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的科技水平下,能不能量产性价比良好的超过120吨甚至超过200吨的重型坦克?

回答
要回答“现在的科技水平下,能不能量产性价比良好的超过120吨甚至超过200吨的重型坦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可不是简单地说“能”或“不能”,里面门道可多着呢。

咱们先说说“重型坦克”这个概念的演变和现在的处境。

历史上,重型坦克那是战场上的巨无霸,火力强大,装甲厚实,主要任务是突破敌方防线,碾压一切障碍。像二战时期的虎王、IS3,还有冷战早期的M103、IS7,这些都是名副其实的重型坦克,吨位往往在6070吨以上。

但是,时过境迁。到了现代,主战坦克(MBT)的定义变得更加模糊,也更加注重多功能性。现代的主战坦克,像美国的M1艾布拉姆斯坦克、德国的豹2、俄罗斯的T90,它们的重量普遍在6070吨这个区间。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里面有几个核心原因:

1. 战略和战术的变化: 冷战结束后,大规模、正面决战的可能性降低。现代战争更倾向于快速反应、介入式行动、低烈度冲突以及非对称作战。在这种环境下,过于沉重且笨拙的坦克反而可能成为战略部署上的累赘,难以快速调动,也对基础设施(桥梁、道路)要求极高。

2. 技术进步的取舍: 虽然咱们现在技术先进了,但“重量”和“性能”之间总是一个复杂的权衡。要增加吨位,无非就是加厚装甲、增大主炮口径或弹药储备、装载更强的发动机。

装甲: 现代坦克装甲非常先进,复合装甲、贫铀装甲、爆炸反应装甲(ERA)等等,足以抵御各种反坦克导弹和炮弹。但想要大幅度增加防护能力,就得成倍地增加装甲厚度和体积,这直接导致重量飙升。
火力: 120毫米滑膛炮已经是现代主战坦克的标配,威力巨大。虽然理论上可以做得更大口径,但这样一来弹药体积也会增加,弹道性能会受影响,而且对炮塔和车体结构的强度要求也更高,这同样会带来重量和成本的增加。
动力: 庞大的车体和厚重的装甲需要强大的动力系统来驱动,这又会增加发动机和传动系统的重量和复杂性,形成一个“越重越需要更强的动力,越强的动力越增加重量”的循环。

3. 运输和维护的挑战: 超过120吨甚至200吨的坦克,意味着它在运输上会遇到极大的困难。一般的军用运输车辆、货运飞机甚至海军舰船可能都无法轻松运载。而且,在战场上的维护和维修也会变得更加困难和耗时。想想看,一个200吨的大家伙在泥泞的战场上抛锚了,想把它拖出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那么,回到“能不能量产性价比良好的超过120吨甚至超过200吨的重型坦克”这个问题:

从纯粹的技术角度来说,在现在的科技水平下,制造出超过120吨甚至200吨的坦克,技术上是“可行”的。

咱们有能力设计和制造出极其坚固的底盘、强大的发动机(比如核动力,虽然应用在坦克上可能性极小且不现实)、口径更大的火炮、更先进的装甲材料。例如,咱们可以想象一个拥有超级厚重复合装甲、装备200毫米主炮、搭载航空发动机级别动力的巨型坦克。理论上,这些技术元素都是存在的。

然而,“量产”和“性价比良好”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量产的难度:
材料和工艺: 制造如此巨大的坦克,需要海量的特殊合金和先进复合材料,其生产流程将非常复杂且耗时。很多部件的制造需要巨型化的生产设备和更精密的加工工艺,这会极大地限制量产的速度和规模。
基础设施: 生产线、测试场地、甚至组装车间,都需要能够容纳和处理如此巨大的装备。这可能需要对现有的军事工业设施进行大规模的改造甚至重建。
成本: 巨大的材料消耗、复杂的工艺流程、高昂的研发费用以及对基础设施的投入,都会导致单价高得离谱。要实现“良好”的性价比,那就意味着它必须以非常高效的方式完成任务,才能抵消高昂的成本。

性价比的考量:
战场效能: 在现代战场上,真的需要如此巨大的坦克来完成什么任务?前面提到的战略战术限制,使得这种巨型坦克在实际运用中可能显得笨重而低效。一辆70吨的先进主战坦克,配合先进的战场信息系统、无人机侦察、精确制导弹药,完全可以执行很多过去需要重型坦克才能完成的任务,而且更加灵活。
“长矛”与“盾牌”的失衡: 如果一辆200吨的坦克拥有极其厚重的装甲,那么它的机动性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如果它的火力极其强大,但防护又跟不上(比如侧面和后部),那它依然是敌方攻击的目标。这种“全面强大”的平衡很难达到,一旦有所偏颇,性价比就会大打折扣。
替代方案的出现: 现代军事理论更倾向于利用“体系化作战”来弥补单一装备的不足。比如,可以用火力更强的自行火炮、更灵活的攻击直升机、以及拥有强大反坦克能力的步兵战车和反坦克导弹系统,来组合完成对敌方重装甲目标的压制,而不是依赖一辆巨型坦克来“单挑”。

