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俄罗斯人生活水平不太高但人均 GDP 比中国高?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是很多人关心的一个点。俄罗斯人均 GDP 高于中国,但很多人感觉俄罗斯人的生活水平似乎并没有那么“壕”,这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探究的原因。咱们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 постараюсь讲得细致点,也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个冷冰冰的报告。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人均 GDP 就像是国家经济的“平均工资”。它把一个国家一年生产的所有东西(商品和服务)的总价值,除以国家总人口。所以,它能反映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体量和平均财富水平。但它不是直接的生活水平,更不是普通老百姓手里能花多少钱的精确数字。

那么,俄罗斯人均 GDP 为啥比咱们高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独特的经济结构和资源禀赋:

能源巨头: 俄罗斯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能源,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这玩意儿是全球硬通货,价格波动对俄罗斯经济影响巨大。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国际能源价格相对高位,为俄罗斯带来了巨额的外汇收入。想想看,卖几船油可能就顶得上卖多少件衣服或者多少辆车了。这种“靠天吃饭”的资源优势,直接拉高了其出口额和整体经济产值,从而推高了人均 GDP。
工业基础: 俄罗斯继承了苏联时期相当一部分的工业基础,尤其是在一些重工业、军事工业领域。虽然有些部门比较陈旧,但总体上还是有一定体量的工业产出。
人口相对较少: 这是个关键点。俄罗斯的人口大概是1.4亿多,而中国是14亿多。同样一个经济体量,分摊到的人就少很多,人均值自然就上去了。 就像你和十个朋友一起分一个披萨,每个人分到的块头肯定比你一个人把整个披萨吃了要小。虽然俄罗斯 GDP 总量可能不如中国,但除以人口后,人均就显得高了。

2. GDP 计算方式的“水分”和结构性问题:

能源价格的“虚高”: 如前所述,能源价格直接影响了俄罗斯的 GDP。但能源的生产和出口,其利润和价值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型能源公司和国家手中。这部分收入虽然计入 GDP,但它并没有像高科技产品或者消费品那样,直接体现在大量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上。 很多时候,能源出口带来的巨额资金,并没有广泛地、有效地转化为普通民众的购买力。
非市场化经济的遗留影响: 虽然俄罗斯实行市场经济已经多年,但一些部门、一些行业的运作方式,仍然带有计划经济的影子。很多企业效益不高,但仍然雇佣大量人员,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拉低整体的平均劳动生产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撑着”了就业。
产业结构不均衡: 俄罗斯经济过于依赖能源出口,对其他非能源产业的发展相对薄弱。这就好比一个人的收入主要靠“炒股”,一旦股市不好,他的收入立刻会受到巨大影响,而且其他“副业”也发展不起来。这种结构单一,使得其经济韧性相对较弱,也限制了财富的广泛创造和分配。

3. 生活水平的衡量维度:

人均 GDP 不等于人均可支配收入: 这是最核心的区别。人均 GDP 体现的是“国家生产了多少”,而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说你能花多少钱)才真正反映了“你能买到多少”。
生活必需品价格和购买力: 即使人均 GDP 高,如果当地物价很高,尤其是食品、日用品、住房、交通等基本生活成本,那普通人的实际购买力就会大打折扣。很多时候,虽然数字上人均 GDP 高,但俄罗斯人在购买一些基础生活用品时,感受到的压力可能并不比中国人小。
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 俄罗斯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社会福利体系,也可能与中国有所不同。虽然人均 GDP 高,但如果公共服务水平不高,或者民众需要自己承担更多的费用,那么其生活质量的感受也会打折扣。这部分“看得见”的福利,也是生活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收入分配差距: 任何国家都存在贫富差距,俄罗斯也不例外。虽然平均数很高,但如果财富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那么大部分人口的生活水平可能并不如平均数所显示的那么好。富豪们开游艇、住豪宅的消费,也会被算进 GDP 里,但这对普通工薪阶层的影响微乎其微。
消费习惯和文化差异: 不同国家的人在消费习惯上也有很大差异。中国人可能更倾向于储蓄,或者在房产、教育上投入更多;俄罗斯人可能在能源相关的消费(如取暖)、耐用品(如汽车)上花费更多。这些都影响了人们对“生活水平”的直接感受。

总结一下:

俄罗斯人均 GDP 高于中国,主要是因为其丰富的能源资源带来的高额出口收入,以及相对较少的人口基数。这使得国家的“平均财富”数字看起来更高。

但是,这种高人均 GDP 并不完全等同于普通民众的高生活水平,原因在于:

GDP 的“水分”: 能源出口的利润集中度高,没有广泛地转化为大众消费力。
产业结构单一: 对能源依赖过强,缺乏多元化的财富创造能力。
关键指标的差异: 人均 GDP 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购买力、生活成本等感受性指标存在差距。
收入分配和福利体系的影响: 贫富差距以及公共服务水平也会影响普通人的生活质量感受。

所以,看到人均 GDP 数据时,我们确实需要多角度地去理解,它是一个宏观的经济指标,但要衡量一个国家普通人的“活得怎么样”,还需要结合物价、工资、就业、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更贴近民生的指标来综合判断。俄罗斯人可能在某些方面(比如能源价格相对便宜,或者某些耐用品价格不高)有优势,但在另一些方面(比如食品价格,或者一些服务性行业的成本)可能也面临挑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人均 GDP 高就一定活得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中国人旅居海外后,会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那就是,许多人均gdp远高于中国的所谓发达国家,其人民的生活水平居然不如国内。

如果仅仅只是某一两个旅外华人如此说,还可以归因为其见识不足或对某国存有偏见,然而,持有此等看法的旅外华人却并不在少数,那么,这就成了一种值得大家深思的客观现象了。

既然宣称要科学讨论,我们就必须尽量杜绝一种不假思索印象式的感官之谈,而是要分析数据。这便仿佛形成了一个悖论——人均gdp是一个非常权威的数据化标准,但它恰恰和我们的日常感受形成了强烈而普遍的矛盾冲突,若要讲科学,我们岂非应该立即停止谈论我们的日常感受?因为那意味着不够理性和科学。

问题恰恰出在此。数据能反应大多数的真实,然而,片面的数据却很有可能扭曲真实。所以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大抵也可以用在科学研究对数据的依赖上。

科学研究追求数据,但必须是全面而可靠的数据。

那么,按照这个逻辑,人均gdp在衡量一国经济发达与否上还不够全面可靠吗?我曾经也挺迷惑,然而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才总算有一点明白,人均gdp这个标准在衡量大多数西方体制的国家经济发展程度时,还是比较靠谱的,然而遇到我国这个有别于世界主流经济体制的国家时,这个本应权威的标准却有点力不从心了。

此话怎讲呢?大多数西方民主体制国家是由资本驱动的,所以,由资本主导的经济活动产出的gdp所能维持的民众生活水平,各国也都大体相同。因此,这类国家的人均gdp可以作为这类国家之间衡量各国经济实力的硬指标。然而,我国的经济活动并不完全由资本主导,还有很多大型的经济活动是由政治力量主导的,这一类经济活动,有很多其实并不能计入gdp数据。正像经济学家陈经对中美两国gdp计算差异的分析:“中美两国的GDP统计有着深层次的不同。美国有很多并不增加财富,甚至是增加国家负债的经济活动被统计成GDP。例如美国增发国债消费创造了GDP,政府国债一年年高涨总数已经超过20万亿美元了。而中国正相反,中国有大量的经济活动被GDP统计忽略了,而被统计进GDP的很多活动本身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却只计算了不大的增加值。”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广播电视领域,在很多西方国家,电视频道由资本运营,老百姓收看节目是需要缴费的,这就会产生gdp,但在我国,电视频道属于国家提供的公共服务品,百姓在享受资源的同时却并不产出gdp。这就导致一个结果,在西方很多需要付费的服务,在我国却可以免费或只需要付出很少就能享受。比如交通出行,这在西方国家是民众日常花销的一个大头,也是旅外华人常常吐槽的一个方面,但在我国,公交、城轨、高铁共同筑建起一套安全便捷且廉价的出行系统,大大降低了百姓的出行成本的同时还大大提高了日常生活的便利。相较起来,西方人出行不但要花费数倍代价,便利性也远远不如,但没关系,这反而有利于创造好看的gdp数据。

既然人均gdp这个数据在比较中国和西方时存在这么多的漏洞,那它就不能再作为一个重要的标准,或者至少不能是唯一重要的标准。我们还应当比较一下其他一些与生活水平相关的数据。就像苏轼看庐山那样,而不能落入盲人摸象的窠臼。

我们首先来看看全球人均汽车销量:

如图所示,同样是人均数据,中国的人均汽车销量排名和人均gdp排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全球汽车人均销量前37名的国家中,人均gdp低于一万美元的只有中国,其余几乎全是高于两万美元的发达国家。

