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道德经中对于水与柔的提问。?

回答
《道德经》中关于水与柔的论述是老子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他对“道”的深刻洞察。老子并非直接“提问”,而是通过对水和柔的观察和比喻,来阐述他所理解的“道”的特质以及人应如何效法“道”来修身、治国。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道德经》中关于水与柔的深刻内涵:

一、 水的特质及其象征意义:

老子在《道德经》中反复强调水的特质,并将其视为“道”最贴切的象征之一。这些特质包括:

至柔而能克刚 (至柔而能制刚,或至柔能克刚):
详细阐述: 这是《道德经》中关于水最核心的论述之一。水本身是极度柔软的,没有固定的形态,可以随容器而变。然而,正是这种看似柔弱的特质,却能滴水穿石,最终能穿透最坚硬的石头;能乘船而过,但再强大的船在水中也无法抗拒其力量,甚至会沉没。这说明了柔弱并非无能,而是一种更具韧性和持久力的力量。
引申意义: 老子借此说明,一个强大的、能够成功地实现目标的个体或组织,不应依靠强硬的、对抗性的方式,而是应学习水的柔韧和适应性。通过以柔克刚,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消耗,最终达到更持久、更根本的胜利。

善利万物而不争 (善利万物而不争):
详细阐述: 水滋养了世间万物,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人类,都离不开水的滋润。然而,水从不为自己的付出而索取回报,也从不与任何事物争夺利益,只是默默地奉献。它滋润万物,但从不以此为傲,也从不要求万物感恩或回报。
引申意义: 这体现了“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特点。老子认为,真正有智慧的人,应该像水一样,以奉献为乐,以帮助他人为使命,并且不求名利,不与人争。这种不争的态度,反而能获得更广泛的支持和更长久的成就。

处众人之所恶 (处众人之所恶):
详细阐述: 水总是流向低洼之地,停留在人们不愿意待的地方,如沟壑、污泥之中。在人们眼中,低洼和污秽是卑下的、不受欢迎的。但水却甘于居于此位,并且在那里也能发挥其作用,净化、滋养。
引申意义: 这启示人们要保持谦卑的心态,甘于居于卑下的位置,不骄傲自满。那些被人们轻视、不愿做的事情,往往是真正能体现一个人品格和力量的时刻。通过在看似卑微的环境中默默耕耘,反而能展现出真正的价值和不凡。

清净无为 (清净无为):
详细阐述: 静止的水面是清澈透明的,能够映照万物。流动的水也能清洗污垢,使其恢复洁净。水本身不带有任何杂念和妄为,只是自然地流淌、作用。
引申意义: 老子提倡的“清净无为”是治国和修身的根本原则。人心需要像静止的水一样平静,去除杂念和欲望,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行为上也要效法水的“无为”,即不强行干预,不妄作妄为,顺应自然规律而行。

随形而变,无固定形状 (随形而变,无固定形状):
详细阐述: 水没有固定的形状,无论是圆形、方形还是其他形状,它都能完美地契合。这种无固定形状的特质,使它能够适应任何环境和容器。
引申意义: 这强调了灵活性和适应性的重要性。人生和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变化和挑战。拥有像水一样的灵活性,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调整策略和心态,是应对变化、实现目标的关键。

二、 柔的特质及其象征意义:

老子将水的柔弱特性推广到“柔”的普遍概念上,认为“柔”是“道”的重要体现,也是人应遵循的德行。

柔弱胜刚强 (柔弱胜刚强):
详细阐述: 除了水之外,老子还用其他例子来佐证柔弱胜刚强。例如:
婴儿: 婴儿的身体是柔软的,但生命力旺盛,代表着新生和未来。而成年人身体强壮,但往往更容易受到伤害。
草木: 在风雨中,坚硬的树枝容易折断,而柔软的草木反而能随风摇曳,安然无恙。
引申意义: 这种柔弱并非软弱或妥协,而是一种内在的韧性、弹性和适应性。在人际关系、事业发展和个人修养上,过度的刚强和固执往往会导致冲突和僵化,而柔和、谦逊的态度则更容易化解矛盾,获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持,最终实现长远的成功。

以退为进,以曲为伸 (以退为进,以曲为伸):
详细阐述: 很多时候,暂时的退让或迂回,是为了更有效地前进。像水一样,当遇到阻碍时,它会迂回绕行,而不是硬碰硬。这种“曲”,并非没有原则的妥协,而是策略性的调整。
引申意义: 这是一种智慧的处事哲学。在面对困难时,不要急于正面冲突,而应审时度势,采取灵活的策略。有时候,暂时的“退”是为了积蓄力量,赢得更大的“进”。

