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什么生活中的趣味物理知识?

回答
生活中的趣味物理知识可谓是俯拾皆是,它们就像隐藏在日常事物中的小秘密,一旦被揭示出来,往往会让我们发出“原来如此!”的惊叹。下面我将挑几个我认为特别有意思,并且能讲得相对详细一些的趣味物理知识分享给大家:

1. 为什么肥皂水能“赶走”油污?——表面张力与界面张力

我们都知道洗碗、洗衣服时离不开肥皂或洗涤剂,它们能有效地去除油污。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单靠水无法做到,而肥皂水却能呢?这背后的功臣是表面张力和界面张力。

什么是表面张力?

想象一下水的表面,水分子之间存在着一种互相吸引的力,叫做分子间作用力。在水的内部,一个水分子受到来自四面八方水分子的拉力,这些力大部分相互抵消。但是,在水的表面,水分子只受到下方和侧面的水分子的拉力,而上方没有水分子来拉它。这就导致了表面层的水分子受到一个指向水内部的净拉力,使得水的表面倾向于收缩成最小的面积,就像一张紧绷的橡皮膜一样。这就是表面张力。正是因为表面张力,水滴才会是圆的,露珠才能停留在叶子上。

肥皂水是如何工作的?

肥皂分子是一种特殊的分子,它有一端是亲水基团(喜欢水),另一端是疏水基团(不喜欢水,但喜欢油)。

当你在水中加入肥皂时,肥皂分子就会在水表面排列。疏水基团会伸向空气或油层,而亲水基团则留在水中。这样一来,肥皂分子就降低了水的表面张力。

更重要的是,当肥皂水遇到油污时,肥皂分子的疏水基团会“抓住”油分子,而亲水基团则留在水中。这就形成了一个叫做胶束(Micelle)的结构。油滴被一层肥皂分子包裹起来,疏水端朝向油,亲水端朝向水。

打破油水分层: 正常情况下,油和水是不相溶的,油会浮在水面上。但是,由于肥皂分子的作用,油滴被包裹在水中的肥皂分子中,使得它们能够分散在水中,而不是聚集成一大块油。
降低界面张力: 油和水之间也存在一种力量,叫做界面张力。肥皂分子同样能降低油和水之间的界面张力,使得油滴更容易被水分子包围和分散。
“抬走”油污: 一旦油污被分解成一个个被肥皂分子包裹的小油滴,它们就更容易被水冲走。在洗涤过程中,水流会将这些分散在水中的油滴带走,从而达到清洁的目的。

总结: 肥皂水之所以能洗掉油污,是因为肥皂分子能够降低水的表面张力和油水之间的界面张力,并形成胶束将油污包裹起来,使其能够分散在水中并被水带走。这就像给油污穿上了一层“水衣”,让它能融入水中。

2. 为什么在夏天更容易被蚊子咬?——红外辐射与热量

很多人感觉夏天更容易招惹蚊子,这并非偶然,其中也涉及到一些物理原理。

蚊子是如何找到我们的?

蚊子寻找猎物的能力非常惊人,它们主要依赖以下几种感觉线索:

二氧化碳(CO2): 我们呼出的二氧化碳是蚊子定位目标的重要信号。蚊子可以通过探测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来判断附近是否有潜在的宿主。
体温和红外辐射: 我们身体会不断散发热量,表现为红外辐射。蚊子的触角上有一种叫做热感受器的器官,能够感知这些红外线。对于蚊子来说,我们就像一个个小小的“发热源”。
气味: 汗液中的一些化学物质(如乳酸)也是吸引蚊子的重要因素。

夏天为什么更容易被咬?

