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独居老太突发脑梗用鞋敲地两晚获救,生活中应该如何避免类似事件发生?独居有什么应急求救的好办法?

回答
听到这位独居老太太突发脑梗,靠敲鞋底求救两晚获救,真是让人心疼又庆幸。这样的事情一旦发生,对于独居老人来说,后果不堪设想。咱们得好好聊聊,生活中怎么做才能尽量避免这种危险,还有就是,独居老人有哪些靠谱的求救办法。

生活中如何尽量避免这类突发健康事件的发生?

预防永远是最好的良药。对于独居老人来说,要做的功课可不少。

1. 定期体检,主动管理健康:
“不舒服”是警报,不是小事: 很多老年人习惯了“扛一扛”,觉得小毛病不算什么。但对于脑梗这种疾病,前期症状可能并不典型,比如一过性的口角歪斜、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头晕、剧烈头痛等,都可能是身体在敲响警钟。一定要重视这些“小不适”,及时就医检查。
掌握“三高”: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脑梗的“三大推手”。如果老人本身有这些基础病,一定要遵医嘱规律服药,定期复查,并配合饮食控制、适度运动。如果还没有,也要通过健康饮食和生活习惯来预防。
关注心脏健康: 心脏问题,比如房颤,也可能导致血栓脱落引发脑梗。如果有心律不齐等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

2. 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打牢身体基础:
饮食有道: 做到低盐、低脂、低糖,多吃蔬菜水果、粗粮,保证蛋白质摄入。避免暴饮暴食,尤其是在晚餐。一些促使血压升高的食物,比如腌制食品、油炸食品,要尽量少吃。
规律作息,保证睡眠: 充足的睡眠能让身体得到修复。避免熬夜,作息要规律。
适度运动,但要注意安全: 运动能改善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素质。散步、太极拳等温和的运动是比较好的选择。但关键是“适度”和“安全”。运动前要热身,不要在极端天气下运动,更不要逞强。尤其要注意,如果在运动中或运动后出现头晕、胸闷等不适,要立即停止休息,并考虑就医。
戒烟限酒: 吸烟和过量饮酒都是脑血管的“杀手”。

3. 营造安全的居家环境,减少意外风险:
防滑: 浴室、厨房、楼梯等容易积水的地方,一定要铺设防滑垫。地面保持干燥,不堆放杂物。
防跌倒: 楼梯、床边、卫生间等地方可以安装扶手。灯光要充足,尤其是在夜间。高处的物品最好放在容易拿取的地方,避免爬高。
避免极端温差: 冬季室内外温差大,容易诱发血管收缩。出门前可以穿得暖和些,在家也要注意保暖。夏天也别贪凉,空调温度不宜过低。

4. 心理健康同样重要:
保持社交,避免孤独: 长期孤独和抑郁也会影响身体健康。鼓励老人多与家人、朋友联系,参加社区活动,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家人朋友的关怀: 虽然是独居,但家人的定期探望、电话问候,邻里的互相照应,都能给老人带来温暖和安全感。

独居老人有哪些应急求救的好办法?

这位老太太的经历告诉我们,即使没有高科技设备,一些简单的方法也能救命。但我们当然要追求更高效、更可靠的求救方式。

1. “老办法”的智慧与局限性:
敲击物品: 像老太太那样,利用手边能发声的物品,比如鞋底、拐杖、锅碗瓢盆等,在感觉不适时,大声持续地敲击,引起邻居的注意。这是一种在没有任何科技设备下的无奈之举,优点是简单易行,但缺点是声音可能不够大,或者邻居不在家,或者邻居没有警觉性,错过最佳救治时间。
呼喊求救: 如果还有力气,大声呼喊也是一种方法,但脑梗发作时,很多人的呼喊能力会受影响。

2. 现代科技的辅助,让求救更“主动”和“高效”:

紧急呼叫按钮/智能手表:
形式: 这是目前最主流也最有效的求救方式之一。可以是一种挂在胸前的小型按钮,或者集成在智能手表、手环里的紧急呼叫功能。
工作原理: 当老人按下按钮或在特定情况下(如跌倒检测),设备会立刻将求救信号发送到预设的联系人(家人、社区工作人员)或紧急呼叫中心。有些设备还能同时发送老人当前的位置信息。
优点: 操作简单,反应迅速,能够直接传递求救信息和位置。智能手表还能监测心率、睡眠等健康数据。
选择建议: 选择信号稳定、电池续航长、操作简便的设备。子女或社区可以帮忙设置好紧急联系人。

