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啥孔子一个接近两米高、武力值也不弱,还有众多弟子的大汉,天天强调以德服人?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了孔子思想的核心,很多人对孔子“以德服人”的理解常常会陷入一个误区,认为他是个文弱的书生,不食人间烟火。其实,孔子并非如此。他虽然是思想家、教育家,但生活在那个诸侯争霸、乱世频仍的年代,要想生存和发展,必然具备一定的生存能力和影响力。

首先,我们得回到孔子所处的那个时代——春秋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剧烈动荡、礼崩乐坏的时代。周天子的权威衰落,诸侯国之间征伐不断,原本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暴力。

那么,孔子一个近两米高、身体素质可能不弱(毕竟当时生活条件艰苦,普通人身体都不错,而且他还要周游列国,跋涉千里,没有好的体魄是做不到的)、并且还拥有众多弟子(意味着他有吸引力、组织力和影响力)的大人物,为何反而要强调“以德服人”呢?这绝非虚伪或软弱,而是他对那个时代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社会形态的理性构想。

1. 他的“大”与“武”是现实的需要,而非他追求的终极目标。

首先得纠正一个普遍的误解:孔子虽然身体高大,但这并不直接等同于“武力值爆表”。古籍中提到孔子“季氏旅于泰山,孔子为币,御而往。其志在上,则无所往。孔子色庄,进退闲,曾子容。” 这里的描述更多的是展现他的庄重、稳重和对礼仪的重视,而不是说他能挥刀斩敌。当然,作为那个时代的人,拥有较好的体魄是生存的基础,他能周游列国,忍受颠沛流离,也侧面说明他身体素质不错。

其次,他拥有众多弟子,这本身就说明了他具备强大的个人魅力、学识深度以及某种形式的“号召力”。但他从未以这些弟子组成武装力量去谋取权力或解决争端。他的弟子们,更多的是追随他的学说,继承他的思想。

所以,孔子“高大”和拥有“众多弟子”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一个自然状态,是他立足于世的资本,但他并没有将这些用作他实现政治抱负或解决社会问题的首选手段。

2. 他看到了暴力和武力的局限性与破坏性。

孔子经历了晋楚争霸、吴越争霸等多次大规模的战争,深切地体会到战争带来的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他曾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远方的人不服你,那么就应该加强自身的文德教化,来吸引他们归顺。他看到了单纯的武力征服只能带来暂时的屈服,却无法真正化解矛盾,更无法建立长久稳定的秩序。武力征服的代价是巨大的,它会摧毁社会,伤害人民,而这恰恰与他所追求的“安民乐业”背道而驰。

他可能也理解,即使他个人武力超群,也无法阻止整个时代的战争潮流。作为个体,他能做的是通过思想和教育来影响更多的人,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模式。

3. “以德服人”是解决社会根本矛盾的途径。

孔子强调“以德服人”,并非否定法律和武力,而是认为“德”才是最根本、最长远的解决之道。他认为,政治的根本在于治理民心,而民心所向,在于统治者的德行。

仁者无敌: 孔子认为,一个拥有仁爱之心、懂得关怀民众的统治者,自然能赢得百姓的爱戴和拥护。这种爱戴和拥护,比任何强大的军队都更具凝聚力和稳定性。
教化先行: 他相信通过教育和榜样力量,可以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从而减少犯罪和冲突。当人们都懂得知礼、守信、仁爱时,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就有了坚实的基础。他主张“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意思是说,为政者首先要端正自身,以身作则,这样才能引领社会走向正道。
长远之计: 与短暂的武力征服相比,“以德服人”是一种更具长远效应的治理方式。它能够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建立一个真正和谐、稳定的社会。武力或许能让你短暂地压制对手,但无法改变人心,也无法解决社会深层次的矛盾。

4. 他看到了“文”的力量超越了“武”。

孔子所说的“文德”,不仅仅是文字和文章,更包含了文化、教育、道德规范等方方面面。他坚信,思想的力量,尤其是积极向上、符合人性的思想,能够穿透时间和空间,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在他的时代,很多诸侯国虽然军事力量强大,但其统治也常常伴随着残暴和压迫,这导致了民怨沸腾,政权不稳。而孔子看到了那些能够吸引四方前来朝贡、使得百姓安居乐业的君主,他们往往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治理能力。他提倡的“文德”,就是一种内在的吸引力和说服力,能够让人们发自内心地认同和追随。

