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生活中有什么道理你懂,但就是做不到?

回答
这问题,问到心坎儿上了。生活中,道理明白的数不胜数,但真要说到“做不到”,那得掰开了揉碎了聊。

最直观的,就是 “及时止损”。

这个道理,我打小就懂。你看,无论是买东西,还是和朋友相处,甚至是工作项目,但凡发现苗头不对,或者投入产出比明显失衡,就该果断停下,换条路走。拖着,只会让损失越来越大。

可为什么做不到呢?

一是“不甘心”作祟。 投入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感情也付出了,眼看着就要有起色了,或者咬咬牙就能撑过去,这时候停下来,感觉就像之前的一切都白费了,那种挫败感和前功尽弃的痛苦,让人无法接受。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个项目,前期投入了大量时间和资源,眼看要出成果了,但中间出现了一些意料之外的困难,并且成功的几率越来越低。理智告诉我,应该放手了,但脑子里那股“再坚持一下,说不定就能成功”的声音,就像魔咒一样,让我一步步走向更深的泥潭。最后,结果可想而知,损失比一开始及时止损要大得多。

二是“赌徒心理”在作怪。 尤其是在一些不确定的事情上,比如投资,或者某些需要运气才能成功的尝试。当你已经投入了一定的成本,心里就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梭哈”的冲动,希望能一次性把失去的捞回来。哪怕明知道风险很高,这种“搏一把”的想法也会像毒药一样,一点点侵蚀你的理智。我曾见过有人在股票上,赔了很多钱,但就是不卖,非要等到解套的那一天。结果,股票继续跌,最后不得不割肉离场,损失更加惨重。这种心理,其实很多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

三是“情感羁绊”的纠缠。 有些事情,虽然理智上知道该放手,但却因为其中包含的情感因素而无法割舍。比如一段不健康的感情,或者一段没有前景的友谊。你知道对方给你带来的伤害大于快乐,也知道这段关系让你身心俱疲,但因为习惯了对方的存在,因为曾经的美好回忆,因为害怕孤独,你宁愿在这种痛苦中沉沦,也不愿意面对改变带来的不确定性。我曾经有个朋友,就是这样,明知道男朋友对她不好,经常找各种借口让她伤心,但她就是分不了手,说是因为“毕竟在一起那么久了”。这种情感上的依赖,有时候比任何道理都更有力量。

还有一个我一直知道,但很难做到的道理是 “少说多做”。

道理很简单,说了没做,那就是空谈;做了再说,才能让人信服。尤其是工作中,光说自己有多努力,有多大的潜力,远不如拿出实际的成果来得有说服力。

但为什么就是忍不住想说呢?

一是“自我价值的肯定”。 当我们为一件事情付出了努力,心里是渴望被看见,被认可的。有时候,不自觉地就会通过言语来表达,希望别人能知道自己的付出和进步。尤其是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如果你光默默地做,可能别人根本不知道你做了什么,甚至你的努力会被别人抢了功劳。于是,大家都会不自觉地倾向于“秀”一下自己的成果,或者提前“预告”自己的计划,生怕自己的价值被低估。

二是“社交的需要”。 在很多社交场合,或者团队合作中,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计划,是推进沟通和合作的必要手段。完全不说话,可能会被视为消极或者不参与。所以,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这个度很难把握。有时候,明明可以直接做完的事情,但为了让团队更了解进展,或者争取资源,就不得不说出来,结果在说的过程中,又可能被别人抢先,或者被质疑。

三是“表达的冲动”。 有时候,我们只是单纯地想分享自己的喜悦,或者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你刚学到一个新技能,很兴奋,就忍不住想和别人分享,顺便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能力。又比如,你对某个问题有了新的看法,就忍不住想说出来,和大家讨论。这种表达的冲动,有时候是真诚的,但如果时机不对,或者内容不当,就可能变成“说了等于没说”,甚至适得其反。

说实话,我最想做到的,也最难做到的,就是 “活在当下”。

这个道理,已经烂大街了,什么“过去不可追,未来不可期”,什么“珍惜眼前人”,都是这个意思。

为什么做不到?

