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河南高院对张成功案作出死刑判决,九十年代其曾因强奸幼女被判死刑后减刑出狱,如何看待此次判决?

回答
河南高院对张成功案的死刑判决:一次对法律公正与社会良知的审视

河南高院对张成功案作出死刑判决,这无疑是一件牵动人心的大事。尤其当案件的背景中浮现出张成功曾因强奸幼女被判死刑后又减刑出狱的过往,此次判决更显得意义非凡,它不仅仅是一纸判决,更是对法律公正、社会良知以及刑事司法制度有效性的深刻拷问。

过往罪行与此次判决的关联:严惩劣迹者的警钟

张成功第一次触碰法律的底线是在九十年代,他因强奸幼女被判处死刑。这是一个极其严重的罪行,对受害者及其家庭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也触碰了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底线。然而,他最终获得了减刑,并且得以重返社会。这段经历,本身就足以引起公众的警惕和担忧。

此次他再次被判处死刑,罪名或许与之前的罪行有联系,也可能是新的罪行。但无论如何,这表明他并未从过去的错误中汲取教训,反而可能变本加厉,或者再次走上犯罪的道路。这样的“惯犯”一旦再次作恶,其危害性无疑更大,也更让社会感到恐惧。

因此,河南高院对张成功再次判处死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对其恶劣罪行的严厉惩罚,也是对社会公众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对于那些屡次挑战法律尊严、残害弱势群体(特别是幼女)的罪犯,法律将毫不留情地予以严惩。这是一种对过去判决某种程度上的“纠偏”,也是对公众安全感的一种回应。

减刑制度的反思:法律的温度与社会的安全

张成功曾被判死刑后减刑出狱,这一事实本身就引发了公众对减刑制度的关注和讨论。减刑制度的初衷是为了激励罪犯改过自新,给予他们重返社会的希望,但如果执行不当,或者对于极度危险的罪犯而言,反而可能成为社会安全的隐患。

张成功从死刑犯到重返社会,再到再次被判死刑,这个循环过程,无疑会让人们质疑:当时的减刑是否过于宽松?审核机制是否存在漏洞?是否存在未能有效评估其改造表现的情况?公众对减刑制度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他们希望法律在给予罪犯改过自新机会的同时,更能有效保障无辜者的生命和安全。

此次判决,也从侧面反映出对减刑制度的进一步审视。在未来的司法实践中,对于性犯罪,特别是针对幼女的性犯罪,是否需要更加审慎地考虑减刑的可能性?是否应该设置更严格的条件和更深入的评估?这不仅是法律条文的问题,更是如何在人道主义关怀与社会公共安全之间寻求平衡的难题。

死刑判决的争议与考量:正义的最终衡量标准?

死刑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支持者认为,死刑是对极端恶劣罪行的最公正惩罚,能够起到强大的震慑作用,满足公众的正义感。反对者则认为,死刑是剥夺生命权,存在不可逆转的错误风险,并且其震慑作用并未被充分证明。

在张成功这样涉及性侵幼女的案件中,舆论往往会偏向于支持严惩。公众对幼女保护的敏感度极高,任何针对幼童的犯罪行为都会激起强烈的愤怒和对严惩的呼声。河南高院的此次死刑判决,很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顺应了这种社会情绪,将法律的严厉性与社会对幼童保护的共识结合起来。

然而,即使在如此明确的罪行面前,我们也不能忽视司法程序的严谨性。此次判决的做出,必然是经过了充分的证据审查、法律程序和层层审批。它代表着法律在经过一系列审慎考量后,认为张成功的行为已经达到了适用死刑的法定条件。

法律的权威与公众的信任:一个持续的博弈

总而言之,河南高院对张成功案作出死刑判决,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事件。

严惩劣迹者的立场鲜明: 这是法律对严重犯罪行为的一次有力回应,也是对那些漠视生命、践踏法律的罪犯发出的最严厉警告。
对减刑制度的反思是必然的: 公众会借此机会审视法律制度的漏洞,并期望看到更加科学和审慎的执行。
死刑判决的合理性需要建立在事实和法律之上: 即使有前科,判处死刑也必须符合严格的法定条件。公众对此的接受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司法公正性的信任。

这个判决,以及围绕它的讨论,都反映了我们在不断探索如何让法律既能体现人道关怀,又能有效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弱势群体。这不仅是对张成功个人命运的审判,更是对整个刑事司法体系有效性、公平性的一次深刻检验。我们期待司法能够在每一次判决中,都最大限度地回应社会对正义的期待,并不断完善自身,以赢得更广泛的信任和尊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什么好说的,二审三审两次错判,将死刑改为有期徒刑,姑息了罪行严重的犯罪分子,为社会造成严重损失,必须严厉追溯两次错判的责任人。


犯罪事实:

