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不对,至于为什么,说你也认为是胡言乱语。
如果带着对现代玄幻作品的固有认知,首先把《道德经》当成了神鬼志怪的“修仙法门”去读,自然会觉得全是不知所云的东西。
因为带着偏见去看,看到的自然是偏见。
《道德经》是一本理论作品,不是文学作品。作者的目的,是让大家明白自己的主张,而不是炫耀华丽的辞藻;所以作者用的词汇,都一定是想尽量直白的表述自己的想法。有了这个前提,再来读道经,就不会有作者故弄玄虚的烦恼了。只是因为年代久远,时过境迁,大家用的词汇不同,所以看起来有些云里雾里,慢慢读,细细品,就能咀嚼出一些味道了。
我们以第一章为例,分享一点我自己不成熟的心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是可以描述的,但它不是一直不变的;它可以被“命名”,但这个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它到底是什么呢?道不存在的时候,是世界诞生之初;道一出现,万物便在其作用下诞生衍化。它是世界衍化的规律。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我们假设它不存在,就能够发现它之所以存在的奥妙;承认它的存在,就能够看到它是如何变化,直至灭亡的。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有”和“无”,叫法不一样,但来源是一样的,它们都是“道”的体现;都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玄妙方法,叫做“玄”。在观察万事万物的时候,我们都用“玄”这个方法去认识,这就是我们掌握世间一切规律的法门。
以上是我对道德经第一章的理解,作者在这里集中回答了两个问题:
①“道”是什么?
② 如何认识“道”?
而作者给出的答案是,道是世界衍化的规律。我们观察世间万事万物的时候,先假设它不存在,去观察外部条件,我们就会知道它为什么会诞生;然后我们承认它确实是存在的,然后去观察它,就会看到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变化直至灭亡的。从生到死,无不体现了“道”的作用,这种思考方法,叫做“玄”。对待每件事都用“玄”的方法去看待,就能够掌握万物的变化规律。
先秦作品离我们太远,词汇的使用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读起来会佶屈聱牙。
人类的肉体有着自己的运行机制,它倾向于肯定自己,肯定现在的状态,否定外界事物和改变。人类在面对挫折的时候,身体会本能的产生排斥,肉体的排斥会影响我们大脑,让我们产生否定挫折的倾向。——“不是我不小心,是盘子太滑才会被打碎的”“不是我馋,实在是这菜太香了”“不是我笨,是作者太故弄玄虚了”
没关系的,有这样的反应很正常,这是人类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如果这种否定外界的机制不存在,甚至人的运行机制是,否定自己,肯定外界。那么人类的“自我”就会变得脆弱不堪而难以存在,所以这种机制是必要的。
它的存在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但我们不断地顺从这种机制,让它变得太强,就会让我们产生“偏执”、“自负”的负面情绪。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记得提醒自己,不只是我拥有智慧,别人也是拥有智慧和思考能力的。
为了让别人觉得自己厉害,牛逼的作者,才会故弄玄虚;一个真正想要表达自己思想的作者,用的每一个词,都是尽可能地想让读者读懂自己。
如果先贤们比我有智慧,那么这些连我都骗不了的“故弄玄虚”的书,肯定骗不了先贤们,更不可能被他们奉为经典。被先贤们奉为经典的书,一定不是故弄玄虚,而是言之有物的。但我读起来故弄玄虚,不然就是我理解能力暂时不足,不然就是年代久远,词汇的变化太大,让我看不懂作者说了什么。
如果是前者,那么就去看看其他先学者们的注解,找一位“好老师”帮助自己理解;如果是后者,那么其实更类似读外语著作,是因为语言文字不同,那就去查字典,慢慢啃书嘛。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慢慢来嘛,不急这一时半会儿。
一点点粗浅的理解,笔者不才,请各位多多斧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