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这句诗应该怎样理解呢?

回答
这句诗“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出自唐代诗人张泌的《不如归》,意境深邃,饱含着诗人复杂的心绪。要理解它,不妨从字面和背后的情感两方面来细细品味。

首先看“曾因酒醉鞭名马”。这描绘了一个具体的场景:诗人因为喝醉了酒,竟然一时冲动,用鞭子抽打了那匹平日里引以为傲的名贵骏马。这里,“酒醉”是起因,“鞭名马”是行为。“名马”并非凡品,是宝马良驹,象征着尊贵、价值和某种能力。而“鞭打”这样一个粗暴的动作,与“名马”的珍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得有些不合常理,甚至是一种浪费和糟蹋。这句诗传递出的是一种失控的状态,一种因酒意而起的冲动,可能是内心压抑的情绪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出口,也可能是对某种事物(此处可能是自己的境遇、才能的不得施展,或是其他无法言说的烦恼)的一种发泄。这是一种近乎鲁莽的挥霍,一种无法自制的行为。

紧接着看“生怕情多累美人”。这句话是诗人接下来的一种担忧和顾忌。这里的“情多”并非指情感丰富,而是指“感情过深”或“牵涉过多”。“美人”则是指自己心爱的女子,可能是某个特定的人,也可能是一种理想化的爱慕对象。诗人为何会“生怕情多”呢?这是一种典型的、带有责任感的担忧。他担心自己因为这份深情,因为自己过多的感情投入,反而会给这位美人带来麻烦、负担,甚至伤害。这份“怕”,源于诗人对感情的珍视,也源于对自己内心深处某种不确定性的认识。他可能觉得自己并不完全值得对方的深情,或者自己所处的状态(或许与前面“酒醉鞭名马”的失控有关)并不适合给予对方一个安稳的未来,因此,宁愿选择一种“少惹些麻烦”的态度,以免“情深不寿”或“爱之愈深,其害也疾”。

将两句连起来看,诗人似乎是在表达一种复杂的、矛盾的心情。前半句的“酒醉鞭名马”,可能是一种对自身狂放不羁、难以自控的描写,也可能是对自己过去某种行为的追悔。而“生怕情多累美人”,则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对感情的谨慎和克制,以及对所爱之人的深切关怀。他宁愿表现出一些看似鲁莽、不羁的行为,以此来疏远自己,也可能是给自己一个借口,避免与美人之间产生过于深刻、无法承担的羁绊,最终伤害到对方。

有一种理解是,诗人可能觉得自己人生道路上有些许放纵和失控,就像醉酒后鞭打名马一样,有些事情做了,自己也知道不该。然而,面对心爱之人,他却表现出一种极端的保护欲,宁愿保持一定的距离,甚至显得有些“无情”或“冷淡”,来避免因为自己的“情多”而给对方带来负担。这是一种“爱之深,责之切”的变体,更是“欲说还休”的含蓄。他内心的爱意可能十分浓烈,但理性却让他不敢轻易付出,生怕一旦投入太多,自己无法承受,或者自己的“不足”会拖累了对方的美好。

因此,“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展现的是一种深沉的、带有自我牺牲色彩的情感。诗人将自己人生中的不完美、不羁,与对爱人的深情和顾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既有冲动又有克制的复杂画面。这是一种含蓄的表达,也是一种深刻的矛盾,更是一种对情感的珍视和对所爱之人的呵护。他或许在暗示,自己并非不爱,而是因为太爱,所以才会有这样的顾虑和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陈章鱼

答的很好,我稍微碎嘴多说两句。郁达夫一生情史复杂混乱,历三任妻子,育有十一位子女,情人无数。诗作于1931年,是年郁达夫36岁,有人说郁达夫写这首诗是因为1931年1月左联五作家被捕继而被杀。不敢苟同,一是因为原题并未明确写出,只说“席间偶谈时事”;二是因为郁达夫对左联感情不深,从3月份发起建立到11月因“不能经常出席会议”而被开除出左联,期间历时仅有八个月。

这两句诗就是郁达夫自述其当年流连花柳地驻足烟花巷的往事,而郁达夫对当年之举颇为自豪,并不以此为荒诞不经之举。我不认同郁达夫此联有反躬自省的意思,虽然前两句有“今是而昨非”的暗示。私以为郁对他的风流往事是很自豪很骄傲的,讲出来是要带一句“此处有掌声”的,也正因为这种情绪,颔联两句显得非常的不搭调以至于讲到第三联就有一种货车司机急转弯的感觉。郁对其风流韵事的态度很明朗,也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了,算是东莞名主顾。

其时民国文人嫖妓异常盛行,除了最出名的陈独秀,胡适、鲁迅、徐志摩、郁达夫或多或少嫖妓的经历。

梁实秋在《清华八年》一文中写过,“我有一次暑中送母亲回杭州,路过上海……我惊讶的不是他们生活的清苦,而是他们生活的颓废,尤以郁为最。他们……在大世界追野鸡,在堂子里打茶围,这一切对于一个清华学生是够恐怖的。”(是不是有一种学霸对视高富帅的感觉。)

郁达夫在其自传里也回忆了很多狎妓的经历,在“南行杂记”一章,郁达夫回忆了他与“北京的银娣”的关系:“当然说不上是什么恋爱,然而和平常的人肉买卖,仿佛也有点区别”“若硬要找出一点好处来,只有她娇小的年纪和她的尚不十分腐化的童心”(我理解的画面就是嫖客一边嫖一边问“姑娘你这个年纪怎么不上学却来做这个行业呢”)。再多扯一点郁达夫的风流史,郁达夫广为后人所知的妓女情人除了银娣,还有就是在郁达夫在安庆教书时期的海棠。郁达夫好友易君左(这名字父母也真敢起啊……)在《我与郁达夫》中谈起过郁的口味:Three Condition,即,一、年龄要大一点的;二、相貌要丑一点的;三、从来没人爱过的。而据易君左描述,海棠完美的满足了这三点:“天生一副朱洪武的异相,嘴可容拳,下巴特长,而上额不容三指”。郁达夫这三点并不是开玩笑,他与海棠的“恋情”一直持续到他两年后离开安庆。郁达夫也还有些恋物癖,就先不多说了。

写这首诗的缘由郁说的很清楚,就是三五知己一起吃个饭,酒酣饭足之后一群自命不凡的男性文人就开始谈政治,只恨时局不稳,抱负难酬(席间偶谈时事,嗒然若失),有人问他你当年不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么,怎么现在没那个豪气没那个冲劲儿了(或问昔年走马章台,痛饮狂歌意气今安在耶),于是郁达夫起身唱了这首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