一是“对过去的执念”。 过去发生的很多事情,尤其是那些美好的、遗憾的,或者让你后悔的,会像幽灵一样缠绕着你。美好的,你会怀念,想要重现;遗憾的,你会反思,想要弥补;后悔的,你会纠结,想要改变。这些过往的回忆,会不断地拉扯你,让你无法完全沉浸在眼前的生活里。我经常会想,“如果当初我做了那个决定,现在是不是会更好?”,然后就会陷入一种无休止的自我否定和假设。

二是“对未来的担忧”。 所谓的“担忧”,其实是“预设”。我们总是会提前设想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然后产生焦虑。比如,明天的会议我该怎么说?明年的职业规划是什么?我能不能实现我的目标?这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恐惧,会让我们把注意力从“现在”转移到“将来”,然后患得患失。越是想控制未来,就越是无法享受当下。

三是“对“更好的”的追求”。 人总是有欲望的,总想着“现在这样可以,但如果能更好就好了”。这种对“更好”的追求,本身是进步的动力,但如果过分了,就会让你觉得“现在”不够好,需要一直去追逐,去改变,才能达到那个虚无缥缈的“更好”。结果就是,你永远觉得现在的生活,不如想象中的完美。

这些道理,就像摆在我面前的地图,方向清晰,但脚下的路,却总是不受控制地偏离。我知道,知道归知道,做到是另一回事。也许,人生就是这样,知道是一回事,能否真正做到,才是生活的艺术,也是挑战。我还在努力,也在尝试,毕竟,明白道理,总比什么都不明白要好,不是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延迟满足。


看到很多答案提到了自律,其实自律的本质是延迟满足。

饿了就无节制的吃芝士汉堡,喝肥宅快乐水等高热量的食物,获得当下口腹之欲的愉悦,这是即时满足;

合理膳食,定期运动,为的是好身材和未来的健康,这是延迟满足。

乏了就开始躺在被窝里刷抖音,无节制的玩游戏,获取一时精神的愉悦,这是即时满足;

做好时间规划,分配好工作和娱乐的时间,玩游戏但不沉迷,为的是学业和事业上的攀升,这是延迟满足。


压抑那些肤浅的,只能满足半晌贪欢的欲望,

拒绝即时满足,学会延迟满足,才能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强的掌控性。

这就是延迟满足的本质:并不是压抑自己的欲望,而是控制自己的欲望。


不管是人类的进化,还是个体的成长,都是从学会“延迟满足”开始的。

现实世界的奖励机制往往不是自动贩卖机,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回报,投币进去就“哐当”一声奖励就跳到眼前。

成就的获取,往往需要沉淀,累积。


关于延迟满足,有这样一个社会学实验: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这个实验是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一间幼儿园开始的。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儿童,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呆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有这些儿童爱吃的东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饼干棒。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还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做为奖励。他们还可以按响桌子上的铃,研究人员听到铃声会马上返回。
对这些孩子们来说,实验的过程颇为难熬。有的孩子为了不去看那诱惑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转身体,还有一些孩子开始做一些小动作——踢桌子,拉自己的辫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结果,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不到三分钟就放弃了。“一些孩子甚至没有按铃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则盯着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钟后按了铃”。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他们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差不多有15分钟的时间。