温度升高与活动量增加: 夏天天气炎热,我们的体温相对稳定,但皮肤表面温度会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在夏天,人们的户外活动会增加,出汗也更多。汗液蒸发会带走一部分热量,但同时也会散发更多的二氧化碳和体味。
红外辐射更明显: 当环境温度升高时,我们身体散发的红外辐射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可能相对较小,但蚊子仍然能够感知到我们的体温。而且,如果我们在室内,开了空调或风扇,身体会努力维持稳定的体温,并继续散发热量。
蚊子活跃期: 蚊子的活跃季节通常是温暖潮湿的季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夏天。在较低的温度下,它们的活动会受到限制。

更详细的解释:

蚊子的热感受器对温度非常敏感,它们能够检测到细微的温度差异。当我们在夏天进行户外活动时,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温暖的目标,在周围相对凉爽(或只是没那么热)的环境中更容易被蚊子发现。即使在室内,如果你靠近窗口或者门,蚊子也可能通过这些开口感知到你散发的热量和二氧化碳。

总结: 蚊子能够通过感知我们散发的红外辐射(体温)来定位我们。夏天,人们户外活动增加,出汗增多,身体散热,同时也释放更多的二氧化碳和吸引蚊子的气味,使得我们在蚊子眼中更加“显眼”。

3. 为什么汽车雨刮器是弧形的?——流体力学与空气动力学

我们开车时,雨刮器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它们的形状不是平直的,而是带有弧度的?这背后涉及到流体力学和空气动力学的原理。

雨刮器的作用:

雨刮器的主要作用是清除挡风玻璃上的雨水和污垢,以保证驾驶员的视野清晰。为了有效地清除玻璃上的水分,雨刮器需要与玻璃表面紧密接触,并产生一定的压力。

弧形设计的优点:

更均匀的压力分布: 如果雨刮器是完全平直的,当它扫过弧形的挡风玻璃时,只有中间部分能够与玻璃紧密贴合,而两端则会因为玻璃的弯曲而产生缝隙,无法有效刮水。通过设计成弧形,雨刮器能够更好地贴合挡风玻璃的曲率,使得整个刮片都能均匀地施加压力在玻璃表面,从而实现更彻底的清洁。
减小空气阻力: 雨刮器在工作时,会与空气产生摩擦。如果雨刮器设计成平面,它在高速运动时会受到较大的空气阻力,这不仅会增加刮水电机和雨刮臂的负担,还可能导致雨刮片抖动,影响刮水效果。弧形设计能够更好地引导空气流动,减小空气的阻力,使雨刮器运行更平稳。
改善空气动力学性能: 现代汽车的雨刮器设计还会考虑空气动力学。一些雨刮器表面会设计成特殊的形状(如扰流板),以便在高速行驶时产生向下的空气压力,将雨刮器压向玻璃,进一步增强刮水效果并防止雨刮器被风掀起。这种设计也需要通过精确的弧形来优化。

更详细的解释:

想象一下,如果雨刮器是直的,当它在弯曲的挡风玻璃上移动时,就像一个直尺试图盖住一个弯曲的表面,中间受力最大,两边则悬空。这样,两端的雨刮条就无法有效地刮干净玻璃上的水滴。

通过将雨刮器设计成一个光滑的弧形,它就变成了一个能够匹配挡风玻璃曲率的“曲线”。这样,雨刮器上的每个点都能更接近玻璃表面。雨刮器臂上的弹簧会提供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通过雨刮臂和雨刮条传递到玻璃上。弧形设计确保了这个力能够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刮水区域,从而实现高效的清洁。

此外,雨刮器本身也会受到空气动力学的影响。当汽车高速行驶时,空气会从雨刮器上方流过。如果雨刮器设计不当,空气会产生向上的升力,将雨刮器从玻璃上抬起,影响刮水效果。通过优化雨刮器的形状,特别是将其设计成具有一定的迎角(Angle of Attack),空气流过雨刮器时会产生一个向下的力,从而将雨刮器更牢固地压在玻璃上,确保在高速行驶时也能保持良好的刮水性能。

总结: 汽车雨刮器之所以是弧形的,是为了更好地贴合挡风玻璃的曲率,实现均匀的压力分布,从而更有效地刮除雨水。同时,弧形设计还能减小空气阻力,并在高速行驶时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增强雨刮器与玻璃的贴合度。



这些只是生活中的冰山一角,还有很多有趣的物理现象等待我们去发现和理解,比如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波的传播)、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光的散射)、为什么手机会发热(能量转换)等等。保持好奇心,用物理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你会发现生活处处充满惊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温故知新,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来演示几个物理概念:

一、伯努利原理

这是一个在家里就可以做的实验。尤其对中国人来说,家家都能做,因为……

咱们东土大唐谁家还没有个乒乓球呢?

