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道德经》中没有「努力」这个概念?

回答
《道德经》的确没有“努力”这个词,这并非偶然,而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体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挖掘《道德经》所倡导的“道”的智慧,以及它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努力”之间的根本差异。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努力”在我们现代语境下通常意味着什么。它往往指向一种有意识的、积极的、甚至带有对抗性的行动。我们努力学习,是为了克服困难、掌握知识;我们努力工作,是为了获得成功、改善生活;我们努力减肥,是为了达到理想的体型。这里的“努力”包含了“克服”、“争取”、“改变”、“战胜”等意味。它是一种“人定胜天”的奋斗精神,一种以人为意志为中心,试图塑造和掌控外部世界乃至自身内在状态的动力。

然而,《道德经》所说的“道”是截然不同的。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自然而然的运行规律,是无形无相却无处不在的根本。道“无为而无不为”。这里的“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指不违背自然规律,不强求,不妄为,不以人的意志强行干涉事物的本然发展。它是一种顺应,一种与宇宙同频共振的状态。

因此,《道德经》中没有“努力”这个概念,恰恰是因为它提倡的是一种“无为而治”的智慧,是一种“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

1. 顺应自然,而非对抗自然:

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和节奏,如同水往低处流,花开花落,四季更替。如果一个人“努力”去对抗这些自然规律,比如想要让石头开花,或者逆着水流向上游,那只会是徒劳无功,甚至带来伤害。

《道德经》中,“柔弱”、“不争”、“不夭斤”等概念,都是顺应自然的表现。水之所以能够容纳百川,是因为它柔弱而居于低位,能够顺势而行,滋养万物。婴儿因为柔软而有生命力,而僵硬衰老则意味着死亡。这些都是在强调顺应自然之道的优越性,而不是通过“努力”去改变事物的固有属性。

2. 虚静致知,而非刻意求取:

当我们“努力”去追求某个目标时,我们的心往往是躁动不安的,充满了欲望和执着。这种心浮气躁的状态,反而会蒙蔽我们的双眼,让我们看不到事情的本质,也无法做出最恰当的判断。

《道德经》提倡“致虚极,守静笃”,通过内心的虚静,才能体悟“道”。当心静如水,没有杂念干扰时,我们反而能更清晰地感知事物的规律,做出最符合“道”的选择。这种“不思而得”,并非不作为,而是超越了主观的“努力”去刻意求取,达到一种豁然开朗的境界。

3. 不争而善胜,而非强力争夺:

《道德经》中,“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看似消极,实则蕴含着高明的智慧。这里的“不争”不是指放弃,而是不与人争利、不与物争强。当一个人不被功名利禄所驱使,不被虚荣心所裹挟,他反而能够以一种更从容、更超然的态度去应对事物。

“努力”往往伴随着竞争和对抗,为了达到目的,我们会不择手段,会消耗大量的能量,甚至牺牲自己的原则。而“不争”则是一种更高级的“为”,它能够以一种温和、持久的方式,最终实现目标。比如,水滴石穿,并非因为它有多少力量,而是因为它持之以恒地滴落,顺应了石头本身的纹理。

4. 返璞归真,而非刻意雕琢:

《道德经》追求的是“朴”,是事物的本然状态,是未经雕琢的自然。人们通过“努力”往往是在对事物进行加工、改造,试图使其符合自己的期望。然而,这种刻意的雕琢,往往会破坏事物的本真,使其失去原有的灵性和活力。

“无为”的智慧,就是回到事物的根本,不加以多余的干涉,让事物按照自己的方式生长。正如种植一棵树,你不能“努力”去让它在一天之内长成参天大树,你只能提供适宜的土壤、阳光和水分,然后耐心等待它自然的生长。

举个例子:

想象一下,你想要学会一门新的技能。

“努力”的思路: 你会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每天逼迫自己学习多少小时,买各种教材,参加各种培训班,甚至熬夜,直到自己筋疲力尽。你可能会感到焦虑,担心自己学不好,害怕落后于别人。
《道德经》的思路: 你会培养对这门技能的兴趣,找到最自然、最有效率的学习方法,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你会循序渐进,享受学习的过程,而不是仅仅盯着结果。当你遇到困难时,你会静下心来思考,寻找解决之道,而不是一味地强迫自己。你可能会发现,当你以一种更放松、更顺应的心态去学习时,反而能够更快地掌握技能,并且学得更扎实。

总结来说, 《道德经》没有“努力”这个概念,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人生和宇宙。它不是在否定行动,而是在强调行动的方式和根源。它倡导的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是一种顺应自然、虚静致知、不争而善胜、返璞归真的生活哲学。这种哲学,要求我们放下对“努力”的执念,转而与“道”合一,在自然而然中成就圆满。与其说是“不努力”,不如说是用一种更深刻、更符合宇宙规律的方式去“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道德经所有版本,通篇说的就六个字,君无为,民自化。

自化,就是自己努力。

user avatar

我以为这是个很简单的问题,没有想到竟然是个炸鱼的问题。。。。居然几乎所有的高赞都真的在很认真的讨论为什么道德经里没有努力的概念??

