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太史慈为何不追随刘备孔融却追随看不上自己的刘繇?而且为何地位低微能在刘繇死后聚众自立?

回答
太史慈的生涯,尤其是他早期在刘繇麾下和之后投奔刘备的经历,确实充满了值得探讨的细节。关于你提出的两个问题:太史慈为何选择刘繇而非刘备,以及他地位低微为何能在刘繇死后聚众自立,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人物性格以及具体事件来详细解读。

一、 太史慈为何不追随刘备,却选择追随看不上自己的刘繇?

这个问题看似矛盾,因为从后来的历史发展和名望来看,刘备无疑是比刘繇更有前景和号召力的人物。然而,理解太史慈的选择,需要我们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并结合太史慈自身的性格和考量。

1. 时代背景与地域考量:

刘繇占据豫章,控制范围广: 刘繇是东莱太史慈的同乡。在董卓乱政、天下分裂的初期,刘繇凭借其家族势力和一定的军事实力,占据了扬州刺史的职位,并主要控制着豫章郡及其周边地区。这是一个相对稳固且有影响力的地盘。
刘备早期势单力薄,漂泊不定: 相反,刘备在投奔刘繇之前,虽然曾被陶谦举为豫章太守,但他的势力尚未形成气候。他刚刚经历徐州兵败,依附于刘表,在荆州的日子里,他只是一个寄人篱下的将领,没有自己的根据地,行动也相对自由但缺乏稳定的政治依托。
同乡情谊与近便性: 太史慈出身东莱,与刘繇是同乡。在乱世之中,同乡和同族往往是重要的联系纽带。太史慈选择刘繇,首先可能是出于同乡的天然亲近感,更容易获得信任和机会。同时,刘繇盘踞在豫章,而太史慈当时在东莱(今山东)或周边地区活动,选择投奔离自己更近的刘繇,也更符合实际行动的便利性。

2. 刘繇“看不上”太史慈的可能性分析:

你提到刘繇“看不上”太史慈,这可能是一种推测,也可能源于史书对刘繇性格的描述。

刘繇的性格弱点: 《三国志》等史书对刘繇的评价不高,认为他“性浮而少情”,缺乏决断力,尤其是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表现出怯懦和多疑。他可能更看重出身和门第,而对有勇有谋但背景一般的太史慈,一开始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太史慈主动寻求机会: 尽管刘繇可能没有主动招揽,但太史慈看到了刘繇手中掌握的权力,并主动去寻求机会。他的目的是报效国家、实现抱负,而刘繇当时是扬州的名义上的最高长官,是能够提供平台的人。
刘繇的傲慢与狭隘: 作为在地方拥有实权的人物,刘繇可能存在一定的傲慢和门阀观念,对初来乍到的太史慈,即便看到他的才能,也可能因为他的出身背景而有所保留。

3. 太史慈投奔刘繇的主要原因:

综合以上因素,太史慈选择刘繇而非当时尚在漂泊的刘备,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刘繇拥有更稳定、更有实力的地盘: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刘备当时还没有自己的稳固根据地,加入刘备,意味着可能继续跟随刘备四处奔波,缺乏安身立命之所。而刘繇已经控制了豫章,是一个可以立即施展才华的平台。
同乡关系提供了初步的便利: 同乡的身份更容易让太史慈获得接触刘繇的机会,并可能在初期获得一定的接纳。
太史慈的性格与处事方式: 太史慈是一位勇猛且有担当的将领,他更看重的是能否在乱世中有所作为。刘繇虽然能力不足,但他掌握的权力是实在的。太史慈可能认为,先在刘繇手下立足,再伺机而动,是更实际的策略。
刘备当时未能提供足够的吸引力: 在刘备依附刘表时期,他并非独立的政治力量。对于志向高远的太史慈来说,投靠一个名义上的最高长官,可能比依附一个没有实权、前途未卜的将领更具吸引力。

4. 历史的进程与太史慈的修正:

需要强调的是,太史慈对刘繇的追随并非一成不变。当他发现刘繇不堪大用,并且在与袁术的战争中表现出怯懦时,太史慈也曾对刘繇感到失望。后来,当刘备势力崛起,并且与太史慈在战场上有了交锋(著名的“太史慈战关羽”等),太史慈看到了刘备的雄才大略和仁义之名,才最终改变了立场,转而投奔刘备。这说明太史慈是一个审时度势、以大局为重的人物,他的选择并非固执不变。