瑞士流体物理学家丹尼尔·伯努利在1738年描述了他总结的一条流体力学原理:在水流或气流里,如果速度小,压强就大;如果速度大,压强就小。这个原理有一定的限制条件,但是已经足够解释飞机为什么能飞起来了。

伯努利原理 https://www.zhihu.com/video/1183328196459704320

我们用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电吹风就可以演示伯努利原理。质量很轻的乒乓球可以飘浮在吹风机产生的气流里——气流冲击着乒乓球,不让它落下来。当乒乓球一跳出气流范围,周围的空气就像有一堵墙一样把它挡回到气流里。因为周围的空气是几乎静止的,速度小,因而压强大;而电吹风喷出的气流流动速度大,因而压强小。这两者的压强差就把乒乓球圈在了一个无形的“筒子”里,让它漂浮起来,甚至可以倾斜到一定的角度都不落下来。

如果用另一个乒乓球从高处落下,都有可能把前一个漂浮的乒乓球挤走,自己留下漂浮。如果电吹风的喷气口直径足够大,或者内置风扇的功率足够大,还可以让两个乒乓球同时漂浮在空中。

二、表面张力

另一个可以在家里做的实验,有助于观察和理解液体的表面张力——

液体表面张力实验 https://www.zhihu.com/video/1184482367225384960

视频中演示的实验做了两次,第一次用到了洗手用的消毒洗手液,第二次用的是洗碗的洗洁精。这两者与水相比,表面张力都要小。小船的尾端添加了洗手液或者洗洁精之后,尾端的液体表面张力被降低了,而船头部位的水表面张力相对较大,张力是一种拉力,于是船头部位的水凭借比船尾部分的洗洁精要大一些的张力拉动小船向前移动。

液体的表面张力成因有几种解释,如果用分子力解释,那是这样的:在液体内部,每个分子都在每个方向都受到邻近分子的引力,因此,液体内部分子受到的来自各个方向的分子引力合力为零。然而,在液体与气体的分界面上的液体分子则少了一部分引力,液体界面以外的引力没有了,造成表面层中的分子只受到指向液体内部的引力。因此,液体会有缩小液面面积的趋势,在宏观上的表现即为表面张力现象。

演示中用了一张普通纸来折叠小船,但是,如果真的要放到水里去,需要用一张不吸水的塑料纸。同时,小船不能做得太大,表面张力是很弱小的,太大的船只凭表面张力驱动可能运动不起来,或者很慢。

三、水瓶里的风暴

用一个透明瓶子和一些水,就可以模拟龙卷风的形成过程——

水瓶里的龙卷风 https://www.zhihu.com/video/1185171408504811520

实验分三段,第一段的瓶盖上掏出一个小洞,这时灌满的水瓶倒置以后,因为外界大气压的作用,尽管瓶盖上有洞,静止状态下,瓶子内部的大气压强很低,满满一瓶水也会被内外的压强之差“堵”在水瓶里,流不出来。如果猛力摇晃水瓶,会发现最终水瓶里会出现一个长长的漩涡,水会顺着这个漩涡快速流出水瓶,通过瓶盖的小孔喷射出的水流也是旋转的。

如果把瓶盖拿掉,重复上述实验,会发现这个漩涡要强烈得多,水流冲出瓶口的速度也要快得多。

之所以产生漩涡,那是由于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当这个漩涡的底端到达瓶口与外界空气会合后,空气就会通过这个漩涡的中心管道进入到瓶子里,流向瓶子顶端,这时瓶子里空气的压强迅速接近外界的大气压强,两者之间的差值已经不足以“托住”水瓶里的水了,于是水就顺着这个漩涡冲出瓶口。瓶口的直径越大,速度越快,因为漩涡的中心管道直径也扩大了,导入空气的速度加快了,压强差减小的速度也快了,最终水流冲出瓶口的速度就比小口径的时候快很多。