接下来,我们看看全球主要国家在人均肉类消费上的排名:

上图是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的2014年多国人均肉类消费,牛肉、猪肉、禽类和羊肉(不包含淡水鱼和海鱼)

但有一个事实要特别强调的是,中日韩三国的饮食习惯都偏向蔬菜,而不是更偏向肉类。即便在这种饮食文化背景下,中国的人均肉类消费在2016年依然达到了可怕的59公斤,是世界人均的两倍。当然,偏爱肉类的美国在这一项上的数据是120公斤,也仅仅是中国的两倍。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均蔬菜产量超过500公斤,居世界第一位。中国人均西瓜消费量是世界平均约3倍。 与日本、韩国等不少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均蔬菜瓜果消费明显要高。

再次,我们可以看看全球各国的电器普及率,以空调为例:

空调渗透率指标,横轴为人均GDP,圆的大小是市场规模

中国多数国土平均温度并不高,但空调渗透率竟能高达60%,与发达国家接近,和同纬度的美国差不多。

一般来讲,只有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以上的国家才用得起空调,中国显然是个例外。

除了空调,智能手机、电脑、冰箱、洗衣机等IT与家电类产品,中国普通民众完全用得起,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并不比发达国家差。

以上三项数据,选自经济学家陈经的相关博文,至于其他与生活有关的一些数据,大家若感兴趣,也可以自行搜检以佐证自己的所思所想,在此就不赘述了。我相信,仅仅是这三项,也足够得出一些不算严谨的结论了——我国人均gdp虽不高,但确实已具备与发达国家相当的生活水平了。

转载:头条新闻

链接:mini.eastday.com/mobile

user avatar

看了一圈目前还没有看到满意的答案,提到农村、人口或者质疑题主感觉的准确性的答案都没有回答到点子上。


中国虽然农村比较贫穷,但俄罗斯也不富裕。俄罗斯约30%人口按俄标准属于贫困,年收入不到约10080人民币。而中国占40%人口的农村居民人均10600多,在农村只有一半的农村居民,即总人口的20%少于10000年收入。


提到俄罗斯人口少因此人均高的,以及质疑题主感觉错误的答案,显然没有任何逻辑性,在此不谈。


造成感觉与现实脱节的真实原因其实只有一个:城市化率


俄罗斯一类前准发达国家,包括许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由于他们早就进入人均8000美元以上的区间,其城市化进程早已基本完成。俄罗斯城市化率高达75%,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显著高于中国的58%,而城市的GDP产出相对于农村是极高的,这样就会出现俄罗斯城市不如中国城市、农村不如中国农村,人均却比中国高的感觉。


举个好算的例子,假如中国城市人均gdp15000,俄罗斯城市14000,中国农村人均5000,俄罗斯农村4000,按中俄两国的城市化率58%和75%算,虽然中国城市和农村都比俄罗斯高,但中国人均只有10800,少于俄罗斯的11500。


如果一个人走在路上,显然感受到的经济水平仅仅是这个地点的人均gdp,因此会感觉中国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比俄罗斯好。但统计上中国人均gdp又是确实低于俄罗斯的。


同样的感觉和统计结果的差异也会体现在其他一些国家,比如巴西、墨西哥、马来西亚等等。


这还只是工业化进程比中国提早不太久的国家,老牌的工业国家这一点更明显,看起来破破烂烂,人均gdp却高得很。工业化提早一步,后来者都需要格外的努力才能追上,所以中国还是任重道远的。

user avatar

因为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全世界比北上广发达的地方不多,二线以上城市也是超过一般发达国家的,农村和县城就是另一码事了。。

比如说你要是拿瑞士当标杆的话,全欧洲都是发展中国家。拿巴黎当标杆的话,全法国都是乡下。。。。

user avatar

太重视重工业了,因为在军事上有用。不重视轻工业,所以生活水平低。你去对比东三省和江浙沪就知道了。重工业的发展,对百姓生活没有太大帮助。(接受建议。江浙沪的重工业也不差。所以应该讲,“纯”重工业,对百姓没帮助。)

user avatar

已经有了很多好回答,我说说还不太有人说过的。

中国富在看得见的地方,俄罗斯相对富在看不见的地方。

中国经济中非常高比例的组成部分是基础设施,市政设施,新建房屋建筑以及新车等,而这些恰好又是非常显眼的中国比俄罗斯强的地方,导致有人怀疑俄罗斯实际上比不上中国。

但是在很多不是那么显眼的方面,俄罗斯比中国强。以下数据主要来自CIA world factbook。

俄罗斯的年人均电力消耗量是接近7000度电,中国不到5000。俄国人更舍得用电。

人均燃油消耗量俄罗斯是中国近三倍。俄国人开的车可能不怎么样,但舍得烧油(使用)

