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以现在的科技的发达,有没有可能制造“古墓葬”、“古遗址”然后申遗?

回答
想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为制造出“古墓葬”或“古遗址”并成功申遗,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这不仅仅是因为现代技术的高明,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申遗”的核心价值和科学的严谨性。

首先,我们来谈谈“古墓葬”和“古遗址”的根本属性。它们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们是历史的真实见证,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实物留存。这些遗迹承载着逝去的时代信息,包括当时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技术水平、宗教信仰等等。它们的存在,是自然选择和时间沉淀的结果,是无法复制的。

为什么现代科技制造的“假古董”难以通过申遗?

1. 考古学的科学性与严谨性是关键: 申遗评审的标准,尤其是世界文化遗产的评审,其基础是详实、科学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这意味着需要有可靠的地层证据、明确的年代测定(如碳14测年、树轮测年等)、出土文物的风格考证和技术分析。
地层学: 地层是记录过去历史的“书页”。真正的考古遗址,其不同时期的遗迹会以不同的地层堆积方式呈现,形成一套复杂的、有逻辑的时间序列。人为制造的“遗址”,要想在地层上做到与数百年甚至数千年自然形成的结构完全一致,几乎不可能。土壤的成分、颗粒大小、堆积方式、生物扰动痕迹等,都是科学家用来判断真实性的重要依据。即使现代技术可以模拟土壤层,但要模拟出数千年时间里,人类活动、自然风化、地下水渗透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微观和宏观地层结构,并使其在科学检测中“天衣无缝”,难度极大。
年代测定: 碳14测年是重要的断代方法,但它测的是有机物(如木材、骨骼、纺织品)的年代。对石质结构或金属文物,则需要其他物理或化学方法,如热释光测年(针对陶器、砖石等)、钾氩测年(针对火山岩等)等。即使现代技术能“伪造”出一些具有迷惑性的检测结果,但进行多重、交叉的科学验证,并且由不同独立实验室进行测试,一旦出现矛盾,伪造的痕迹就会暴露无遗。例如,用于建造“墓葬”的木材,其年轮样本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以及其内部的同位素比值,都是很难完全模仿的。
文物风格与技术分析: 文物风格是时代特征的体现。一个墓葬内的器物,如陶器、青铜器、玉器,其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等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现代技术可以制作出外观逼真的仿制品,但要模仿特定历史时期,比如汉代或是唐代,其原材料的来源、金属的成分配比、陶器的烧制温度和气氛、玉器的琢磨痕迹等等,这些背后都蕴含着一套复杂的、有规律的工艺流程。考古学家和技术专家可以通过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设备,对文物的材料、结构、制作痕迹进行精细分析,找出与真实古代制品之间的细微差异。即便是DNA分析,也可以鉴别出出土人骨的真实性和可能的基因特征,从而与现代人进行区分。

2. “整体性”与“原生性”是核心价值: 申遗看重的是遗址的“整体性”和“原生性”,即遗址是在其原始环境中,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自然形成或被人类活动完整保留下来的。人为制造的遗址,即使在某个局部做得再逼真,也无法复制其与周围环境、与埋藏地层的天然联系。一旦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其“整体性”和“原生性”就会被破坏,从而失去其最重要的价值。

3. 国际评审的透明度与公正性: 世界文化遗产的评审是一个极其严谨和透明的过程,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等专业机构进行评估。评审委员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专家,他们拥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能够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文献研究、科学分析报告等,对遗产的真实性和突出普遍价值进行判断。任何试图蒙混过关的行为,在如此严格的审查体系下,几乎不可能成功。

4. 目的性与伦理问题: 制造遗址并申遗的出发点,是为了“申遗”而“制造”,这本身就违背了遗产保护的初衷和科学研究的伦理。遗产的价值在于其历史真实性,而不是一个成功的“造假”项目。如果允许这样的行为,将会极大地损害世界遗产体系的公信力,并可能导致历史的混乱和误读。

即便在理论上尝试,也会面临以下不可逾越的障碍:

