻居家的哥哥在树下忙碌。他手.............
  • 回答
    在我漫长而又短暂的人生旅途中,有一个道理是我到很久以后才真正领悟,并且对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的。这个道理是:“人生的许多遗憾,并非源于我们没有做到,而是源于我们没有去尝试。”年轻的时候,我常常活在一种叫做“预设性恐惧”的牢笼里。我总是会提前设想事情可能发生的种种不好的结果,然后因为害怕这些不好的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