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孔夫子为何会觉得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回答
话说我们至圣先师孔子,一生都在探究如何治国安邦,如何修身养性,如何使社会达到一个和谐有序的状态。他所提出的“仁”、“礼”、“义”、“智”、“信”等思想,至今仍如灯塔一般照耀着我们。然而,在《论语》里,有这么一句话,常常被后人拿来讨论,甚至引起一些争议,那就是“唯女子与小人,为君子儒”。(注:这里稍微改动原文的表述,是为了让叙述更自然,且“难养”一词在《论语》里并非直接对女子和小人连用,而是出现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上下文中,而“为君子儒”则是紧随其后。)

这句话如果简单粗暴地理解,似乎就把女性和小人一概而论,说他们不好侍候,不容易教化。但咱们得知道,孔子讲的话,尤其是出自《论语》这样的语录体,往往是语境化的,需要结合他整体的思想来理解,不能断章取义。如果仅仅看到这一句就给孔子贴上“厌女”的标签,那就太对不起他老人家了。

那孔子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句听起来有点让人生气的话呢?我们得从当时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以及孔子更深层次的思考来分析。

首先,我们得看看“小人”是怎么回事。在孔子看来,“小人”可不是我们现在口头随便说的“小人得志”那种意思。孔子说的“小人”,更多是指那些道德上、品格上存在严重缺陷的人。他们往往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讲道义,言行不一,心胸狭隘,喜欢搬弄是非,甚至会为了自己的私利去损害他人。这样的人,你说他好不好相处?他见风使舵,今天说你对,明天可能就说你错了;你对他好,他可能觉得是理所当然,一旦你没满足他,他可能就心生怨恨。而且,小人往往难以服众,更难以通过说服和教化让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因为他们本性中就没有对“道义”的敬畏。孔子推崇的是“君子”,君子有道德操守,有长远眼光,重承诺,讲信义。所以,与小人打交道,确实是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智慧,甚至有时候是无法真正“养”成的,因为他们的根基就歪了。

那为什么要把“女子”和小人并列呢?这就需要我们深入一层了。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礼乐制度正在经历挑战。女性的地位和作用,虽然在家庭中很重要,但在公共领域和政治生活中,她们的角色是被高度限制的。孔子所倡导的是一种“君子”的社会秩序,这种秩序建立在明确的社会分工和等级之上,也建立在男性的公共角色之上。

孔子讲“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后面紧接着《论语》原文就是“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句话是关键。也就是说,对于女子和某些特定类型的小人,一旦你对她们太亲近,她们就可能不把你当回事,甚至蹬鼻子上脸,不懂得尊重。反过来,你如果疏远她们,又会惹她们心生怨恨,觉得你瞧不起她们,或者对她们不够重视。

这背后反映的,其实是孔子对当时社会结构下,如何在不同关系中保持恰当距离的一种思考。他认为,理想的君子之间的交往,应该是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既有亲近又有礼节。但对于“女子”和“小人”,由于当时的社会观念(比如“女子无才便是德”,以及女性更多地被置于家庭内部的地位),以及小人本身的品性,使得她们在与君子的互动中,往往难以把握那种恰当的“度”。

对于女性来说,当时的社会环境限制了她们接触更广泛的社会事务和知识,这可能导致她们在与男性君子交流时,如果没有恰当的引导和界定,容易出现失礼或者让对方感到不适的情况。孔子作为一位长者,他看到的是一种社会性的互动模式,他希望社会成员都能遵循“礼”的规范,而女性在当时的社会结构下,与君子在公共场合的互动,往往更需要“小心翼翼”地处理,否则容易触碰到礼的边界,引起不和谐。

而且,孔子所说的“难养”,更像是一种“难以在政治或公共领域中成为志同道合的伙伴”的意思,而不是说女性本身品德有问题。他看到的是,在那个时代,女性和某些小人,都很难成为他在政治上可以依赖、在道德上可以共同追求的“君子之交”。她们不容易理解君子的宏图大志,也不容易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中保持君子应有的原则。

更重要的是,孔子非常注重“教化”和“德行”的培养。他希望人人都能通过学习和自我修养,达到“君子”的境界。但是,他看到社会上存在一些人,包括某些女性(因为她们受到教育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有限)和那些道德败坏的小人,他们很难被引导到“仁”的道路上来。不是说她们天生就不行,而是她们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以及她们自身缺乏对道的追求,使得教化她们变得格外困难。

所以,这句话決して不是孔子对所有女性的否定,更不是说女性就“不如”男性,或者天生就只能是被动的。而是孔子在一个男性主导、等级森严的社会里,看到了在与“君子”的交往中,如何处理好与不同群体(尤其是当时社会结构下地位和角色相对特殊的女性,以及品行不端的男性小人)的关系时,所遇到的现实挑战。他所追求的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关系和互动模式,而他看到的现实是,某些人,包括当时大部分的女性和所有的小人,都无法轻松地进入他所设定的这种君子交往的轨道。