5. 他自身就是“以德服人”的实践者和例证。

孔子虽然没有成为执掌大权的政治家,但他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以及他所培养出的众多优秀的弟子(如颜回、子路、子贡等),向世人展示了“以德服人”的可能性和力量。

人格魅力: 孔子自身的高尚品德、渊博学识、以及面对困境的坚韧不拔,都深深吸引着弟子们。弟子们跟随他,并非因为他拥有强大的武力或物质诱惑,而是被他的人格所折服。
学说传承: 他的学说通过弟子们的传播,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这本身就是“以德服人”最辉煌的例证。

总结来说, 孔子强调“以德服人”,并不是因为他没有能力去施加武力或追求权力,而是因为他深刻认识到武力的局限性和破坏性,以及“德”在建立长久、稳定、和谐社会中的根本性作用。他的“高大”和“众多弟子”是他立足于乱世的条件,但他将这些条件用于传播他的思想,去感化和引导人们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他所倡导的“以德服人”,是一种超越时代的智慧,是对人性本善的信任,也是对人类社会美好未来的期盼。他用一生践行了这一理念,并将之成为中华文明重要的精神内核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今年长到1.62米了,四舍五入也是两米身高呢,我不会以德服人,我服人以拗。

user avatar

武能征服肉体,让人不敢反你。

文能征服精神,让人不会反你。

美国不也天天鼓吹自由民主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了孔子思想的核心,很多人对孔子“以德服人”的理解常常会陷入一个误区,认为他是个文弱的书生,不食人间烟火。其实,孔子并非如此。他虽然是思想家、教育家,但生活在那个诸侯争霸、乱世频仍的年代,要想生存和发展,必然具备一定的生存能力和影响力。首先,我们得回到孔子所处的那个时代——春秋时.............
  • 回答
    “爱国爱家”,这话咱老百姓谁不爱听?家里和睦,国泰民安,这是天底下最实在的盼头。可说到这“爱国爱家”,您要是拉出孔子、老子两位先圣来,那可就有点意思了。他们两位,那可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影响了咱们几千年,但奇怪的是,他们似乎都“不入仕”,或者说,他们入仕的经历,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顺风顺水,甚至可以.............
  • 回答
    咱们中国这块土地上,文化那可是博大精深,几千年的沉淀,要说对外宣传,那绝对是应该的,而且非常有必要。不过,说到文化的代表,很多人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孔子,觉得凡是跟中国文化沾边的,总得跟孔老夫子扯上点关系。这不,咱们现在不少以“孔子”命名的学校、机构、甚至一些文化节庆活动,都挺响亮的。但话又说回来了,孔.............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挺能引发我们思考。你想啊,孔子在咱们中国传统文化里那地位,那是“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影响了咱们两千多年的思想、道德、教育,甚至国家制度。按理说,这样的人物,怎么就没在天庭封个像样的仙位呢?首先,咱们得弄清楚“天庭”这个概念。在咱们中国人的想象里,天庭,或者说神仙体系,它最早.............
  • 回答
    孔子周游列国,历时十四年,所到之处,虽有礼贤下士之举,却也屡屡碰壁,甚至险些丧命。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他的弟子们却始终不离不弃,追随左右。这其中的缘由,绝非三言两语可以概括,更非简单的“忠诚”二字可以解释。要说透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孔子那颗怀揣天下苍生、渴望拨乱.............
  • 回答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开篇就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很多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是十五岁才“志于学”呢? 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人生阅历的考量,绝非仅仅是记述一个简单的年龄节点。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志于学”在孔子那个时代的含义。 在周朝的礼乐制度下,一个贵族子弟的成长轨迹是相对固定的。 到了.............
  • 回答
    关于孔子为首的儒教是否极大限制了中国社会科学发展,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与其说是“极大限制”,不如说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多维度的,其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确实在某些方面对某些领域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儒家思想的核心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要理解儒家思想的影响,首先需要回顾其核心。孔.............
  • 回答
