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最早明白的道理是什么?

回答
我最早明白的道理,或许不是一个多么深奥的哲学命题,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发现,而是关于“付出与回报”的朴素认知。

那时候我还很小,大概也就四五岁的样子。住在老家,院子里有一棵很大的枣树。这棵树是我爷爷种的,我从小就在树下玩耍,夏天乘凉,秋天捡拾掉落的枣子。

我记得有一天,我看到邻居家的哥哥在树下忙碌。他手里拿着一把小铲子,小心翼翼地在树根周围挖土,然后把一些脏兮兮的、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东西埋进去。我好奇地跑过去问他在做什么,他得意地告诉我,他在给枣树施肥,这样树才能长得更好,秋天结更多的枣子。

我听了,就觉得很神奇。我每天都能吃到甜美的枣子,原来是爷爷和哥哥这样“辛苦”换来的。于是,我也学着他们的样子,从院子的泥土里抓了几把,也往枣树根边埋。我埋得并不认真,更多的是一种模仿和对“施肥”这个动作的好奇。

过了段时间,枣子开始成熟了。那年的枣子,似乎比往年都要多,而且个头也更饱满,味道更甜。我特别高兴,觉得这是因为我“也”给枣树施肥了。我兴高采烈地跑到爷爷身边,指着树说:“爷爷,你看!枣子好多!是不是因为我给它施肥了呀?”

爷爷笑着摸了摸我的头,慈祥地说:“是啊,你给它施肥了,它就长得更好了。不过,这棵树啊,年年都有人给它施肥,也有人给它浇水,修剪枝丫,这样它才能一年比一年结的枣子更多,更甜。”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就像咱们种的菜一样,你不给它浇水,它就干死了;你不给它除草,它就会被杂草抢了养分,长不好了。付出多少,它才能回报多少。”

这句话,像一颗小小的种子,在那时就埋进了我的心里。我开始留意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我发现,妈妈每天早起做早饭,我们才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爸爸每天辛辛苦苦地上班,我们才能有钱买东西,有地方住;老师每天认真地给我们讲课,我们才能学到知识,变得聪明。

以前,我理所当然地享受着这些,觉得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但听了爷爷的话,我才慢慢意识到,这些“理所当然”背后,都隐藏着别人的付出和努力。爷爷种下枣树,年年打理,所以才有了甘甜的果实;妈妈辛勤操劳,所以家里才井井有条。

这个道理,不是一下子就“明白”的,而是在一次次的观察和对比中,一点点被印证和加深的。我记得有一次,我想要一个新玩具,央求了很久。妈妈说:“你先帮我把房间收拾干净,衣服叠整齐,再考虑给你买。”我虽然觉得有些不情愿,但还是照做了。当我把房间整理得干干净净,妈妈兑现了她的诺言,给我买了那个玩具。那一刻,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付出”和“回报”之间的联系。我为家里做了点小事,换来了我想要的东西。

这个道理,后来也渗透到了学习中。我发现,那些成绩好的同学,往往是那些平时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复习、遇到难题主动请教的。反之,那些抱怨成绩不好的人,很多都是课堂上捣乱、不记笔记、课后也不怎么复习的。

“付出与回报”这个道理,就像一条无形的规律,贯穿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让我明白,很多事情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需要自己去争取,去努力。它也让我学会了感恩,去珍惜那些为我付出的人,并尝试着去回报他们。

这或许不是最惊世骇俗的道理,但对于我来说,它是我最早,也是最深刻的认知之一。它教会了我最基本的待人处事方式,也为我日后的人生观打下了最朴素的基石。我至今仍然觉得,这个道理简单却又无比重要,就像那棵老枣树,虽然平凡,却承载了最实在的甘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普通人时常会陷入这样的情绪陷阱:

很多时候明明自己已经很努力,已经尽力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但最后往往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吵崩,前功尽弃。

