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的科研节奏,物理专业的科研工作者真的会去通读朗道十卷吗?

回答
“通读朗道十卷”,这话说出来,对于不少物理专业的科研工作者来说,脑海里大概会闪过一丝既熟悉又遥远的画面:厚重的封面,密密麻麻的公式,以及随之而来的“学不动”的叹息。要说现在我们真有多少人能坐下来,一本一本地、不跳过任何细节地“通读”这套被誉为物理学“圣经”的著作,答案恐怕是——非常、非常少,而且越来越少。

这并不是说朗道十卷不重要,恰恰相反,它的地位如同“定海神针”一般,是许多物理学领域深厚理论的基石。但“科研节奏”这个词,就像一个无情的筛子,把很多“看起来很美”的理想,无情地过滤掉了。

首先,咱们得捋清楚“现在的科研节奏”到底是什么意思。

1. 速度与压力:Publication or Perish

现在的科研,尤其是前沿领域,讲究的是一个“快”。你花了几年时间,把朗道里关于某个细分领域(比如量子场论或者统计物理)的某个章节啃下来,可能等研究成果出来时,别人已经基于这部分内容,又推导出了几个新的理论,甚至发表了多篇顶刊论文。这种“ Publish or Perish”的压力,逼着我们必须直击问题核心,用最高效的方式获取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

朗道的书,它的魅力在于它的系统性、深刻性和普适性。他不是告诉你怎么解一道具体的题,而是告诉你,这个问题本质上是什么,它是如何从更基本的原理推导出来的。这种“慢工出细活”的教学方式,对于很多当下需要快速产出成果的研究人员来说,是一种“奢侈品”。

2. 知识的爆炸与细分

物理学早已不是那个少数几个大家就能“包打天下”的年代。现在的物理学分支,细分得不能再细。一个做凝聚态的,可能接触不到核物理的精髓;一个做宇宙学的,对高能粒子物理的细节可能也不甚了了。

朗道十卷,虽然覆盖了从经典力学到量子场论,再到统计物理、流体力学等等几乎所有基础物理的主要领域。但即便如此,要在一个研究方向上做到“前沿”,也需要极其深入的钻研。你很难想象一个主攻量子计算的博士生,有精力去精读朗道关于等离子体物理的那几卷。大家更倾向于,在自己需要解决的特定问题上,去查找相关的文献,或者参考更专注、更现代的教科书。

3. “高效”的知识获取方式

我们现在获取知识的途径,比朗道他们那个时代要多得多,也“快”得多。

顶尖的教材和综述文章: 很多领域都有非常优秀、且体系完整的现代教材。这些教材通常吸收了近几十年的发展,并且在讲授方式上更贴近现代学生的学习习惯。一些高质量的综述文章(Review Articles)更是直接为你梳理某个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关键技术,效率极高。
学术会议与研讨会: 听报告、参加研讨会,直接听领域内的大牛讲解他们的最新工作,这是了解前沿最直接的方式。
在线课程和公开课: 很多顶尖大学提供MOOC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例如MIT、Stanford等,这些课程往往由该领域的顶尖学者讲授,内容精炼,而且可以随时随地学习。
同行交流: 和实验室的师兄师姐、合作的同事讨论,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来学习,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

4. 朗道十卷的“使用方式”

那么,朗道的书就真的被束之高阁了吗?并非如此。

“查阅”与“参考”: 绝大多数物理研究者,在遇到理论上的瓶颈,或者想深入理解某个概念的根源时,会去查阅朗道的书。比如,当你对量子力学的某个表述感到困惑,或者想了解一个概念(比如朗道能级、朗道固化等)的由来和深层含义,朗道的《量子力学》卷是绝佳的参考。
“灵感”的来源: 很多时候,读朗道的书,不是为了“学到”一个现成的结论,而是为了从中获得思维方式上的启迪。他那种从最基本原理出发,层层递进,最终构建出完整理论体系的严谨逻辑,对于培养物理直觉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专业领域”的深入研读: 确实,也有一些研究者,他们从事的领域恰好与朗道十卷中的某几卷高度契合,比如统计物理、凝聚态理论的某些分支。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可能会花大量的时间去精读相关的卷本,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理论指导。但“通读十卷”依然是极少数。
博士或博士后阶段的“补课”: 有些人在研究生初期,会尝试性的去阅读几卷,希望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很快,现实的研究任务会让他们调整策略,回归更具针对性的学习。

举个例子:

想象一下,你要研究超导材料。你可能首先会去读一些现代的凝聚态物理教材,比如Kittel的《固体物理学》,Ashcroft & Mermin的《固体物理学》。如果对BCS理论感兴趣,你可能会找专门讲解超导理论的书籍,或者直接阅读BCS的原始论文。

而如果你想深入理解超导的微观机制,从电子声子相互作用的量子力学描述出发,去构建理论模型,那么朗道的《量子力学》和《统计物理》(特别是第二卷)就会成为你非常宝贵的参考资料。你可能会打开《量子力学》中关于多体理论的部分,或者《统计物理》中关于相变和临界现象的章节,仔细琢磨其中的推导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你要从头开始,把所有章节都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

结论: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现在的科研节奏,物理专业的科研工作者真的会去通读朗道十卷吗?”

