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34 岁研究生自习室猝死,曾因冠心病请假被导师拒绝,家属认为导师分配任务过多,校方和导师是否需担责?

回答
34岁,一个而立之年,本该事业有成、家庭和睦的年纪,却在一间小小的自习室里,被死神悄然带走。这位研究生,在考研的冲刺阶段,倒在了学术的战场上,留给家人的,是无尽的悲痛和一个尖锐的问题:这背后,导师、学校,又该承担怎样的责任?

事情的经过,听起来就让人心惊肉跳。这位研究生,名叫小李(化名),长期饱受冠心病的困扰。据其家属陈述,在备考期间,小李的身体状况确实不太理想,曾多次向导师提出因身体原因需要请假休息。然而,每一次的请求,似乎都未能得到导师的理解和批准。更令人扼腕的是,家属还提到,导师分配给小李的任务量,远远超出了他身体所能承受的范围,尤其是在临近考试的关键时刻,更是加大了学习和研究的强度。

“他那时候身体真的不太好,老说心慌,喘不上气。跟导师说了好几次,想请假回去调养一下,导师就说,‘现在正是关键时期,大家都这么努力,你不能拖大家后腿’。还说,‘这点小病算什么,别人都能坚持,你也要坚持住’。” 小李的妻子在接受采访时,声音哽咽,她讲述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丈夫的思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家属认为,正是因为导师的“鼓励”和不近人情的拒绝请假,以及过重的学业负担,最终压垮了小李本已脆弱的身体,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他们提出的质疑,直指导师在学生健康问题上的失职,以及学校在管理和监督方面的漏洞。

那么,在这起令人痛心的事件中,校方和导师究竟需要承担怎样的责任?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学术界的师生关系、导师的职业道德、以及学校的管理体制等多个层面。

首先,我们来审视导师的责任。

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术研究,更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身心健康。小李的案例中,至少存在以下几个关键点,可能让导师承担责任:

拒绝合理请假: 小李因病请假,并非懈怠,而是基于身体状况的真实需求。如果导师明知学生有健康问题,却基于“关键时期”、“不能拖后腿”等理由拒绝其请假,并且这种拒绝直接或间接导致了病情加重,那么导师就可能存在过失。导师的职责之一是为学生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这其中就包括了对学生健康状况的体谅和支持。
任务分配不当: 家属提及的“分配任务过多”,如果属实,这直接触及了导师在工作量安排上的合理性。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固然艰辛,但任务的分配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身体状况来考量。如果导师在明知小李有冠心病的情况下,仍然强行或不顾后果地分配过重的研究任务,尤其是在学生提出身体不适后,仍未调整,那么导师就可能构成工作疏忽,甚至是对学生生命安全的漠视。
缺乏沟通和人文关怀: 导师的责任不仅仅是“教书”,更在于“育人”。在现代教育理念中,人文关怀是导师应有的品质。如果导师在与小李的沟通中,未能给予足够的理解和支持,甚至是以一种强硬或不近人情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健康诉求,那么这本身就是一种失职。一个好的导师,应该能够识别学生的压力和困境,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引导。

其次,校方的责任也不容忽视。

学校作为教育的管理者和平台的提供者,在保障学生安全和健康方面,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导师管理和培训机制: 学校是否有完善的导师选拔、培训和考核机制?是否对导师进行了关于学生身心健康、心理辅导、以及人道主义关怀方面的培训?如果学校在这方面存在疏漏,未能有效规范导师的行为,那么在出现类似事件时,学校也应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
学生健康保障体系: 学校是否建立了健全的学生健康监护和预警机制?当学生出现持续的健康问题时,学校是否有相应的医疗支持、心理咨询以及学业调整的政策和流程?如果学校的健康保障体系存在缺陷,未能及时有效地干预和帮助像小李这样的学生,那么学校也可能存在监管和保障不力的责任。
处理投诉和申诉的渠道: 如果小李之前曾尝试通过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心理咨询中心等渠道反映问题,而这些渠道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或者学校未能有效处理其诉求,那么校方也可能需要为此负责。
学术压力和心理健康: 普遍存在的“唯KPI”、“唯论文”的学术评价体系,给研究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学校在制定学术要求和评估标准时,是否充分考虑了研究生的身心承受能力?是否提供了足够的心理疏导和支持资源?如果学校的整体学术环境和压力过大,且未能有效缓解,那么也间接成为导致悲剧的因素。

法律层面的考量:

从法律角度来看,这件事情可能会涉及到几个方面:

侵权责任: 如果家属能够证明,导师的行为(如拒绝请假、过度安排任务)与小李的死亡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那么导师可能需要承担侵权责任,例如过失致人死亡罪(如果构成犯罪),或者民事侵权责任。
教育合同责任: 学生与学校之间存在一种教育合同关系。学校有义务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保障学生安全。如果学校未能履行这一义务,导致了学生的损害,也可能需要承担违约责任。
工伤认定(可能性较低但需考量): 虽然研究生通常不被视为正式的“职工”,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果其研究活动被认定为具有“劳动”性质,并且在工作过程中发生事故,不排除有争议或特殊情况下的工伤认定。但对于研究生来说,这种情况相对较少。