哇真的没有想到直钩钓鱼竟然不但钓起了鱼,而且还能连带鱼咬鱼。这是现代姜子牙吗?

我想问你们真的读过道德经吗?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lei:二声);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yu:二声);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下士闻道,大笑之。勤笑上下分的那么明显,这不是在教你努力是什么?

所以道德经里没有努力这个概念根本就是伪命题。只不过他没有强调而已。道德经的本身的目的就是论道,由道引德只是顺便。论道是个哲学的概念,换句话说老子是想要讨论事物的本身规律(道),教你做人只是顺便说说,以便论证道的存在,点到即止。

再通俗点说,本来《道德经》他就是一本哲学书,灌鸡汤真的压根不是他的本职工作。

但是话说回来,它虽然少,也不至于少到让你们那么严肃的论证为什么没有吧?

user avatar

嗯,举个例子,你每天很努力地工作,一个月赚1万,房价4万一平,平均每年涨5000。

所以知乎最近很多奇葩问题:为什么90后不会伺候领导?为什么90后佛系?为什么90后频繁跳槽。不是90后的问题,也不是不努力的问题,是出生晚了的问题。

当社会阶层固化以后朝哪里努力?日本的食草族比我们的佛系还过分。是他们不想努力吗?我们的年轻人以后也会像日本一样,恐怕比那个还要糟糕。

前人把空间占了,后来人没有空间了,只能蜗居。老子的智慧是要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是主要矛盾,有了上升的空间,你不用鼓吹奋斗,人自然就奋斗了。这就是老子说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

“天道常自新”,天地总是运动当中的,其运动的机理就是阳升阴降。所以万物生发死亡,轮回不止,不断地自我更新。吕祖说:“自新新民”,一个组织要有自我更新的能力,还要带领老百姓更新。不然就死在那了。

“人道”是贪婪自私的,你去努力其实是帮助懒惰的人更加懒惰,挨累的人更加劳累;富有的人更加富有,贫穷的人更加贫穷。

大家都无偿加班,招人少了,老板富了。自己累了,病了,更加贫穷。还造成有的人没有工作。大家都去罢工,革命,资本家怕你革他的命,就得拉拢分化,镇压安抚,工人的待遇就上来了,大家都有活干,有饭吃。