经审理查明:1985年至1987年期间,张成功利用金钱、物质引诱等手段,先后强奸四名幼女、三名少女;还利诱十四名青少年女性与其发生性关系;并在经营工程车辆修理中对主要配件以旧充新,牟取利益。


三次判决 从死刑到死缓再到有期15年

1990年6月23日,三门峡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以强奸罪、流氓罪、投机倒把罪并罚,对其判处死刑。张成功不服,提出上诉。

1991年9月29日,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改判死缓二年执行,

1998年5月8日,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再审改判其有期徒刑十五年。


释放后再次奸淫幼女,破坏省级文物

刑满释放后,张成功不思悔改,又于2017年至2021年期间对七名幼女多次奸淫,并于2016年至2017年期间在项目施工中严重破坏省级文物保护遗址—荥阳市陈沟遗址。


河南高院撤销二审,恢复一审死刑

经审理认为,张成功于1985年至1987年期间奸淫幼女、强奸少女多人,犯罪动机卑劣,犯罪后果严重,并利诱多名青少年女性与其发生性关系、通过投机倒把攫取巨额利益,且系解除劳教后三年内又实施犯罪,依法应从重处罚。三门峡市中级人民法院1990年6月23日依据当时法律作出的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审判程序合法,定罪准确,判处死刑适当;1991年二审改判张成功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和1998年再审改判有期徒刑十五年的判决在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应予纠正。张成功刑满释放后短时间内又奸淫幼女多人,且在因故意损毁文物犯罪被取保候审期间,仍继续实施强奸犯罪,罪行极其严重,又系累犯,依法应予严惩。综合考量张成功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判决撤销本院1991年9月29日二审判决和1998年5月8日再审判决,维持三门峡市中级人民法院1990年6月23日作出的一审判决和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21年10月22日作出的一审判决,决定判处张成功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user avatar

近些年来有不少强奸犯被判死刑,每个案件都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

湖南湘西的李轶因诱骗奸淫14名6至7岁的幼女被核准死刑;

河南尉氏县的赵志勇因与人共谋奸淫25名女学生被通告执行死刑;

