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道德经》第67章中的“慈”怎么理解?是“慈爱”的意思吗?与第5章“天地不仁”的“不仁”是否相抵触?

回答
我们来详细探讨《道德经》第67章中的“慈”及其与第5章“天地不仁”的“不仁”的关系。

《道德经》第67章的“慈”

第67章原文如下:

> 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 夫慈,故能勇;祥,故能矩;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器长。
>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不敢为天下先且进而望后。
>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被誉其慈,价也。

这一章,老子提出了“三宝”,并解释了“慈”的重要性。

“慈”的含义:

在第67章中,“慈”的确包含了“慈爱”的意思,但其内涵更加深远,并非仅仅是人际间的温情脉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1. 内在的宽厚与包容(爱人爱物): 这是最直观的理解。“慈”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善良、仁厚和宽容。这种善良不仅仅是对人的,也包括对万物的爱护。它是一种不忍伤害、不忍苛责的态度,是一种深切的同情和关怀。在老子看来,这种“慈”是发自对道本源的体悟,是顺应道的自然流露。

2. 无私的奉献与不求回报: 真正的“慈”不是基于功利性的考量,而是出于本性。它是一种甘愿付出、不求回报的无私精神。就像大地滋养万物,不问其善恶美丑,只是一味地给予。

3. 勇的根源与力量: 老子说“夫慈,故能勇”。这看似矛盾,实则揭示了“慈”的深刻力量。当一个人内心充满“慈”时,他不会因为私欲、恐惧或对他人的仇恨而失去平静。他不会被仇恨驱动去报复,也不会因为对自身利益的过度执着而畏缩不前。相反,这种“慈”让他内心安宁,目标明确,能够为了更宏大的善或更高的原则而坚持和行动,这是一种无畏的、坚定的勇气。他敢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因为他不是为了自己而战,而是为了“慈”所代表的更广阔的善。

4. 守的根本与稳固: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这里的“守”不是被动的防御,而是主动地保持一种稳定和平衡的状态。因为内心的“慈”不轻易被外物扰动,所以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力量。这种宁静和力量使他能够抵御外来的侵扰,保持自身的稳固,不被诱惑所动摇。

5. 万物的本然(道的体悟): 从更深层次来看,“慈”可以看作是体悟到道的本质的一种表现。道以其“慈”来孕育万物,无私地给予,无为而治。当一个人能够“慈”待万物时,他就是在效法道,与道合一。这种“慈”是对生命的尊重,是对自然规律的遵循。

“慈”与第5章“天地不仁”的“不仁”是否相抵触?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深刻的问题,很多人对“天地不仁”产生误解,认为天地冷酷无情。事实上,“慈”与“不仁”并不相抵触,反而可以从一个更深的层面理解为互补和统一。

理解“天地不仁”:

在第5章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不仁”的含义: 这里的“不仁”并非指“无情”、“冷酷”或“残忍”。恰恰相反,它指的是“没有偏私的仁”、“不偏不倚的仁”。
不带有个人感情和主观好恶: 天地生养万物,不会因为某物可爱就特别眷顾,也不会因为某物丑陋就刻意抛弃。它以一种超然于主观情感的方式,平等地对待所有生命。它不因人的仁或不仁而区别对待,而是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行。
顺应自然规律: “不仁”意味着天地遵循的是其自身的自然法则,而不是受人类情感或道德标准的影响。它不会刻意去“爱”或“恨”,只是“是”它本来应该的样子。
“刍狗”的比喻: “刍狗”是指用草扎成的狗,古代祭祀时用作祭品。祭祀完毕后,刍狗就被丢弃或践踏。这个比喻强调的是天地和圣人对待万物或百姓的态度——功成而不居,不执着于结果,不因为曾经的用途而产生分别心。 天地生养了万物,但不会因为万物感恩戴德就特别优待,也不会因为万物逆反就加以惩罚。一旦万物完成了它们在天地间的使命,它们就被“放下”。

“慈”与“不仁”的辩证统一:

现在我们来看“慈”与“不仁”的关系:

1. “不仁”是“慈”的更广阔基础和前提: 正是因为天地“不仁”,才能够“慈”。
如果天地有偏私的“仁”,那么它就会有所选择,就会有所偏爱和抛弃。而恰恰是这种无私、无偏、平等的“不仁”状态,使得天地能够包容和滋养一切。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父母只对自己特别喜欢的孩子“慈爱”,而对其他孩子冷漠,那不是真正的“慈”,而是“偏爱”。天地真正的“慈”体现在其对一切生命的普遍性、包容性和滋养性。

2. “慈”是“不仁”的自然流露和显现:
天地“不仁”的无私原则,体现在其“慈”的作为上,就是孕育万物、生养万物、不加干涉地让万物自然发展。
圣人效法天地,其“不仁”体现在不以个人好恶对待百姓,而是以“慈”之心去引导和包容。这种“慈”不是黏腻的情感,而是深刻的理解、宽容和支持。