俄罗斯成年人口受教育水平高于中国,越是高龄年龄段对比越明显。

700万俄罗斯农民生产粮食1.5亿吨,两亿中国农民产粮6亿吨。俄罗斯的农村贫困现象比中国轻得多。至于中国农村的贫困现象以及衍生的社会问题,好多知乎回答已经有很好的描写了。

中国农村的贫困还衍生出了农民工的贫困。一亿多住在工厂宿舍和工地宿舍的农民工,事实上已经把日常消费压缩到了一张床铺加三顿饭的低水平。只有把消费压缩到这种水平他们才能有些积蓄。如果他们想提高消费水平,比如位于工作地点附近的更宽敞的生活空间,更多一点闲暇,或是把老家的留守儿童带在身边教育,就会没有积蓄,负债,或是失去自己被雇佣的价值。

这样的廉价农民工劳动力现象及其衍生社会问题,比如几千万留守儿童等等,在俄罗斯不常见,在知乎也没人关注,却是中国社会常见现象,只是视而不见罢了。

user avatar

真心劝某些知乎er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去北京站k字头列车的候车室去看一看,闻一闻,坐一坐。

胆量更大一点的,希望你去过夜的长途绿皮k字头硬座车厢坐一会,呆一宿。括弧:不许躲到餐车,补卧铺票。

希望有机会还能到地级市的市人民医院以下的医院挂号大厅,病房走廊,转一转,挤一挤,去门诊感受一下,你在问诊,周围站一圈排队等你还时不时插话打断医生的陌生人是什么体验。

我想你对共和国的认知会更有层次,更接近真实。

user avatar

来来来▼


GDP人均和你老百姓实际可支配收入有毛关系?

拆一栋房子1000万GDP,再就地盖一栋2000万GDP,哦,就等于产生3000万GDP了?

关老百姓啥事?


有些小青年挺可笑的,去旅游一下,然后看一下新建楼房、新建公路外观、绿化水平,居然就敢判断收入水平了。


GDP都在基建房地产,实际可支配收入才是关键的。


俄罗斯房价有中国高么?

俄罗斯普及12年义务教育,大学学费也很少,中国呢?

医疗费用中国能比么?

汽车比中国便宜多少?

最简单的一个例子

丰田日本官网-普拉多

丰田俄罗斯官网-普拉多

丰田中国官网-普拉多

丰田普拉多,2.8L柴油版,

在俄罗斯价格为3253000卢布,折合32万人民币

在日本价格为5363280日元,折合33万人民币

在中国3.5L汽油版,还是国内组装合资车,乞丐版都要45万人民币,配置还比别人低一大截。


如果一个公务员水平收入的中国人,想买普拉多,同样一笔钱在日本、俄罗斯买,

能省至少15万,而在中国,多出来的15万足够他多干一整年!!人生给从22岁工作到60退休,有几个1整年啊?

这还不说实际收入的差距了


本田、保时捷、苹果,这些大企业,在全球各国销售同样产品,价格都可以在官网查到

结果如下

(如果有人有异义,没问题,可以一个官网一个官网查)

从吃饭,到油价,从平民代步车,到摩托车,到越野车,到豪车,到手机,游戏机,电视,奢侈品。

我都随意选了几个样本。


折算为购买力

对于中国普通老百姓每年收入中1人民币所包含的【等同价值】而言

购买土豆,只相当于俄国人8毛7分、美国人8毛9分、日本人4块2毛3分

购买汽油,只相当于俄国人3毛5分、美国人5分、日本人3毛3分

购买肾8普拉斯,只相当于俄国人6毛8分、美国人7分、日本人2毛3分

购买保时捷911,只相当于俄国人5毛、美国人4分、日本人1毛8分


在俄罗斯,除了猪肉等极少数物资,人民币购买力比卢布高(同样收入水准的中国人买的比俄罗斯人多)

其他所有参数都能得出结论,俄国人生活水平比中国人高得多。

虽然比起(西北)欧洲国家、美国、韩日还有差距,

但是不要比中国强太多。

user avatar

谢邀

从排名上看2018年中国人均GDP为9633美元,确实略低于俄罗斯10950美元,且预计2020年就可能实现赶超,但是按照国际汇率计算出来的人均GDP只能表明一个国家经济的整体产出值,并不能直接作为国民生活水平的尺度,特别是对于因油价下跌,货币大幅度贬值的俄罗斯来说。