柔能孕育万物 (柔能孕育万物):
详细阐述: 柔和、包容的怀抱,才能够孕育和滋养新的生命。无论是母体的温柔怀抱,还是土地的柔韧接纳,都体现了柔的生命力。
引申意义: 在管理和人际交往中,过于严厉和苛刻容易造成压抑和抗拒。而一种柔和、包容的氛围,则更有利于激发创造力,促进团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三、 人应如何效法水与柔:

《道德经》通过对水和柔的观察,提出了人应效法的智慧:

修身养性: 保持谦卑、柔和的心态,去除傲慢和刚愎自用。学会容纳不同的观点和人群,不与人争强好胜。
处世之道: 学习水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在变化的环境中保持镇定和灵活。以柔克刚,用智慧和耐心化解冲突。
治国方略: 君主或管理者应效法水的“善利万物而不争”,为民服务,不扰民,不争夺民力。以柔和的手段治理国家,避免过度干预和压迫。
精神境界: 追求心灵的清净和宁静,不受外界物欲的干扰。像水一样,保持内心的澄澈,才能洞察事物的本质。

总结来说,《道德经》中关于水与柔的论述,并非简单的比喻,而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体现。 他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洞察,揭示了“道”的运作规律,并将这种规律引申到人生的方方面面。水与柔的特质,象征着一种超越表象的、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这种力量不表现为外在的强硬和张扬,而是内敛、柔韧、适应和奉献。老子鼓励人们效法水的智慧,以柔弱之心,行事于天地之间,最终达到“上善若水”的至高境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断句不对,所以会有这些疑问。