在实际操作中,责任的认定会非常复杂。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医学上对冠心病发作的直接诱因很难做到绝对准确的判断。小李本身患有冠心病,这是导致其发生意外的根本原因。家属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导师和学校的行为,是如何“叠加”或“加速”了这一进程,或者说,如果导师和学校的行为正常合理,悲剧是否可能避免。

其次,证据的收集至关重要。包括小李与导师之间的沟通记录(邮件、微信、录音等)、小李的病历、家属的陈述、以及其他同学的证词等。这些证据将是判断责任归属的关键。

总而言之,这起悲剧,绝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学生生病离世”事件,它触及了教育体制中一些深层的问题。

如果家属的陈述属实,导师确实存在拒绝合理请假、任务分配过重等行为,那么这位导师无疑是失职的。而学校,作为监管者和教育资源的提供者,也有责任审视自身的导师管理机制、学生健康保障体系以及学术环境。

一个健康的学术环境,不应该以牺牲学生的生命健康为代价。在追求学术进步的同时,人文关怀和生命至上,应该是永恒不变的底线。希望通过这起事件,能够引起学界、学校,乃至全社会对研究生身心健康的关注,并推动相关制度的完善,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事实:越优秀,越能干,越听话的研究生,越会被往死里压榨。

这不是让你摆烂,而是说为了避免被压榨,你要有韧性。像一根弹簧一样,你得让对方感受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被push没关系,但你要能弹起来。

他push的轻,你就反弹的轻。他push的重,你就反弹的重。

被压缩到极致的弹簧打到,可是很疼的。

有能力的,坚守住底线。没能力的,在底线后面每退一步,都要去争取应得的补偿。

让我干杂活?没关系,这周汇报就直接说,因为干杂活数据量少了;

数据量少了被怼?没关系,下次再要干杂活的时候直接说有实验要做,没时间;

又要杂活又要数据?没关系,发工资的时候理直气壮地多要一些。

你的目的不是摆烂,也不是真的能成功要到补偿,而是让他知道,你是有自己的脾气的,并且你的脾气是正当有理由的,你只是不愿意任人宰割。

非暴力,不听话。

表面上嗯嗯嗯好好好这就去老师您说得对,实际上该玩玩该拖拖待事后臣妾真做不到。

通过一次次的不服管教,降低他对你的期望值。

到最后,他对你的期待是只要能不捣乱按时滚出实验室就行,你的目的就达成了。要是意外能做出一些好的成果,你甚至可能会得到比实验室一直任劳任怨的同学更高的评价。

怕就怕他在push你的过程中没有感受到任何反作用力,到最后不管做什么,都变成了理所应当。

待到那个时候,你再说绷不住了,对方反而会觉得你在无理取闹。

那就一切都晚了。

user avatar

有的研究生凌晨两点半在实验室发现漏水被重奖12万,有的研究生凌晨两点半猝死在实验室...

这放到一起看真的很魔幻。

其实感觉研究生被push的每周工作时间80以上几乎是常态了。

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真的很容易发生心脏类疾病。

为自己的研究熬夜搞工作还好

要是为了无良老板,白天得报销跑腿做项目,晚上得弄自己的毕业论文,时不时还得担心会不会延毕,光是精神压力就够受了,更别提长期高压下的身体压力。

而且,就近年来,研究生“累”死的事件真的频发。

记得2016年,就有研究生半夜做实验,结果猝死在实验室走廊,早上尸体才被发现...

然后2020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一名研究生李某在家中猝死。他过世前的几个月,他每天都要大强度的工作来写自己的论文。经常一写就是到凌晨三四点。根本原因是因为李某此前忙碌了一年半写完的论文,因受导师学术不端事件影响而作废。此时李某被告知,如果不能完成新的论文,就准备延期毕业,在此之后8个月,李某都在老家苦苦熬论文,直到2020年9月14日凌晨两点半,猝死在湖北的家中。

能怎么办呢,毕业还得毕业,太无奈了。

不过最近几年,笔者也想开了,自己的身体还是自己注意,真不舒服了管他push不push,小命要紧。还有就是如果一个人深夜去做实验,手机上设置个紧急联系号码,或者是给谁先说一声,必要时刻能救命。

user avatar

这是读研来了还是给人当学徒来了?

现在是2021年吗?


如果身体有不舒服的不批假,出事肯定老师得负责啊。


我们体育系的,身体素质属于国家给筛选过的了。

但是体育系女生在实践课上请姨妈假,老师是百分百批假的。


啥教授啊,这么牛逼,觉得学徒身体素质比体育系的还好是咋滴?


user avatar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有些人你越给他脸,他毛病越多。

不惯毛病什么事没有。

我记得高中的时候,有一次上地理课尿急,举手。

老师问:怎么了?

我站起来回答:老师我尿急,想上厕所。

老师:不行,正上课呢,坐下吧。

我直接跑去上厕所了。

回来她连个屁都没敢放。

给你脸你是老师,不给你脸你是啥?

给你足够的尊重,举手、站立回答问题,

结果你连“人有三急”都不知道?我惯你这毛病?