打个比方,就像一位老师,他希望教导学生如何成为优秀的人才。他可能会发现,有些学生天资聪颖,学习动力足,容易教。但有些学生基础太差,或者根本就不想学,甚至喜欢捣乱,那就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引导,有时候甚至觉得“难养”,难以培养出他想要的那种成果。孔子看到了这一点,他用“女子与小人”来泛指那些在当时社会条件下,难以通过他所倡导的“君子之道”来轻易塑造和引导的群体。

所以,当我们读到这句话时,最重要的是不要停留在字面的理解,而是去感受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对社会秩序、人际关系以及教化规律的深刻洞察。他关注的是如何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实现和谐与进步,而他指出的“难养”,更多的是一种对现实的观察和对教化难度的一种感慨,而不是对某个群体本身的否定。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我们才能更全面地把握孔子思想的精髓,而不是被一句容易引起误解的话所困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都是神经系统天生有大问题的人群。

一个是激素时常紊乱,感受器又失常过敏。小到每月的,大到生孩子、更年。反正就是好好的跟个my angel一样的,突然发狂,不可理喻;或者大太阳坝底下的,好木秧儿得就哭起来了,令人不知所措。

另一个是中枢神经系统约等于无,不能把自主神经系统的各项讯号加以收集归纳提炼总结,整个人形躯体只是被饿感、恶感……牵着鼻子走,跟小孩与动物一样,寻常话讲“有奶便是娘”的小人,就只是被胃底神经丛控制了,说他们小人是孔子客气,其实是人形兽,俗称畜生。