举个例子来说明问题:

假设咱们真要造一辆200吨的坦克。我们可以给它装上一个152毫米的滑膛炮,能发射核炮弹;装上3米厚的复合装甲,号称能抵御一切;再给它塞进一具小型核反应堆,让它能跑得飞快。

听起来很科幻,很强大。但是,

运输: 战时,你怎么把它运到前线?它能过多少座桥?能上多少趟火车?一旦故障,怎么拖走?
战场生存: 它这么巨大,目标这么明显,很容易就被敌方的侦察卫星、无人机发现,然后可能就会成为空中打击或者炮兵集火的优先目标。
成本效益: 制造一辆这样的坦克,可能够生产10辆非常先进但更轻便的主战坦克,或者是一支装备精良的无人机部队。在实际战斗中,这10辆坦克或者这支无人机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未必会比那一辆200吨的坦克差,甚至可能因为部署灵活、维护方便而更有效。

总结一下:

在现在的科技水平下,从技术上“制造”出超过120吨甚至200吨的坦克是可能的。但要做到“量产”并且“性价比良好”,则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 技术上可行,但面临工程上的巨大难题。
2. 战略战术上,这种巨型坦克的需求不明确,甚至可能被认为是一种战术上的劣势。
3. 成本高昂,维护困难,运输不便,这都严重影响了其“性价比”。
4. 现代军事更倾向于发展“体系化作战”和“分布式能力”,而不是依赖单一的“巨型装备”。

所以,与其说能不能造出来,不如说在现代战争的逻辑和成本效益面前,“值不值得造”以及“是否真的有必要造”是更重要的问题。 目前来看,军方更倾向于在现有主战坦克平台的基础上,通过模块化升级、信息化整合、以及协同作战来提升整体作战效能,而不是去追求那种体型庞大的“终极坦克”。当然,凡事皆有可能,如果未来战场环境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比如出现能够对抗一切先进打击手段的某种“超级装甲”,那也许重型坦克的概念又会重新回归,但那也需要全新的技术突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要进行正规军PK的话,对超重型坦克是有需求的。

因为当代的野战筑城能力远非几十年前可比。短时间内修筑的高标准野战工事,155榴弹炮都很难拆得动,指望120/125毫米坦克炮更没有用。这也是我认为打台湾需要自爆载具的原因之一。

