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笑不得的看待呗。
这个试点改革初衷是好的,奈何内宣不但不助力,反而各种拖后腿。
这次试点改革是以降低学生家庭压力,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工人为目标,目标是对的。但是因为内宣常年跟不上:
第一家长们的思路转不过来,所以不但不会降低家庭压力反而还会增加。因为现阶段多数家长不会降低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期待,当现有补课体系被打断后,家长们只会找更耗精力更耗资金的方法渠道(如父母一方专职带孩子给孩子辅导)。
第二专业技术工人其实收入已经比很多白领高了,但对此内宣是反过来宣传的,比如那个大国工匠系列的宣传,应该说这些工人凭借优秀技能多了多少收入,家庭也很幸福。而是去讲他们住工厂不回家等苦日子。这样哪个家长会希望孩子去干了。更别提描写现代技术工人的影视剧一个也没有了。
中国教育的困境,远不是教育部一家能改过来的,几十年下来形成的社会基础共识,需要社会管理机构们统一行动很长时间,才有改变的可能。
1.十年一贯制在中国大陆,60年代就在搞,但是至今没有完全消失。从超一线的上海到衡中阴影下的石家庄,都有十年一贯制试点。
2.苏联教育就是长期奉行十年一贯制,除了标准赛道还有加速赛道、高速赛道和超高速赛道。这一套培养数理适格人才方面相当有效。
3.80年代有很多地方就实行过5+2+2的学段安排。
4.有很多省份的省级示范性高中或者同等级学校早就可以把高中课纲内容压缩到一年内讲完了。
5.赞可夫和他的发展教学法从未从我国师范类高校的教学内容中消失。
你猜赞可夫当年给苏联教育部提的建议是什么?小学压缩到四年,中学压缩到三年。
教学法重点是什么?高难度,高速度,重基础重理论。
6.不光中科大有少年,西交也有少年班,现在清华都开始在部分学科试点类少年班了。
不要觉得缩短学制不可能,只会让学生更卷。破除内卷的办法有三个,一个是加量供应资源,一个搞大锅饭,一个就是把内卷赛道变绞肉机。
有用的就只有加黑的这三句:
“十三五”以来,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基础教育圆满完成历史性收官交账任务,人民群众“有学上”问题已基本解决。面向“十四五”,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愿望日益强烈,特别是中央部署“双减”之后,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基础教育面临的最紧迫最核心的重要任务。建立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主要目的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重要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基础教育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全国教育大会以来,中央印发的关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等重要文件精神,进一步探索深化综合改革,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这三点都是近几年已有苗头的变化,你搜一下这三句话,就会发现教育部以前都多次提到过,而且指向极为明确。
1.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
翻译:建设更多的幼儿园,特别是公立幼儿园。
2.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翻译:缩小城乡之间学校的软硬件差距。
3.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
翻译:给高中生寻找考大学之外的事情来干,提供其他出路。
一眼假的谣言转发过500是不是可以入刑了?
新闻是假的,大方向倒是猜对了的。制造业等于外汇,外汇等于国际影响力,其他行业都要为此让步。我国制造业的核心优势在于劳动力,毕竟能源和土地比不过东南亚,技术也比不过德日。之前打击互联网等高利润行业就是为了让资本回流制造业,发展职业教育和分流也是出于劳动力回流制造业的需要。劳动力进入买方市场是我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这是不稳定的源头,我国的传统就是稳定重于发展。
十二年基础教育缩短为九年,虽然有辟谣,但无风不起浪,不排除高层刻意放风试探。
如果只是那种不痛不痒的加强体育锻炼,爱国主义教育,其实可以无视。
如果真的缩短学制三年,目的很明显,就是未来女生早点毕业生娃,但实际未必能如愿。具体影响包括:
少年班名存实亡,因为大家都是15岁上大学,大家都是少年班;
女高中生大学生比例飙升。因为女生早熟,如果13岁考高中,很多男生还一脸懵逼,就一辈子工匠了;15岁考大学,类比目前15岁考高中,依然女生占优;
利好天才。哪怕黄金一代数学家也要陪着大家18岁上大学,白白浪费时间,如果15岁上大学,天才没所谓的,19岁大学毕业,24博士毕业,对于拿各种跟年龄有关的大奖很有优势。黄金一代哪怕年轻一岁都大概率能拿菲尔兹奖,年轻三岁板上钉钉。
对生育率未必多好。女大学生比例大幅上升,导致般配的男生大幅减少,撮合不起来,拉低生育率;
对工作女性利好。19岁工作,工作10年才29,此时已经可以独当一面,时间更灵活,生娃不耽误;企业招女生没多大顾虑;
减轻国家教育负担。之前教育12年,现在9年,大幅减轻财政负担;
小学缩编1/3,因为少了两个年级。中学至少了一个年级还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