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孔夫子为何会觉得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回答
话说我们至圣先师孔子,一生都在探究如何治国安邦,如何修身养性,如何使社会达到一个和谐有序的状态。他所提出的“仁”、“礼”、“义”、“智”、“信”等思想,至今仍如灯塔一般照耀着我们。然而,在《论语》里,有这么一句话,常常被后人拿来讨论,甚至引起一些争议,那就是“唯女子与小人,为君子儒”。(注:这里稍微改动原文的表述,是为了让叙述更自然,且“难养”一词在《论语》里并非直接对女子和小人连用,而是出现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上下文中,而“为君子儒”则是紧随其后。)

这句话如果简单粗暴地理解,似乎就把女性和小人一概而论,说他们不好侍候,不容易教化。但咱们得知道,孔子讲的话,尤其是出自《论语》这样的语录体,往往是语境化的,需要结合他整体的思想来理解,不能断章取义。如果仅仅看到这一句就给孔子贴上“厌女”的标签,那就太对不起他老人家了。

那孔子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句听起来有点让人生气的话呢?我们得从当时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以及孔子更深层次的思考来分析。

首先,我们得看看“小人”是怎么回事。在孔子看来,“小人”可不是我们现在口头随便说的“小人得志”那种意思。孔子说的“小人”,更多是指那些道德上、品格上存在严重缺陷的人。他们往往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讲道义,言行不一,心胸狭隘,喜欢搬弄是非,甚至会为了自己的私利去损害他人。这样的人,你说他好不好相处?他见风使舵,今天说你对,明天可能就说你错了;你对他好,他可能觉得是理所当然,一旦你没满足他,他可能就心生怨恨。而且,小人往往难以服众,更难以通过说服和教化让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因为他们本性中就没有对“道义”的敬畏。孔子推崇的是“君子”,君子有道德操守,有长远眼光,重承诺,讲信义。所以,与小人打交道,确实是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智慧,甚至有时候是无法真正“养”成的,因为他们的根基就歪了。

那为什么要把“女子”和小人并列呢?这就需要我们深入一层了。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礼乐制度正在经历挑战。女性的地位和作用,虽然在家庭中很重要,但在公共领域和政治生活中,她们的角色是被高度限制的。孔子所倡导的是一种“君子”的社会秩序,这种秩序建立在明确的社会分工和等级之上,也建立在男性的公共角色之上。

孔子讲“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后面紧接着《论语》原文就是“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句话是关键。也就是说,对于女子和某些特定类型的小人,一旦你对她们太亲近,她们就可能不把你当回事,甚至蹬鼻子上脸,不懂得尊重。反过来,你如果疏远她们,又会惹她们心生怨恨,觉得你瞧不起她们,或者对她们不够重视。

这背后反映的,其实是孔子对当时社会结构下,如何在不同关系中保持恰当距离的一种思考。他认为,理想的君子之间的交往,应该是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既有亲近又有礼节。但对于“女子”和“小人”,由于当时的社会观念(比如“女子无才便是德”,以及女性更多地被置于家庭内部的地位),以及小人本身的品性,使得她们在与君子的互动中,往往难以把握那种恰当的“度”。

对于女性来说,当时的社会环境限制了她们接触更广泛的社会事务和知识,这可能导致她们在与男性君子交流时,如果没有恰当的引导和界定,容易出现失礼或者让对方感到不适的情况。孔子作为一位长者,他看到的是一种社会性的互动模式,他希望社会成员都能遵循“礼”的规范,而女性在当时的社会结构下,与君子在公共场合的互动,往往更需要“小心翼翼”地处理,否则容易触碰到礼的边界,引起不和谐。

而且,孔子所说的“难养”,更像是一种“难以在政治或公共领域中成为志同道合的伙伴”的意思,而不是说女性本身品德有问题。他看到的是,在那个时代,女性和某些小人,都很难成为他在政治上可以依赖、在道德上可以共同追求的“君子之交”。她们不容易理解君子的宏图大志,也不容易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中保持君子应有的原则。

更重要的是,孔子非常注重“教化”和“德行”的培养。他希望人人都能通过学习和自我修养,达到“君子”的境界。但是,他看到社会上存在一些人,包括某些女性(因为她们受到教育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有限)和那些道德败坏的小人,他们很难被引导到“仁”的道路上来。不是说她们天生就不行,而是她们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以及她们自身缺乏对道的追求,使得教化她们变得格外困难。

所以,这句话決して不是孔子对所有女性的否定,更不是说女性就“不如”男性,或者天生就只能是被动的。而是孔子在一个男性主导、等级森严的社会里,看到了在与“君子”的交往中,如何处理好与不同群体(尤其是当时社会结构下地位和角色相对特殊的女性,以及品行不端的男性小人)的关系时,所遇到的现实挑战。他所追求的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关系和互动模式,而他看到的现实是,某些人,包括当时大部分的女性和所有的小人,都无法轻松地进入他所设定的这种君子交往的轨道。

打个比方,就像一位老师,他希望教导学生如何成为优秀的人才。他可能会发现,有些学生天资聪颖,学习动力足,容易教。但有些学生基础太差,或者根本就不想学,甚至喜欢捣乱,那就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引导,有时候甚至觉得“难养”,难以培养出他想要的那种成果。孔子看到了这一点,他用“女子与小人”来泛指那些在当时社会条件下,难以通过他所倡导的“君子之道”来轻易塑造和引导的群体。

所以,当我们读到这句话时,最重要的是不要停留在字面的理解,而是去感受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对社会秩序、人际关系以及教化规律的深刻洞察。他关注的是如何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实现和谐与进步,而他指出的“难养”,更多的是一种对现实的观察和对教化难度的一种感慨,而不是对某个群体本身的否定。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我们才能更全面地把握孔子思想的精髓,而不是被一句容易引起误解的话所困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都是神经系统天生有大问题的人群。

一个是激素时常紊乱,感受器又失常过敏。小到每月的,大到生孩子、更年。反正就是好好的跟个my angel一样的,突然发狂,不可理喻;或者大太阳坝底下的,好木秧儿得就哭起来了,令人不知所措。

另一个是中枢神经系统约等于无,不能把自主神经系统的各项讯号加以收集归纳提炼总结,整个人形躯体只是被饿感、恶感……牵着鼻子走,跟小孩与动物一样,寻常话讲“有奶便是娘”的小人,就只是被胃底神经丛控制了,说他们小人是孔子客气,其实是人形兽,俗称畜生。

这咋养啊,出厂的时候布线就乱了,时不常漏电、啪火花,只能扔那儿搁着,当个摆设呗,人口统计也不能漏他们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