实验的第三段,当漩涡的强度不够大的时候,这个进程有可能会中断,进入瓶子里的空气不够多,压强不足与抵消外界的大气压强,剩余的水会被重新封锁在水瓶里。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帮助理解龙卷风是怎么回事。与我们晃动水瓶制造漩涡的道理类似,大自然的空气如果发生了极不稳定的扰动,比如强风吹到树林或者建筑物,风向转弯,形成旋转的风暴,而这时空中的温度、湿度等等又有极大的差异,冷热空气对流,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下,就可能形成龙卷风,龙卷风中心管道上下两端的压强差很大,足以把地面上的物体吸卷到空中去。在上述实验中,通过瓶盖的小孔或者瓶口喷射出的水流是旋转的,这也反映了另一个现象:虽然我们看不见,但是进入瓶子里的空气也是旋转的,就像龙卷风一样。

四、重心与平衡

走钢丝的杂技演员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很显然,他们掌握了某种让身体保持平衡的技巧,这种技巧的关键就是——重心。

平衡与重心 https://www.zhihu.com/video/1185171988468899840

上述实验可以直观地让大家看到一旦掌握了物体的重心,看上去不可思议的平衡就近在眼前。即使遇到一些小的扰动,这种平衡都可以自行恢复,并不会轻易被打破。重心与平衡,在建筑、桥梁等行业是必须掌握的关键因素。

五、虹桥结构

先看一张图——

这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原作的其中一个场景。画面中的桥梁是一种木结构、无桥墩的大跨度桥,宛如一道彩虹飞架汴河两岸,故得名“虹桥”,又称“飞桥”。这种虹桥结构是宋仁宗明道年间(公元1032~1033年)由一名山东青州的退职狱卒发明的,北宋王辟之在他的笔记《渑水燕谈录》中记载:“青州城西南皆山,中贯洋水,限为二城。先是跨水植柱为桥,每至六七月间,山水暴涨,水与柱斗,率常坏桥,州以为患。明道中,夏英公守青,思以有捍之。会得牢城废卒,有智思,叠巨石固其岸,取大木数十相贯,架为飞桥,无柱。至今五十多年,桥不坏。”

这种虹桥结构叫做“叠梁拱”,桥梁本身重量很轻,抗压强度大,建造速度快,而且坚固耐用,比如上文所记述的青州洋水飞桥“……至今五十多年,桥不坏”。可是,北宋之后,这种桥梁结构在中华大地上一度销声匿迹了,大家以为虹桥已经“失传”了,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文物工作者在浙江和福建的偏僻乡村一带发现了相同结构的古桥,虹桥这才从《清明上河图》上重现人间。

现在,我们只需要一把筷子,就可以在家里模拟搭建一个简单的虹桥模型——

虹桥结构 https://www.zhihu.com/video/1197368251800301568

四百多年后,意大利艺术家和发明家达·芬奇也想出了同样的桥梁结构,于是,在西方,这种桥梁结构就被称为“达·芬奇桥”。显然,这对虹桥的真正发明者——四百多年前中国北宋时期山东青州一位没有留下名字的“牢城废卒”太不公平了。

为什么古人要发明虹桥这种结构呢?上文中的一段话是关键:“……山水暴涨,水与柱斗,率常坏桥……”,在某些地形条件下,比如山洪暴发造成的洪水猛烈冲击桥墩,屡修屡坏,致使常见的有桥墩和立柱的桥梁结构在此类地形条件下失去了实用价值。先不说费钱的事,单从技术上讲:在洪水激流当中修建桥墩也是一项极为困难的工程,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建一座不需要桥墩的桥梁就成了当地民众和官府迫切的需要。而这一项造福乡里的发明,居然是由一位青州城退职的狱卒实现的,后来还被广泛传播,进到了京城汴梁,架到汴河之上,再由画家张择端再现到《清明上河图》中,凝固成永恒的历史画卷,成就一段佳话。

上述实验中只用了一把筷子,4个脚,就能支撑起一个玩具猫,可见这种虹桥结构的强度是相当大的。实际上,我们看《清明上河图》中,当时的工匠用的是一排圆木平铺并联、建造成虹桥的桩基和桥面,那个抗压强度就更是大大倍增啦。

六、黑洞老虎机

前往拉斯维加斯的路上,路过美国内华达州的“死谷”的一家路边商场,那里有一台这样的游戏机……

时空漩涡 https://www.zhihu.com/video/1187901918914998272

硬币沿着曲面滚动,即使与地面平行亦不倒下。这实际上可以视为一台用于解释“时空漩涡”的模型,但是活活被商场老板跑偏了,改装成“引力场老虎机”,或者也可以称之为“黑洞老虎机”,每天能吃不老少硬币,科学就这样被“玩坏”了。

