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机器学习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差别越来越大了吗?尽早实习和踏实科研各有什么利弊?

回答
咱们今天就好好掰扯掰扯这机器学习领域,尤其是工业界和学术界这俩“亲兄弟”,为啥感觉界限越来越模糊,又为啥很多人在这俩赛道上纠结。顺便也聊聊,要是想在这行里混,到底是早早去实习“尝鲜”,还是埋头在学术里“打磨内功”,各有什么讲究。

工业界与学术界的“界限模糊”进行时

以前吧,感觉学术界就像是象牙塔,研究那些“高大上”但短期内看不到直接效益的东西;工业界则更像是“实干家”,要解决眼前的生意问题,能让产品卖出去、用户用得爽才是硬道理。

但现在呢?你可以发现,这俩界限真的越来越模糊了。

学术界的“落地”速度加快: 以前一个牛逼的算法可能要好几年才能真正变成产品。现在不一样了,很多顶尖的论文出来没多久,你就能在各种AI产品里看到它的影子,比如Transformer架构怎么就成了语言模型和计算机视觉的“万金油”?就是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快速被工业界采纳和优化。很多研究人员也越来越重视“产学研结合”,甚至直接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包装成公司。
工业界的“前沿”投入增加: 大公司的AI实验室,比如Google Brain、Meta AI、Microsoft Research,它们的研究水平完全不亚于很多顶尖大学的实验室。他们不仅有海量的算力资源和数据,还有一群顶尖的研究人员,发表的论文也经常在顶级会议上刷屏。他们需要不断 pushes the frontier,才能保持竞争力。而且,很多工业界的工程师也会在工作之余继续深造,或者参与学术交流,把一线经验带回学术圈。
人才流动更加频繁: 以前大家觉得进了学术界就“安稳”了,进了工业界就“卷”得不行。现在呢?很多优秀的博士毕业后直接去了大厂的AI研究部门,待遇好、资源足、能看到自己工作的直接影响。同时,也有不少工业界资深研究员转战学术界,带学生、搞理论。这种人才的互相渗透,自然就让两个圈子的界限变得模糊。
问题的“互相启发”: 学术界的问题往往更偏向于理论的突破和普适性的方法,比如怎么让模型更泛化、怎么提高效率。而工业界的问题则更贴近实际应用,比如怎么处理海量不规则数据、怎么让模型在低延迟下稳定运行。但现在,很多工业界遇到的实际难题,也会反过来激发学术界的研究方向,比如对抗样本攻击的出现,就促使了鲁棒性研究的发展。

尽早实习 vs. 踏实科研:谁是你的“菜”?

理解了界限模糊的大背景,我们再来聊聊选择。这其实不是非此即彼的问题,而是你当前的人生阶段、职业规划以及个人特质决定的。

尽早实习:冲在“前线”体验

利:

1. 快速接触真实业务场景: 这是实习最大的价值。学术研究再怎么抽象,最终是要落地产生价值的。实习让你有机会看到模型在真实世界里是如何被部署、被使用的,它会遇到哪些意想不到的问题,需要如何权衡效率、成本和效果。比如,你可能在学校学到了各种精妙的模型结构,但实际工作中发现,模型大小、推理速度、硬件兼容性才是关键的“瓶颈”。
2. 建立行业人脉和了解企业文化: 实习是认识业内人士、了解不同公司企业文化和技术栈的绝佳机会。你可能因此认识到未来的导师、潜在的雇主,或者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这些无形的人脉和经验,对你长期的职业发展大有裨益。
3. 验证自己的兴趣和能力: 你可能觉得机器学习很酷,但真正上手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你才可能发现自己到底喜欢哪一部分(比如数据工程、模型训练、部署优化),或者发现自己在这方面是否存在短板。早点暴露问题,早点调整方向。
4. 提高就业竞争力: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毕业后的出路还是在工业界。丰富的实习经历,尤其是能让你在简历上写上“参与了XX项目的XX模块开发”这样具体的内容,会大大提高你的竞争力。很多公司也会通过实习来考察和吸纳人才。