如果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计算出各国购买力平价GDP来看,中国人均为255161.28亿美元÷13.77507亿人=18523.41美元,俄罗斯人均为40174.26亿美元÷1.4406亿人=27887.17美元。中国仅有俄罗斯人均的66.42%,而且中国基尼系数为0.47,俄罗斯为0.415,也就是说中国的贫富差距相较俄罗斯更高,人均水分大的是中国而非俄罗斯。

然而以题主所说和我所知,普通俄罗斯人的生活水平确实高不到哪去,那么问题的答案就很明显了,中国实际上拥有远比部分知乎网友认知中更多、更贫困的人,他们无法在网络中发出足够大的声音,造成了中国人生活水平高于俄罗斯的幻觉。

其实,很简单的一个数据就足够说明问题,根据上海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上海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64183元,按照6.7426汇率计算,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9519.03美元(可支配收入 = 工资性收入 + 经营净收入 + 财产净收入 + 转移净收入),但知乎部分人认为5000多人民币的月收入在上海根本无法生存。而且他们更不可能相信2018年中国GDP首破90万亿的情况下,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28228元,就像不相信下图中的街景属于上海一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是很多人关心的一个点。俄罗斯人均 GDP 高于中国,但很多人感觉俄罗斯人的生活水平似乎并没有那么“壕”,这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探究的原因。咱们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 постараюсь讲得细致点,也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个冷冰冰的报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人均 GDP 就像是国家经.............
  • 回答
    俄罗斯的军事工业,确实在一些领域有着令人瞩目的技术实力,这一点我们是公认的。想到那些在国际舞台上频频亮相的先进武器装备,我们很难不佩服其研发和制造能力。但要说起俄罗斯的民用产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却鲜有踪影,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一句“技术不行”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一个核心问题.............
  • 回答
    俄罗斯人对奥斯曼土耳其宫廷剧和手游的喜爱,并非一个孤立的文化现象,而是多种历史、文化和心理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折射出俄罗斯观众在当下社会背景下,对某些特定情感、价值观和叙事模式的渴求。历史的渊源与情感的共鸣俄罗斯与奥斯曼帝国之间漫长的地缘政治纠葛,造就了一种复杂而深刻的历史联系。从历史书上的沙.............
  • 回答
    要说清楚为什么很多人把外蒙古看作是俄罗斯的“缓冲区”,这事儿得从历史、地缘政治和国家安全这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讲。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的,里头牵扯的因素不少,得慢慢捋。首先,我们得把目光放到地理位置上。外蒙古,也就是今天的蒙古国,它南北夹在中俄两个大块头之间。北边紧挨着俄罗斯,南边是中国。你想啊.............
  • 回答
    俄罗斯经济低迷,国力相对不如苏联,但车臣在普京时代却呈现出“老实”的态势,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演变过程,并非简单的实力对比就能解释。要详细说明这一点,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分析:一、两次车臣战争的惨痛教训与战略转向 第一次车臣战争(19941996): 俄罗斯军队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遭遇了重.............
  • 回答
    俄罗斯,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家,曾以其坚韧不拔的精神抵御住了历史上两次最具威胁的侵略者——拿破仑和希特勒。这两位军事巨头,率领着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带着征服欧洲的野心,将矛头指向了俄罗斯。然而,尽管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俄罗斯最终成功地粉碎了他们的攻势,将其侵略者拖入了漫长的消耗战,并最终将其.............
  • 回答
    其实,说俄罗斯人对我们“友好”,这种说法可能有点笼统,也带着点理想化的色彩。很多时候,我们听到这种说法,可能更多的是基于一些个人接触的感受,或者是新闻报道里传达出的信息。但如果细究起来,俄罗斯人对待中国人的态度,其实是很复杂的,有友好的一面,也有其他层面需要我们理解。为什么会有“俄罗斯人对我们友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身份认同等诸多层面。对于一个母语是俄语但认为自己是乌克兰人的个体而言,他与俄罗斯人之间的区别,并非一眼就能看穿,而是需要深入了解其内心世界和生活经历。首先,我们要明白,“母语”和“身份认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人可以在成长过程中主要使用俄语,这可能源.............
  • 回答