按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空间和时间不是分离的两样东西,而是交织在一起的一种四维结构,合称“时空/空时(Spacetime)”。任何有质量的物体都会在这种结构上产生“凹陷”,或者“漩涡”,即“时空弯曲”,直观的理解就类似于上述“引力场老虎机”的那种曲面形状。在这种结构中,质量大的物体就会把质量小的物体“吸引”到自己的“漩涡”里来,所谓的“引力”就是这样产生的然而,事实上,并没有“引力”这种东西,“万有引力”是经典牛顿力学用来解释慢速宏观物理世界的概念。在广义相对论里,物体不是被“引力”吸引的,而是被弯曲的时空“导引”着运动的,物体在因为质量而产生的弯曲的时空里做它们的“惯性运动”,直观的理解就如同硬币在“黑洞老虎机”里的运动一样。如果“凹陷”或“漩涡”的曲率足够大的话,连光掉进去都无法逃逸,这就是“黑洞”。

当然啦,上述模型和解释只是借助一个具体的形象工具让初学者对高深的爱因斯坦相对论有个直观的认识,并不是爱因斯坦的本意。专业的相对论解释要深奥晦涩得多。

"Spacetime tells matter how to move; matter tells spacetime how to curve." - John Wheeler 美国理论物理学家惠勒的这句话概括了广义相对论:“时空告诉物质如何运动;物质告诉时空如何弯曲。”