这咋养啊,出厂的时候布线就乱了,时不常漏电、啪火花,只能扔那儿搁着,当个摆设呗,人口统计也不能漏他们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话说我们至圣先师孔子,一生都在探究如何治国安邦,如何修身养性,如何使社会达到一个和谐有序的状态。他所提出的“仁”、“礼”、“义”、“智”、“信”等思想,至今仍如灯塔一般照耀着我们。然而,在《论语》里,有这么一句话,常常被后人拿来讨论,甚至引起一些争议,那就是“唯女子与小人,为君子儒”。(注:这里稍微.............
  • 回答
    关于“秦朝不让孔子入秦,反倒统一六国,孔子去过的六国为何会败”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审视。首先,秦朝是否“不让”孔子入秦,这本身就是一个历史细节的考量,然后,孔子周游列国与六国最终的败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必然的因果联系,也需要仔细辨析。我们先来捋一捋时间线。孔子生活的年代大约是公元前551年至.............
  • 回答
    关于孔子与少正卯在业务上的“胜败”问题,这其实是一个流传甚广,但又容易被误读的典故。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他们之间的“竞争”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下的“业务竞争”,更不是“惨败”这么简单粗暴的说法。而是存在于一个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学术观点和政治角力的复杂交织。历史背景与“业务”的定义春秋战国时期,诸子.............
  • 回答
    蓬佩奥要求孔子学院美国中心登记为「外国使团」,这一举措绝非空穴来风,而是美国政府一系列对华政策调整的延续和深化。要理解其具体含义和潜在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外国使团”的法律含义与政治意图首先,理解“外国使团”在法律上的定义至关重要。在美国,外国使团通常是指由外国政府控制或资助的机构,并且.............
  • 回答
    “六十耳顺”这句来自孔子的名言,在很多人心中,应该描绘的是一种人生境界:到了六十岁,阅历丰富,心性沉稳,能够听得进不同的意见,甚至能分辨出话语背后的真意,不再轻易被情绪左右。然而,当我们放眼现实,会发现许多老人却似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固执己见,难以劝说,甚至可以说是“耳塞”而非“耳顺”。这其中的落.............
  • 回答
    孔子将人分为上智、中人和下愚,这似乎与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些矛盾。但仔细探究,我们会发现这并非是对人天生资质的简单划分,而是孔子对人不同发展阶段和学习能力的观察,而“有教无类”则恰恰是对他教育理念的根本性阐述。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孔子所说的“上智”、“中人”和“下愚”。 上智(上等智慧者).............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涉及到明朝历史评价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问题:朱元璋“移孟子出孔庙”这一事件与后世对明朝的喜爱之间的矛盾。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抽丝剥茧,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历史逻辑、政治考量以及后世解读的演变。朱元璋为何“移孟子出孔庙”?首先,我们得明白朱元璋的政治哲学和他的统治需求。朱元璋出身贫寒.............
  • 回答
    孔卡,这位曾经在亚洲足坛掀起旋风的巴西中场大师,至今仍让许多球迷津津乐道。关于他为何没能踏足欧洲五大联赛,以及如果去了,他会处于什么水平,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讨论价值的话题。为何孔卡没能去五大联赛?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个因素。 年龄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孔卡职业生涯的高峰期,其实.............
  • 回答
    关于刘国梁和孔令辉两位乒乓球巨星,在球员时代和执教生涯中展现出的不同轨迹,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笼统地说刘国梁比赛成绩“远不如”孔令辉,这需要更细致地去梳理,但如果从某些关键指标来看,确实孔令辉在“个人最高荣誉”方面拥有一些非常亮眼的成就。不过,将两人放到管理岗位的成就进行对比,那刘国梁的“反超.............
  • 回答
    太史慈的生涯,尤其是他早期在刘繇麾下和之后投奔刘备的经历,确实充满了值得探讨的细节。关于你提出的两个问题:太史慈为何选择刘繇而非刘备,以及他地位低微为何能在刘繇死后聚众自立,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人物性格以及具体事件来详细解读。 一、 太史慈为何不追随刘备,却选择追随看不上自己的刘繇?这个问题看.............
  • 回答
    说起明太祖朱元璋清理孟子出孔庙这事儿,那可不是一时兴起,背后缘由深着呢。这事儿得从朱元璋本人说起,从他的出身、经历,到他建立明朝后的统治理念,再到他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运用,层层剥茧,才能把这个事儿说透。首先,咱们得说说朱元璋这个人。他出身贫苦,做过和尚,当过乞丐,最终却坐上了九五之尊的宝座,这本身就.............
  • 回答
    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得先梳理一下历史的脉络,以及不同时代背景下对待传统文化和历史人物的态度差异。这背后涉及政治、思想、社会思潮的复杂博弈,不是简单的“尊”与“毁”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白满清的态度,以及为何不动明朝皇帝坟墓。清朝入关之时,满族是少数民族,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而且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根.............
  • 回答
    三国乱世,诸葛亮可谓神机妙算,其中“火烧藤甲兵”一役更是为人津津乐道。但令人费解的是,这位曾凭一腔孤勇烧退曹操百万大军的智者,在面对藤甲兵时,为何会吐露“必损阳寿”的悲凉之语?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军事计策,更深藏着诸葛亮内心深处的无奈与对人性的洞察。我们先来回溯一下诸葛亮火烧魏军的场景。那是在赤壁之战.............
  • 回答
    千年前的孔孟老庄之道,时至今日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甚至被许多人视为思想的“顶端”,这并非偶然。它们之所以能穿越漫长的岁月,跨越文化和时代的鸿沟,依然对我们产生深刻的影响,根源在于它们触及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并提供了超越物质层面的深刻洞见。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解读这份“顶端”的价值:一.............
  • 回答
    赫拉,古希腊神话中至高无上的天后,她的威严与尊贵,从她选取的圣兽身上便可见一斑。而这圣兽,并非我们熟知的任何一种希腊本土的鸟类,而是那远道而来的、浑身披着斑斓羽衣的孔雀。要探究为何孔雀会成为赫拉的象征,我们得先理解孔雀本身所蕴含的意义,以及它与赫拉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首先,孔雀以其惊艳的羽毛闻名于世.............
  • 回答
    这背后,其实是一场关于“利益”与“命运”的殊死搏斗,是群体性心理、历史惯性以及权力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明末勋贵外戚和民国孔宋大家族,他们并非天生就抱着“两败俱伤”的心态,而是被一系列因素一步步推向了那个无法回头的境地。1. 利益的“固化”与“不可分割性”:想象一下,一个家族世世代代都掌握着某个行业的.............
  • 回答
    关于孔子为首的儒教是否极大限制了中国社会科学发展,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与其说是“极大限制”,不如说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多维度的,其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确实在某些方面对某些领域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儒家思想的核心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要理解儒家思想的影响,首先需要回顾其核心。孔.............
  • 回答
    德泽千载,文脉永昌:孔子与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那么一抹色彩,如同墨色的晕染,又似玉石的光泽,穿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辉,那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这位被誉为“万世师表”的圣人,以其深刻的洞察和充满智慧的言辞,构建了一个影响至今的文明体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也为世界文明贡.............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了孔子思想的核心,很多人对孔子“以德服人”的理解常常会陷入一个误区,认为他是个文弱的书生,不食人间烟火。其实,孔子并非如此。他虽然是思想家、教育家,但生活在那个诸侯争霸、乱世频仍的年代,要想生存和发展,必然具备一定的生存能力和影响力。首先,我们得回到孔子所处的那个时代——春秋时.............
  • 回答
    “爱国爱家”,这话咱老百姓谁不爱听?家里和睦,国泰民安,这是天底下最实在的盼头。可说到这“爱国爱家”,您要是拉出孔子、老子两位先圣来,那可就有点意思了。他们两位,那可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影响了咱们几千年,但奇怪的是,他们似乎都“不入仕”,或者说,他们入仕的经历,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顺风顺水,甚至可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