    德泽千载,文脉永昌:孔子与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那么一抹色彩,如同墨色的晕染,又似玉石的光泽,穿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辉,那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这位被誉为“万世师表”的圣人,以其深刻的洞察和充满智慧的言辞,构建了一个影响至今的文明体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也为世界文明贡.............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孔子与少正卯在业务上的“胜败”问题,这其实是一个流传甚广,但又容易被误读的典故。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他们之间的“竞争”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下的“业务竞争”,更不是“惨败”这么简单粗暴的说法。而是存在于一个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学术观点和政治角力的复杂交织。历史背景与“业务”的定义春秋战国时期,诸子.............
  • 回答
    “六十耳顺”这句来自孔子的名言,在很多人心中,应该描绘的是一种人生境界:到了六十岁,阅历丰富,心性沉稳,能够听得进不同的意见,甚至能分辨出话语背后的真意,不再轻易被情绪左右。然而,当我们放眼现实,会发现许多老人却似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固执己见,难以劝说,甚至可以说是“耳塞”而非“耳顺”。这其中的落.............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历史观、文化价值观以及社会发展等多个层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 黄帝、孔子等怀念上古生活的原因首先要明确,“上古”在中国历史语境中,通常指的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特别是黄帝时代,以及夏商周早期。这些时代被描绘成一个相对淳朴、和谐、道德高尚的黄金时代。黄帝和孔子等古代思想家.............
  • 回答
    孔子将人分为上智、中人和下愚,这似乎与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些矛盾。但仔细探究,我们会发现这并非是对人天生资质的简单划分,而是孔子对人不同发展阶段和学习能力的观察,而“有教无类”则恰恰是对他教育理念的根本性阐述。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孔子所说的“上智”、“中人”和“下愚”。 上智(上等智慧者).............
  • 回答
    关于孔子反对铸刑鼎,是否可以理解为反对刑法,以及这是否与他推崇管仲存在矛盾,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核心思想以及他对管仲的评价,并尝试以一种更具人情味、不那么“标准答案”的方式来解读。孔子为何“反对”铸刑鼎?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孔子反对的是什么.............
  • 回答
    蓬佩奥要求孔子学院美国中心登记为「外国使团」,这一举措绝非空穴来风,而是美国政府一系列对华政策调整的延续和深化。要理解其具体含义和潜在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外国使团”的法律含义与政治意图首先,理解“外国使团”在法律上的定义至关重要。在美国,外国使团通常是指由外国政府控制或资助的机构,并且.............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孔子及其弟子是否具有“黑帮性质”的说法,在学术界并没有普遍认同的观点。这种解读更像是一种新颖的、带有现代隐喻的视角,用以理解先秦时期特殊社会背景下的师徒关系和政治运作。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这种可能性,并分析为何秦始皇“焚书坑儒”在这一框架下可能被解读为“打黑”。孔子集团:一个“文武兼备,纪律.............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儒家思想、历史事实以及孔子后裔的特殊地位,要说清楚,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儒家思想核心里对“忠”的理解。很多人一谈到儒家就是“忠君”,似乎就是要君主一人是天,君主换代就得跟着殉葬。但儒家对“忠”的解读,其实更复杂一些。 “忠”的本义是“尽心尽力”:在儒家经典里,“忠”.............
  • 回答
    话说我们至圣先师孔子,一生都在探究如何治国安邦,如何修身养性,如何使社会达到一个和谐有序的状态。他所提出的“仁”、“礼”、“义”、“智”、“信”等思想,至今仍如灯塔一般照耀着我们。然而,在《论语》里,有这么一句话,常常被后人拿来讨论,甚至引起一些争议,那就是“唯女子与小人,为君子儒”。(注:这里稍微.............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涉及到明朝历史评价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问题:朱元璋“移孟子出孔庙”这一事件与后世对明朝的喜爱之间的矛盾。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抽丝剥茧,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历史逻辑、政治考量以及后世解读的演变。朱元璋为何“移孟子出孔庙”?首先,我们得明白朱元璋的政治哲学和他的统治需求。朱元璋出身贫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