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上海为独居老人装智能水表, 12 小时不走字自动报警?

回答
上海为独居老人安装智能水表,12小时不走字自动报警,这一举措在保障独居老人居家安全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讨论和担忧。

积极意义:

生命安全守护:
及时发现异常: 独居老人可能因为突发疾病(如摔倒、心血管疾病、突发意识不清等)而无法起身或行动,导致家中用水量长期为零。智能水表能在12小时内侦测到用水量的异常停止,并及时发出警报,从而为家属、社区或急救部门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
降低意外风险: 对于一些患有慢性疾病、记忆力衰退或行动不便的老人,即使在白天也可能因无法自行解决生理需求而长时间不使用水。这种情况下,水表不走字报警也能提醒家人或社区老人可能处于困境。
预防二次伤害: 例如,老人突发疾病倒地,旁边若有水龙头一直滴水,可能会导致地面湿滑增加摔倒风险,而智能水表在一定时间内无用水记录可能反向提示家中无人操作,有助于避免这种情况。

社区服务与管理升级:
提升社区关怀效率: 社区可以根据报警信息,更有效地分配社区工作人员或志愿者进行上门探访,从被动等待信息到主动提供服务,提升了社区服务的精准性和效率。
数字化居家养老: 这是智慧养老的一种具体实践,通过科技手段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的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有助于构建更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
减少社会压力: 及时发现并处理独居老人的安全问题,可以减少因意外发生后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如无人认领尸体、家庭悲剧等。

家属的安心:
远程关注: 对于在外工作或居住较远的老人子女来说,智能水表报警系统提供了一种远程关注父母安全的方式,可以缓解他们的担忧和焦虑。
主动沟通: 收到报警信息后,家属可以及时联系老人或上门查看,这种主动的沟通和干预机制,能够更好地照顾老人。

可能引发的讨论和担忧:

隐私问题:
数据收集与使用: 智能水表会收集家庭的用水数据,虽然主要是为了安全监测,但数据的使用权限和隐私保护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如何确保这些数据不被滥用或泄露?数据的使用范围是否严格限定在安全监测和紧急响应?
对“被监控”的心理感受: 一些老人可能会觉得这种做法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感觉自己被“监视”了,从而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其居家生活的舒适感。

技术可靠性与误报:
技术故障: 智能水表的正常工作依赖于电力、网络等外部条件,一旦出现技术故障,可能导致无法正常监测或误报,影响其预期的安全保障作用。
误报的可能性: 12小时不走字作为报警阈值,是否足够精准?例如,老人可能因为外出旅游、短期住院、或者习惯性地在白天减少用水等原因,导致家中长时间未使用水。如果报警机制过于敏感,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打扰和资源浪费。
节约用水的挑战: 如果老人为了“避免报警”而故意频繁用水,或者因此产生心理负担而改变生活习惯,反而可能不利于其健康。

执行成本与公平性:
安装和维护成本: 智能水表的安装、维护以及后期的报警处理系统都需要成本,这笔费用由谁承担?是政府、社区还是老人及其家庭?如果是由老人承担,是否会对经济困难的老人造成负担?
覆盖范围与公平性: 这一措施会覆盖所有独居老人吗?如果只覆盖部分地区或部分老人,可能会引发公平性的讨论。

人性化与替代方案:
过度依赖技术: 科技是辅助手段,不能完全替代人文关怀。过度依赖智能设备,是否会削弱社区和家庭成员之间的直接联系和情感交流?
更人性化的方式: 是否有其他更人性化、更能尊重老人意愿的方式来保障他们的居家安全?例如,加强社区的“敲门行动”,定期家访,鼓励邻里守望,或者提供更便捷的紧急呼叫设备等。

如何看待和推进:

1. 明确目标与合法性: 明确此举是为了保障独居老人生命安全这一合法且重要的公共利益。
2. 加强隐私保护: 制定严格的数据隐私保护政策,明确数据收集、使用、存储的范围和权限,并向老人及其家属公开透明。
3. 提升技术可靠性: 确保智能水表及其报警系统的技术成熟度和稳定性,减少误报和漏报的可能性。可以考虑设置可调节的报警阈值,或者在报警前进行初步的远程确认。
4. 尊重老人意愿与知情同意: 在推行过程中,充分尊重老人的意愿,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宣传,解释其目的和意义,争取老人的理解和配合。可以采取自愿安装的原则,或者与老人签订服务协议。
5. 多元化的服务模式: 将智能水表作为智慧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唯一的手段。同时,也要结合社区工作人员的上门探访、志愿者服务、邻里互助等多种形式,形成多层次的关怀网络。
6. 解决成本问题: 研究并确定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确保措施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
7. 持续评估与优化: 在推行过程中,收集各方反馈,对措施的有效性、用户体验进行持续评估和优化调整。

总结来说, 上海为独居老人安装智能水表,12小时不走字自动报警,是一项在技术上具有创新性的安全保障举措。它的核心价值在于利用科技手段,为独居老人提供一道及时的生命预警线,尤其是在突发情况下能有效争取宝贵的救援时间。然而,在推广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并解决好数据隐私、技术可靠性、人性化关怀以及执行成本等问题,确保这一措施能够真正服务于老人,并得到他们的认同和接受,最终实现智慧养老的美好愿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事情是好事情,只是希望能够加强居委会和街道的人力配备。

说真的,以个位数的人力对应少则千、多则万的居民数量,且以上海城区的老龄化程度,其中相当比例可能是全天在社区附近的老年人,有时确实捉襟见肘。

另外,智能化节约人力的水平还要提高。经历过连续敲几百户居民家门的事儿,懂的。

user avatar

自动报警后谁上门盘查?