----------分隔线----------

我在知乎还有另一个跟科学实验有关的帖子,大家如果有空不妨看一看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生活中的趣味物理知识可谓是俯拾皆是,它们就像隐藏在日常事物中的小秘密,一旦被揭示出来,往往会让我们发出“原来如此!”的惊叹。下面我将挑几个我认为特别有意思,并且能讲得相对详细一些的趣味物理知识分享给大家: 1. 为什么肥皂水能“赶走”油污?——表面张力与界面张力我们都知道洗碗、洗衣服时离不开肥皂或洗.............
  • 回答
    我三十岁了,说实话,很多事情,直到现在,才算真正“看懂”。不是说之前不明白,而是那种明白,就像隔着一层雾,朦朦胧胧,直到某个时刻,雾气散去,才发现原来世界是这个样子。以前总觉得,人生就像一条笔直的跑道,用力向前冲就好,目标明确,体力充沛,一切尽在掌握。三十岁之后,我才发现,人生更像是在一个巨大的、蜿.............
  • 回答
    生活中确实存在许多不易察觉,但却实实在在的性别歧视现象,它们就像空气一样,无声无息地弥漫在我们身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观念和行为。有时候,我们甚至会将它们视为理所当然。我想先从我们最熟悉的家庭环境聊起。很多时候,我们默认的家庭分工本身就带有性别倾向。比如,在很多家庭里,家务劳动和育儿的责任似乎天.............
  • 回答
    .......
  • 回答
    生活中,总有那么些东西,它们安静地藏匿在角落,不张扬,不引人注目,仿佛只是背景板上的一粒尘埃。可一旦它们消失,我们的生活就会瞬间陷入混乱,甚至无法运转。我常常在想,是什么构成了我们如此依赖的生活?除了那些显而易见的手机、电脑、汽车,还有什么呢?我想到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水。你可能会说,.............
  • 回答
    聊到日本高中生,很多人脑子里立刻蹦出动画片里的画面:制服飘逸,樱花烂漫,社团活动热火朝天,恋爱修罗场更是家常便饭。但现实中的日本高中生活,真就是那么浪漫和戏剧化吗?其实,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小的鸿沟,有时候甚至可以说是“次元壁”。最直观的区别,可能就是生活的节奏和压力。动画里,高中生们仿佛有大把的时间可.............
  • 回答
    说实话,想在股市里做到“稳定盈利”,这事儿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难得多。如果真有那么容易,估计街边卖煎饼果子的大爷都变成股神了。但要说那些能在市场里长期站稳脚跟,并且收入还不错的炒股者,他们身上确实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些东西往往不是一朝一夕能练成的。骨子里透着一股“熬”劲儿和“忍”劲儿首先,这些人绝.............
  • 回答
    在那个风卷残云的年代,知青这群年轻人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离开了城市,走进了广阔的农村。他们的生活,在官方的叙事里,往往是“广阔天地,大有可为”,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改造思想,锻炼成长”。但在这层光鲜亮丽的包装之下,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甚至被有意无意地忽略的悲惨经历。一、身心的双重创伤:生存.............
  • 回答
    .......
  • 回答
    生活之美,往往就藏在那些看似寻常的角落,被古人以最精炼的语言捕捉,仿佛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了内心的某个角落。比如,曹操那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短短八个字,却勾勒出何等壮丽的人生图景!它并非是赞颂年轻人的朝气蓬勃,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岁月沉淀、步入暮年的人们。它道破了生命的韧性,即使身体已不如往昔,.............
  • 回答
    生活中隐藏着不少令人会心一笑的小秘密,它们不像大道理那样深刻,却能在不经意间为平凡的日子增添几分趣味。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藏在生活里的“冷门儿”知识,保证让你听完直呼:“嘿,原来是这样!”1. 你的影子,其实比你更“老实”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你一动,影子也跟着动,而且动作幅度、方向都跟你的几乎一样.............
  • 回答
    生活中那些被大家誉为“全能”的大神,他们并非天生神通,而是凭借日积月累的实践和一些“秘密武器”,才逐渐炼成了如今的十八般武艺。我仔细观察和打听,发现他们的“武器库”里,藏着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家伙事儿。1. 精准的“信息雷达”——他们从不盲目行动这些大神,最让人佩服的一点就是他们对信息的敏锐度和获取能.............
  • 回答
    在十多年的应试教育生涯里,我接触过不少从清华、北大以及C9高校毕业的学长学姐,他们身上总有一些相似的闪光点,这些闪光点并非什么高深的秘诀,而是贯穿始终的学习生活习惯,说起来,这些习惯,也确实让我受益匪浅。首先,最直接也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他们对基础知识的重视和扎实。这听起来有点废话,但实际上,在我们的.............
  • 回答
    实变函数和泛函分析,听起来都是些高大上的数学理论,跟咱们日常生活好像没什么关系。但说实话,它们的影响其实渗透得比你想象的要深远得多,很多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背后都有它们的影子。先说说实变函数吧。这门课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对“测度”的理解。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更精细、更普适的“长度”、“面积”、“体积”.............
  • 回答
    “内卷化”,这个词近些年真是火得不行,感觉无论走到哪儿都能听到。但到底啥是“内卷化”呢?它可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老早就有人研究过了,只是近几年被大家翻出来,贴切地形容了咱们当下的一些社会现象。简单来说,内卷化(involution)指的就是一种非生产性扩张。也就是说,在一个有限的资源和空间里,人们为.............
  • 回答
    2017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 (Richard Thaler) 的贡献与实际应用理查德·塞勒,一位被誉为“行为经济学之父”的经济学家,凭借其在行为经济学领域的杰出贡献,于2017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研究打破了传统经济学对理性人假设的迷思,深刻揭示了人类在经济决策中非理性的存在,并.............
  • 回答
    听到这位独居老太太突发脑梗,靠敲鞋底求救两晚获救,真是让人心疼又庆幸。这样的事情一旦发生,对于独居老人来说,后果不堪设想。咱们得好好聊聊,生活中怎么做才能尽量避免这种危险,还有就是,独居老人有哪些靠谱的求救办法。生活中如何尽量避免这类突发健康事件的发生?预防永远是最好的良药。对于独居老人来说,要做的.............
  • 回答
    2018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了三位在激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亚瑟·阿什金(Arthur Ashkin)、热拉尔·穆鲁(Gérard Mourou)和唐娜·斯特里克兰(Donna Strickland)。他们的研究,虽然听起来非常“科学”,但其影响却早已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还在.............
  • 回答
    生活中遇到的女生,她们的“随便”程度,确实是五花八门,让人一时难以概括。这种“随便”,有时候是一种洒脱自在,有时候却也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我认识一个姑娘,小雅,她就是那种很多人眼里的“随便”的代表。小雅的生活态度,怎么说呢,就是“跟着感觉走”,很少给自己设条条框框。比如说,她跟人约会,如果那天突然兴.............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