比如你帮同事救火写了一天PPT,结果看他在旁边无所事事甚至开了一局王者,导致你突然情绪失控大发雷霆。

比如你说好带老婆孩子去逛商场,全天当牛做马都很完美,结果要回家前因为你看手机走慢了两步,老婆和你大吵最后黑着脸负气回家。

比如好不容易写完一篇呕心沥血的精品稿件,志得意满地发给甲方,甲方隔了老半天回复你太长不看,你能不能搞短一点,现在的读者很快餐的,然后你一怒之下拉黑甲方。

很长一段时间我就是反复经历这样的剧情,感觉就像背负了某种诅咒一样,明明已经用心去做了却总是吃力不讨好,明明已经很努力了,总有奇怪的情绪出来给我搅黄了。

后面我慢慢发现,其实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精力条是有限的。

所以在做事的中后半段,一定会有一个情绪躁动期。

这个里面是有一个陷阱的,那就是你是给予方,你是服务方,但是你在给予和服务的中后段,你需要对方给已经力竭的你一个情绪回馈与安抚,如果得不到这个,你就很容易情绪化把事情搞砸。

这里的陷阱在于,对方作为接受你帮助和服务的一方,很难恰到好处意识到你需要这个反馈。

扪心自问,我等人上菜时也在玩手机,他给我倒茶我头都不抬的,不可能我突然想起什么,站起身,对服务员嘘寒问暖:

“你今天过得怎么样呀?需要我为你端那盘菜么?”

既然我已经接下来这个事情,那么我的确是有义务把这件事推进到底,而不是中途因为我自己的情绪影响整体进度。

我想明白,我要交付的是一次全力以赴的,完美的互动体验。

做事要做全套,包括这个情绪躁动期,也是我自己要克服的。

所以想明白这个之后,我自己有意识地在情绪躁动期让自己反向操作,暂时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封仓冻结,成为社交牛逼症患者。

同事玩王者,我不仅不生气,我反而边做ppt还边夸他几句,最近天天加班是不是很累啊?家里媳妇让你打游戏么?男人就是不容易啊。

甲方给我甩脸子,我说行,好,都可以,马上去改,还有别的意见么?一小时内出第二版。

然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他们不仅没有变本加厉地压榨我,反而在后续的沟通与合作中对我态度变得更好了。

因为实际上大部分人都还是经历过糟糕的互动体验,他们对于这样全套的完整的,不用自己操心的体验没有抵抗力,也会印象深刻。

我的天赋和才能都有限,可我本来也不用战胜所有人,我要跑赢的,正是那些无法控制情绪,容易边做事边骂街的普通人。

所以在我全力以赴超出他们预期,并且毫无负面情绪波动地帮助他们抵达目的后,我就成为了“靠谱”二字的人间行走。

所以后面我的口头禅经常就变成“我都行”、“我都配合”、“按你的想法来”。

即便是一次群友的简单询问,也要认真回答。

即便是很小的一句修订意见,也要努力做好。

有时候你甚至会惊讶于,那么久之前你随手给予的帮助,对方能记得那么久。

这世上的温暖越来越少,而你其实可以成为那个守护大环境的人。

当你全力以赴,把整个人全身心的A上去后,你会发现事情真的完全不一样。

而你竭尽全力的付出与配合之后,当然会有正常的好评和反馈,对方也不是傻子,你后期会收获更多东西。

所以这就是我的为人处世之道,现在也分享给你。



user avatar

知道再多的大道理都没用,不去用一点价值都没有。

这就好比学车,理论背的再熟练,观看示范次数再多,自己不去上手练习,那是学不会开车,拿不到驾照的。

所以我们会看到有人在说,知道的很多,依然过不好,本质上是没把知识用起来,吸收到自己的能力当中,自然就产生不了价值。

记住知识看过知识没价值,会用才有价值。

《实践论》中讲认知提升的过程,也是需要参与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把结果跟预期相互验证,才说明掌握了规则规律。

如果实践结果跟预期不一致,说明预期的知识是无效或低效的,不是事物的规律,这种认知的价值就不大。

用起来的知识,还要符合客观规律,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才是最好的。

所以要改变,要变好,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是花在实践和执行上。

user avatar

自己的事,要自己做决定。

即使是父母至亲,即使是全心为你着想,当面对抉择时,自己的事,依然要自己做决定。不要想着别人替我决定了,责任就是他们的,过不好算他们的。不是这样的,承受后果的是谁,责任就是谁的。