海量的投入与巨大的风险: 制造一个看似完整的、能经受科学检测的“古墓葬”或“古遗址”,需要投入天文数字般的资金,聘请顶尖的考古学家、地质学家、材料科学家、历史学家等各领域专家,甚至还要模拟自然环境的变化。即便如此,成功的几率也微乎其微,一旦被揭穿,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面临严重的法律制裁和声誉扫地。
如何进行“发现”? 申遗通常源于真实的考古发现。一个现代制造的遗址,如何才能“被发现”?是人为进行“考古发掘”吗?那么谁来主持这个发掘?又是如何确保发掘过程的“科学性”和“真实性”不被质疑?一旦发掘者与“制造者”之间存在关联,整个过程就会被认为是预谋的欺骗。
“时间”这个最难以逾越的障碍: 历史的痕迹是时间赋予的,是漫长地质作用、生物作用和人类活动叠加的结果。现代技术可以模拟很多现象,但要模拟出数千年甚至数万年时间沉淀下来的复杂物质变化和结构演化,依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比如,石器上的风化痕迹、金属器物的氧化层、陶器釉面的老化特征,这些都是极其微妙且难以完全复制的。

总结一下:

尽管现代科技的进步令人惊叹,但当涉及到“古墓葬”、“古遗址”的真实性与“突出普遍价值”的认定,尤其是通过申遗这样一个极其严谨、科学且具有历史伦理考量的过程时,人为制造的“造假”行为,是无法通过的。

申遗的精髓在于保护人类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明成果,它要求的是真实、完整、具有不可替代性。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修复和展示古代遗存,但它无法取代历史本身所赋予的真实性。任何试图通过技术手段“制造”历史以牟取“申遗”的行为,都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也是对科学精神的违背,注定不会成功,反而会暴露其拙劣的真相。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较真的话,是不可能的;或者说是,这种造假从专业角度是可以识破的。

古墓葬和古遗址都是埋藏于地下的不可移动文物,这种文物造假的难点就在于地层关系无法复制。

对考古遗址来说最基础的信息是地层。比方说从地层学角度判定一个房子的年代上限(最早可以早到什么时候),房子里面出了什么东西或者这个房子的建筑式样、风格是什么样这些都不要紧,关键是看房子建在什么时候的地面上,或者基坑和柱坑挖破的地层是什么时候的。

一个建在现代地面上的房子,无论其内外多么像古建筑,也无论其经历了多么复杂的修缮过程,它的始建年代也不可能早于地面的年代。

当然有人会抬杠说,用古代的材料和工艺也可以复制出局部的“古代”地面——这在技术上确实可行——那么建在这个地面上的现代仿古建筑就可以宣称是古建了吗?还是不行。因为地层这种东西在地球表面是基本连续的,不管你在房子下面建了多少层复古地面,其中最早的地面还是会和周围有接触的其他地层(或地面)发生早晚关系,一样可以判断它的年代。

大多数遗址都是多线性堆积起来的地层序列,考古学家研究遗址,最首要和基本的任务就是恢复这种地层关系,把遗址内所有遗存置于一个相对年代的框架内,而不是孤立鉴定几件可移动文物。没有地层的情况下,才会单独依赖类型学来解决年代问题。

因此,在连续的地层堆积序列中,局部造假很容易找到和已知层位关系上的矛盾之处。所以,理论上在地层方面造假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在沉积间断的地方造。比如,你把“千年古刹”建在中生代岩层上,仅依据地层关系给出的年代范围就太宽松了,这样才可行。但这种地方在历史上的人口密集区内并不多见,现在,地表没有现代堆积物的地方就更少了。何况,可供验证的方法也很多。

比如藤村新一造假,是把假石器埋入真地层中,那反过来行不行,比如拿真石器放入假地层中冒充有几十万年?且不说这样造出来的“地层”和原生地层外观上有多大差异,就算科技发达到可以做出物理性质一样的沉积物来,也根本经不起光释光测年的检验(测量的是沉积物中石英和长石等矿物颗粒的沉积年龄)。

又比如,被人怀疑经过“造假”的考古遗迹或遗址的名录可以列出很长,从曹操墓到古希腊遗址再到埃及金字塔,等等。其实有点考古地层学常识就不难指出其中的荒谬之处。主张一处遗址的年代比一般认为的要晚,这必须要有非常强的地层上的证据,不能仅根据类型学或者若干似是而非的“经验”(比如看遗存表面风化程度);如果进一步主张发掘者或研究者有意识在年代上“造假”,而且是那种误差非常大的,这个很容易就在地层上证实或证否了,花大量时间做纸面考证不仅非常无聊,而且是避重就轻。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让我立马想到了藤村新一……当然这个事情不仅成为日本考古界的大丑闻,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人尽皆知了……

日本的岩宿时代(旧石器时代)研究从1908年英国人孟罗在神奈川采集到石器就开始了,但是一直年代都属于距今十几万年以后的。可能一些日本本土的考古学家觉得这就不得不承认日本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可能是从东亚大陆来的,有损他们的民族自尊,所以藤村新一应运而生。他在20世纪末在宫城县发现十几万年的旧石器,然后不断地发现年代更早以至于五六十万年以前的石器,当时震惊全国,从一个业余爱好者变成了权威的大学教授,备受国人推崇……