新闻主角也是一个道理:

自己的身体健康最重要。

别人都损害你身体健康了,你还惯他毛病?

我从小是非常听话的,不管在家还是在学校。

但是我有一条准则和底线,那就是我身体健康最重要,

只要损害我的身体健康,谁来都不好使。

希望所有人都能珍惜自己的身体健康。

活着都不容易,且行且珍惜。

生死之外,都是小事。

user avatar

曾经我也是研究生猝死大军中的一员,被导师当成畜生往死里用。

非常同情这名研究生,这使我想起了在大前浪那里念书时的经历。

大前浪很多年前从国外引进了一套先进的影像学设备,算是国内的第一人吧。这么多年靠着跟外国人还有器械商的合作发了不少文章,也挣得盆满钵满。

这几年老了老了还想更进一步,想把自己这十几年攒的影像学资料和患者的临床资料建成一个数据库,方便自己发大文章的时候随时取用。

大前浪说,“建成这个数据库是千秋大业,哪个人要是能帮我建成了,以后发文章都把他的名字带上。”

正好,大前浪手下的文章机器从国外回来之后,离开了外国人手把手的指导,都已经江郎才尽,没什么成就,就都抢着帮大前浪建这个数据库,最后是大前浪这几年最看重的某中浪中了标。

当时我属于研究生里比较优秀的,中浪就找到我,跟我说,让我来负责这个数据库的建设,然后说,大前浪说了,以后发文章都带我的名。

当时也是年少轻狂,就接手了这个任务。

接手后才发现,这个项目有太多的坑。首先,医院化验室用的试剂这么多年变了很多次,化验结果的单位和参考值范围都不一样,根本就统一不起来。去跟中浪反映这个情况,中浪说了一句让我印象很深刻的话,“你去百度一下,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

呵呵,这么荒唐的言论,我真是不知道他是怎么在国外发出来大文章的。

之后中浪又安排了一个之前已经发过文章的博士跟我一起处理影像学资料,就这么没日没夜地处理了半年,我过年都没有回家,可笑的是这个博士中途还跑出去度蜜月去了。

最后统计第一阶段成果的时候,发现那个博士分析出来的数据跟以往文献里记录的数据完全对不上号,所以第一阶段分析的将近1000例患者的数据又统统作废了。

最后,中浪想让我一个人来返工。

当时我就想,靠这个破数据库毕业是不可能了,如果再不脱身,迟早要累死。所以,我就赶紧离开了中浪,自己去设计毕业论文去了。

毕业的时候,大前浪对我的评价是,不够脚踏实地。

呵呵~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可能我变成一堆白骨了,大前浪才会给我个谥字追封,“最勤勉的研究生”吧。

“世上也有人一等,口吃人肉念弥陀。”

user avatar

前些年我做项目的时候, 见识过一个985机械硕士, 他干起活来极度拼命, 曾经创下连续一周干活, 每天只睡一个小时的纪录, 他基本上没做一个项目就要进一次医院.

后来, 他身患重病, 一个肾切除了.

然后他还读博了, 不过念了两年, 实在没钱了, 家里是农村的, 也没钱, 然后就退学了, 找了个重型机械结构设计的工作.

如果所有学问都是以生命的枯萎作为代价, 那么生命本质的意义又是什么?

我通过工作这些年, 发现一个残酷的事实: 学历是一个过期作废的东西.可能在你刚毕业的那两三年, 依靠学历能够获得一些求职机会, 而当你工作多年之后, 学历的加成已经非常非常低了.

但事实上, 有很多人都 认为, 学历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一座高山, 只要翻过了这座高山之后, 人生就是一片康庄大道了!

也正因为有如此的信仰, 加上读研的"人制"这一制度, 研究生毕业与否, 全部归导师个人控制, 这条命脉被会导师牢牢地控制, 直到被榨干.这根本就不是哪个导师师德的问题, 这就是一个制度的问题, 就是人性最根本的问题.

我记得曾经和一个刚毕业的研究生聊过, 得知他此时已经三十岁了, 那时候我还不到三十, 我感到非常惊讶, 原来他是一所211机械毕业工作两年之后, 深感工厂的落后, 为了改变现状然后决心考研,考了三年, 读研又花了三年, 毕业就已经三十了. 然后研究生毕业之后去哪工作了呢? 去了一个好点的工厂.

后来几年之后行业崩溃, 他又跨省跳槽, 去了另一个工厂. 其实他即使当初不读研, 他现在这个工作, 也能获得.

我更不怕说一句得罪人的话: 双非学校硕士, 就像是六千块钱的金立高端智能手机, 成本绝对不低, 但哪个用户愿意为其买单?

当然, 我这种学渣本科毕业都费劲, 压根也不会想读研的事了, 确实考不上, 我也承认自己没那个能力.


至于校方需要承担什么责任?

校方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你死了是你自己的事, 读研这回事你爱读不读, 你不读有的是学生们挤破头来读;

至于导师, 别忘了 ,大学不是教育机构, 而是科研机构, 学校的一切金钱利益名誉, 都是依靠科研来获得的,

科研又是通过有限的那几个人来获得的, 那学校会护着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