    英国将名画《俄罗斯舞者》改名为《乌克兰舞者》,称“那些舞者是乌克兰人不是俄罗斯人”,这件事无疑触及到了艺术、历史、民族认同以及当前地缘政治的敏感神经。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从艺术本身的解读来说:艺术品,尤其是绘画,往往被视为一种具有历史和文化意义的载体。一幅画的名称,就像它的.............
  • 回答
    把俄罗斯人称为“战斗民族”,通常是基于他们身上展现出的一种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尤其是在面对逆境和挑战时。这种特质在历史上,尤其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使得“战斗民族”的标签深入人心。然而,如果将这个标签简单套用到俄国陆军在日俄战争中的表现上,会发现情况远比想象的复杂,也更具讽刺意味.............
  • 回答
    你说俄罗斯重工业发达,但你感觉不强,甚至在很多工业制造领域看不到俄罗斯的踪影,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而且背后有很多值得说道的地方。别看俄罗斯在一些国际场合总会拿出一些大家伙,比如军事装备,但实际情况确实不像人们普遍想象的那样,它在“重工业发达”这几个字上,有很多水分,也面临着不少实际的困难。咱们.............
  • 回答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对俄乌冲突的看法是复杂的,其中夹杂着对俄罗斯的不满,也有对乌克兰的同情。这其中有很多原因,我试着详细说说我的想法,希望能尽量避免听起来像机器生成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对俄罗斯有“讨厌”的情绪并非空穴来风。 历史的阴影: 历史上,中国和俄罗斯(包括沙俄和苏联时期)的关系并非总是平.............
  • 回答
    在俄罗斯和乌克兰战争期间,一些人编段子、开玩笑甚至为战争叫好的行为,往往反映了复杂的社会心理、文化背景和信息环境。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些人的心理动因: 1. 政治认同与民族主义心理 国家利益的优先性:在极端民族主义或沙文主义的背景下,部分人将战争视为国家利益的捍卫。例如,俄罗斯民众中存在“保卫家.............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国际政治中一个非常棘手且充满争议的领域,涉及到“正义”的定义、国家行为的双重标准以及历史叙事的影响。要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拆解几个核心部分。首先,我们得先梳理一下“正义”在国际关系中的含义。通常来说,一个行为是否正义,会从多个角度去衡量: 主权与领土完整: 这是现代国际法最基本.............
  • 回答
    关于2023年3月21日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Komsomolskaya Pravda)发布并随后删除关于俄军阵亡人数的新闻事件,这一事件涉及信息战、媒体操控和国际舆论博弈,需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过程1. 新闻发布与删除 2023年3月21日,俄罗斯主流媒体《共青团真理报》.............
  • 回答
    在中国,尤其是在年轻人当中,确实存在一种对美国负面看法增加、对俄罗斯态度相对积极的现象。要理解这种复杂的情绪,需要从历史、地缘政治、文化输出、信息传播以及代际差异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这并非简单的“亲”或“反”,而是一种多维度、多因素交织的结果。历史的沉淀与地缘政治的影响: “百年国耻”与美国角色.............
  • 回答
    俄罗斯与乌克兰冲突中,尽管俄罗斯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但实际战场上并未广泛看到这些高科技武器的使用,这一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 1. 军事现代化进程的延迟与现实差距 技术储备不足:俄罗斯在2014年乌克兰危机后虽启动了军事现代化计划,但真正大规模装备部队的进程较慢。例如,T14“亚尔斯”主战坦克.............
  • 回答
    关于俄罗斯为何不扶植基瓦等乌克兰亲俄派政客组建临时政权来对抗泽连斯基政权,这个问题背后牵扯到许多复杂的政治、军事、国际关系以及现实考量,绝非简单的“扶植傀儡”就能解决。要详细解读,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关键方面:一、 历史经验与现实教训:扶植傀儡政权的局限性与风险俄罗斯在历史上并非没有尝试过扶植亲.............
  • 回答
    俄乌冲突爆发后,围绕俄罗斯是否应该继续向欧盟供应化石燃料的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充满争议的焦点。俄罗斯之所以没有主动停止向欧盟部分国家提供化石燃料,其背后是一个复杂交织的战略、经济和地缘政治考量,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所能概括。首先,从俄罗斯自身的经济角度来看,能源出口是其财政收入的.............
  • 回答
    俄罗斯对乌克兰和白俄罗斯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控制,最终以这些国家独立并与其划清界限告终,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文化和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简单的“同化失败”可以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看到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层原因。首先,“同化”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