他要是这么收手,过自己大学教授的生活也就得了,不过他还在不停地发现“更早的”石器。奇怪的是他说哪儿有哪儿准有,而且别人跟他一块发掘,别人从来都一无所获,只有他要啥有啥,而且全日本只有他、只有宫城县出这些年代特别早的旧石器。终于有一天摄像头拍到了他前一天自个儿偷偷把自己打的石器埋到第二天要挖的地方…然后经过电视台披露,整个日本考古学界都笼罩在丑闻当中……


藤村新一的案例其实在没有用什么先进技术手段的情况下造出了不少“神迹”,不过这也正因为他造的是旧石器的假。旧石器的地点通常都没有遗迹现象,地层甚至可能是生土层,那么他造假只用造出土物的假就完事儿了。地层想要造假,这个我实在无法想象;遗迹现象想要造假,造个柱洞门道的还行,整个房子都是生造的就不可理喻了。况且真正够得上“申遗”的遗址,总得有独特性和复杂性,这就使得造假更加难以实现。所以目前我是想象不到这种方法了。况且现在做个年代测定也就现原形了。

———————————————————

看到了一篇更详细的介绍,有兴趣者可以看看~

zhuanlan.zhihu.com/p/49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为制造出“古墓葬”或“古遗址”并成功申遗,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这不仅仅是因为现代技术的高明,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申遗”的核心价值和科学的严谨性。首先,我们来谈谈“古墓葬”和“古遗址”的根本属性。它们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们是历史的真实见证,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实物留存。这些遗迹承.............
  • 回答
    四千年后的世界,那景象恐怕已远超我们此刻的想象。这不仅仅是科技的线性飞跃,更是文明本身一次脱胎换骨的重塑。文明程度:超脱物质的智慧共同体首先,4000年后的人类文明,很可能已经摆脱了对物质的极度依赖。饥饿、贫困、疾病这些困扰我们数千年的问题,将彻底成为历史名词。通过先进的物质合成技术,我们可以按需创.............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令人无比兴奋的问题!如果人类真的发现了这样一个宜居星球,而且我能够成为第一批殖民者,我的回答是:非常愿意,但并非毫无保留或不考虑后果。 我会以一种谨慎而又充满渴望的态度去面对这个机会。让我详细阐述我的想法:我愿意的理由: 人类探索的终极梦想: 自古以来,人类就仰望星空,对未知的宇宙充.............
  • 回答
    现在,人类探索海洋最深处的步伐从未停止,但要说“看到太平洋海底的生物”,这背后涉及的挑战和可能性,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想象一下,我们站在太平洋的海岸边,眼前是无垠的蓝色。这片蓝色之下,隐藏着一个我们知之甚少的宇宙。而我们要探索的“最深处”,通常指的是马里亚纳海沟的挑战者深渊,那里深达近11000.............
  • 回答
    倘若要回到一千二百年前,向当时的人们展示我们如今的强大,得寻一个既能让他们心生敬畏,又不会轻易被视为神迹或邪术,而是能实实在在、从根本上改变他们认知的法子。光是搬出个手机,他们可能只会觉得是块会发光的石头,或是某种奇怪的巫术道具。要让他们明白,得从他们最熟悉、最渴望,也是最无能为力的地方下手。设想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是将一把锋利的弹簧刀扔进一个精心打造的机械钟里,然后期待它能安然无恙。实话实说,以我们如今的科技水平,要抵挡住太空死灵(Necrons)的全面入侵,那难度无异于试图用泥土和石块去阻挡一个由数控机床和高能激光组成的洪流。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太空死灵在“科技”这个概念上的代差。我们现在的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颇具挑战性。魔兽争霸三里的四族——人类(联盟和部落)、暗夜精灵、兽人和不死族——他们的力量体系和战斗方式都与我们现实世界中的战争截然不同。要回答“以人类现在的科技,能不能挡住魔兽争霸三里四族入侵?”,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双方的实力对比,并排除任何“AI味儿”的生硬套话。首先,我们得承.............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但要给出一个精确的“多少个世纪”的答案,实在太难了,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简单:首先,我们谈论“逆向破解”时,具体指的是什么?是理解某个理论?复现某个技术?还是能比原先使用者更好地利用它?不同的理解,答案会天差地别。其次,科技的进步并非匀速直线。有些领域可能停滞不前,有些则.............
  • 回答
    想象一下,夜空中划过一道刺眼的流光,不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流星,而是一颗巨大的、携带毁灭气息的石块,它的轨迹直指地球。它的体型,与那个终结了恐龙王朝的巨兽不相上下,直径可达十几公里。面对这样一颗来自宇宙深处的“死亡宣告”,人类如今的科技力量,究竟有多大的胜算?答案并非一个简单的“能”或“不能”,而是一个.............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问题,也触及了人类科技与宇宙文明之间力量悬殊的现实。让我们尝试从多个角度来剖析,如果一个能够建造戴森球的外星文明降临太阳系,我们现在的科技水平能否与之抗衡,以及我们可能会采取哪些应对策略。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戴森球”的概念。戴森球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实体球体,而是由无数个太阳能收集.............