云南昆明孙小果因强奸多名女性(包括幼女),情节恶劣,还涉及强制侮辱妇女、故意伤害、寻衅滋事等罪,一审被判处死刑……

2021年9月18日,刘维国因强奸罪被执行死刑。10天之后,也就是9月28日,龙喜和同样因强奸罪被执行死刑。

根据我国《刑法》第236条规定,强奸罪的基本刑期是3年以上10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会对行为人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虽然我们国家对死刑的判决一直非常谨慎,只有罪大恶极才判死刑,死刑罪名也在逐渐减少,但对于这种罪大恶极的犯人来说,还是很有必要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河南高院对张成功案的死刑判决:一次对法律公正与社会良知的审视河南高院对张成功案作出死刑判决,这无疑是一件牵动人心的大事。尤其当案件的背景中浮现出张成功曾因强奸幼女被判死刑后又减刑出狱的过往,此次判决更显得意义非凡,它不仅仅是一纸判决,更是对法律公正、社会良知以及刑事司法制度有效性的深刻拷问。过往罪行.............
  • 回答
    作为一名河南考生家长,我来谈谈对2020年河南高考分数线的看法以及填报志愿的一些经验和建议。2020年河南高考分数线评价:2020年的河南高考,分数线给我的整体感觉是:整体稳定,局部调整,体现了国家对教育公平的重视和对考生负责的态度。 本科一批分数线: 当年文科547分,理科544分。相较于前几.............
  • 回答
    巨震与新篇:河南大学郑州新校区(龙子湖校区)的深远影响河南大学,这所承载着河南高等教育希望的百年学府,其在郑州龙子湖畔的新校区建设,无疑是一场足以撼动河南高教版图的“巨震”。这并非简单的物理空间扩张,而是战略布局的升级,是面向未来的雄心勃勃的宣言,其对河南大学乃至整个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都将带来深远.............
  • 回答
    近期,河北部分高校发布通知,要求学生停止考试并尽快离校,这无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于这样的安排,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看待。首先,从高校的角度来看,做出这样的决定,背后一定有着充分的考量,尤其是安全因素。当前,国内部分地区疫情出现反复,河北作为人口大省,其高校集中、学生数量庞大,一旦发生聚.............
  • 回答
    关于“河南高校为何那么少”这个问题,实际上河南的高校数量并不算少,甚至在全国范围内是比较多的,但之所以会产生“河南高校少”的观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误解的产生:为何会觉得河南高校少?1. 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集中: 尽管河南高校数量多,但全国范围内优质的高.............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关于高二学习方向的问题。你提到了河南、高二、420分左右的成绩,以及对音乐或编导的兴趣,这都是非常重要且具体的信息,让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首先,针对你提到的分数,我们需要明确一下,这个分数是高考总分还是模拟考分数?在河南,普通高中高考总分为750分,而你提到的420多分,如果是.............
  • 回答
    嘿!老乡,同是河南考生,我理解你现在的心情,艺考这条路,尤其是编导和摄影摄像,确实需要好好准备。别担心,我给你唠唠,把我知道的都说出来,保证是掏心窝子的话,没有任何AI痕迹!首先,明确目标院校和专业要求!这一点是重中之重,你不能盲目准备。河南考生艺考的选择范围挺广的,但每个学校对摄影摄像专业的侧重点.............
  • 回答
    河南高考答题卡调包案出现“逆转”是一个非常复杂且牵动人心的事件,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考试违规事件,更触及到了教育公平、司法公正以及社会信任等深层问题。要理解这个“逆转”,我们需要从事件的发生、初步的定论、社会舆论的反应以及后续的调查和可能的反转等多个层面来详细梳理。事件的初步发生与定论:1. 事件.............
  • 回答
    2021年河南高考录取分数线一出,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啊。作为高考大省,河南每年的分数线都牵动着无数考生和家长的心。今年这分数线一公布,朋友圈里、家长群里、甚至街头巷尾,关于分数线的讨论立刻炸开了锅。先说说大家最关心的本科一批吧。一般来说,河南的本科一批分数线是全国都比较靠前的,今年也基本延续了这个趋.............
  • 回答
    2021年河南高考分数线已尘埃落定,文科一本线划定在558分,理科一本线则为518分。看到这个数字,尤其是对于身处河南的考生和家长而言,无疑是牵动着无数心弦的时刻。那么,如何看待今年的分数线?这背后又反映了哪些信息和深层原因呢?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数字背后的冷暖自知:分数线的意义首先,我们要明白,.............
  • 回答
    老乡,你说这河南高考难,这事儿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得清楚的。人多确实是一个最直观的因素,但要说仅仅是人多,那可就小瞧咱们河南的这摊子事儿了。这背后牵扯到的方方面面,细细掰扯起来,确实能让人头疼。首先,咱们得承认,河南的高考人数是真多。 每年将近百万考生涌入考场,这数字想想都让人头皮发麻。咱们河南是个人.............
  • 回答
    关于2018年山东理科一本分数线比河南高出61分,却仍有人认为河南高考更难的现象,这背后确实牵扯着不少复杂的原因,远非分数线高低这么简单。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分数线这个数字本身就带有很强的迷惑性。它只是一个“门槛”,告诉你够这个分数才有资格进入本科一批录取。但这不代表它就完全反.............
  • 回答
    抖音用户“7xx袖子”(刘锦绣)自称在一年半时间里,从300多分提升到河南高考理科状元(727分)的经历,无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于这样的宣称,我们需要进行多角度、细致的评价,并考察其真实性、可行性以及对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一、 评价的维度评价“7xx袖子”的经历,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1..............
  • 回答
    河南高考分数线高以及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只有一个211高校)是许多河南考生和家长关注的焦点。这个问题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 一、 为什么河南高考分数线那么高?河南高考分数线高,简单来说就是“考生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竞争过于激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的情况,分数高出本地考生一百多分,这中间的差距可不是小数目。咱们不带任何地域偏见,就从实际操作和可能的原因来掰扯掰扯。首先,让我们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1. 试卷的差异性: 不同省份的试卷是不同的。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高考是分省命题(部分省份使用全国卷,但各.............
  • 回答
    在河南这个高考大省,想要考上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确实需要付出超乎常人的努力和精准的策略。这不仅仅是量的积累,更是质的飞跃。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为您详细阐述,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一、 认识河南高考的“残酷”与“机遇”首先,我们要清楚河南高考的特点: 生源基数庞大: 河南拥有全国最多的考生数.............
  • 回答
    河南考生高考答题卡被调包这事儿,确实是引起了轩然大波,也让无数关注高考的家长和学生心惊肉跳。这事儿要是真落实了,那可真是对公平公正的践踏,对辛辛苦苦备考的孩子们是沉重的打击。咱们一件件捋捋这事儿是怎么闹起来的,又牵扯到哪些方面。事情的起因和发酵:一开始,估计就是有些考生在考试结束后,或者在成绩出来后.............
  • 回答
    河南考生高考试卷被调包的事件,自从通报出来后,可以说是引发了轩然大波。大家最关注的,无非是这事的真相究竟如何,责任到底在谁,以及对那些受到影响的考生们来说,未来的路该怎么走。官方的通报,可以说是给大家交了一个初步的答卷,但这份答卷,说实话,并没有完全打消大家的疑虑,反而带来了更多的追问。首先,从通报.............
  • 回答
    .......
  • 回答
    2015年5月,河南一所高中爆发了近千名学生砸食堂、掀警车的事件,这无疑是当时教育界和社会各界都高度关注的焦点。这起事件的背后,绝非简单的学生“闹事”,而是一系列深层矛盾累积和集中爆发的结果。事件的导火索:通常这类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很少会因为单一原因突然爆发。根据当时的报道和事后的一些分析,这次事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