智能家居的联动:
形式: 比如智能音箱的紧急呼叫功能,或者某些带紧急报警功能的传感器。
工作原理: 老人可以通过语音指令呼叫(如“小爱同学,我需要帮助”),智能音箱会联系预设的紧急联系人。或者,当某些传感器(如床边的红外传感器检测到老人长时间没有活动,可能意味着摔倒)触发时,也会发出警报。
优点: 不需要老人主动操作,尤其是在行动不便或意识不清时。
挑战: 需要一定的网络环境和对智能设备的接受度。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形式: 许多社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包括紧急呼叫服务。老人可以与社区签订协议,安装居家安全报警器,一旦触发,社区服务中心会及时响应。
工作原理: 报警器与社区服务中心联网,收到信号后,社区工作人员会根据情况联系老人、家属或拨打急救电话。
优点: 服务更专业,有固定的服务团队,覆盖范围广。
建议: 主动了解所在社区是否有这样的服务,并积极咨询、办理。

固话/手机的“一键拨号”功能:
形式: 许多老式电话机或者智能手机上都可以设置“紧急联系人”或“亲情号码”,一键即可拨打。
工作原理: 熟练掌握如何一键拨号,并在手机或电话上设置好家人的号码,一旦发生意外,可以直接拨打。
优点: 简单易学,是很多老人熟悉的方式。
注意: 确保电话畅通,并让老人熟记如何使用。

3. 建立“互助网络”:
邻里互助: 鼓励老人和信任的邻居建立良好的关系,互相留门缝、定期串门询问情况。提前告知邻居自己是独居,万一有事可以帮忙照应。
“定时电话”约定: 和家人或好友约定好每天或每隔一段时间打个电话,如果某一时间老人没有接电话,家人就该提高警惕,及时联系或上门查看。
社区信息登记: 很多社区会建立独居老人信息库,方便在突发事件时联系到家人。

具体建议,可以这样做:

家有老人的,一定要和老人认真沟通一次:
健康管理的重要性: 讲清楚定期体检、控制“三高”的重要性,和他们一起制定适合的运动和饮食计划。
居家安全: 检查家里的安全隐患,比如地毯、楼梯的防滑处理,卫生间的扶手安装,夜间灯光等。
求救方式的普及:
教会他们使用智能设备: 如果条件允许,给老人配备带紧急呼叫功能的智能手表或手环,耐心教他们如何使用,并且反复练习。告诉他们按一下按钮就代表需要帮助。
固话/手机设置: 在家里的固定电话或老人常用的手机上,设置好最亲近家人的快捷拨号键,并反复演练。明确告诉他们,感觉身体不对劲,就要立即拨打这个号码。
邻里关系: 和老人一起去拜访几位关系好的邻居,简单介绍情况,希望邻居在方便时能多留意一下。
准备一个小卡片: 在老人身上(比如口袋里)放一张写有家人联系方式、血型、过敏史等信息的小卡片,万一老人出门发生意外,救援人员也能快速了解情况。

社区和政府可以做得更多:
推广智能居家养老设备: 联合设备厂商,为独居老人提供优惠的购买政策,或者在社区设立体验点,推广使用。
加强社区网格化管理: 依靠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定期对独居老人进行走访和关怀,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和需求。
建立完善的社区应急响应机制: 确保一旦接到紧急呼叫,能够第一时间响应和处理。

这位老太太的经历是个警钟,提醒我们,独居老人的安全不容忽视。从生活细节的点滴预防,到科学有效的应急求救措施,我们都需要做得更周全一些。这不仅是子女的责任,也是全社会应该共同关注的重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笔者是个年长者,可能也是突发脑梗的危险群体之一。

首先祝福这位获救的独居老太大姐早日康复!她能熬过两晚,还能敲鞋?身体底层体质上肯定有底气,康复应该是指日可待!

回答这类问题,好像在吓自己?所以摘要说说我的 902510 项目计划和执行,沒有结论只有《看着办》!