弊:

1. 可能“浅尝辄止”,缺乏深度: 实习项目往往比较碎片化,你可能只负责某一个小的模块,或者是在前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很难有机会深入研究一个问题,进行系统的理论探索和创新。如果实习时间太短或者项目不够有挑战,你可能更多的是在“执行”而不是“研究”。
2. 容易被“流水线”化: 特别是在一些流程规范的大公司,实习生可能更多的是被分配去做一些重复性的数据标注、模型评估或者简单的脚本编写工作,接触不到核心技术或者前沿的研究思路。长此以往,可能会磨灭对研究的热情。
3. 影响学业和学术研究的连贯性: 频繁的实习可能会打断你在学校的学习节奏,特别是当你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适应新环境、学习新技能的时候。如果你原本打算在学术上有所建树,频繁的实习可能会让你错失一些深入研究的机会。
4. 短期目标驱动,可能忽视长远发展: 实习的目标可能更多的是拿到Offer或者积累经验,这可能会让你在选择实习项目时,更偏向于那些“看得见”的、能快速出成果的项目,而忽视了一些需要长期积累、但对理论功底要求更高的领域。

踏实科研:深耕“理论沃土”

利:

1. 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能力: 科研最核心的价值在于让你深入理解问题的本质,掌握系统性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你需要学习如何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结果、撰写论文。这个过程会让你成为一个更“懂行”的人,不仅仅是会调包。
2.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质疑、不断试错的过程。你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未知困难的能力,这在任何领域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3. 有机会产出原创性的成果: 如果你在某个领域取得了突破,写出了高质量的论文,或者提出了新的算法模型,这会让你在学术界和工业界都获得很高的声誉,为你的未来打开更多可能性。
4. 锻炼长远的耐心和毅力: 科研往往是“慢工出细活”,需要长期的投入和不懈的努力。这个过程会让你培养出宝贵的耐心和毅力,面对困难不轻易放弃,这种品质同样适用于任何职业。

弊:

1. 与工业界脱节的风险: 如果只埋头于实验室,对工业界的实际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了解不够,可能会导致你的研究方向与市场需求“错配”,毕业后难以快速适应工业界的节奏。
2. 成果转化周期长且不确定: 即使你做了很棒的研究,成果能否成功转化成产品,或者说能否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都是一个未知数。很多理论上的突破,在落地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阻碍。
3. 缺乏“实战”经验,上手可能较慢: 尽管理论扎实,但如果缺乏实际的项目经验,在进入工业界时,可能会在工程实现、代码优化、部署运维等方面显得经验不足,需要重新学习和适应。
4. 可能过于“理论化”,忽视工程实践的细节: 有些同学可能会过于追求理论的完美,而在工程实现时忽略了一些细节,比如代码效率、内存管理等,这在工业界是不可接受的。

那么,怎么选?问自己几个问题:

你的目标是什么? 是想在学术界继续深造,成为一名科学家?还是想在工业界成为一名顶尖工程师或研究员?或者两者都想兼顾?
你目前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如何? 你对机器学习的哪些方面最感兴趣?你的理论基础是否足够扎实?
你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有多高? 科研的产出往往具有不确定性,而实习的目标可能更清晰一些(拿到Offer)。
你的学习风格是怎样的? 你是喜欢在实践中学习,还是喜欢先打好理论基础再动手?