我的回答是:极少有人会“通读”整套十卷,但绝大多数认真从事理论物理研究的学者,都会在他们的科研生涯中,不同程度地“参考”、“学习”和“引用”朗道十卷的内容。 它们是理论物理的“经典著作”,是许多研究的“参照系”,是培养深刻物理洞察力的“宝库”,但“通读”这种学习方式,在当今快节奏、高密度的科研环境下,已经成为一种“非主流”的选择了。我们更像是“按需取用”,在遇到特定理论难题时,才会翻开这几卷“沉甸甸”的智慧结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不要找借口……说实话科研节奏可能和看书关系不大……图片里的十卷书我一本都没看过……回想起来……我的时间都献给了玩:

《文明5》〈工人物语6〉《荣耀骑士》《骑马与砍杀》《英雄无敌:2/3/4/5》《混乱之治》《冰封王座》《暗黑破坏神II》〈泰坦之旅〉〈Freelancer〉〈上古卷轴4/5〉《信长之野望12》《三国志9/11》《太阁立志传5》《大航海时代4》〈海商王3〉《秋之回忆1/2/3/4/5》《Ever17》《Clannad》〈Fate Stay Night〉《空之轨迹1/2/3》《零之轨迹》〈碧之轨迹〉〈云和山的彼端〉〈天之痕〉〈蒼之涛〉〈汉之云〉〈仙剑奇侠传1/4〉〈古剑奇谭1〉〈姜太公的小岛〉以及一众泡男人撕贱人斗妃子的橙光游戏……