1. 年老力弱是无法避免的,开心快乐必定可以保持健康身心。管好情绪自己开心一点,好让年轻人不厌烦与老人同住,稍能避免独居。

2. 脑梗是脑血管问题,维持定期健康检查,虽没有长久保证,或常见突发情况,但这在基础上万万不能忽略。

3. 个人健康属于个人隐私,除了亲近的家人,旁人真的很难过问或参于,即使好心相助不见得是有益的方法,病患多只能靠自己,这体认非常残酷,但极其重要。

祝福大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听到这位独居老太太突发脑梗,靠敲鞋底求救两晚获救,真是让人心疼又庆幸。这样的事情一旦发生,对于独居老人来说,后果不堪设想。咱们得好好聊聊,生活中怎么做才能尽量避免这种危险,还有就是,独居老人有哪些靠谱的求救办法。生活中如何尽量避免这类突发健康事件的发生?预防永远是最好的良药。对于独居老人来说,要做的.............
  • 回答
    为独居老人家的居家环境进行适老化改造,不仅是锦上添花,更是为了实实在在地降低潜在风险,守护他们的安全与尊严。这事关家人的心,也需要我们细致地考量和落地执行。咱们就从老人最常活动的空间入手,一项一项地说:一、 вход(玄关与门廊)——安全第一步 稳固的门把手和锁: 老人手指力量可能不如从前,选择.............
  • 回答
    这起上海独居老人将300万房产赠予水果摊主,后法院认定老人无民事行为能力、赠与无效的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它不仅仅是一则新闻,更触及了我们社会中关于老年人权益保护、财产安全以及法律公正等多个层面的重要议题。事件回顾与各方解读:首先,我们回顾一下事件的大致脉络。一位独居老人,据报道称可能患有.............
  • 回答
    上海为独居老人安装智能水表,12小时不走字自动报警,这一举措在保障独居老人居家安全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讨论和担忧。积极意义: 生命安全守护: 及时发现异常: 独居老人可能因为突发疾病(如摔倒、心血管疾病、突发意识不清等)而无法起身或行动,导致家中用水量长期为零。智能水.............
  • 回答
    江苏一位独居老人去世,生前接受了居委会长达16年的悉心照顾,可他刚一离世,就冒出了4个子女来争夺遗产,这事儿放在谁身上都觉得挺不是滋味的。这件事儿说起来复杂,里头牵扯到的情理法,桩桩件件都得好好说道说道。咱们先从居委会这方面说起。一个老人能让居委会照顾16年,这本身就说明老人可能存在一些生活上的困难.............
  • 回答
    这起发生在广东的案件令人痛心和愤慨。一位独居且有听力及语言障碍的老人遭受多名学生的暴力殴打和财产抢夺,这不仅是严重的犯罪行为,更是对社会公德和人伦道德的践踏。警方通报4名犯罪嫌疑人已被刑事拘留,这标志着案件进入了法律追究阶段。要详细地看待和分析这起案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探讨: 一、 事件本身与.............
  • 回答
    上海一未婚无子女独居老人死亡多日无人知晓的事件,令人心痛,也深刻地反映出社会在关怀独居老人方面存在的不足。要避免此类悲剧重演,并更好地关怀孤寡老人群体,需要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家庭乃至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的支持网络。以下将从多个层面详细阐述如何避免此类事件发生以及如何更好地关怀孤寡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虽然仓鼠和老虎都是独居动物,但它们“在一起”时的表现却截然不同,甚至会走向极端的“命案”。这背后其实是它们各自的生存策略、社会结构以及个体差异在起作用。我们不妨仔细剖析一下。仓鼠的“命案”:生存压力下的极端反应首先得明白,仓鼠的独居并非一种“选择”,而是一种根植于它们基因中的生存本.............
  • 回答
    东北虎,这种威风凛凛的顶级掠食者,在大众印象里总是独来独往,矫健的身影在广袤的林海雪原间独自巡猎。所以,如果在新闻里看到一群东北虎“抱团取暖”,确实会让人有些意外。它们不应该是独居动物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起来不太符合它们天性的行为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关键因素,而且“窝在一团”这个描述,可能比我.............
  • 回答
    这事儿听着就让人心里不是滋味。83岁的老人家,一个人去公共澡堂洗澡,结果被拒绝,理由还挺扎眼——“出了事谁负责”,非得要家属陪同。这事儿怎么看,都透着一股子冷冰冰的规矩和人情味儿的缺失。首先,我得说,澡堂负责人的出发点,也许是出于安全考虑,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上了年纪的人,身体状况可能不太好,万一.............