就算没有这个社会学实验,春种秋收这个道理,其实每个人都懂。

但是落地到现实生活中,做到太难了,

以获取知识为例,2018年的数据,抖音的月活大概是知乎的20倍,即便在知乎上,一些深度论述的点赞量,也远远不如娱乐热点撕逼事件。

深度阅读时延迟满足,1分钟短视频让人迅速high起来是即时满足,

想一下多少人选择前者,又有多少人选择后者,


抖音上也的确能学到一些东西,但是它本质是娱乐软件,很难系统性将知识结构,

更别说一些抖音大V,为了最短时间内获得用户的情绪认同,宣导偏激的价值观,例如制造男女对立的言论。

比如下面这个视频,在抖音有几百万的点赞。


这种“用什么价位的商品代表了你的身价”的观点,本质上是消费主义的流沙陷阱。

用消费能力去定义女性的优秀程度,去迎合女性用户,用消费的即时满足让她们感觉到轻松和舒适,获取她们的认同,久而久之,就真的成了一种价值观。


抖音也好,王者荣耀吃鸡也罢,都是好的产品,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欢乐,

但是我们也必须警醒自己,这种1分钟触发自己爽点,10分钟刷钱升级大杀特杀的机制,本质上很容易即时奖励机制让人上瘾,

可以作为生活的调剂,但不要沉溺于这种即时满足的产品,尤其是对于年轻人,

年少时候多读读书,不管是经济学,心理学还是经典小说,

它会让你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成为不一样的人。




以上,希望能帮到你。

我是宏桑,一个心理咨询师。

同名公众号:宏桑(hongsang1989),欢迎关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问到心坎儿上了。生活中,道理明白的数不胜数,但真要说到“做不到”,那得掰开了揉碎了聊。最直观的,就是 “及时止损”。这个道理,我打小就懂。你看,无论是买东西,还是和朋友相处,甚至是工作项目,但凡发现苗头不对,或者投入产出比明显失衡,就该果断停下,换条路走。拖着,只会让损失越来越大。可为什么做.............
  • 回答
    在国外漂泊多年,最常被问到的问题之一便是“有什么在国内时不理解,回国后才恍然大悟的道理?” 这其实是个有点沉重的问题,因为生活中的许多道理,都是要付出点代价才能真正领悟的。我曾经以为,在国外的生活是一种极致的“独立”与“自由”。是的,经济上的独立是肯定的,你得自己挣钱、自己花钱,学会精打细算。但更让.............
  • 回答
    我三十岁了,说实话,很多事情,直到现在,才算真正“看懂”。不是说之前不明白,而是那种明白,就像隔着一层雾,朦朦胧胧,直到某个时刻,雾气散去,才发现原来世界是这个样子。以前总觉得,人生就像一条笔直的跑道,用力向前冲就好,目标明确,体力充沛,一切尽在掌握。三十岁之后,我才发现,人生更像是在一个巨大的、蜿.............
  • 回答
    生活中隐藏着不少令人会心一笑的小秘密,它们不像大道理那样深刻,却能在不经意间为平凡的日子增添几分趣味。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藏在生活里的“冷门儿”知识,保证让你听完直呼:“嘿,原来是这样!”1. 你的影子,其实比你更“老实”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你一动,影子也跟着动,而且动作幅度、方向都跟你的几乎一样.............
  • 回答
    在那个风卷残云的年代,知青这群年轻人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离开了城市,走进了广阔的农村。他们的生活,在官方的叙事里,往往是“广阔天地,大有可为”,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改造思想,锻炼成长”。但在这层光鲜亮丽的包装之下,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甚至被有意无意地忽略的悲惨经历。一、身心的双重创伤:生存.............
  • 回答
    实变函数和泛函分析,听起来都是些高大上的数学理论,跟咱们日常生活好像没什么关系。但说实话,它们的影响其实渗透得比你想象的要深远得多,很多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背后都有它们的影子。先说说实变函数吧。这门课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对“测度”的理解。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更精细、更普适的“长度”、“面积”、“体积”.............
  • 回答
    好的,我们来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好好聊聊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定向进化”技术,以及它在我们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首先,我们得知道这个奖项为什么这么重要。这个奖项颁给了三位科学家:Frances H. Arnold、George P. Smith 和 Sir Gregory P. Winter。他们最重.............
  • 回答