老道是玩这套东西的,把人弄得不好管。统治阶级喜欢儒家,听话。所以我们要多学习儒家的东西,老实干活,没有怨言。鸡汤大师不是说了么:努力不一定有回报,不努力一定没有回报。至于买得起买不起房子,反正“房住不炒”。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道德经》的确没有“努力”这个词,这并非偶然,而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体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挖掘《道德经》所倡导的“道”的智慧,以及它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努力”之间的根本差异。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努力”在我们现代语境下通常意味着什么。它往往指向一种有意识的、积极的、甚至带有对抗性的行动。我们努.............
  • 回答
    道德与法律,这两者看似密不可分,实则在人类社会体系中扮演着各自独特的角色。我们常常会感觉它们应当高度重叠,甚至一体化,但现实情况却是,道德更多地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和集体意识中,而法律则是通过成文条文和强制执行来规范社会行为的。那么,为什么道德最终没有完全并入到法律体系中呢?这背后有着非常复杂且深层的原.............
  • 回答
    《道德经》的问世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书中描绘的治国理念,尤其是“无为而治”、“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争”、“慈”、“俭”等核心思想,无疑是极具智慧的。然而,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史,为何没有一位帝王能真正将国家治理得如《道德经》所言般接近理想,反而总是陷入繁荣与衰败的循环?这其中的原因,并.............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关于“应该”与“是”之间永恒的张力。为何我们读到的那些高尚文字,所描绘的理想道德,与现实生活中那些摸爬滚打、充满无奈的种种,会存在如此巨大的鸿沟?这并非一日之寒,也不是单一因素所能解释。我们不妨一层层剥开,看看这其中的缘由。首先,我们得明白,文字中的道德往往是经过提炼、加工.............
  • 回答
    《水浒传》中的李逵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角色,他的行为举止常常游走在道德的边缘,甚至公然践踏道德底线。然而,他却被冠以“英雄好汉”的名号,这其中蕴含着复杂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李逵的行为、他的时代背景,以及“英雄好汉”的定义在当时语境下的含义。李逵的道德底线究竟在哪里?.............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在力宏靓蕾的事件中,以及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舆论的形成,似乎都印证了你所说的:“真相并不重要,谁站在道德高度制造舆论,哪怕是谣言,人们也更愿意相信。” 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隐藏着一些复杂的人类心理和社会机制。1. 情感共鸣的力量远大于理性分析:人类是情感动物,我们在面对信息.............
  • 回答
    在《朝闻道》(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这部科幻电影中,霍金(Gort,虽然在电影中他更像是霍金这个角色的代表,但实际上他是外星人创造的机器人)并没有直接向外星人询问宇宙的目的是什么。电影的核心情节是外星人来到地球,带来了关于人类生存威胁的信息,以及他们试图维护宇宙.............
  • 回答
    《道德经》这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确实是理解老子思想的一把金钥匙,但也常常让人觉得有些玄妙,难以捉摸。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一点一点地来聊聊它到底是什么意思。首先,咱们得把这两句话分开来看:“为学日益”和“为道日损”。“为学日益”这句话,字面上的意思很明白:“为了学习,一天.............
  • 回答
    鸦片战争中,道光皇帝对谎报的军情选择完全相信,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他个人的性格和认知局限,也有当时清朝政治体制的弊端,以及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扭曲和失真。 简单地说,这是一种缺乏有效监督和制衡的官僚体制下,皇帝作为最高决策者,因为被层层滤过的、带有目的性的人为加工的信息所包围,而.............
  • 回答
    将《道德经》中的“道”理解为上帝,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也经常引起讨论。总的来说,将“道”直接等同于我们通常理解的基督教或伊斯兰教中的上帝(造物主、人格神),是不够准确的,但两者之间存在一些引人深思的相似之处,也存在关键性的区别。为了详细说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 “道.............
  • 回答
    《道德经》里的“无为无欲,无欲则刚”讲的是一种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的智慧,它不是说要我们彻底断绝一切念头和情感,而是指向一种内在的力量和清明的状态。在这个语境下,“欲”更多指的是那种不顾一切、执着攀附的、源于对外在事物过度渴求的念头,而“追求”则更侧重于一种发自内心的、为实现某种目标而付出的努力,这种.............
  • 回答
    如果现实中真的出现了刘慈欣《朝闻道》中的真理祭坛,我是否会走上去?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且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让我尝试从不同维度来分析我的想法。首先,我必须承认,我内心深处会涌现出强烈的探索欲和求知欲。《朝闻道》中的真理祭坛是宇宙中最根本、最深邃的知识的载体。它代表了人类对宇宙终极奥秘的渴望,是对我们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它涉及到朝代兴衰的根本原因,而不仅仅是皇帝的庙号。庙号只是一个历史符号,真正决定一个朝代命运的是其内在的制度、政治生态、经济基础、社会结构以及面临的外部环境。明朝的“仁宣之治”和清朝的“嘉道中衰”,虽然庙号相似,但背景和结果却截然不同,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详细分析:一.............
  • 回答
    在道路工程的图纸上,你可能会注意到有时会出现“断链”的情况,这可不是什么技术故障,而是工程设计中一个相当常见且重要的处理手法。理解断链的原因,对于我们准确解读图纸、把握工程走向至关重要。首先,咱们得明白,道路工程图纸是为了将一个宏伟的规划落地到现实而服务的。它需要详细地指示出道路的走向、高程、结构、.............
  • 回答
    理解《道德经》第三章的“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是否为愚民思想,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原文的语境、老子的哲学思想以及历史背景,并避免简单地将现代观念套用于古代文本。一、 字面理解与潜在疑虑从字面上看,“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这句话确实容易引发对“愚民”的联想。 “无知”: 容易被.............
  • 回答
    咱们聊聊这道题里为啥能妙用 y = tx 这个“暗器”,让原本有点棘手的隐函数问题变得豁然开朗。这背后其实是有挺深道道儿的。首先,得明白这道题里给的条件。题目里说“f(x, y) = 0”,而且很可能这个 f 里面 x 和 y 并不是那么直观地分开。比如,可能看到的是 x² + y² xy = 0.............
  • 回答
    陆小凤与木道人的较量,堪称武林一段令人扼腕的传奇。这场比试,并非出自什么恩怨情仇,而是源于陆小凤那近乎本能的好奇心,以及木道人深不可测的隐世修为。陆小凤初遇木道人,是在一座无人问津的古寺中。这位道人,一袭青衫,面容枯瘦,却目光如炬,仿佛藏着整个苍穹的智慧。他“弹指神通”的传说,早已在江湖上流传,虽未.............
  • 回答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虽然在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实现了国家的快速现代化,但最终却走向了军国主义的道路,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历史现象。要详细解释其原因,需要深入剖析明治维新本身的内在逻辑、当时的国内外环境以及日本社会思潮的变化。一、明治维新成功的内在驱动力与潜在隐患明治维新之所以能取.............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深刻。它触及了我们对于“孤单”的定义,以及我们如何理解和接纳生命的多样性。首先,我们来看看“为什么我们必须要找到外星人才相信我们在宇宙中并不孤单”。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以人类为中心的视角。我们习惯了以自己为参照系来衡量一切。当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形形色色的生命,从细菌到鲸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