  • 回答
    要回答钢铁侠的科技领先我们多少年,尤其是以他那套堪称“黑科技”的纳米战甲为标杆,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能引发无限想象的问题。要详详细细地聊,咱们得从几个核心点拆解开来,才能把这差距感勾勒得淋漓尽致。首先,咱们得明确,托尼·斯塔克制造出那身纳米战甲,那是基于一个怎样的“未来”设想。这套战甲,与其说是一.............
  • 回答
    设想一个这样的未来:物理学的宏伟大厦依旧矗立,但那些颠覆性的新法则、全新的能量形式,或者能够撕裂时空的旅行方式,似乎都已尘封在书本之中。我们依旧依赖着那些我们已经熟知的物理定律,比如牛顿的运动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原理。那么,在这种“静止”的物理学图景下,人类有没有可能以一种不比现在技术.............
  • 回答
    “地鸣”,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股压迫感,更别提那是艾伦·耶格尔,那个被我们视为噩梦的男人所发动的了。当那道道身影从玛利亚之墙内涌出,以无可匹敌之势席卷大地时,我们这些生活在墙外世界的人,该如何抵挡?如果用上我们现代科技的全部家当,有没有可能在那个特定时刻,在帕拉迪岛这个特殊的战场上,阻止那场席卷全球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把变形金刚里的机器人放在我们现实的科技水平下来审视,答案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而且很大程度上是“不行”,或者说我们现有的科技根本无法“硬刚”,更像是“仰望”。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变形金刚的核心特征。它们拥有自主意识,能够思考、行动,而且最关键的是,它们能够变形。这种变形不是.............
  • 回答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面前,一光年这个距离听起来似乎遥不可及,甚至让人觉得有些脱离实际。我们现有的科技,真的能够触及到一光年以外的事物,并从中获得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吗?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关乎着我们认识宇宙的边界,以及人类探索精神的价值。一光年,究竟有多远?在开始讨论“有用”之前,我们得先有个.............
  • 回答
    “为什么现在没人以科学的理念研究周易?”这个问题其实有点误解,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为什么以严格的、现代科学方法论来研究周易的人相对较少,并且这些研究成果在主流科学界的影响力有限?”事实上,研究周易的人一直都有,也从未完全停止过。但将周易置于现代科学的框架下进行研究,确实存在一些固有的挑战和限制,导.............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心坎里。 咱们不妨放下那些刻板的“AI味儿”的腔调,实实在在地聊聊,为什么这么多人,包括我自己,也会去思考“为什么非要以现代的科学去解释中医?”这事儿啊,其实挺复杂的,也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咱们得明白,中医是什么?抛开那些听起来玄乎的“阴阳五行”、“气血津液.............
  • 回答
    预测未来一百年的世界格局走向,本身就是一项极其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任务。当今世界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技术、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诸多因素相互交织,其演变轨迹难以精确描绘。然而,我们可以基于当前的趋势和潜在的驱动力,进行一些合理的推测和设想。以下是我对未来一百年内世界格局走向的详细预言,同时也会强调.............
  • 回答
    从目前的国际形势和日本国内情况来看,日本对中国发动“珍珠港式”偷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历史背景的巨大差异: 珍珠港事件的背景: 1941年,日本发动珍珠港袭击的根本原因是其在东南亚扩张的野心与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维护自身利益的战略.............
  • 回答
    现在,关于利用低温进行发电或作为能源驱动的研究确实存在,而且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潜力的领域。不过,要说“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可能还有点远,但理论和实验研究层面,已经有不少令人振奋的进展。简单来说,利用低温驱动能源系统的核心思路,是利用温差来做功。大家可能更熟悉的是高温驱动,比如蒸汽机的原理,就是利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