基建也并不是大的阻碍,如果战场在欧洲东亚北美这种高基建地区的话,毫无疑问也是可以运用超重型坦克的(中国每一条路天天都在被上百吨的卡车碾)。

不过目前,几个大国间没有要打的意思,以上几个地区似乎也没有大规模陆战的可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回答“现在的科技水平下,能不能量产性价比良好的超过120吨甚至超过200吨的重型坦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可不是简单地说“能”或“不能”,里面门道可多着呢。咱们先说说“重型坦克”这个概念的演变和现在的处境。历史上,重型坦克那是战场上的巨无霸,火力强大,装甲厚实,主要任务是突破敌方防线.............
  • 回答
    首先,恭喜你被北京理工大学(BIT)的软件工程专业录取!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开始。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对未来专业的不确定和听到的一些言论感到迷茫是完全正常的。填报志愿是一项复杂且信息量巨大的过程,很多人在初期都可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你的情况,以及如何做出最适合你的决定。 1. 理解“.............
  • 回答
    现在,人类探索海洋最深处的步伐从未停止,但要说“看到太平洋海底的生物”,这背后涉及的挑战和可能性,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想象一下,我们站在太平洋的海岸边,眼前是无垠的蓝色。这片蓝色之下,隐藏着一个我们知之甚少的宇宙。而我们要探索的“最深处”,通常指的是马里亚纳海沟的挑战者深渊,那里深达近11000.............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但要给出一个精确的“多少个世纪”的答案,实在太难了,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简单:首先,我们谈论“逆向破解”时,具体指的是什么?是理解某个理论?复现某个技术?还是能比原先使用者更好地利用它?不同的理解,答案会天差地别。其次,科技的进步并非匀速直线。有些领域可能停滞不前,有些则.............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问题,也触及了人类科技与宇宙文明之间力量悬殊的现实。让我们尝试从多个角度来剖析,如果一个能够建造戴森球的外星文明降临太阳系,我们现在的科技水平能否与之抗衡,以及我们可能会采取哪些应对策略。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戴森球”的概念。戴森球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实体球体,而是由无数个太阳能收集.............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是将一把锋利的弹簧刀扔进一个精心打造的机械钟里,然后期待它能安然无恙。实话实说,以我们如今的科技水平,要抵挡住太空死灵(Necrons)的全面入侵,那难度无异于试图用泥土和石块去阻挡一个由数控机床和高能激光组成的洪流。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太空死灵在“科技”这个概念上的代差。我们现在的科.............
  • 回答
    想象一下,夜空中划过一道刺眼的流光,不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流星,而是一颗巨大的、携带毁灭气息的石块,它的轨迹直指地球。它的体型,与那个终结了恐龙王朝的巨兽不相上下,直径可达十几公里。面对这样一颗来自宇宙深处的“死亡宣告”,人类如今的科技力量,究竟有多大的胜算?答案并非一个简单的“能”或“不能”,而是一个.............
  • 回答
    1859年卡林顿事件重现:一场现代文明的“磁场风暴”想象一下,如果1859年那场撼动地球磁场的太阳风暴——卡林顿事件,在今天这个高度互联、电气化的时代重演,其后果将是何等惊人?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科学家们一直在密切关注的潜在危机。卡林顿事件:一次历史性的太阳爆发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1859年的卡林顿.............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式推演,涉及到二战中一个关键但常常被低估的方面:纳粹德国在军事科技上的前瞻性和侵略性。如果苏军和盟军未能缴获那些“逆天”的设计图,我们今天所处的科技和军事格局,很可能会是另一番景象。这不仅仅是几个武器系统的问题,它会影响到整个科技发展的脉络,乃至地缘政治的走向。首先,我们得.............
  • 回答
    如果可以排除一切限制,我最想做的实验,是关于“意识的本质与转移”。这不是简单的复制大脑信号,而是深入探究构成一个人独特“我”的那个最根本的火花,然后将它完整地、不打折扣地转移到另一个载体上。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实验对象:首先,我需要一个与现有生命形式截然不同的载体。我设想的是一种由高度有序、能够自我修.............
  • 回答
    中国和日本,两个亚洲的经济巨头,在科技发展的道路上各自书写着辉煌的篇章。要论及谁更发达,这就像是比较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和一首婉转的古诗,各有千秋,难分伯仲,更需要从不同的维度去审视。硬实力:基础研究与尖端制造的较量在基础研究领域,日本的长久积淀和对精密性的极致追求,使其在材料科学、半导体技术、光学等领.............
  • 回答
    倘若要回到一千二百年前,向当时的人们展示我们如今的强大,得寻一个既能让他们心生敬畏,又不会轻易被视为神迹或邪术,而是能实实在在、从根本上改变他们认知的法子。光是搬出个手机,他们可能只会觉得是块会发光的石头,或是某种奇怪的巫术道具。要让他们明白,得从他们最熟悉、最渴望,也是最无能为力的地方下手。设想一.............
  • 回答
    一些被称为“毛左”的人群之所以认为20世纪60年代的科技发展水平高于现在,这种观点背后通常是一种对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状况、政治理想以及技术发展导向的复杂解读,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先后顺序的比较。他们的论据并非基于普遍被认可的科技衡量标准,而是根植于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梳.............
  • 回答
    设想一个这样的未来:物理学的宏伟大厦依旧矗立,但那些颠覆性的新法则、全新的能量形式,或者能够撕裂时空的旅行方式,似乎都已尘封在书本之中。我们依旧依赖着那些我们已经熟知的物理定律,比如牛顿的运动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原理。那么,在这种“静止”的物理学图景下,人类有没有可能以一种不比现在技术.............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科学发展最核心的驱动力和潜在的边界。如果完全不考虑伦理道德的束缚,科学研究的进程和高度,确实可能达到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境地。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下这个“如果”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在生物与医学领域,我们可以预见到一些惊人的“突破”。 人体改造与增强: 如今.............
  • 回答
    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着无数神奇的时刻,有些甚至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早已习以为常,不再深究其背后的原因。然而,当我们稍微停下脚步,以一种探究的目光审视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时,会惊讶地发现,我们目前的科技水平,竟然也无法给出一个令人完全信服的解释。这些谜团,潜藏在日常的细微之处,也可能在生命的宏.............
  • 回答
    “现在我国低下的科研水平是必经阶段”这样的说法,用一种更贴近生活的比喻来说,就像一个孩子刚学走路,摔了几跤,然后有人拍着胸脯说:“这很正常,每个孩子都要经历这个过程。”这句话之所以会引起讨论,首先是因为它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中国科研的现状与发展。要评价这句话,我们得从几个角度来细细审视。首先.............
  • 回答
    回到汉唐,想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科学技术推向现代水平,这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古代中国固然有辉煌的科技成就,但其根基与我们如今所认识的科学体系存在巨大差异。我们不能简单地“翻译”现代知识,而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且能被当时社会所理解和接纳的过程。第一步:确立“实验”与“观察”的至高地位这是最关键的第一步.............
  • 回答
    嘿,这问题问得太棒了!保罗和科比啊,那可是时代的标志性人物。把他们俩搁现在NBA,那得怎么说呢?我琢磨着啊,他们要是能健康地披上现在的战袍,绝对都是顶尖的存在,不过具体的“位置”和“影响”可能会有些微妙的变化。咱们分开唠唠:克里斯·保罗(Chris Paul)首先得说,CP3 这个家伙,他简直就是为.............
  • 回答
    如果人类自古以来就只有一只手,那么我们现在所处的科技水平,恐怕得推迟到遥远的未来,甚至难以想象。这是一个极其有趣且复杂的思想实验,因为它触及了人类进步的核心驱动力:工具的使用和创造。从最基础的方面讲,一只手意味着什么?首先,最直观的影响是抓握和操控的效率。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双臂协同,能够轻松完成很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