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实证主义与可证伪性(Positivism and Falsifiability): 科学理论必须基于可观察、可测量的证据,并且能够被实验或观察所证伪。这是科学与伪科学的分界线。 2. 规律的发现与理论的建构(Discovery of Laws and Construction of Theories): 科学致力于发现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解释和预测能力的科学理论。 3. 还原论与整体论(Reductionism and Holism): 科学研究既有还原论的倾向,即将复杂系统分解为更小的组成部分来理解,也有整体论的视角,强调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涌现性(Emergence)。 4. 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区分(O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ty): 科学追求客观真理,力图排除研究者主观意识的干扰,但同时承认观察者效应和测量的不确定性。 5. 演化论(Evolutionary Theory): 生命科学中的核心概念,强调生命形式的不断变化和适应。
在斯塔夫里阿诺斯(L.S. Stavrianos)的《全球通史》(A Global History)下册第501页,提到“在19世纪后期,由于西欧婴儿道德观的急剧衰落……”,这里的“婴儿道德观”并非直接指代婴儿本身的道德品质,而是指向了当时欧洲社会对于“婴儿”这一概念的道德观念和态度发生了显著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