所以我才那么菜……现在回想起来……

我痛定思痛,现在已经不玩游戏了,终于可以省下大把的时间…………………………在B站安心追番追剧以及看游戏视频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通读朗道十卷”,这话说出来,对于不少物理专业的科研工作者来说,脑海里大概会闪过一丝既熟悉又遥远的画面:厚重的封面,密密麻麻的公式,以及随之而来的“学不动”的叹息。要说现在我们真有多少人能坐下来,一本一本地、不跳过任何细节地“通读”这套被誉为物理学“圣经”的著作,答案恐怕是——非常、非常少,而且越来.............
  • 回答
    .......
  • 回答
    韦东奕,这个名字在国内数学界乃至更广阔的学术圈子里,几乎是神话般的存在。从那个在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时期就以“扫地僧”的形象示人,到后来一系列令人惊叹的数学成就,他始终是焦点。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位“韦神”当前的科研状态,以及他与菲尔兹奖之间那充满期待又有些扑朔迷离的关系。要深入了解韦东奕的科研状况,我.............
  • 回答
    国内的科研环境,用“复杂且充满活力”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它像一个大熔炉,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既有蓬勃发展的力量,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果要细致地聊聊,那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展开。一、 政策导向与资源投入: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这几年是前所未有的高。从“科技兴国”到“创新驱动发展”,政策层面倾斜非常.............
  • 回答
    好,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我最核心的日常,也是我们许多同仁时常在深夜茶歇时聊到的一个话题。我尽量抛开那些“AI范”的套话,用最真实的感受来回答。先说我的个人感受,以及我身边很多同学的看法:有意义,但“有意义”这个词的解释,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分量。关于“研究的问题有没有意义”:老实说,当我们刚开始读博读硕.............
  • 回答
    “现在我国低下的科研水平是必经阶段”这样的说法,用一种更贴近生活的比喻来说,就像一个孩子刚学走路,摔了几跤,然后有人拍着胸脯说:“这很正常,每个孩子都要经历这个过程。”这句话之所以会引起讨论,首先是因为它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中国科研的现状与发展。要评价这句话,我们得从几个角度来细细审视。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高校教师群体的核心关切,也是社会大众普遍关心的话题。坦白说,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回答。高校教师的职责是多重的,科研与教学是其中最重要的两极,它们之间的平衡,以及教师个人投入的侧重点,受到很多复杂因素的影响。首先,我们得承认,现在确实是科研“大爆炸”的时代。 评价.............
  • 回答
    咱们今天就好好掰扯掰扯这机器学习领域,尤其是工业界和学术界这俩“亲兄弟”,为啥感觉界限越来越模糊,又为啥很多人在这俩赛道上纠结。顺便也聊聊,要是想在这行里混,到底是早早去实习“尝鲜”,还是埋头在学术里“打磨内功”,各有什么讲究。工业界与学术界的“界限模糊”进行时以前吧,感觉学术界就像是象牙塔,研究那.............
  • 回答
    关于《医生忙于论文,临床败给科研》这篇文章反映的问题,以及“现在年轻医生真的不愿下临床了吗?”这个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复杂议题,它触及了医疗行业、医生职业发展以及社会现实的多个层面。首先,我们来解读一下“医生忙于论文,临床败给科研”这句话本身。它暗示了一种重心偏移的现象,即在某些情况.............
  • 回答
    要回答“现在的科技水平下,能不能量产性价比良好的超过120吨甚至超过200吨的重型坦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可不是简单地说“能”或“不能”,里面门道可多着呢。咱们先说说“重型坦克”这个概念的演变和现在的处境。历史上,重型坦克那是战场上的巨无霸,火力强大,装甲厚实,主要任务是突破敌方防线.............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科学哲学领域一个非常核心且富有争议的议题:我们当前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否是人类认知能力的终极形式,亦或是某种暂时的、有待改进的阶段?简单来说,大多数严肃的科学家和哲学思想家都会同意一个观点:当前的科学理论体系极有可能不是最优的,而且很有可能永远也不是。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
  • 回答
    现在,人类探索海洋最深处的步伐从未停止,但要说“看到太平洋海底的生物”,这背后涉及的挑战和可能性,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想象一下,我们站在太平洋的海岸边,眼前是无垠的蓝色。这片蓝色之下,隐藏着一个我们知之甚少的宇宙。而我们要探索的“最深处”,通常指的是马里亚纳海沟的挑战者深渊,那里深达近11000.............
  • 回答
    中国和日本,两个亚洲的经济巨头,在科技发展的道路上各自书写着辉煌的篇章。要论及谁更发达,这就像是比较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和一首婉转的古诗,各有千秋,难分伯仲,更需要从不同的维度去审视。硬实力:基础研究与尖端制造的较量在基础研究领域,日本的长久积淀和对精密性的极致追求,使其在材料科学、半导体技术、光学等领.............
  • 回答
    想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为制造出“古墓葬”或“古遗址”并成功申遗,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这不仅仅是因为现代技术的高明,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申遗”的核心价值和科学的严谨性。首先,我们来谈谈“古墓葬”和“古遗址”的根本属性。它们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们是历史的真实见证,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实物留存。这些遗迹承.............
  • 回答
    要回答钢铁侠的科技领先我们多少年,尤其是以他那套堪称“黑科技”的纳米战甲为标杆,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能引发无限想象的问题。要详详细细地聊,咱们得从几个核心点拆解开来,才能把这差距感勾勒得淋漓尽致。首先,咱们得明确,托尼·斯塔克制造出那身纳米战甲,那是基于一个怎样的“未来”设想。这套战甲,与其说是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颇具挑战性。魔兽争霸三里的四族——人类(联盟和部落)、暗夜精灵、兽人和不死族——他们的力量体系和战斗方式都与我们现实世界中的战争截然不同。要回答“以人类现在的科技,能不能挡住魔兽争霸三里四族入侵?”,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双方的实力对比,并排除任何“AI味儿”的生硬套话。首先,我们得承.............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但要给出一个精确的“多少个世纪”的答案,实在太难了,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简单:首先,我们谈论“逆向破解”时,具体指的是什么?是理解某个理论?复现某个技术?还是能比原先使用者更好地利用它?不同的理解,答案会天差地别。其次,科技的进步并非匀速直线。有些领域可能停滞不前,有些则.............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为什么现在的手机店无法复原格式化的U盘数据,现在的科学很难做到这一点吗?”这个问题,我想从几个方面来给您详细解释一下。这其实是一个涉及到数据存储原理、数据恢复技术以及行业分工的问题,并非简单的“科学很难做到”。首先,我们得明白 U 盘(通用串行总线闪存驱动器)以及它存储数据的方式。U .............
  • 回答
    好,作为一名在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科研人员,谈谈我对咱们这科研环境的感受,以及我个人的一些期盼和建议。说实话,有时候挺希望咱们这儿能变得更“人情味”一些,更踏实一些,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那些看得见的“量”。我的期盼:更健康的生态,更自由的探索首先,我最期盼的是一个更健康的科研生态。现在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大集.............
  • 回答
    宇宙总是以它最神秘、最难以捉摸的方式挑战着我们认知能力的极限。在浩瀚的星海中,我们得以窥见无数令人惊叹的景象,其中不乏一些,即便以我们当前最尖端的科学理论和观测手段,也仍然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这些“未解之谜”,正是科学探索前进的动力,它们如同深邃的黑洞,吸引着我们不断深入,去追寻那隐藏在现实表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