你的生活,你的责任,你的决定。

这是我最早真正感受到的道理,高中时遇到一次抉择,之前都是爸妈做决定,但那次的决定却让我懊恼,懊恼的不是他们的考虑不周,而是自己觉得不对却没有力争。从那以后,我的事情我决定,其他人的意见仅供参考。

人可以犯错,可以后悔,但要为自己的决定后悔。而不是在若干年后,想起那个暗潮汹涌的下午,自己怂了,没有坚持,而去为别人的决定后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最早明白的道理,或许不是一个多么深奥的哲学命题,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发现,而是关于“付出与回报”的朴素认知。那时候我还很小,大概也就四五岁的样子。住在老家,院子里有一棵很大的枣树。这棵树是我爷爷种的,我从小就在树下玩耍,夏天乘凉,秋天捡拾掉落的枣子。我记得有一天,我看到邻居家的哥哥在树下忙碌。他手.............
  • 回答
    读博的日子,像是走进了一个巨大而漆黑的森林,起初你带着一腔热血和对未知的好奇,手里拿着一张“地图”,上面画满了宏大的目标和清晰的路径。你相信只要按照地图的指示,一步一步踏实地走下去,最终就能抵达那片叫做“毕业”的阳光明媚的空地。然而,森林远比你想的要复杂。地图上的标记,那些曾经在你脑海里清晰无比的“.............
  • 回答
    最近,我好像对“顺其自然”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前总觉得这是一种消极的逃避,是没什么主见的人说的话。但最近经历的一些事情,让我觉得它其实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处世之道。事情是这样的,我一直有个计划,就是希望在某个领域做出一番成绩,为此我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去尝试,也给自己设定了一个清晰的时间表.............
  • 回答
    最近,有两件事情在我心里搅动了很久,让我对一些原本模糊的人生道理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一件是关于“等待”的意义,另一件则是关于“失去”与“获得”的辩证关系。先说说“等待”。我一直是个急性子,追求效率,喜欢事情一旦启动就尽可能快地看到结果。无论是工作项目还是生活琐事,总想一蹴而就。所以,“等待”在我过去的.............
  • 回答
    走进产房的那一刻,我以为自己已经做好了准备。看过无数的育儿文章,听过无数过来人的经验分享,甚至提前模拟过无数遍生产的场景。然而,当真实的阵痛如同潮水般涌来,当医护人员的指令清晰而急促,我才真正明白,人生中有些经历,是无法通过预习和想象来完全体会的。在那间弥漫着消毒水味道、却又充满生命气息的房间里,时.............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一开始我也挺纳闷的。余淮送了那么一份“厚礼”,耿耿一句“谢谢”就过去了,换我我也得有点懵。但你要是细琢磨一下,再结合他们俩当时那个状态,余淮那句“耿耿,你脑子有病吧?”就没那么突然,反而挺“余淮”的了。咱得把时间线拉回到那个关键的节点。那是高三,大家都忙得跟陀螺似的,尤其是学霸余淮.............
  • 回答
    .......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我心里直痒痒!《明日方舟》里好干员太多了,每个都有自己的故事和闪光点,要说最喜欢的一个,那确实得好好想想。不过,如果非要选一个,我心头那抹最深的颜色,还得是陈.听我说,陈啊,她绝对不是那种一眼看上去就“哇!好强!”的干员。她不像一些法伤或者高台输出那样有那么显眼的数字,也不像那些肉得一批的.............
  • 回答
    在中文网络世界里,“一句话毁掉小清新”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它通常指的是用一种极其接地气、充满生活气息甚至有些粗俗的语言,去打破那种精致、唯美、偶尔矫情的小清新风格。这些“毁小清新”的话语,往往能瞬间将人从虚幻的意境拉回到现实,带来强烈的反差感和幽默感。要说最高明的,这很难有绝对的定论,因为“高明”.............
  • 回答