警察?物业?

失踪不超过24小时不立案的规定要改了?

老年人去儿女家住个三五天怎么办?先递交申请或通告?

几次上门发现是乌龙后,物业有这个恒心?

物业凭什么给自己增加一项负担?

没有及时上门查证却又发生了事故,又是谁的责任?

社区要真有心、或有余力为孤独老人服务,有一百种更好的办法。


记得以前国家要求不得再批地建高尔夫球场。于是某超一线大城市说,雾霾严重啊,要建“井”字型两横两纵的大型排风通道。怎么建?就是在城市高楼大厦中间留出“井”字型的南北东西的大型草坪地。这样,气流就可以顺畅地贯穿整个城市,带走雾霾。

计划很好吧?最后呢?这些草坪绿地成了高尔夫球场了。


都是好项目。

政委说今年因为疫情,各地财政自由度都提高了。。。

user avatar

我知道你邀我啥意思= =

该夸还是得夸哈,这绝对算是现代化赛博仁政。

上海在这方面还是走在了全国最前列。

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尤其是独居老人,生活问题的确需要重视,一旦处理不好,说难听点自己在家臭了都没人知道,我倒是不太在乎身后事,但对于在乎的人来说,这样挺没尊严的。这个新举措往好处想是能避免老人出意外,往坏处想,也是在真出了意外之后能有尊严的走完最后一程。

不过这么一弄的就辛苦居委会工作人员了,遇上个像我这样的一放假睡觉睡一圈的,估计每个礼拜都要触发一次报警……误报警问题还是得想办法处理。


另外我觉得吧,在外工作的年轻人,如果老家里有独居老人的话,其实可以给老人买个智能手环/applewatch、再弄个网络摄像头什么的,效果也挺好。


此处应该有带货位,忍住了= =

user avatar

我觉得独居年轻人也需要,比如我。

我的床板掀开,底下是两个大柜子那种,可以放东西。

前两天我从底下拿褥子,看着那个还算大的空间,脑子里突然灵光乍现

"这底下完全可以藏个人啊!"

我脑子里瞬间脑补了好几种具体情形,包括但不限制于隔壁老王抓包,以及包养小三败露等各种剧情,鬼使神差的我就打算试一下。

然后我就躺在了右边那个空间里,蜷缩着腿,扣上了床板,由于是突发奇想,所以也没拿手机。

万万没想到啊!这玩意在里面它

推!不!开!

推!不!开!

第一是因为空间狭小,侧身躺着,手和脚都使不上力气,第二也是因为我躺的那个方向是杠杆力矩最短的地方,根本就推不动!

里面一片黑暗,四周什么都看不到,狭窄的空间根本舒展不开,整个人陷入了极度的绝望。

我用尽了了全身的力气,完全没有任何希望,那一刻,我想了很多,想到我英雄一世,最后居然走的这么窝囊,被活活闷死在床下,穿出去别人会怎么想?

想到了我的父母,怎么找都找不到自己亲儿子的那种焦虑;想到我的伙计,借出去的千把块钱成了死账,一定很难过;还有我另一个伙计,欠了我千把块钱突然不用还,一定很开心吧,想到他得意的样子,我恨不得用靴子使劲的踹他的屁股……

等等,屁股?

我突然想到了除了手脚之外另一个可以发力的地方,我压着底下的被子,一点一点翻过身,然后像一直蜣螂一样,用下半身发力,使劲一下,把床板顶开了……


所以,独居年轻人有时也很危险,另外,也敬告所有闲的蛋疼的年轻人,不要尝试,不要尝试,不要尝试!

将老王或者小三藏在类似位置的人,一定不要忘了把人放出去,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这么灵活的。

最后,认真点说,独居老人的智能水表只是第一步,甚至于只能起到一个"报丧"的作用,未来还是期望有更好的科技报警装置,能够进步到几分钟内示警,可以避免很多悲剧。

user avatar

这是个好事!

这个新闻刚出来的时候,一个公司同事就跟我感慨:她母亲是前段时间人口普查的时候才知道,她们家隔壁的一个老邻居已经去世小半年了........还有一个他们家的一个独居的亲戚,是负责抄水表的人多次上门没人回应,联系了物业等部门之后才发现,已经在家去世多日了.......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了,独居老人的数量会越来越多..........

独居老人将房产赠送给水果摊主

前段时间报道的“独居老人将价值300万房产赠送给水果摊主”的事件,也能从侧面反映出“独居老人”的困境!

像事件中“水果摊主”这样的人能有多少?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独居老人”该怎么办?恐怕只有指望社会的关爱了!


所以,真心的希望,以后像题目里针对“独居老人”的关爱计划能越来越多.........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