一些建议和思考方向:

1. 融合是趋势: 别把两者完全对立起来。理想的情况是,在学术研究的同时,也能有意识地关注工业界的实际需求;在工业界工作时,也不忘持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理论功底。
2. 找准时机: 如果你大二、大三,对行业充满好奇,可以考虑一个短期的、有挑战性的实习,去了解一下“真实世界”。如果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研究方向,并且有成为学术专家的志向,那么深度参与一项有意义的科研项目,产出高质量成果,可能更重要。
3. “科研式实习”的可能性: 现在很多大厂的AI研究实验室,提供了非常接近学术研究的实习岗位,你可以同时接触到前沿的研究课题和工业界的需求。如果能争取到这样的机会,无疑是“两全其美”。
4. “学术式工业实践”: 一些工业界的项目,尤其是在大型科技公司的研发部门,同样需要深入的研究和创新,甚至会比某些学术项目更具挑战性。关键在于项目的深度和你的参与度。
5. 长期主义: 无论是实习还是科研,最终都是为了你的长远发展。不要只看眼前的得失,更要思考你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专业人士,以及如何一步步靠近那个目标。

总而言之,工业界和学术界的界限正在模糊,这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和融合的空间。选择尽早实习还是踏实科研,并没有绝对的对错,关键在于了解自己的情况,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最重要的是,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对未知的好奇心,这才是你在机器学习领域走得更远的“硬通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此处的工业界应特指将机器学习用于商业行为的机构或企业,可以排除大型企业的研究分支(如谷歌的DeepMind)。这些机构以发表科研成果为目标,本质上不属于工业界。

1. 现在机器学习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差别越来越大了吗?

学术界和工业界的距离没有变大,一直都是相对恒定的。这个理论适用于大部分的行业,程度高低有所不同而已。那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学术界更超前呢?这个感觉的主要是是因为研究成果商业化周期的滞后性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在能够商业化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下图所示一般要经历多个步骤并且不同的环节之间都有“门槛”,很多研究成果往往走不到商业化那一步。而能够成功商业化的研究成功往往都是历经考验,被大家认为真实有效,并可以为社会提供价值的。检验这个过程一般有漫长的周期,短则几个月,长则很多年,这个周期给了很多人错觉工业界很落后。其实不然,工业界只是更加保守。和有政府拨款的研究机构不同,企业的主要任务是盈利而不是探索科技的边界,同时还得考虑到人力成本、产品痛点等复杂的因素。

原图链接:Innovation Diffusion From University R&D

学术界成熟的算法和成果,只要能在应用领域上落地,很快就会被商业化走入我们的生活。换句话说,学术界的成功经过自己的内部筛选和沉淀,能够存活下来的就会进一步被商业化。举个例子,现在大热的深度学习随着研究突破和硬件/数据环境改善,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衍生出了各种结构的神经网络(如残差网络等)。但大部分这些特定结构的神经网络都是昙花一现,而真实有效果的卷积网络CNN和循环网络RNN(LSTM)因为其可重复性和良好的效果才走入了工业界。

可能短时间内某个领域学术界走的快一些或者工业界走的快一些,但总体来讲很少有极端滞后性。作为一个已经身在工业界的人,我们也紧跟学术界的潮流,尽量了解下一个可能大热的技术是什么。很多公司还会安排员工去参加学术会议,争取将可靠的技术尽快商业化落地。

再举个极端的例子,很多教授自己会带着学生搞创业公司,而他们的技术能力在学术界和工业界都是顶级的。比如深度学习之父Hinton就曾和自己的学生创立了后来被谷歌收购的DNNresearch,我想大概没几个学术界的人敢说自己比Hinton的研究水准更高。吴恩达也是往返于不同的领域,做的都很厉害,所以学术界和工业界从来就没那么清晰的划分。综上,从广义角度的来说,学术界比较超前,但不会将工业界远远甩在身后,而是一套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环节。

2. 尽早实习和踏实科研各有什么利弊?