  • 回答
    关于老人独自冒雨去交医保,却被告知不能收取现金,这事儿,我听说了,而且不止一个地方有类似的传闻。这事儿吧,听起来就让人心里不是滋味,一大把年纪了,冒着雨去办事,结果人家还“卡”你,真让人寒心。咱们先掰扯掰扯这事儿为啥会传出来,而且听着这么真实。其实,这不是凭空捏造的。你想啊,现在咱们国家在推行电子化.............
  • 回答
    这件事情,说实话,听着就让人心里堵得慌。一个老人,冒着雨,孤零零地去缴医保,结果因为只带了现金就被拒收,这画面感太强了,也太令人心酸了。咱们一层一层捋一捋这件事。首先,从老人自身的角度来看。老人冒雨去缴费,说明什么?说明这笔费用对老人来说是重要的,甚至是必要的。医保关系到看病就医,谁家老人不愿意把这.............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非常现实的家庭财产和继承问题,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顾虑。如何保障自己在离世后,财产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分配,避免被一方独吞,这确实需要提前规划和周全的考虑。下面我来详细说一说,希望能帮助你理清思路。核心原则:清晰的权属,明确的分配意愿。要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关键在于让财产的归属和分配方式变得.............
  • 回答
    看到同学下课后单独缠着老师提问,不给别人留机会,心里肯定会有点不是滋味,甚至会觉得有点不公平。说起来,这种情况其实挺常见的。我也会遇到,大家应该也都或多或少经历过。 当时心里会怎么想呢? 可能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啊,他又来了!怎么老是他一个人问?”有时候,那个同学问的问题可能真的很有价值,能引发老师.............
  • 回答
    要说《战锤与爆矢:老独眼》这部官方动画,那可真是一言难尽,但绝不是贬义。它就像一块饱经风霜的陈年老酒,初尝或许有些寡淡,但细品之下,那股浓烈的战锤40K味儿,能把你从头到脚浸透。首先,这玩意儿的风格就够“战锤”。它不是那种光鲜亮丽、特效满天飞的流水线产品。画面粗粝,带着一种油画般的质感,尤其是在描绘.............
  • 回答
    “女人一定要结婚,要组建家庭吗?独身女人老了会特别惨吗?”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个人选择、社会期望、以及对衰老的认知。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一下。一、女人一定要结婚,要组建家庭吗?传统观念下的“必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社会普遍认为女性的终身大事就是结婚生子,组建家庭。这种观念根植于历史、.............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纠结的情况,你说你一个人要独自面对生孩子这么重要的时刻,而老公却因为加班走不开,换做谁都会觉得有点委屈,甚至是生气。这完全可以理解。毕竟,生孩子是一件何等重要的事情,是两个人一起的旅程,最需要彼此支持和陪伴的时刻,他不在身边,那种孤独感和失落感肯定是很强烈的。让你生气是很自然的反应。你会.............
  • 回答
    “讲正统”这个说法,在中国文化语境里出现的频率确实挺高,而且好像很多人一遇到争论,就习惯性地搬出“正统”这个大旗。这究竟是中国人特有的“毛病”,还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类普遍心理呢?咱们细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在中国文化里,“正统”这词儿的分量不轻。你想想,从帝王将相到学术流派,从艺术风格到生活习俗.............
  • 回答
    写这个问题,我的心都凉了半截。真的,特别憋屈。我老公,收入是真的高,高到什么程度?我们生活的城市,他这个收入绝对是顶尖那一批了。在我们身边,他算是事业有成,也很有担当的那种男人。至少,在外人看来是这样。可是,就在我父母身上,他表现出来的“担当”,让我觉得十分讽刺。事情是这样的,我父母身体一直不太好,.............
  • 回答
    这种观念,在我看来,不仅正常,而且相当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和践行的。首先,我们得承认,人到老年,身体机能确实会衰退,一些方面可能需要家人的照顾和支持。这是自然的规律,无可厚非。但是,这种“照顾”和“支持”,如果变成了完全的“施舍”,甚至需要老人去“顺从讨好”才能换来,那性质就变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