二、 太史慈地位低微能在刘繇死后聚众自立?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地位低微”和“聚众自立”这两个概念。实际上,太史慈在刘繇麾下的地位虽然不像大将那样显赫,但也绝非“低微”到无法立足。

1. 太史慈在刘繇麾下的实际地位与表现:

勇猛与特殊才能的重视: 尽管刘繇可能起初对太史慈有所保留,但在实际的战斗中,太史慈凭借其超凡的勇武和在与北海相孔融作战中的出色表现,赢得了刘繇的信任和重视。尤其是在刘繇面临袁术威胁的关键时刻,太史慈挺身而出,率少数兵马抵挡袁术大军,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和忠诚。
被任命为军中的要职: 史书记载,太史慈在刘繇死后,被推举为代理刺史。这意味着他在刘繇死前,已经是在军中具有相当威望和影响力的人物,至少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他很可能被任命为某个郡的太守,或者在军事上拥有独立指挥权。
与刘备的交锋展现其实力: 在刘繇被孙策击败后,太史慈被俘。但即使在被俘之后,他依然展现出傲岸不屈的气节,并且在之后被刘备俘获时,更是因为他的个人魅力和才能,让刘备真心敬佩并招揽了他。这从侧面反映出,太史慈并非默默无闻的小卒。

2. “聚众自立”的真实含义:

这里的“聚众自立”并非指太史慈一夜之间成为一方诸侯,拥有独立的政权。更准确地说,是指在刘繇死后,作为刘繇军中的重要将领和有声望的人物,他能够 在军队中获得众人的拥护和推举,并在混乱中维持一定的秩序和影响力,并代表这部分力量与外部势力进行周旋。

军事力量的继承与转移: 在乱世中,军队的忠诚度和凝聚力非常重要。刘繇死后,他的军队群龙无首,而太史慈作为其中的骨干力量,并且在军中有威望,自然会成为众望所归的领导者。这是一种自然发生的军事力量的继承。
推举为代理刺史的象征意义: 当刘繇战败身死后,军队中的残余力量,特别是那些原本就看重太史慈才能的人,会推举他为代理刺史。这是一种在政治真空下的临时性解决方案,目的在于维持部队的组织性和对外谈判的资格。这并不意味着他获得了正式的、独立的统治权,而是他成为了这支残余力量的代表。
为后来投奔刘备打下基础: 太史慈能够被推举为代理刺史,实际上是将刘繇留下的残余势力整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一个更具前途的势力归附。他没有被孙策直接收编,而是以一种更自主的方式与刘备进行接触,这本身就说明他拥有的不是完全“低微”的地位。

3. 太史慈能得到拥护的原因:

个人魅力和品德: 太史慈虽然勇猛,但并非只有匹夫之勇。他为人讲义气,重承诺,例如在刘繇临终时,他曾慷慨赴义,为刘繇作战,甚至为了保护刘繇的家属而与孙策周旋,展现了他忠义的一面。这种品德在乱世中非常难得,容易赢得人心。
军事才能的认可: 他的军事才能,尤其是在逆境中的表现,让许多士兵和下属信服。在没有明确的统帅时,将士们自然会倾向于跟随一个有能力、有担当的领导者。
对新势力的判断: 相比于继续依附于孙策这样已经控制扬州的新势力,太史慈可能更看重刘备的仁义之名和长远发展潜力。通过短暂的代理,他为自己争取了选择的权利。

总结来说:

太史慈选择刘繇而非刘备,是出于当时刘繇拥有更稳定地盘和地域便利性的考量,以及他对刘繇可能存在的初期傲慢和自身优势的判断。

而他在刘繇死后能够“聚众自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割据一方,而是他在刘繇军中早已建立的声望和实际地位,使得他在失去主帅后,能够成为残余力量的代理领导者,并以这种身份与强大的外部势力进行周旋,为自己争取了主动权,最终选择投奔了更加看好其才能的刘备。他并非“地位低微”,而是拥有被低估的才能和出众的品德,在关键时刻能够赢得人心和支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太史慈少好学,被孙策誉为青州名士,和同州名士北海管宁、邴原等人在辽东谈笑风生,更是与邴原有着托付之交的信任。

太史慈并非什么武人,为何要投奔当时名望尚且不著的刘备?