3. 从“不仁”到“慈”的升华:
“不仁”是宇宙的根本法则,是“道”的无为状态。
“慈”是这种无为状态在具体表现上的一个重要面向,是“道”在生养万物时所展现出的关怀与包容。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因为天地“不仁”(无私、无偏),所以能够“慈”(无所不包容、无所不滋养)。“慈”是“不仁”的积极作用和结果。

具体类比:

一位公正的法官: 法官的职责是“不仁”的,即不偏袒任何一方,不因个人好恶而判案。但正是这种“不仁”,使得他能够公正地裁决,给予所有当事人应得的对待,这本身就是一种“慈”的表现——对法律和公正的守护,也是对社会秩序的维系。
阳光和雨水: 阳光和雨水对世间万物都是普照和滋养的,它们“不仁”,不会分别对待。但正是因为它们的“不仁”,才使得花草树木得以生长,生命得以延续。它们无私地给予,这本身就是一种“慈”。

总结:

第67章的“慈”: 是一种内在的宽厚、包容、无私的奉献,是勇气的来源和稳固的基石,是对万物的尊重和爱护。它并非仅仅是人际间的软绵绵的“爱”,而是一种深刻的、源于体道而生的生命力量。
第5章的“不仁”: 指的是天地、圣人做事时没有个人偏见、不带有主观情感,完全遵循自然规律或客观法则。是一种平等、公正、无私的态度。

两者的关系:

“慈”与“不仁”并不相悖,而是辩证统一的。“不仁”是“慈”得以产生的更广阔、更根本的背景和原因,而“慈”则是“不仁”在实践中的一种积极、包容和滋养的表现。 天地因为“不仁”(无私、无偏),所以才能“慈”(无所不包容、无所不生养)。圣人因为“不仁”(无偏见),所以才能以“慈”(宽容、引导)对待百姓。

因此,理解老子,需要跳出我们日常狭隘的情感认知,去体会那种超越个体、普遍存在的“道”的智慧。第67章的“慈”正是这种智慧在具体行动上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很奇怪,天地不仁,与慈有什么关系?

