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圣人有用吗?谁才应该被称为圣人?

回答
“圣人有用吗?”和“谁才应该被称为圣人?”是两个深刻而古老的问题,它们触及了人类对道德、智慧、精神追求以及社会价值的根本思考。要详细地回答它们,我们需要从历史、哲学、宗教和社会等多个维度来审视。

圣人有用吗?

“有用”这个词在这里可能需要更宽泛的理解,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实用性,更包含精神上的指引、道德上的榜样、文化上的传承以及社会发展的启示等。从这些角度来看,圣人无疑是有用的,并且其“有用性”体现在多个层面:

1. 精神上的指引与慰藉:

树立崇高理想: 圣人通常代表着人类能够达到的最高道德和精神境界。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激励,鼓励人们超越自身的局限,追求更高的价值和意义,比如仁爱、慈悲、智慧、勇敢、公正等。
提供心灵慰藉: 在人生的困境、痛苦和迷茫时,人们往往会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圣人的教诲、事迹和精神力量能够给予人们希望、力量和面对困难的勇气。他们的故事往往传递着坚韧不拔、克服逆境的精神,成为鼓舞人心的源泉。
解答人生终极问题: 许多圣人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对生命、宇宙、生死等终极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和解答。他们的哲学或宗教思想,为无数人提供了理解世界和安顿心灵的框架。

2. 道德上的榜样与规范:

行为典范: 圣人的品格和行为是道德的最高标杆。他们的一言一行,都经过了长期的自我修养和实践检验,展现了高尚的人格魅力。这些榜样能够引导人们如何在社会中为人处世,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道德训诫与教化: 圣人通过著作、讲学、言传身教等方式,向世人传达道德准则、伦理规范和行为的善恶标准。这些教诲经过千百年的沉淀和传播,构成了重要的道德文化遗产,塑造了民族的精神风貌。
促进社会和谐: 一个社会如果普遍遵从圣人的道德教诲,将更有利于建立信任、促进合作、减少冲突,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 文化上的传承与发展:

思想与智慧的载体: 圣人的思想和智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学说、哲学、宗教体系经过历史的筛选和传承,成为文化的核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观念。
文化认同与凝聚力: 共同尊崇的圣人,往往能够成为一个民族或文化群体的重要精神象征,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例如,在中国,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其思想和文化地位举足轻重。
创新与启迪: 圣人的思想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前瞻性。后人对圣人思想的解读、阐释和发展,也能不断激发新的思考,促进文化和思想的进步。

4. 社会发展的动力与启示:

推动社会变革: 有些圣人通过其思想和行动,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例如,一些宗教改革家或哲学思想家,挑战了当时的社会秩序和观念,为新的社会形态奠定了基础。
提供解决社会问题的智慧: 圣人对人性、社会规律的深刻理解,有时能为解决当代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宝贵的启示和方法。

当然,也有一些观点可能对“圣人”的存在和作用持保留态度:

“圣人”的定义和标准模糊: 何为圣人,其标准可能因时代、文化、宗教而异,是否存在绝对统一的“圣人”值得商榷。
理想化可能脱离现实: 过分强调圣人的完美,可能导致对普通人的不切实际的期望,或者将圣人的教诲解读为不容置疑的教条,阻碍批判性思维。
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任何历史人物都是复杂的,即使被尊为圣人,也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局限性或争议。过度神化可能掩盖其真实的人性。

总而言之,从精神指引、道德规范、文化传承到社会发展,圣人及其思想的“有用性”是多方面的。他们并非只是遥不可及的偶像,更是我们理解人性、追求美好、创造文明的重要参照和动力。

谁才应该被称为圣人?

“谁才应该被称为圣人”是关于“圣人”定义的根本性问题。在不同的文化、宗教和哲学传统中,对“圣人”的定义和标准是存在差异的,但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核心要素:

1. 极高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

无私奉献与慈悲为怀: 圣人往往将他人的福祉置于自身利益之上,对一切生命抱有深切的关怀和慈悲心。他们的行为不受私欲的驱动,而是出于对真理、正义和善良的追求。
智慧与洞察力: 圣人不仅具备高尚的品德,更拥有超越常人的智慧,能够深刻理解人性的本质、宇宙的规律,并能清晰地阐释这些真理。
自我修养与克制: 圣人能够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欲望、情绪和思想,达到内心的宁静、平和与超脱。他们能够战胜自身的缺点和弱点,达到精神上的净化。
坚韧不拔与大爱无疆: 即使面对巨大的困难、迫害或误解,圣人也能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用大爱化解仇恨,用善意回应恶意。

2. 对人类社会的杰出贡献:

思想的启蒙者: 圣人提出了深刻的哲学、伦理或宗教思想,这些思想能够启迪民智,引导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并为社会发展提供方向。
道德的实践者与传播者: 他们不仅提出高尚的道德理念,更身体力行,成为道德的活生生的榜样,并通过教诲和行动影响和改变他人。
社会变革的推动者: 圣人的出现可能伴随着对社会不公、弊端进行挑战,并提出解决方案,从而推动社会朝着更公正、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精神传承的载体: 他们创立的学说、宗教或思想体系,经过长期的传播和发展,成为重要的文化遗产,滋养着人类的精神世界。

3. 普遍的认可与长久的生命力:

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真正的圣人,其思想和精神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反而会随着历史的沉淀而更加闪耀,对后世产生持续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共鸣: 虽然具体表现形式不同,但许多被广泛尊崇的圣人身上所体现的“善”、“爱”、“智慧”等品质,常常能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引发共鸣。
群体或历史的公认: 通常,被冠以“圣人”之名的人物,是经过历史的长期检验和广泛认可的,而不是一时一地的评价。

在不同的文化和宗教背景下,对圣人的理解和称谓有所不同:

东方文化(以中国为例):
儒家传统: 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孟子被尊为“亚圣”。他们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以及对君臣、父子、夫妻、朋友、兄弟之间关系的规范,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几千年。他们被认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典范。
道家传统: 老子被认为是道教的创始人,他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追求精神的自由和宁静。
佛教传统: 如释迦牟尼佛(佛陀),被认为是觉悟了宇宙人生真理的导师,他的教诲(“四圣谛”、“八正道”等)旨在帮助众生脱离苦海,获得解脱。观音菩萨、地藏菩萨等也被广泛尊奉为具有大慈大悲精神的菩萨。

西方文化(以基督教为例):
基督教中的“圣人”: 通常是指那些在信仰上有卓越贡献,并且被教会确认为道德高尚、受人尊敬的人物。他们并非完美无瑕的神,而是被上帝拣选和恩典所塑造,并以身作则引领信徒的人。例如,使徒彼得、保罗,以及后来的圣奥古斯丁、圣方济各等。

总结来说,一个真正应该被称为圣人的人,应当具备以下特征的集合:

内在的完美与升华: 他在品德、智慧、精神层面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超越了普通人的局限。
外在的贡献与影响: 他的思想或行为对人类的福祉、社会的进步、文化的传承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历史的检验与认可: 他的价值和意义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广泛的社会认同。

当然,我们也要警惕“圣人”标签被滥用或过度神化。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复杂而动态的,重要的不是他们被冠以何种称号,而是他们所代表的精神和思想是否能持续地启迪我们,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和更美好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解和学习圣人的精神,比仅仅膜拜他们的名号更为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西方最高评价的是耶稣……

然后是圣彼得,圣保罗,圣约翰………


又是个想当然的……

牛顿才不是圣人,牛顿的黑历史现在天天有人扒……



圣人有什么用,孔子的有教无类瓦解了贵族和知识的垄断,法家的两面三刀让秦国迅速的统一了中国并且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造成了唯一文字延续至今的古文明……


思想和技术的不同之处在于,技术是可以学习的,尤其是是工业时代之前的技术,在工业时代之后都变得毫无价值了,现在最好的瓷器貌似不在中国,最好的绸缎也不产自中国,最好的纸张怕也不是我们产的。

而思想却是很难学习和复制的,这是民族的文化内核……

user avatar

我们都知道,遵守一切道德和法律的人往往做不出什么事情。因为道德法规会把人束缚得死死的。别人耍无赖,你不能,你就只好吃亏。

圣人就是带着这些铁镣跳出芭蕾舞的舞者。他们的存在至少证明,遵守一切道德也是可以做出一番事业的。而只要证明其可行,那么道德才能立得住。否则道德的底线就会再低一点。

譬如三国,假如没有诸葛亮,大家会觉得乱世嘛,屠个城,杀杀功臣,搞搞大清洗,篡一下位很正常!谁不是这样呢?可是因为有诸葛亮,我们就觉得曹魏和司马家得位不正,孙权晚节不保。

别跟我说什么这是乱世,什么你篡权都是被手下撺掇的,什么你年纪大的老糊涂喜欢乱杀人,诸葛亮不是在乱世吗?诸葛亮是先主亲自首肯可以篡位的,诸葛亮五十大几了也没乱杀人。

这就是圣人的作用,在同样成就下,圣人的付出必然比凡人更多,圣人的痛苦必然比凡人更苦。但因为圣人,你依然会觉得哪怕在乱世,哪怕成王败寇,依然还是有希望,还是有公道。而这些远比一时的胜利要更长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