太史慈是特地南下看望乡党刘繇,叙完旧,走之前,不巧遇上孙策进攻而已,并非刘繇部下。

从太史慈年轻时的经历来看,21岁之前就被郡太守征辟,成为奏曹史,后因在州郡案搞事而出名,随后避祸辽东。

这种弱冠之际就被本郡征辟,在东莱郡内属于一等一的人才,还迅速博取了名望。当时还处在东汉灵帝的中平年间(184年-189年),太史慈的未来就是回乡养养名,然后坐等州郡,甚至公府征辟,前途非常光明。至于后来汉末和刘备产生交集,仅仅是因为太史慈为报恩孔融的萍水相逢罢了。

而刘繇即是宗亲,又是太尉刘宠侄子,也算是公族子弟,举孝廉,为郎中,后为下邑县令,因郡守以贵戚讬之,而弃官。州征辟到任济南国,国相为常侍之子贪污,刘繇举报其贪污。后名士陶丘洪建议刺史举刘繇为茂才,之后又被辟司空,属于海内闻名的级别。

太史慈或许和刘备一样有侠气,但作为青州有名望的士人,他和宗亲公族的乡党刘繇才是一个圈子里的人,不可能和当时还“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术生年已来,不闻天下有刘备”,未显名的那位大人混在一起的。


太史慈后来和孙策继续对抗的地位,主要来源于扬州刺史刘繇,或许还有太史慈本人的名望。

刘繇原本避难徐州下邳淮浦,而东汉朝廷的依旧拥有强大的正统威望,以一纸召令,就让刘繇成为合法的扬州刺史,迅速拉起部属和军队,与袁术对抗。

即使后来刘繇败给袁术、孙策,和太史慈一起奔走豫章郡,他也依旧是合法的扬州刺史。之后刘繇与先来豫章的笮融对抗,在不利情况下,依靠合法刺史的威望,招合属县,反败为胜,把笮融赶到山里。

从《太史慈传》记载“扬州刺史刘繇与慈同郡,慈自辽东还,未与相见,暂渡江到曲阿见繇,未去,会孙策至”来看,太史慈只是当初错过相见,而特地南下拜访老乡刘繇,准备走时遇上孙策进攻,因此与刘繇并非上下级的关系。

太史慈后来也和刘繇一起去豫章,后进入丹阳芜湖县,突然自称丹阳太守,此时刘繇尚未病死,丹阳太守的合法性可能就来自于刘繇的任命。

之后太史慈进驻丹阳泾县,和孙策对抗,战败被俘,孙策极其看重,征辟为门下督,返回吴郡授兵,为折冲中郎将。

不久孙策得知刘繇病死豫章,派太史慈招抚刘繇旧部万余人,属下有不放心,孙策说太史慈是青州名士,信义为先,没有问题。(吴历说明日中太史慈就回来是瞎扯淡,从吴郡到豫章,就明日回来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三国志记载60天返回才符合常识

所以太史慈称丹阳太守,与孙策对抗的地位和号召力,主要来源于刘繇,而太史慈投靠孙策之后,刘繇才病死。

user avatar

刘备是幽州人,孔融是豫州人,太史慈和刘繇则是青州东莱郡人,地缘关系上二者天然亲近,而人脉关系本就源于地缘。同时刘繇又是汉室宗亲,名声品行极佳,从任何角度看有过一面之缘的刘备和已经报恩颇有了解的孔融,在太史慈心里都要排在刘繇后面。

刘繇集团内部有人推举太史慈为将,说明太史慈很快获得认可。当时许子将应与刘繇在一起,刘繇如此表态也就是说太史慈不入许子将法眼。刘繇奔豫章过程中,太史慈能在丹杨地区自立门户,起码掌握了刘繇军的一部分作为基础。

论地位,许子将在刘繇眼中的地位必然比太史慈高,论征伐用地位高的许子将还是地位低太史慈自不用选。太史慈在军中若无号召力和群众基础,怎可能迅速被提议拜将,又能在丹杨自立门户呢?

招揽吸收刘繇余部这种事,交给太史慈去做不是正合适?

刘繇,孔融都是太平世道的能者,并不适合乱世;刘备,孙策这种正相反,放到太平世道未必能有多高位置,但在乱世是一等一的人物。太史慈见过刘繇,然后追随孙策,为啥还要惦记什么刘备,孔融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