不仁就不能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们来详细探讨《道德经》第67章中的“慈”及其与第5章“天地不仁”的“不仁”的关系。《道德经》第67章的“慈”第67章原文如下:> 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夫慈,故能勇;祥,故能矩;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不敢为天下先且进而望后。> 夫.............
  • 回答
    在斯塔夫里阿诺斯(L.S. Stavrianos)的《全球通史》(A Global History)下册第501页,提到“在19世纪后期,由于西欧婴儿道德观的急剧衰落……”,这里的“婴儿道德观”并非直接指代婴儿本身的道德品质,而是指向了当时欧洲社会对于“婴儿”这一概念的道德观念和态度发生了显著的转变.............
  • 回答
    板垣惠介老师的《相扑道》,自从开始连载以来,就以其独特的画风和对相扑运动别具一格的诠释,牢牢抓住了不少读者的心。而第100话,作为连载的一个重要节点,其剧情走向无疑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就我个人而言,第100话的剧情,可以说是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情理之外,充满了板垣式的张力和戏剧性。首先,我们可以来回顾一.............
  • 回答
    2022年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5000米接力决赛,对于中国队来说无疑是一场充满遗憾的比赛。赛前,大家对这支实力强劲的队伍寄予厚望,他们一路过关斩将,展现出了极高的竞技状态和团队默契。然而,最终的意外摔倒,让他们与奖牌失之交臂,以第五名的成绩结束了这场备受瞩目的比赛。赛前的期望与队员们的努力要知道,.............
  • 回答
    看到杨奇函在《奇葩说》第六季第22期向罗振宇道歉这件事,我的感觉挺复杂的,也很值得聊一聊。首先,我们得回忆一下当时的背景。杨奇函当时作为奇葩说选手,在之前的节目里对罗振宇的某些观点,特别是关于“个人成长”和“终身学习”的论述,表达了一些不太客气的批评,甚至带有一定的攻击性。这种表达方式在奇葩说这个以.............
  • 回答
    《爱,死亡和机器人》第二季的第八集《溺水的巨人》,给人的冲击力是独特的,它并非那种直抒胸臆的道理,更像是一种潜藏在影像和氛围中的隐喻,需要我们细细品味。如果非要提炼其中的道理,我认为它主要探讨了 “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以及我们如何面对被遗忘的命运” 这一主题,并通过一个极端而又诗意的故事来展现。故事的.............
  • 回答
    理解《道德经》第三章的“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是否为愚民思想,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原文的语境、老子的哲学思想以及历史背景,并避免简单地将现代观念套用于古代文本。一、 字面理解与潜在疑虑从字面上看,“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这句话确实容易引发对“愚民”的联想。 “无知”: 容易被.............
  • 回答
    《道德经》里这句“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字面意思是“如果自己不够诚信,那么别人就不会相信你”。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人际交往的智慧。下面我将从几个层面来详细阐述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一、 从字面含义和核心逻辑来理解:这句话的核心在于“信”这个概念的“双向性”和“因果性”。 “信不足焉”: 这是.............
  • 回答
    道德经是否虚无主义是一个复杂且常常引发争论的问题。要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理解“虚无主义”在哲学上的含义,然后再将《道德经》的哲学思想与之进行对比分析。一、 什么是虚无主义?虚无主义(Nihilism)在哲学上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价值的虚无(Value.............
  • 回答
    《道德经》的哲学内核与现代科学的衔接是一个引人深思且具有相当复杂性的议题。虽然两者产生的时代背景、研究方法和关注领域截然不同,但深入探究其内在的智慧,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值得探讨的共鸣点和潜在的对话空间。《道德经》的哲学内核概览在探讨衔接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有一个基本把握。其主要内核.............
  • 回答
    道德经是否就是老子的所有智慧?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而言之,道德经无疑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和最精华的体现,但要说它就囊括了老子“所有”的智慧,则可能过于绝对,需要更 nuanced 的理解。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道德经的地位与价值:老子思想的结晶《道德经》(又称《老子》).............
  • 回答
    《道德经》中“两者同出异名”的“两者”指的是 “道”与“德”。这是一个非常核心且重要的概念,理解它对于把握《道德经》的精髓至关重要。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个概念:1. 出处:这句话最直接的体现是在《道德经》的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载之。生而不有,为而.............
  • 回答
    《道德经》中关于水与柔的论述是老子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他对“道”的深刻洞察。老子并非直接“提问”,而是通过对水和柔的观察和比喻,来阐述他所理解的“道”的特质以及人应如何效法“道”来修身、治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道德经》中关于水与柔的深刻内涵:一、 水的特质及其象征意义:老.............
  • 回答
    《道德经》第十三章的“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这句话精炼地概括了老子关于如何面对外在评价和人生祸患的深刻见解。要理解它,我们需要拆开来看,再合起来体悟。“宠辱若惊”:看淡名誉,保持内心的平静首先是“宠辱若惊”。这里的“宠”指的是受人称赞、得到恩宠、受人推崇,是好事,是荣耀。“辱”则相反,指遭受侮辱、.............
  • 回答
    《道德经》是不是一本讲修道的书?这问题可有意思了,也问到点子上了。要我说,是,也不是。得看你说的“修道”是啥意思。如果“修道”是指那些磕头作揖、念咒画符、炼丹吃药,追求长生不老、飞天遁地的方术,那《道德经》恐怕要让你失望了。老子可不是那种“卖艺”的,他讲的“道”,不是你刻意去“修”出来的,更不是靠什.............
  • 回答
    《道德经》的问世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书中描绘的治国理念,尤其是“无为而治”、“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争”、“慈”、“俭”等核心思想,无疑是极具智慧的。然而,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史,为何没有一位帝王能真正将国家治理得如《道德经》所言般接近理想,反而总是陷入繁荣与衰败的循环?这其中的原因,并.............
  • 回答
    道德经是不是被捧得有点太高了?这个问题,说实话,还真不好一概而论。它就像一本古老的宝藏,有人挖出了黄金,有人只看到了泥土,而有些人则认为那堆石头本身就价值连城。我们先看看它为什么能被奉为经典。这书虽然薄,但它讲的东西,那叫一个“玄”。“道可道,非常道”,开头就这么一句,把很多人的脑子绕进去了。它不像.............
  • 回答
    《道德经》里的“无为无欲,无欲则刚”讲的是一种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的智慧,它不是说要我们彻底断绝一切念头和情感,而是指向一种内在的力量和清明的状态。在这个语境下,“欲”更多指的是那种不顾一切、执着攀附的、源于对外在事物过度渴求的念头,而“追求”则更侧重于一种发自内心的、为实现某种目标而付出的努力,这种.............
  • 回答
    《道德经》中的“无为”和“不争”,是理解老子思想精髓的两把钥匙,它们并非消极避世,而是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和积极的实践之道。先说说“无为”。这并不是说一点事情都不做,而是指顺应自然的规律,不妄为,不强求,不违背事物本身的发展趋势去干预。想象一下,春天万物复苏,种子自然会发芽,树木自然会长高,农民只需要顺.............
  • 回答
    道德经,作为一部古老而深邃的哲学经典,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与文化。那么,这样一部著作,能否放在床上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细想之下,却能引出不少关于敬畏、尊重以及我们如何对待经典的不同理解。从物理层面来看,道德经当然是可以放在床上的。它本质上是一本书,由纸张、油墨和封面构成。只要床铺干净,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