    2017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 (Richard Thaler) 的贡献与实际应用理查德·塞勒,一位被誉为“行为经济学之父”的经济学家,凭借其在行为经济学领域的杰出贡献,于2017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研究打破了传统经济学对理性人假设的迷思,深刻揭示了人类在经济决策中非理性的存在,并.............
  • 回答
    2018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了三位在激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亚瑟·阿什金(Arthur Ashkin)、热拉尔·穆鲁(Gérard Mourou)和唐娜·斯特里克兰(Donna Strickland)。他们的研究,虽然听起来非常“科学”,但其影响却早已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还在.............
  • 回答
    .......
  • 回答
    生活中遇到的女生,她们的“随便”程度,确实是五花八门,让人一时难以概括。这种“随便”,有时候是一种洒脱自在,有时候却也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我认识一个姑娘,小雅,她就是那种很多人眼里的“随便”的代表。小雅的生活态度,怎么说呢,就是“跟着感觉走”,很少给自己设条条框框。比如说,她跟人约会,如果那天突然兴.............
  • 回答
    生活中那些被大家誉为“全能”的大神,他们并非天生神通,而是凭借日积月累的实践和一些“秘密武器”,才逐渐炼成了如今的十八般武艺。我仔细观察和打听,发现他们的“武器库”里,藏着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家伙事儿。1. 精准的“信息雷达”——他们从不盲目行动这些大神,最让人佩服的一点就是他们对信息的敏锐度和获取能.............
  • 回答
    生活中,“人多力量大”这句老话,在很多时候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它鼓励我们团结协作,共同克服困难。然而,仔细品味,我们会发现,这个看似牢不可破的真理,有时也会遇到一些尴尬的“滑铁卢”。想象一下,一个原本效率极高的项目团队,突然涌入了一大批新成员。初衷是想加快进度,毕竟人手多了,理论上工作量应该分摊得更.............
  • 回答
    生活中的趣味物理知识可谓是俯拾皆是,它们就像隐藏在日常事物中的小秘密,一旦被揭示出来,往往会让我们发出“原来如此!”的惊叹。下面我将挑几个我认为特别有意思,并且能讲得相对详细一些的趣味物理知识分享给大家: 1. 为什么肥皂水能“赶走”油污?——表面张力与界面张力我们都知道洗碗、洗衣服时离不开肥皂或洗.............
  • 回答
    生活中确实存在许多不易察觉,但却实实在在的性别歧视现象,它们就像空气一样,无声无息地弥漫在我们身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观念和行为。有时候,我们甚至会将它们视为理所当然。我想先从我们最熟悉的家庭环境聊起。很多时候,我们默认的家庭分工本身就带有性别倾向。比如,在很多家庭里,家务劳动和育儿的责任似乎天.............
  • 回答
    在职场这片需要“打怪升级”的土地上,节奏快、压力大是常态。每天被待办事项清单追着跑,会议、邮件、项目进度像永不停歇的浪潮一浪接一浪。这样的生活,稍有不慎就会让人心力交瘁。所以啊,找到一些能让自己喘口气、舒缓一下的“好物”,简直是职场生存的必备技能。我一直觉得,想要在忙碌中找回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需要.............
  • 回答
    生活中,总有那么些东西,它们安静地藏匿在角落,不张扬,不引人注目,仿佛只是背景板上的一粒尘埃。可一旦它们消失,我们的生活就会瞬间陷入混乱,甚至无法运转。我常常在想,是什么构成了我们如此依赖的生活?除了那些显而易见的手机、电脑、汽车,还有什么呢?我想到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水。你可能会说,.............
  • 回答
    .......
  • 回答
    说实话,想在股市里做到“稳定盈利”,这事儿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难得多。如果真有那么容易,估计街边卖煎饼果子的大爷都变成股神了。但要说那些能在市场里长期站稳脚跟,并且收入还不错的炒股者,他们身上确实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些东西往往不是一朝一夕能练成的。骨子里透着一股“熬”劲儿和“忍”劲儿首先,这些人绝.............
  • 回答
    在十多年的应试教育生涯里,我接触过不少从清华、北大以及C9高校毕业的学长学姐,他们身上总有一些相似的闪光点,这些闪光点并非什么高深的秘诀,而是贯穿始终的学习生活习惯,说起来,这些习惯,也确实让我受益匪浅。首先,最直接也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他们对基础知识的重视和扎实。这听起来有点废话,但实际上,在我们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