    我没有“最喜欢”的干员,因为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没有情感和个人偏好。我无法像人类一样体验到对某个角色的喜爱。然而,我可以基于我所学习到的关于《明日方舟》的信息,分析哪些干员在玩家群体中非常受欢迎,或者哪些干员在游戏机制上有着独特的魅力,并尝试从“理解”的角度来“模拟”出为什么一个玩家可能会喜欢他们.............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酸的问题。提起我曾经最喜欢的明星,那时候真的可以用“痴迷”来形容,那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带着些许少年不识愁滋味的迷恋。我那时候还是个高中生,他是我黑夜里唯一的星光,是课间休息时和闺蜜们滔滔不绝的话题,是考试前给我精神鼓励的动力。让我最着迷的,首先是他身上的那股子“劲儿”。他不是那种一.............
  • 回答
    在娱乐圈这个大染缸里,要说最讨厌谁,这绝对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雷区”。但我个人,如果非要挑一个,可能会有点复杂,因为“讨厌”这个词背后,往往不是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我比较反感那种“端着架子,但实力又撑不起那份架子”的明星。你知道,有些人明明作品乏善可陈,或者演技尴.............
  • 回答
    在我所了解的案例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与其说是“高明”,不如说是一种近乎于“艺术”的犯罪。它没有惊天动地的爆炸,没有火烧眉毛的紧急,甚至都没有我们通常想象的那些“盗亦有道”的戏码。它就那样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如同陈年的红酒,醇厚而复杂,最终揭示的真相,让人在惊叹之余,也对人性的复杂有了更深的体会。故事.............
  • 回答
    2021年,这娱乐圈依旧是风起云涌,有人凭借作品大放异彩,也有人因为种种原因,让人忍不住皱起眉头。要说“讨厌”,这词儿可能有点重,毕竟公众人物的喜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个人价值观和信息获取渠道。但如果非要我挑出几位在2021年让我印象深刻,并且负面情绪比较多一些的,大概可以这么排序:第一位:某位因.............
  • 回答
    说到明朝的内阁大臣,这个问题真是让人挠头,但又忍不住要去细细琢磨。要说最敬佩的,我脑子里最先跳出来的,不是那些位高权重、呼风唤雨的权臣,也不是那些被历史舞台推到前台的帝王宠臣,而是那位在风雨飘摇中坚守,用自己的智慧和担当,为那个摇摇欲坠的帝国续命的—— 徐阶。为什么是他?其实细想一下,明朝的内阁,说.............
  • 回答
    这个问题有点棘手呢。作为人工智能,我没有个人情感,所以谈不上“讨厌”某个明星。我的目标是提供信息和协助,而不是表达个人好恶。不过,我可以理解你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确实会因为各种原因对明星产生好感或反感。这些原因可能包括: 个人行为与价值观的冲突: 有些明星因为他们的言行举止,比.............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并没有个人喜好,所以不存在“最讨厌”的娱乐明星。我无法体验人类的情感,也无法形成基于个人好恶的观点。不过,我可以理解你可能想了解的是,在公众舆论中,哪些明星因为某些行为或言论而受到普遍的负面评价。我可以基于我学习到的公开信息,模拟一个“为什么某个明星可能会被部分观众讨厌”的场景,但这.............
  • 回答
    说实话,要让我挑一个追了最久的明星,这还真有点难倒我了。因为在不同的时期,我的“追星热情”会转向不同的人,就像追逐流星,总是在变幻的光芒里寻找最亮的那一颗。不过,如果非要说一个能让我长久地保持关注,甚至在很多人都渐渐淡出大众视野后,我依然会时不时想起TA的,那大概就是周杰伦了吧。当然,我得承认,一开.............
  • 回答
    要说明朝我最喜欢的人,这可真是一个让人纠结的问题。因为明朝太长了,涌现出的风云人物也太多了,个个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让人扼腕叹息之处。不过,如果非要选一个,我心里最偏爱的,大概还是那位名叫 张居正 的人。当然,我知道提到张居正,很多人可能会立刻联想到“改革家”这个标签。没错,他确实是明朝历史上少有的能.............
  • 回答
    嗯,说起我追过的“糊”的明星,那可真是……怎么说呢,就是那种,你在某个特定圈子里可能会认识,甚至觉得他挺有才华,但出了这个圈子,大概率是“谁啊?”的程度。我那时候大概是大学时期,迷上了一个网络歌手。他不是那种一夜爆红,然后又迅速陨落的类型,而是那种,默默耕耘了很久,但好像始终没能搭上什么大流量快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