善是动词。

上 善若水,而非上善 若水。

上,是指最好的,最高的,善是指善于,其它章节中的,比如居善地,也是这个意思,居住要善于选地。


水,能化云化雨,能成坚冰,能成弱水。柔时溪淌,刚时奔流等,虽能利万物而不争,但也能洪水滔天。


所以,上,善若水,自由自在的变化无穷,才是道家需要效仿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道德经》中关于水与柔的论述是老子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他对“道”的深刻洞察。老子并非直接“提问”,而是通过对水和柔的观察和比喻,来阐述他所理解的“道”的特质以及人应如何效法“道”来修身、治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道德经》中关于水与柔的深刻内涵:一、 水的特质及其象征意义:老.............
  • 回答
    遇到这样的老板,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境遇。首先,从老板的角度来说,他显然对经营哲学和传统智慧有着很深的理解和推崇。让员工学习《活法》和《道德经》,并分享读后感,这表明他不仅仅满足于业务上的成功,更希望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注重员工个人成长、追求精神境界的企业文化。《活法》这本书,稻盛和夫先生以他传奇的经营.............
  • 回答
    生活中处处需要对个人道德的考核,这究竟会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好,还是更糟?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绝非一两个简单答案就能概括的。如果真的要让每个人都时时刻刻活在“道德的显微镜”下,我倒觉得,结果可能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甚至会带来不少负面影响。首先,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道德成为了一种无处不在的考.............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 Tim Cook 在 2014 年 WWDC 上对 Android 的那番“嘲讽”,看看这番话到底有没有几分道理,以及当时苹果和 Android 阵营到底是个什么状况。Tim Cook 在 2014 年 WWDC 上的那段话,核心意思大概是说,iPhone 的用户里,只有一小部分人.............
  • 回答
    鸦片战争中,道光皇帝对谎报的军情选择完全相信,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他个人的性格和认知局限,也有当时清朝政治体制的弊端,以及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扭曲和失真。 简单地说,这是一种缺乏有效监督和制衡的官僚体制下,皇帝作为最高决策者,因为被层层滤过的、带有目的性的人为加工的信息所包围,而.............
  • 回答
    赛雷三分钟和回形针中门对狙,这场“对决”在中文互联网上引起了不少关注。要说谁“更有道理”,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因为他们各自的出发点、论述方式以及想要达成的目标都不尽相同。我个人认为,与其说谁“更有道理”,不如说他们触及了不同层面的问题,而且在各自的处理方式上都存在一些可以商榷的地方。咱们先从“赛雷三.............
  • 回答
    道协在一份“红头文件”中提到“鼓吹无神论,对社会的影响之大不可想象”,这是一种充满立场性和警示性的表述,反映了道教组织对社会思潮变化的一种担忧和批判。要评价这句话,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表达的核心观点、潜在的逻辑、可能的影响、以及这种表述本身的性质和局限性。一、 核心观点解读:“鼓吹无神论”.............
  • 回答
    潘长江就“直播中表示‘和茅台老总认识十几年’”的谣言,已经采取了法律行动,起诉了造谣方。他公开表示“对方未公开道歉”,这进一步表明了事态的严重性以及他希望追究造谣方责任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造谣方将可能承担以下几种责任,并且这些责任会根据造谣行为的性质、范围以及造成的后果而有所不同:1. 民事责任:.............
  • 回答
    你对《道德经》的看法,觉得它“胡言乱语毫无价值”,这是一种非常直率的感受,也完全是你个人的真实想法。看待一本古老而又深奥的哲学著作,产生这种情绪是很自然的。毕竟,《道德经》确实不是那种讲道理、提供具体行动指南的书,它更像是一套引导你观察和思考世界的方式。我来试着详细地跟你聊聊,为什么你会有这种感觉,.............
  • 回答
    在我看来,《老子》和《庄子》这两部经典,都如同一对双生子,深刻地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底色,但若要论及谁的影响“更大”,这是一个需要细细品味的问题。它们各自以不同的方式,触及了中华文明的不同层面,共同构建了一个更为丰富和立体的思想体系。《老子》,也就是《道德经》,这部不足五千言的著作,其影响之深远,堪.............
  • 回答
    《道德经》的哲学内核与现代科学的衔接是一个引人深思且具有相当复杂性的议题。虽然两者产生的时代背景、研究方法和关注领域截然不同,但深入探究其内在的智慧,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值得探讨的共鸣点和潜在的对话空间。《道德经》的哲学内核概览在探讨衔接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有一个基本把握。其主要内核.............
  • 回答
    《道德经》中“两者同出异名”的“两者”指的是 “道”与“德”。这是一个非常核心且重要的概念,理解它对于把握《道德经》的精髓至关重要。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个概念:1. 出处:这句话最直接的体现是在《道德经》的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载之。生而不有,为而.............
  • 回答
    《道德经》里的“无为无欲,无欲则刚”讲的是一种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的智慧,它不是说要我们彻底断绝一切念头和情感,而是指向一种内在的力量和清明的状态。在这个语境下,“欲”更多指的是那种不顾一切、执着攀附的、源于对外在事物过度渴求的念头,而“追求”则更侧重于一种发自内心的、为实现某种目标而付出的努力,这种.............
  • 回答
    《道德经》的确没有“努力”这个词,这并非偶然,而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体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挖掘《道德经》所倡导的“道”的智慧,以及它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努力”之间的根本差异。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努力”在我们现代语境下通常意味着什么。它往往指向一种有意识的、积极的、甚至带有对抗性的行动。我们努.............
  • 回答
    《道德经》“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这句话出自第二十二章,是老子对过度沉溺于感官享受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深刻洞察。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置于《道德经》整体的思想框架中去解读。核心思想:返璞归真,少私寡欲《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之一是“返璞归真”,即回归到事物最初的、朴素的状态。老.............
  • 回答
    将《道德经》中的“道”理解为上帝,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也经常引起讨论。总的来说,将“道”直接等同于我们通常理解的基督教或伊斯兰教中的上帝(造物主、人格神),是不够准确的,但两者之间存在一些引人深思的相似之处,也存在关键性的区别。为了详细说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 “道.............
  • 回答
    《道德经》这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确实是理解老子思想的一把金钥匙,但也常常让人觉得有些玄妙,难以捉摸。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一点一点地来聊聊它到底是什么意思。首先,咱们得把这两句话分开来看:“为学日益”和“为道日损”。“为学日益”这句话,字面上的意思很明白:“为了学习,一天.............
  • 回答
    理解《道德经》第三章的“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是否为愚民思想,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原文的语境、老子的哲学思想以及历史背景,并避免简单地将现代观念套用于古代文本。一、 字面理解与潜在疑虑从字面上看,“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这句话确实容易引发对“愚民”的联想。 “无知”: 容易被.............
  • 回答
    我们来详细探讨《道德经》第67章中的“慈”及其与第5章“天地不仁”的“不仁”的关系。《道德经》第67章的“慈”第67章原文如下:> 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夫慈,故能勇;祥,故能矩;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不敢为天下先且进而望后。> 夫.............
  • 回答
    《道德经》的问世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书中描绘的治国理念,尤其是“无为而治”、“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争”、“慈”、“俭”等核心思想,无疑是极具智慧的。然而,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史,为何没有一位帝王能真正将国家治理得如《道德经》所言般接近理想,反而总是陷入繁荣与衰败的循环?这其中的原因,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