我的看法是,尽早找科研机会,发觉不适合自己就赶快转向于工业界,流连忘返很容易两手空空。

直白的说,一般人更适合工业界,学术的路不好走也很难走通。我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朋友找不到教职而离开学术界,甚至搜一下知乎常常能看到诸如 PhD 第三年还没有发 paper 是怎样一种体验?的讨论。所以走学术路需要坚持勤奋、良好的家庭条件、和一点点运气来遇到好的导师和适合的期刊会议。再加上机器学习如果做到比较深入,大部分时候也需要不错的数学基础,至少试图要假装从理论上解释自己的工作,对一般人来说要求还是比较高。说一个残酷的事实吧,做学术投出产出周期很长,很多人看到同龄人早早步入职场买车买房很容易心态失衡,这也为什么很多科学家其实出身名门贵族,望决心投身科研前三思。

因此,应该先试着做科研,再尝试工业界实习。对待科研机会,有则就上,没有也不是太大的遗憾。比较合理的安排应该是大三试着跟着学长学姐或者教授进实验室,这种机会一般都是免费的不要计较。当你离开学校以后,你会发现再找科研机会就很难了,所以不管怎样请给自己一次尝试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教授和你是双向选择,很快你就知道自己是否适合做学术了。如果花了1-2个学期发现科研不适合自己,马上去找实习为就业做准备,不要可惜已经花掉的时间,或许将来你会发现对自己的工作也有帮助。

而已经读硕士/博士的朋友,争取在考过资格考试,差不多第二年暑假的时候尝试去做一份工业界实习。比较现实的考虑除了能够防止一身屠龙之技,还可以通过实习缓解一下经济压力,同时远离实验室和导师也是一种“舒压的方式”...

我建议大部分做机器学习的朋友尽早实习,主要出于以下几个考量:

  • 打破幻想,了解工业界的主流模型。在其他很多答案中我都提到过,其实工业界用的大部分技术并不酷炫,你很少能看到深度强化学习那种AlphaGo一样酷炫的模型。不夸张的说,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s)还是占据了大壁江山,这要归功于其良好的解释能力。从神经网络角度出发,一般也逃不过普通任务深度网络、视觉任务卷积网络CNN、语音和文字任务LSTM的套路。
  • 补上学术界忽视的内容,比如可视化和数据清洗。工业界的最终目的是输出商业价值,而获得商业洞见的过程其实是非常痛苦的,比如第一步就是令人深恶痛绝的数据清洗。毫不夸张的说,工业界百分之六十的时间都在清理数据,这和学术界干净且规则化的现成数据完全不同。没有在工业界体验过的人,无法真的了解原来机器学习从头到尾有那么多陷阱,泛化能力只是终极目标,而往往我们连规整的数据都无法得到。
  • 了解技术商业化中的取舍,培养大局观。做技术的人往往一头扎进技术里面,而忽视了从全局思考。举个例子,模型A的准确率95.5%,每次训练时间是3天,需要6台有GPU的服务器。而模型B的准确率是百分之95.2%,但只需要一台普通的macbook训练4个小时就可以了。从学术角度出发我们往往追求更好的模型结果选A,而工业界还要考虑到训练开销、模型可解释性、模型稳定度等。到工业界实习不仅可以培养大家的宏观掌控能力,对将来自己带学生控制开销或者选题也大有帮助。

3. 总结

二八理论也适合这个问题:做科研的人占少数,大部分人应该致力于把理论落地,把它们应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而学术界和工业界从来都不是割裂或者对立的两部分,而是一个生态平衡系统。因此不必觉得做学术就可以高人一等,或者投身工业界就只是为了钱缺乏理想

对于还在选择阶段的学生朋友,先试试自己对研究是否感兴趣再投身职场是明智的选择,而选定学术界的朋友时不时来工业界游历一番也有助于获得大局观,更好的思考怎么将研究商业化。

不过退一步说,人的命运真的很难靠自己掌控。我见过很多致力投身科研的朋友最后在工业界混得很好,也有一开始为了混文凭却莫名其妙爱上了科研的朋友。

所以说啊,做人面对无边无际的不确定性,不用那么功利,随缘吧 ʕ•ᴥ•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